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1日 星期三

臟腑學說


臟腑學說
臟腑學說是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聯繫五體、五官九竅(眼、舌、口、鼻、耳、前陰、後陰)、五志等, 連結成一個「五臟系統」的整體。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一、五臟六腑 (包括奇恒之、傳化之)
五臟:肝、心、脾、肺、腎。
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包。
傳化之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中醫重視內臟的生理功能,並重視內臟病理變化的反映,還重視內臟之間和內臟與形體各組織的聯系。根據內臟的性質和作用分為五個臟、六個腑,又把另外一部分稱為奇恒之府和傳化之府。
五臟是心、肝、脾、肺、腎,六腑是胆、胃、小腸、大腸、膀胱和三焦,五臟中還有心包絡,為心的外衛,也有把它獨立起來,與五臟並列,稱為六臟,惟心包絡的功能和病變總是與心臟相一致的。臟和腑俱為內臟,其區別是:五臟藏精氣而不瀉,六腑傳化物而不藏。凡具有出納轉輸、傳化水穀功能的臟器,歸屬於腑;沒有直接傳化水穀而具有貯藏精氣功能的臟器,歸屬於臟。
一、心:心生血,主藏神。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心臟本身不健全,或受情志的刺激,或因病邪的侵犯,就會出現心悸、驚惕、失眠,或善忘、喜笑失常,或譫語、神識昏迷等症。心臟有了病變,不僅本身無以自主,並能影響其它臟腑的活動,使之發生紊亂。
二、肝:肝藏血,主謀慮。肝性剛強,故又有將軍的稱號,當受到精神刺激時,往往影響其正常功能而發生惱怒、頭脹等症。甚至火氣上逆而發生吐血。肝又為女子的「先天」(即有生殖機能在內的意思),故調經、種子必須重視對肝臟的治療。
三、脾:脾統血,主運化。維持生命的力量主要是營養,脾能消化水穀,把食物的精華運輸到全身,故被稱為「後天」之本。倘脾的運化能力不足,則食後作脹,因而引起肌肉消瘦,精神疲乏。脾又主運化水濕,水濕停滯的症狀,如胸悶嘔惡,大便泄瀉,肌膚浮腫,大多由於脾弱所致,因此利濕常用健脾方法。
四、肺:肺主氣,司清肅。肺氣不降,最易引起咳嗽、氣喘,在虛症的情況下,又常見少氣、言語低怯無力。肺對於心臟所主的血液循行,有調節作用,前人為了形容兩者間的密切關係,曾把心臟稱作君主,肺臟稱作相傅。
五、腎:腎藏精,主作強。腎臟對於人的精力充沛起有積極作用,腎虛則腦轉、耳鳴,目無所見,腰痛、脛痠,懈怠思臥等症均起。腎為男子的「先天」,與女子以肝為先天的意義相同,即指生殖功能而言。故性慾衰退及滑精、早泄等症,都從腎臟治療。腎與其它內臟有一不同的特點,即腎有兩枚,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腎主陰,命門主陽,故腎又有「水火之臟」之稱。臨症上一般所稱的真陰、真陽亦即指此。
六、胆:胆為清淨之腑,主決斷。胆與肝為表裡,肝氣雖強,非胆不斷,肝胆相濟,勇敢乃成。人身心為「君火」,胆與命門為「相火」,胆火偏亢,則出現急躁易怒,頭脹、胸悶、脇痛、口苦、嘔吐苦水等症。
七、胃:胃為水穀之海,主受納。胃與脾為表裡,前人雖分胃司受納,脾司消化,但胃的基本功能既能受納,亦能消化,故脾胃往往相提並論。並認為不能受納,也就談不到消化,因而又說「納穀者昌,絕穀者亡;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把胃的功能看得非常重要。
八、小腸:小腸為受盛之腑,主化物。小腸承受胃中腐熟的水穀,進一步分別清濁,使精華歸於五臟貯藏,糟粕歸於六腑排泄,並將糟粕中的水液歸於膀胱,渣滓歸於大腸。這些都是小腸化物的工作。
九、大腸:大腸為傳導之府,主排泄。大腸接受小腸糟粕,負責輸送排泄,為整個消化過程的最後階段。由於大腸的功能是傳導糟粕,職司大便,故凡大便閉結,或泄瀉,以及痢疾和便血等,都從大腸著手,而有通導、潤澤、固澀等不同的療法。
十、膀胱:膀胱為州都之官,司氣化。膀胱為水液潴滙之處,氣化不利,則小便癃閉;氣化不約,則遺溺、小便不禁。但膀胱的氣化與腎有關係,腎氣足則能化,腎氣虛則不能化,故治小便不利或不禁,有時應用溫腎之法。
十一、三焦:三焦為決瀆之官,主行水。三焦由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組成。它的主要作用為疏通水道,例如治停水脹滿,常用利氣來幫助行水,所謂利氣,多用疏暢三焦的藥物。
每一個臟或每一個腑都有它的主要功能,並在相互協作中進行的。故臟與臟之間有「相」關係,如腎為心之主,心為肺之主,肺為肝之主,肝為脾之主。主是主持的意思,即相互約制,以維平衡的作用。臟與腑之間也有「相合」關係,如肺合大腸,心合小腸,肝合胆,脾合胃,腎合膀胱。合是配合的意思,說明以臟為體,以腑為用,配合起來以完成二者的綜合功能。臟為陰屬裡,因而這種配合也叫「表裡」。
臟腑雖然處於體內,但與形體的各組織和器官有密切聯系,所以觀察形體各組織和器官的表現,可以測知臟腑的情況,這在診斷上具有重要意義。內臟與形體各組織、器官的關係,在臨症上比較常用的,如:肝開竅於目,其充在筋,其華在爪;心開竅於舌,其充在脉,其華在面;脾開竅於口,其充在肉,其華在唇;肺開竅於鼻,其充在皮,其華在毛;腎開竅於耳,其充在骨,其華在髮。又:脾主四肢,並以關節處兩肘屬心、肺,兩腋屬肝,兩髀屬脾,兩膕屬腎,等等。
臟腑之外尚有奇恒之,即腦、髓、女子胞。奇恒的意義是似臟非臟,似腑非腑,形雖似腑而作用似臟;是異乎尋常的一種內臟。它們在人體中也極其重要的部分。這些奇恒之府並不是孤立的,和臟腑都有聯系,比如腦和心、肝有關係,又因腦和髓有關,髓又和骨有關,骨屬於腎,腦又和腎有關;女子胞即子宮屬肝,由於行經、養胎等與血有關,故又和心、脾有關了。與奇恒之對稱的還有傳化之,即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個腑,在六腑中都是屬於消化系統。如上所述,全身組織都是有機的聯系,是完整的不可分離的。熟悉五臟功能之外,還須明白五臟的性質,這種性質好像一個人的性格,根據它的性質來調整其失却平衡所產生的病變,可以證明是完全正確的。例如:肝的性質喜條達,心的性質喜宣明,脾的性質喜健運,肺的性質喜清肅,腎的性質喜潤下。在治療上就有一個規律:肝欲散,宜食辛以散之,肝苦急,宜食甘以緩之;心欲軟,宜食鹹以軟之,心苦緩,宜食酸以收之;脾欲緩,宜食甘以緩之,脾苦濕,宜食苦以燥之;肺欲收,宜食酸以收之,肺苦氣上逆,宜食苦以泄之;腎欲堅,宜食苦以堅之,腎苦燥,宜食辛以潤之。
根據五臟生理的正常活動現象和某種反常情況結合起來,可以探測內臟的病理變化,前人對這方面曾有很多的經驗。如上所說,心藏神,多笑知其神有餘,悲哭知其神不足;肺主氣,咳嗽氣喘知其氣有餘,少氣呼吸不利知其氣不足;肝主血,易怒知其血有餘,恐怯知其血不足;脾主形,腹脹、小便不利知其形有餘,四肢不用知其形不足;腎主志,腹瀉脹滿知其志有餘,厥逆知其志不足。又如:胸腹脹滿,語聲重濁不清,知其中焦積濕;語言低微,不能接續,知其氣分極虛;言語不避親疏,衣被不自蓋覆,知其神識已亂;大便泄瀉無度,知其大腸不固;小便不禁,知其膀胱不能約束。還有如:頭為精明之府,頭垂不舉,目陷無光,知其精神極疲;背為胸中之府,背部佝僂,兩肩下垂,知其臟氣無力;腰為腎之府,腰痛不能轉側,知其腎臟已虛;膝為筋之府,關節屈伸不利,行走俯伏,知其筋腱無力;骨為髓之府,不能久立,行立振掉,知其骨弱不強。諸如此類,所謂有諸內者形乎外,故可從外部來探知其內情,在臨症上有很大幫助。

臟與臟之間的關係
    心(火)與
    脾(土)
    心主血,藏神。脾主運化,統血。
    脾氣不足,血的生化來源缺乏─心血不足,心悸、失眠、面色蒼白、唇舌色淡。
    脾虛不能統血─血不循經。
    心氣虛弱─脾運失健,食慾不振、肢體倦怠、心血不足、夜不安寐。
    心(火)與
    腎(水)
    水火陰陽相互為用。
    心陽不振─水寒不化而反上凌心,心悸、水腫等〝水氣凌心〞證。
    腎陰不足─心陽獨亢,心悸、怔忡、心煩、失眠。
    肝(木)與
    脾(土)
    肝所藏之血 ,有賴脾的滋生:脾的運話,需肝的疏泄協調。
    脾運不健─肝血不足、頭暈、目眩、視物模糊、月經量少色淡。
    肝氣鬱結─脾氣壅滯、脘腹脹痛、食減。
    肝(木)與
    腎(水)
    肝藏血,腎藏精。子母之臟。 肝血依賴腎精滋養,腎精得肝血所化之精的填補。精血同源,肝腎同源。
    腎陰不足─肝陽偏亢, 下劫腎陰, 頭暈、頭痛、目眩、耳鳴、腰痠、遺精、月經不調。甚至肝風內動、筋肉跳動、肢體麻木。
    脾(土)與
    肺(金)
    脾虛─肺虛,體倦無力、少氣、懶言。
    脾失健運─水濕不行,聚而成痰、咳嗽、痰多。
    肺失通調─脾運不健、濕停中焦、腹脹、水腫,納呆、便溏。
    脾(土)與
    腎(水)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
    腎陽虛弱─影響脾的運作,形體惡寒、腸鳴、腹瀉
    脾運不健─腎精、腎陽虧虛、腰痠、膝冷、頭暈耳鳴,身倦。
    肺(金)與
    腎(水)
    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
    腎氣虛弱─腎不納氣、呼吸不利、動則氣喘。
    腎陰不足─肺陰虛而見潮熱,乾咳。
    肺陰不足─肺腎陰虛,潮熱、盜汗、乾咳音嗄、腰痠腿軟。
臟與腑之間的關係(互為表裡)
    心與小腸心經實火可'移熱於小腸',引起尿少、尿赤,排尿時前陰灼熱等小腸實熱證。反之,若小腸有熱,亦可循經上炎及心,見心煩、舌赤,甚則舌體糜爛。
    肝與膽同主疏泄。肝火旺或膽火盛,都可出現脅痛、口苦、咽乾,性躁易怒。肝膽濕熱而致的黃疸,既有發黃、口苦之膽汁外溢,有有脅痛、納呆等肝氣鬱結表現。
    脾與胃脾運不佳,久則影響胃納;胃納失常,亦可影響脾運,臨床常見脾胃同病。
    肺與大腸肺有火熱之邪,氣機壅塞,肅降失職,則可引起大腸實熱,壅滯不通,而見便秘不行;反之,若大腸積熱,津虧液燥,大便秘結,傳導阻滯,亦能影響肺氣肅降,出現咳喘。
    腎與膀胱共同完成水津的調節與排泄。膀胱的氣化作用決定於腎氣的盛衰,腎氣充盛則膀胱開合有度,水液能正常代謝。

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消化功能在胃、小腸與膽的協同作用下完成;吸收功能主要在小腸,同時與大腸、三焦也有關; 排泄功能則在膀胱、大腸和三焦共同作用而完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