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學說
陰陽對立
陽-天、晝、外、動、熱、男、氣、火的、向上的、明亮的、亢進的、強壯的等。
陰-地、夜、內、靜、寒、女、味、水的、向下的、黑暗的、衰退的、虛弱的等。
陰陽互根
對立著的兩面,相互資生,相互依存,相互為用。
陰陽消長
陰陽對立、依存關係不是靜止不變的。不斷處於陽消陰長或陰消陽長的變化中。
陰陽轉化
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可向相反的方向變化。
人體臟腑組織的陰陽性:
上為陽,下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四肢為陽,軀幹為陰;背屬陽,腹屬陰;外側為陽,內側為陰。
五臟屬陰,六腑屬陽。
器官的功能屬陽,形體屬陰。
- 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是古人在觀察自然現象中歸納出來,用以解釋自然現象的一種思想方法。前人發現萬物萬象都有正反兩種屬性,故而創立了陰陽學說。如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晝為陽,夜為陰;火為陽,水為陰等,並用相反相成、對立統一的道理去解釋宇宙間一切事物的變化。中醫用陰陽學說來說明醫學上的基本問題,從而成為中醫理論的根據,它貫串在中醫學中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藥物等各個方面,構成了一整套合乎實際的醫療方法,靈活地指導中醫的臨床實踐。
在生理方面:中醫認為人體的生理也能用陰陽學說來加以解釋。一般的說,陽的性質屬於動,陰的性質屬於靜;陽有保衛體表的能力,陰有保守內部精氣的作用。故在生理上,以陽代表體表皮毛、肌肉、筋骨等,以陰代表體內臟腑;並以五臟主藏精氣為陰,六腑主司消化傳導為陽。又從位置上分:上焦為陽,下焦為陰;外側為陽,內側為陰。從物質和功能上分:血為陰,氣為陽;體為陰,用為陽。每一處都存在著陰陽的屬性,用以說明生理的特有的性質和特殊的功能。
在病理方面:根據發病的部位和性質,區別表症屬陽,裡症屬陰;熱症屬陽,寒症屬陰。凡是機能衰弱,如少氣、懶言、怕冷、疲倦、不耐勞動等多為陽的不足;物質的損失,如貧血、萎黃、遺精、消瘦等多為陰的不足。因而把一般症狀分作四個類型,即陽虛、陰虛、陽盛、陰盛。指出陽虛的外面應有寒的現象,陰虛的裡面應有熱的現象;相反地陽盛的外面應該熱,陰盛的裡面應該寒。比如陽盛的症狀為發熱、口乾、呼吸粗促、胸中煩悶;陰盛的症狀為怕冷、四肢不溫,甚至戰慄;但有時陰虛的也能發生脈數、狂妄等類似熱症;陽虛的也會有腹內脹滿等類似寒症。概括地說,一切亢奮的、興奮的、有熱性傾向的都歸陽症,衰弱的、潛伏的、有寒性傾向的都歸陰症。推而至於外科,陽症多是紅腫發熱,陰症多是白陷不發熱。
在診斷上:如以脉診來說,分有六個綱要,即在至數上分遲和數,體狀上分浮和沉,動態上分滑和澀。數、浮、滑屬於陽,遲、沉、澀屬於陰;陰脉多見於陰症,陽脉多見於陽症。以舌診來說,舌質的變化屬於血液的病變,色見紅、絳,乃是血熱屬陽,色淡或青,乃是血虛或血寒屬陰;舌苔的變化多系腸胃的病變,燥的黃的屬陽,潮的白的屬陰。所以內經上說:「善診者,察色按脉,先別陰陽。」
在治療上:表症用汗法,裡症用下法,寒症用溫法,熱症用涼法,都含有陰陽的意義。主要是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能現熱象,重熱能現寒象。所以,內經提出了「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等大法。
在用藥方面:中藥的藥性主要是分別氣味。一般以氣為陽,味為陰。氣又分四種,寒、涼屬陰,溫、熱屬陽;味分五種,辛,甘屬陽,酸、苦、咸屬陰,故附子、肉桂、乾薑等具有辛熱性的稱做陽藥,能升能散;黃連、銀花、龍胆草等具有苦寒性的稱做陰藥,能降能瀉。此外,有芳香健胃作用的如砂仁、豆蔻等,也叫陽藥,有滋養肝腎作用的如首烏、地黃等,也叫做陰藥。
這裡順便提一下,因為中藥的藥理,就是中醫基本理論在中藥學上的運用,所以,要深明中藥的氣味,必須首先了解中醫的陰陽學說,然後才能結合辨症恰當地用藥。
內經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然其要一也。」這是說明不論事物的巨細,均可運用陰陽來解釋。故在中醫學中就有陰中之陽、陰中之陰、陽中之陽、陽中之陰的進一步分析,也就是在陰和陽的裡面再分出陰陽來。例如一天之內,白晝為陽,夜間是陰;白晝又分上半天為陽中之陽,下半天為陽中之陰;上半夜是陰中之陰,下半夜是陰中之陽。又如以腑臟來說,則六腑是陽,五臟是陰;五臟中間則心、肺為陽,肝、脾、腎為陰;再分心為陽中之陽,肺為陽中之陰,肝為陰中之陽,腎為陰中之陰,脾為陰中之至陰。在藥物氣味方面同樣如此:氣為陽,味為陰;味厚為陰中之陰,味薄為陰中之陽;氣厚為陽中之陽,味薄為陽中之陰。舉個虛汗的例子來說,白天是陽盛的時間,假如白天自汗,就論做陽虛,因為白晝屬陽,用黃芪、附子一類補氣藥去制止它;在夜間自汗,就認做陰虛,因為夜間屬陰,用地黃、山萸一類補血養陰藥去制止它。又如找不到原因的發熱,而發熱又有一定時間的,在夜間發作的多用補陰藥,稱為養陰退熱法;白天發作的多用補陽藥,稱為甘溫除熱法。由此可見,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是深入淺出的一種分類方法,也是由博返約的一種歸納法則。
陰陽不論物質的、機能的、部位的都可以包括。不過應該明確中醫廣泛地把陰陽應用於各個方面,都是實有所指的,因此要徹底理解中醫運用陰陽的道理,必須通過臨症,只有通過臨症才能明白陰陽所起的實際作用。例如熱是屬於陽,但熱有表裡、虛實的不同,故傷風感冒引起的發熱,當用發汗法,叫做疏散解表;化膿性腫瘍引起的發熱,當用內消法,叫做消散清解;肝火引起的發熱,當用清降法,叫做平肝清熱;虛勞引起的發熱,又當用滋補法,叫做養陰退蒸。所以,熱屬於陽這是一般情況,而熱的屬於表、屬於裡、屬於虛、屬於實則是機動的。還有,臨症上常分陰盛而引起的陽虛,有因陽盛而引起的陰虛,有因陽虛而引起的陰盛,也有因陰虛而引起的陽盛,這就和一般的陽虛、陰虛、陽盛、陰盛症有所差別。如果是單純的陰虛、陽虛,則治療法就比較簡單;如果陰虛、陽虛,是由陽盛、陰盛引起的,則就需要標本兼顧了,像腹水症用溫運逐化法,溫運是扶陽,逐化是排除陽虛而產生的水濕;口渴症用清胃生津法,清胃是制熱,生津是補充因陽盛而消耗的津液。這裡的陰陽或指機能,或指物質,在部位方面也不相同,但均有所指這是實在的。
最後還應指出,陰陽在中醫理論中是一個突出的重點,中醫對於陰陽的運用上,有兩個重要的概念:第一,是陽生陰長,陽殺陰藏。生長和殺藏,即互相依存、互相約制的意思。陰陽在作用上與表現上都是彼此相反,但又是彼此相容,彼此促進,絕對不能分離的,所以內經上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內,陰之使也。」又說:「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第二,是陰陽和調。陰陽必須和調,不僅人體內部存在的陰陽偏盛偏衰要統一,就是體內外環境也要統一,使內外調和以維持身體的健康。故內經上說:「陰陽和調,則血氣淖澤滑利。」又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五行
中醫除用陰陽學說來說明人體內部的對立統一外,還引用了五行學說來說明人體內部的聯系。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這五者的關係,主要有兩個方面,即「相生」與「相克」。
相生,就是相互資生和助長的關係。五行中的相生關係是這樣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從五行相生的關係中,可以看出,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兩個方面,如以木為例,生我者為水,我生者為火,故借母子關係來說,水為木之母,火為木之子。其它四行以此類推。
相克,就是相互約制和克服的關係。五行中的相克關係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在這五行相克的關係中,也可看出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兩個方面,再以木為例,克我者為金,我克者為土,也就是金為木所「不勝」者,土為木所「勝」者。
上述五行相生和相克兩個方面,它們之間的關係,不是並行不悖,而是相互為用的,也就是生克之間有密切的聯系,即生中有克,克中有生。這種相互為用的關係,稱做「制化」關係,如: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制化關係,是維持平衡的必要條件,否則有生無克,必使盛者更盛;有克無生,必使弱者更弱。
在生克中還有一種反常現象,即我克者有時反來克我,克我者也有時反為我克。比如:水本克火,在某種情況下,火亦能反過來克水,這就稱做「相侮」。
凡是相生、相克、相侮均有一個條件,就是本身之氣充實則相生,否則不能生;本身之氣有餘則能克所勝和侮所不勝,不及則不但不能克所勝而反為所不勝乘侮。故內經上說:「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
五行在中醫學上的運用,主要是按五行的屬性,將自然界和人體組織在一定的情況下歸納起來,同時以生克的關係說明臟腑之間的關係。就自然界來說,如方位的東、南、中、西、北,季節的春、夏、長夏、秋、冬,氣候的風、暑、濕、燥、寒,生化過程的生、長、化、收、藏,以及五色的青、赤、黃、白、黑,五味的酸、苦、甘、辛、鹹,均可依木、火、土、金、水的次序來從屬。在人體方面,以肝、心、脾、肺、腎為中心,聯系到目、舌、口、鼻、耳的七竅,筋、脉、肉、皮毛、骨的五體和怒、喜、思、憂、恐的五志等等。明白了這一歸類方法後,當接觸到屬於某一行性質的事物時,便可從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把它們結合起來加以分析,以便理解這一事物的性質。附表如下:
五行:木、火、土、金、水
方位:東、南、中、西、北
季節:春、夏、長夏、秋、冬
氣候:風、熱、濕、燥、寒
動物:鷄、羊、牛、馬、彘
植物:麥、黍、稷、穀、豆
氣:臊、焦、香、腥、腐
味:酸、苦、甘、辛、鹹
色:青、赤、黃、白、黑
音:角、征、宮、商、羽
數:八、七、五、九、六
內臟:肝、心、脾、肺、腎
七竅:目、舌、口、鼻、耳
形體:筋、脉、肉、皮毛、骨
志:怒、喜、思、憂、恐
聲:呼、笑、歌、哭、呻
病所:頸項、胸脇、脊、肩背、腰股
病態:握、憂、噦、咳、慄
中醫的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一樣,同樣是指導中醫臨床工作的。舉例來說,如木性條暢,肝氣也應舒暢,鬱則為病,治以舒肝理氣;木能克土,肝病可以犯脾,未犯前,就應當預為防止,已發現脾病時,則宜疏肝健脾;水能生木,所以肝虛的病症,可用滋腎的方法來柔肝;金能克木,則肝旺的症狀,可用佐金平肝法。其它臟病,如肺勞用培土生金法,脾瀉用益火培土法,都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處理的。從這些治法的運用上,也可說明一個問題,即中醫非但不把內臟孤立起來,而且極其重視內臟之間的密切聯系,常常在甲臟有病時,從乙臟或丙臟來進行治療,因而有「隔一」、「隔二」和「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等方法。
再從五行與人體臟腑、體表器官的聯系來說,如目屬於肝,因內熱而引發的目赤羞明,多用清肝法;肌肉屬於脾,形體消瘦羸弱,多用補脾法。又如肝主風,凡有頭暈目眩等肝風上旋的症狀,多用柔肝熄風法;脾主濕,凡有胸腹脹滿、小溲短少等阻滯症狀,多用健脾理濕法。這些都是用五行來分析歸納的。當然,不是說所有治法不能離開五行,而且也不容許任何病症都機械地搬用五行,而是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加以靈活應用。
中醫的五行學說雖以五種物質作基礎,配合內臟加以演繹的,但並非表示該臟器就由那種原素所構成,只是用來說明其性質。前人指出五行的性質是:木氣正直,其性柔和,其用曲直,其化生榮;火氣升發,其性急速,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土氣平厚,其性和順,其用高下,其化豐滿;金氣瑩明,其性剛勁,其用散落,其化堅斂;水氣內明,其性流下,其用流溢,其化堅凝。這裡所說的氣意思就是本能,性是性情,用是作用,化是變化,每一行的性情、作用和變化都是根據本能來的。例如木的本能是正直的,所以它的性情也柔和順物,它的作用在曲中求直,它的變化為生氣榮茂。因而結合到五臟,在病變方面就主張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無非根據五種不同性質,使其暢達、發揚、疏利、肅降和疏通,以恢復它的本能。
陰陽要平衡,五行也必須求其平衡。所以內經又指出了五行的平氣和太過、不及現象,如說:「平氣如何?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太過,木曰發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不及,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盛,金曰從革,水曰涸流。」這些名詞,都是用來形容五行的正常和不正常的現象。比如木得其平,便敷布和氣,故曰敷和;木氣不及則陽和委屈,稱為委和;如果有餘,則生發無制,故稱發生。在研究五行的時候,對這方面能夠細細體會,便易掌握其運用規律。
五行屬性歸類:
- 自然界 五行 人體
五味 | 五色 | 發展過程 | 氣候 | 季節 | 方位 | 五行 | 臟。腑 | 五官 | 五體 | 五志 | |
酸 | 青 | 生 | 風 | 春 | 東 | 木 | 肝。膽 | 眼 | 筋 | 怒 | |
苦 | 赤 | 長 | 暑 | 夏 | 南 | 火 | 心。小腸 | 舌 | 脈 | 喜 | |
甘 | 黃 | 化 | 濕 | 長夏 | 中 | 土 | 脾。胃 | 口 | 肉 | 思 | |
辛 | 白 | 收 | 燥 | 秋 | 西 | 金 | 肺。大腸 | 鼻 | 皮毛 | 悲 | |
鹹 | 藏 | 寒 | 冬 | 北 | 水 | 腎。膀胱 | 耳 | 骨 | 恐 |
五行的相生相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
五行的相生相剋,不是絕對的。相生之中,寓有相剋;相剋之中,也寓有相剋生。
人之五行
木形的人
《靈樞》「木形的人,比於上角,似於蒼帝。其為人,蒼色,小頭,長面,大肩, 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勞心,少力,多憂,勞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陰,佗佗然。」
東方震位,木號青龍,名曰曲直。五常主仁。其色青,其味酸,其性直,其情和,旺相:主有博愛惻隱之心,慈祥嗌愷悌之意,濟物利人,恤姑念寡,樸直清高,行藏慷慨,豐姿秀麗,骨骼修長,手足纖細,口尖髮美,面色青白,語句軒昂,此則木盛多仁之義。
表徵:
- 形─ 像一棵樹,臉面長,上寬下窄,瘦而露骨,肩寬背聳,身材細高。三長:臉長,身長,手指長。
- 色─ 面色蒼青,帶殺氣,與人一種嚴肅之感。生氣發怒時,青筋暴露。
- 聲─ 聲直而短。
- 音─ 說話齒音。
- 行─ 走路時腳步抬高,落地時,高壓有聲。
火形的人
《靈樞》「火形的人,比於上微,似於赤帝。其為人,赤色,廣引,脫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搖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好顏,急心,不壽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陰,核核然。」
火屬南方,名曰炎土。五常主禮。其色赤,其味苦,其性急,其情恭。旺相: 主有辭讓端謹之風,恭敬謙和之義,威儀凜烈,淳樸尊崇。面貌上尖下潤,體形頭小腳長,印堂窄而眉濃,鼻准露而耳小。精神閃爍,語言急促,性躁無毒,聰明有為。
表徵:
- 形─ 如新生的一盆火,上尖下窄,中間寬,臉如棗核形,面部圓盈,有橫紋,單眼皮,毛髮稀疏,中等身材,柳肩膀,體形豐滿。 三尖:頭頂尖,鼻頭尖,下顎尖。
- 色─ 面色紅赤,生氣時,耳赤脖子紅。
- 聲─ 聲尖而高,帶破音。
- 音─ 說話舌音。
- 行─ 走路時腳步輕,急而快,上身搖擺,好搶前。
上尖下闊面豐盈,毛髮枯焦黃且疏,聲破音尖行動急,輕浮暴躁少涵容。
土形的人
《靈樞》「土形的人,比於上宮,似於上古黃帝。其為人,黃色,圓面,大頭, 美肩背,大腹,美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 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陰,敦敦然。」
土屬中央,名曰稼穡。五常主仁信。其色黃,其味甘,其性重,其情厚,旺相:主言行相願,忠孝至誠,好敬神佛,不爽期信,背圓腰闊,鼻大口方,眉目清秀,面肥色黃,度量寬厚,楚事有方。
表徵:
- 形─方面大耳,腰厚背隆,肌肉結實,體貌敦厚,蒜頭鼻子,樸拙無文,現拙笨狀。三短:身材短,脖子短,手指短。
- 色─面色黃,生悶氣時,愈現枯黃。
- 聲─聲鼾宏低沉。
- 音─說話鼻音。
- 行─走路時,腳步沉重而踏實。
背隆腰厚面平方,樸實無文顏色黃,言語鼾宏行重濁,硜狹跼促好猜疑。
金形的人
《靈樞》「金形的人,比於上商,似於白帝。其為人,方面,白色,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發踵外,骨輕。身清廉,急心靜悍,善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陰,硜硜然。」
金屬西方,名曰從革。五常主義。其色白,其味辛,其性直剛,其情和烈,旺相:剛烈英勇豪傑,伏義疏財,知廉恥,識羞惡,骨肉相應,體健神清,面方白淨,眉高眼深,鼻直耳紅,聲音清亮,剛毅果決
表徵:
- 形─長方臉,眉清目秀,唇薄齒利,能說善道,尖下顎,身材苗條,俏麗活潑,三庭均配。三薄:嘴唇薄,眼皮薄,手背薄。
- 色─面色潔白,生氣時愈顯慘白。
- 聲─聲長而響亮,如金鐘之清脆。
- 音─說話喉音。
- 行─走路較捷,輕快活潑。
唇薄齒利面團方,俏俊麗容稍帶狂,能言善辯音響亮,對人不肯道行藏。
水形的人
《靈樞》「水形的人,比於上羽,似於黑帝。其為人,黑色,面不平,大頭, 廉頤,小肩,大腹,動手足,發行搖身,下尻長,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給人,戳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陰,汗汗然。」
水屬北方,名曰潤下。五常主智。其色黑,其味鹹,其性聰明,其情良善,旺相:機關深遠,足智多謀,學識過人,詭詐無極,面黑光彩,語言清和。
表徵:
- 形─面部漫圓形下稍寬,豬肚子臉,眉粗目大,毛髮重,雙下頦,體貌豐肥。三厚:眼皮厚(多層),下顎厚,手背厚。
- 色─面色黑,生氣時更顯烏黑。
- 聲─聲慢長而低沉。
- 音─說話喉音。
- 行─走路遲緩,兩腳拖地,動作慢。
體貌豐肥面下寬,眉粗目大髮齊肩,唇厚音低行遲緩,抑鬱終身不肯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