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10日 星期五

中藥的治療八法:「汗、吐、下、和、溫、清、補、消」


中藥的治療法有幾個原則,是根據疾病的主次、先後、輕重、緩急而擬定的,分別是:「治病求本」、「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及「標本兼治」。標,是指疾病的現象,如受病毒、細菌感染;本,是指疾病的本質。以正與邪而言,正氣是本,邪氣(病毒或細菌感染)是標;以疾病本身而言,病因是本,症狀是標。
中藥的治療法,常用者有八種,分別是「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八法」。
汗 法
就是運用解表發汗之藥物,使皮膚之汗腺分泌增加,而將表證病邪由肌表中驅除出的治療法。感染或疾病初期,病勢非進入裡證時,可用此法。
應用:
1. 水腫或瘡瘍初期,天然痘如痘疹將出時,可用汗法。
2. 感染病症之初期表證,又可分兩種:
表寒:例如外感初期之惡寒發熱、口不渴、舌苔白、頭痛身痛、無汗、氣喘時,可用麻黃湯類之方劑。
表熱:外感(感冒)初期發高燒、惡寒較輕、口渴、唇紅、舌苔微黃,可用銀翹散類的方劑。

吐 法
就是利用藥物的催吐性能,將病邪或有害物質經口吐出,以緩和病勢,達到治癒目的。一般臨床上胸、胃部有病邪滯留,而汗法、下法不能使用時,乃選用吐法。
應用:
主要是病勢急迫,須將積結迅速吐出之實證者可用。
1. 中風痰厥而不省人事,頑痰停滯胸膈等,可運用吐法之方劑。
2. 因狼吞虎嚥,所吃食物停止於胃中不能消化,引起脹滿疼痛;或誤食有毒物質者,可用催吐劑,例如瓜蒂散。
注意事項:
吐法為急救處置之一種,使用得當,可收迅速之效果;若處理不當,則最損元氣,而且傷胃。一般慢性疾病或身體虛弱的病人,有下列情況者勿用:
1. 老人與身體虛弱者。
2. 懷孕或產後。
3. 失血病人。
4. 氣虛或呼吸短或喘息者。
5. 腳氣上衝者。

下 法
應用:
依藥物性質,可大別為寒下及溫下二類。寒下是使用苦寒藥之瀉下法,代表方劑是小承氣湯。溫下是使用溫性藥物之瀉下方法,代表方劑為三物備急丸。在臨床上用下法,必須十分謹慎,特別需注意病人體質之強弱,以及病勢之輕重緩急,再決定用劇下或緩下。
注意事項:
下法治療使用不當,弊害非常大。運用下法治病應注意:
1. 邪在表者(病的感染初期)不適用。
2. 病在半表半裡之嘔吐不適宜。
3. 年紀大而津液枯之便秘患者,以及身體虛弱之病患,不宜用下法。
4. 婦女產後初期大便困難,禁用劇下劑。
5. 婦女妊娠或月經期中須慎用。

和 法
乃指調和之意。臨床上和法主要包含三方面,即表裡和解、肝胃和解及上下之寒熱協調。
應用:
必須就病狀的寒熱、虛實及表裡選擇適當的用藥。常用的和劑,以柴胡劑為主,例如大柴胡湯、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等。
注意事項:
燥渴譫語等的實證及三陰的寒證,不適用和法。

溫 法
溫法是指用溫性或熱性藥物治療,以除去患者之沈寒痼冷,這也是傳統醫學中所謂病人對陽氣的補益法之一,即所謂「回陽救逆,溫和袪寒」之治療效果。
應用:
臨床上溫法的應用可分二大類:
1. 「回陽救逆」,乃指患者真陽不足,寒邪直接三陰,病人有手足厥冷、身體虛脫、心臟無力的虛寒症狀,則使用溫法。回陽救逆的代表方劑為四逆湯。
2. 「溫中袪寒」則適用於平日身體虛弱的病人,例如脾胃陽虛而身心俱疲勞衰弱、四肢倦怠無力、手足冰冷、食慾不佳、胃下垂、大便較軟,則可用此溫法來治療改善症狀。
注意事項:
1. 溫法主要是對寒證病患的治療法,若診斷屬於傳統醫學的實熱陽證 則嚴禁使用,否則會像火上加油,促使病狀惡化。
2. 虛火所產生的吐血、溺血或便血禁止使用。
3. 舌質紅赤、咽喉乾燥者則慎用。

清 法
清法乃指使用寒涼性的藥物,以達解熱的目標。臨床上,以受病毒、細菌感染所造成的發熱或口渴、煩躁等熱性病為主要治療對象。
應用:
清法運用非常廣泛,凡是屬於熱性病,都可以用此法治療。只要病症是屬於「熱」症而沒有惡寒、出汗、口渴、喜飲水、舌苔黃色、脈洪大等症狀,均可採用辛涼、清熱、生津之藥物治療,例如白虎湯。如果發燒發熱持續,而使得津液喪失,臨床上的症狀為發熱、口渴、便祕、舌苔黃色而厚,則可使用黃連解毒湯。(註:日常生活中雖無發燒,但有口乾、舌燥、出汗多、喜飲水之「熱症」初期,可採用傳統中國醫學中所謂的「天然白虎湯---西瓜」。)
注意事項:
清法主治熱病,一般而言有損陽氣,因此使用時需注意下列幾點:
1. 身體體質平常屬於虛弱、體質屬「寒性」,或胃不好的人,禁用。因為清法所用藥物為寒、涼性藥物,苦寒的藥物會刺激胃酸分泌,因而傷胃。
2. 勞動過度、中氣不足的虛熱症所引起的虛熱煩躁,也禁止使用此法治療。

補 法
在傳統中國醫學中,「補」是指對人體「陰陽氣血」或「臟器」之虛損、不足,加以調和的治療法。主要治療對象是身體虛弱、對細菌和病毒感染抵抗力低,以及感受各種外因導致生理反應不平衡者。
應用:
主要是補益體質衰弱或生理機能之不足。一般臨床上可分為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四大類。
1. 補氣乃指容易倦怠無力氣、說話無力、呼吸淺、肺活量小、虛熱自汗,時常會有脫肛疝氣,或婦女子宮下脫等氣虛之病症。常用的方劑有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
2.  補血乃指顏面枯萎色黃、指爪及嘴唇蒼白、頭暈目眩、耳鳴、胸部動悸,女子月經少、血色不鮮之血虛病症。臨床常用的方劑有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等。
3. 補陰乃指身體瘦弱、肌膚乾枯、耳鳴目眩、心悸亢進、易受驚、虛煩失眠、盜汗遺精、咳嗽喀血、消渴等陰虛病症。常用方劑如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
4. 補陽是指腰以下冷感、腰膝無力而疼痛、下肢軟弱、步行困難、臍以下麻痺、下腹時有痛感、大便泄瀉、小便頻繁而量少,或有陽痿早洩、虛喘等陽虛病症者。常用之方劑有右歸丸、金匱腎氣丸等。
注意事項:
補法主要是補足正氣以消除邪氣(即病毒、細菌等感染),若邪氣旺盛(即病症嚴重),則需先除去病症後,才能用補法。

消 法
消法是化瘀散結的療法。氣、血、痰、食在腹內形成硬塊或凝滯,傳統醫學之治療,多採用消法。在作用上,消法與下法相類似,但臨床運用時,多少有些異同。下法,是將燥糞、瘀血、停痰、留飲之急性有形實邪,用攻逐通下法治療:消法則指一般比較慢性而腹中有硬塊或腫瘍之病症,使其漸次消去,緩慢治病的方法。
應用:
要針對病因,選用適當的消法。有氣滯、血瘀 腫瘍、痰飲、飲食過度、脾胃不動、吃下去之食物不消、吐臭氣、胃脹氣、食慾不振等症狀時,常用的方劑有五積散等。若胃內有停水、心下部痞堅可見有形之硬塊,常用枳朮湯等。
注意事項:
身體虛弱 、下痢及婦女血枯、月經不來者禁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