經絡的概念
經絡是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臨床各科尤其是針灸臨床的治療有著重要的意義。它主要以腧穴的臨床應用為依據。人體各部分之間即體表之間、內臟之間以及體表與內臟之間,由於經絡系統的聯繫而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
經絡學說認為,人體內部存在著的“經絡系統”包括兩大部分:經脈和絡脈。經絡即是二者的總稱。一般認為,直行的主幹、分布比較深層的為經脈;由主幹分出的、橫斜行的、分布較表淺的為絡脈。
經絡在人體內是否具有實質性結構,科學家們已進行了大量的探索,但目前尚無定論。從古代文獻記載與目前研究的結果來看,經絡既有現代醫學中脈管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的某些形態結構特徵,又包括了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反應。
經絡
| |||||||||||||||||||||||||||||||||||||||||||||||||
聯系經絡
|
內外連屬
| ||||||||||||||||||||||||||||||||||||||||||||||||
經脈
|
絡脈
|
內屬
|
外連
| ||||||||||||||||||||||||||||||||||||||||||||||
|
|
|
|
經絡之意義
「經」者有「徑」之意思,如路徑可通達各處,且是直行之幹線;「絡」者有「網」之意思,縱橫連結之網路,是橫出的旁枝;此絡網可將人體的上下、左右、前後、內外等連結,進而或深或淺地將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頭面、軀幹、四肢等都連繫起來,用真氣來促進全身細胞生理的作用,顯現生命的現象。所言經絡者在修行者言,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五絡,以及很多絡脈和孫絡脈等總稱之名。
圖1
經絡系統的組成
經絡系統由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和絡脈等部分組成。
1、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是經絡的主體部分,又名十二正經,有別於下述的奇經八脈。
表1 十二正經
經脈名稱
|
所屬臟腑
|
循行部位
|
陰陽屬性
|
循行起止
|
手太陰肺經
|
肺
|
上肢內側(手)
|
太陰
|
從胸走手
|
手陽明大腸經
|
大腸
|
上肢外側(手)
|
陽明
|
從手走頭
|
足陽明胃經
|
胃
|
下肢前側(足)
|
陽明
|
從頭走足
|
足太陰脾經
|
脾
|
下肢內側(足)
|
太陰
|
從足走腹
|
手少陰心經
|
心
|
上肢內側(手)
|
少陰
|
從胸走手
|
手太陽小腸經
|
小腸
|
上肢外側(手)
|
太陽
|
從手走頭
|
足太陽膀胱經
|
膀胱
|
下肢後側(足)
|
太陽
|
從頭走足
|
足少陰腎經
|
腎
|
下肢內側(足)
|
少陰
|
從足走腹
|
手厥陰心包經
|
心包
|
上肢內側(手)
|
厥陰
|
從胸走手
|
手少陽三焦經
|
三焦
|
上肢外側(手)
|
少陽
|
從手走頭
|
足少陽膽經
|
膽
|
下肢外側(足)
|
少陽
|
從頭走足
|
足厥陰肝經
|
肝
|
下肢內側(足)
|
厥陰
|
從足走腹
|
十二經脈的名稱是根據經脈起止點在手或在足而分為手、足經;根據經脈的主要循行部位而分陰陽、臟腑,如陰經多循行於四肢內側,陽經多循行於四肢外側,陰經屬於臟,而陽經屬於腑,其中陰陽又有三陰三陽之分,即太陰、少陰、厥陰,太陽、陽明、少陽,分別代表陰氣或陽氣的盛衰(見表)。
表2 經脈循環的陰陽屬性
陰
|
陽
| |
初生
|
少陰
|
少陽
|
旺盛
|
太陰
|
太陽
|
介於少陰、太陰之間
|
厥陰
| |
最旺盛
|
陽明
|
十二經脈循行的起止規律大體如下:“手之三陰胸走手,手之三陽手走頭;足之三陽頭走足,足之三陰足走腹。”如手太陰肺經,其所屬臟腑為肺,主要循行於上肢的內側,經脈起於胸部,止於手指末端。
在十二經脈中,每條陰經(或陽經)都有其互為表裡的陽經(或陰經),構成陰陽、臟腑相對應的聯繫。其陰陽匹配關係見表。
表3 經脈的陰陽臟腑匹配關係
陰
|
陽
|
太陰(肺、脾)
|
陽明(大腸、胃)
|
少陰(心、腎)
|
太陽(小腸、膀胱)
|
厥陰(心包、肝)
|
少陽(三焦、膽)
|
十二經別、經筋之意義
所謂經別者是十二經脈分出後別行(另行走)的一部分,意即別行於正經脈,故簡稱經別,共有十二條經別。它的循行路線和分佈的部位,比一般的絡脈來得深來得長,所以和脈絡有所不同。其名稱係十二正經後加一個「別」字即得,如手太陽經別。十二經別走在互為表裡配對的陰經脈與陽經脈之間,起一種往來聯絡道路之作用;其循行部位多在肘、膝以上,臟腑、軀幹及頸項等處。經別循行至頸項以後,三陰經別與三陽經別相結合後,都走入陽經脈之原路,且上行至頭面部位。
所謂經筋者是十二經脈與十二經別以外的筋肉表端之部分,由此可知十二經筋者,都偏重於行走筋肉部位,所以稱為經筋。十二經筋都起於四肢,終於頭身,且都走在較體表的層次,而不連結屬接至內臟;故有些經筋氣所到之處,並非經脈、經別所能到達的。如行者皮膚表面經筋走到之處,癢癢難耐,此是經筋行走到之功能。
手、足三陰陽經筋相結合處:手三陰經筋(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由裡側循行至胸部相互結合;手三陽經筋(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由表側循行至頭角部相互結合;足三陰經筋(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由內側循行至少腹部相互結合;足三陽經筋(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由外側循行至面部相互結合。
2、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別於十二經脈奇行的經脈,共八條,分別是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它們不直接隸屬於十二臟腑,也無表裡配偶關係,多數奇經也無其所屬的腧穴,但其與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有密切的關係。
奇經八脈縱橫交錯地循行分布於十二經脈之間,不僅溝通了十二經脈間的聯繫,起到了統攝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其次對十二經脈的氣血有著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如果將十二經脈比做江河之水,奇經八脈則猶如湖泊水庫。奇經八脈中的督脈和任脈各有其所屬的腧穴,與十二經脈往往合稱為“十四經”,是經絡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奇經八脈名稱:
脈有奇常,十二經脈者常也,何謂之奇?奇者不拘於常,謂之奇也。蓋人之氣血常行於十二經脈,經脈滿溢,流入他經,別道而行,故名奇經。奇經有八,八脈總歌訣:「正經經外是奇經,八脈分司各有名,任脈衽前督於後,衝起會陰腎同行。陽蹻跟外膀胱別,陰起跟前隨少陰,陽維維絡諸陽脈,陰維維絡在諸陰。帶脈圍腰如束帶,不由常度號奇經。」
(一)沖脈: 十二陰陽經之海 起源於會陰穴,陰陽相貫,故任與督脈必相交,下交於會陰之間,上則交於唇之上下也。 (二)督脈: 手足三陽脈之海 (三)任脈: 手足三陰脈之海 (四)陽維: 主一身之表,起於諸陽之會。 (五)陰維: 主一身之裡,起於諸陰之會。 (六)陽蹻: 主一身足左右之陽。 (七)陰蹻: 主一身足左右之陰。 (八)帶脈: 總束十二經及其他奇經七脈。 明代《醫經小學》中奇經八脈歌云:督脈:督脈起自下極俞,並於脊裡上風府,過腦額鼻入斷交,為陽脈海都綱要。任脈:任脈起於中極底,上腹循咽承漿裡,陰脈之海衽所謂。衝脈:衝脈出胞循脊中,從腹會咽絡口唇,女人成經為血室,脈並少陰之腎經,並任都本於會陰,三脈並起而異行。陽蹻:陽蹻起自足跟裡,循外踝上入風池。陰蹻:陰蹻內踝循喉嗌,本足陰陽脈別支。陰維:諸陰交起陰維脈,發足少陰築賓。陽維:諸陽會起陽維脈,太陽之金門穴。帶脈:周迴季脅間,會於維道足少陽。3、絡脈絡脈是從經脈分出的斜行的支脈,十二經脈和督、任二脈各自分出一條支絡,加上脾另外有一支大的絡脈分支,共15條,稱為十五絡脈。十二經脈的絡脈均從本經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絡穴分出,走向與其相表裡的經脈,即陰經絡于陽經,陽經絡於陰經;督脈的絡脈從長強(在脊柱尾端)分出散佈於頭,左右別走足太陽經;任脈的絡脈從鳩尾(在胸部)分出散佈於胸腹部;脾之大絡從大包(在側腹部)分出散佈於胸脅。十五絡脈以及從絡脈分出的浮行於淺表部位的浮絡及細小的孫絡,加強了十二經中表裡兩經的聯繫,溝通了表裡兩經的經氣,補充了十二經脈循行的不足,同時也溝通了腹、背和全身經氣,使得全身的絡脈形成一張周密的網,輸布氣血來濡養周身組織。十五絡之意義絡者又稱絡脈,是由經脈分出來的呈網狀的大小分支,共有十五條。絡脈的主要作用是配合經脈,網絡全身組織,運行營衛氣血。十五絡者係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中的任、督兩脈所分出的絡脈外,再加上「脾之大絡」,則共合成十五絡也。全身十五絡均由一穴道與經脈相連,因此絡之命名即以此本身起點之穴道名稱來命名,其名稱如下:列缺絡─絡連手太陰肺經通裡絡─絡連手少陰心經內關絡─絡連手厥陰心包經偏歷絡─絡連手陽明大腸經支正絡─絡連手太陽小腸經外關絡─絡連手少陽三焦經公孫絡─絡連足太陰脾經大鍾絡─絡連足少陰腎經蠡溝絡─絡連足厥陰肝經豐隆絡─絡連足陽明胃經飛揚絡─絡連足太陽膀胱經光明絡─絡連足少陽膽經尾翳絡─絡連任脈長強絡─絡連督脈大包絡─脾之大絡十五絡脈運行之方向,除任脈的尾翳絡、督脈的長強絡、脾經的大包絡,在軀幹部分循行外,其他十二絡都在手腕和足裸部順著本經之經脈方向循行,把相互表裡的陰經脈與陽經脈溝通起來,加強身體之聯繫。(4、其他經絡系統還有一些其他的結構,如經別、經筋、皮部等等。經別是十二經脈側支分出,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十二經別多從四肢肘膝關節以上開始離開正經分出,是謂“別行”,故稱經別,這一過程為“離”;經過軀幹深入體腔,與相關的臟腑聯繫,這一過程為“入”;再淺出體表上行頭項部,是為“出”;在頭項部,陽經經別合合于本的經脈,陰經經別合於與其相表裡的經脈,如手太陰肺經經別合於手陽明大腸經經別,這一過程為“合”。經過這一過程,十二條經別匯合為六組,稱為“六合”。由於十二經別有離、入、出、合於表裡之間的特點,不僅加強了十二經脈的內外聯繫,更加強了經脈所屬絡的臟腑在體腔深部的聯繫,補充了十二經脈在體內外循行的不足。尤其是十二經別通過“六合”,使得十二經脈中的陰經也與頭部發生了聯繫,從而擴大了手足三陰經穴的主治範圍,突出了頭面部經脈和腧穴的重要性,也為中醫整體學說提供了理論依據。經筋是附屬於十二經脈的筋膜系統,依賴十二經脈之氣的濡養,可約束骨骼,屈伸關節,維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十二經筋均起始於四肢末端,結聚於關節骨骼部,而走向頭面軀幹,行於體表,不入內臟。許多形體、關節方面的病症可以責之于經筋。經筋有陰陽剛柔之分,陽筋(剛筋)分布于項背和四肢外側;陰筋(柔筋)分布於胸腹和四肢內側。皮部是絡脈之氣散佈之所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在體表的反映部位。由於十二皮部居於人體的最外層,與經絡氣血相通,因此起著保衛機體、抗禦病邪和反映病證的作用。經絡的作用(1) 聯絡臟腑,溝通全身經絡學說認為,正是依靠著經絡的作用,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才構成一個整體,保持相對的協調與統一,來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2) 運行氣血,營養臟腑經絡是人體氣血的重要通路,全身各組織器官只有得到氣血濡潤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經脈,古人認為就是血脈,認為其在人體內循環無端,與現代醫學中的血液循環有相似之處。(3) 抗禦病邪,保衛機體人體重要的兩種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氣是營氣和衛氣,營氣行於脈中,而衛氣行於脈外,通過經絡系統使營衛之氣分布周身。當外邪侵襲人體時,經絡系統起相應的反應,抗禦外邪,保衛機體,維持機體對外在環境的適應和平衡。十二經脈循行路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