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主要根據經絡十二時辰運行,以及四時四方為骨架而成。本來沒有背景的那個圓。後來想到內經老師整個講下來最重要的概念應該是「太陽在哪裡」的問題,所以畫了圓來想太陽照在什麼地方,最後思考了一下,補在現在紅線的位置,並把黃色的區域用來表示太陽照耀的地方(表陽),灰色則表示沒照到的區域(裡陰)。
其實把紅線畫成一條直線沒什麼太多道理,只是直線比較方便而已,而且我不認為就只能一條直線在圖上旋轉,它可以是兩條同半徑長的線在圖上移動或旋轉。當然硬要解釋,不是不行,不過強為說理沒什麼意思,這只能算是說自己還在嘗試的幫助自己記憶與解讀的模型罷了。
我對這個模型的想法如下:
紅線如果在圖上現在的位置,那人陰陽互守,無病。但若偏了,則看偏在何處,因為所偏處是病邪與人體對抗的「戰場」,所以外顯的病徵也就在所停的經絡(方格的右上角標記)或臟腑(五行的對應)而有所不同。
舉例來說,如果紅線向右邊多轉了一點,右上角膀胱的陽就太多了(血多則熱),不平衡,就變成傷寒論中太陽膀胱蓄血證,瘀熱在裡,故以桃核承氣湯或甚以抵當湯類除血熱:
「(106)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124)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沈,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鞭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淤熱在裏故也。抵當湯主之。」
「(106)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124)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沈,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鞭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淤熱在裏故也。抵當湯主之。」
那紅線如果向左邊多轉一點呢?太陽膀胱蓄水證,這反變成陰太多(水太多),陽不足(功能不利),故在《傷寒論》裡面治之以五苓散,以恢復膀胱功能為主。
「(71)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紅線過了本來的位置,往右走則脈多見沉(入陰),往左走,則見浮(在表)。不過對原基準線以上為浮,以下為沉,還有這圖的想法都取之於j5老師甚多,不敢掠美。自己只是改了表裡的位置而已。
不過自己修改後的這個模型其實還有很多問題,解釋不通的地方就是問題所在。
比方說如果紅線不旋轉,而是移動呢?像是紅線往冬藏的方向移動一點點,剛好讓線跨在寅丑酉申地界上是什麼意思?傷寒論中所有的病症是不是都可以拿這個圖把紅線畫一畫就跑出來?太陽少陰、陽明太陰、少陽厥陰相表裡這個又在圖上怎麼表示?這些都是還不能回答的問題。或許等自己把金匱那本啃完,回過頭再來看一些問題可能可以更清楚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