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20日 星期一

氣血津液


氣血津液理論
氣和血並重,更把氣作為血的統帥,這是中醫生理上的一種認識方法。氣的名稱相當多,有元氣、真氣,這些都是指整個人體內氣血和其他物質及能力,名雖異而實為一種。另有陽氣、陰氣之稱,這是從元氣內分別兩大作用,說明一種能保衛體表,另一種能保持精力不使虧耗,故也叫真陽、真陰。還有宗氣、中氣,是指元氣中有一部分屬於上焦肺,另一部分屬於中焦脾胃,所以亦叫肺氣、胃氣。概括地說,均為元氣。
氣的分類   
氣血的氣,有些地方代表能力,有些地方代表物質,因而有氣屬無形、血為有形的說法。
血液的作用,《內經》上指出:“目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說明全身都靠血液營養,所以又說:“以奉生身,莫貴于此”。在生理方面,特別指出:“心生血,肝藏血,脾統血”。凡是心臟衰弱或血虧,循行失調,會出現心悸、驚惕、脈來歇止;當精神過度刺激影響“肝藏血”的職守,容易引起吐衄;若脾臟功能發生病變,也會失其統攝作用,產生大便出血和婦女月經過多及崩漏等證。治療上常用的和血、養血和引血歸經方法,大多是針對心、肝、脾三臟而用的。
津液是人體除血液之外其他所有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組織的內在體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腸液、涕、淚、唾等。津液廣布於臟腑器官之內和組織之間,起著滋潤濡養作用,又是氣的載體,使氣行於全身。津液又是化生血液的物質之一。津液又分為“津”和“液”。一般地說,性質清稀,流動性大的,主要分布於體表皮膚、肌肉和孔竅等部位,並滲入血液,起滋養作用的為“津”。性質較為稠厚,流動性較小,灌注於關節、臟腑、腦、髓等組織,起濡養作用的,稱之為“液”。

2003年1月10日 星期五

中藥的治療八法:「汗、吐、下、和、溫、清、補、消」


中藥的治療法有幾個原則,是根據疾病的主次、先後、輕重、緩急而擬定的,分別是:「治病求本」、「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及「標本兼治」。標,是指疾病的現象,如受病毒、細菌感染;本,是指疾病的本質。以正與邪而言,正氣是本,邪氣(病毒或細菌感染)是標;以疾病本身而言,病因是本,症狀是標。
中藥的治療法,常用者有八種,分別是「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八法」。
汗 法
就是運用解表發汗之藥物,使皮膚之汗腺分泌增加,而將表證病邪由肌表中驅除出的治療法。感染或疾病初期,病勢非進入裡證時,可用此法。
應用:
1. 水腫或瘡瘍初期,天然痘如痘疹將出時,可用汗法。
2. 感染病症之初期表證,又可分兩種:
表寒:例如外感初期之惡寒發熱、口不渴、舌苔白、頭痛身痛、無汗、氣喘時,可用麻黃湯類之方劑。
表熱:外感(感冒)初期發高燒、惡寒較輕、口渴、唇紅、舌苔微黃,可用銀翹散類的方劑。

吐 法
就是利用藥物的催吐性能,將病邪或有害物質經口吐出,以緩和病勢,達到治癒目的。一般臨床上胸、胃部有病邪滯留,而汗法、下法不能使用時,乃選用吐法。
應用:
主要是病勢急迫,須將積結迅速吐出之實證者可用。
1. 中風痰厥而不省人事,頑痰停滯胸膈等,可運用吐法之方劑。
2. 因狼吞虎嚥,所吃食物停止於胃中不能消化,引起脹滿疼痛;或誤食有毒物質者,可用催吐劑,例如瓜蒂散。
注意事項:
吐法為急救處置之一種,使用得當,可收迅速之效果;若處理不當,則最損元氣,而且傷胃。一般慢性疾病或身體虛弱的病人,有下列情況者勿用:
1. 老人與身體虛弱者。
2. 懷孕或產後。
3. 失血病人。
4. 氣虛或呼吸短或喘息者。
5. 腳氣上衝者。

下 法
應用:
依藥物性質,可大別為寒下及溫下二類。寒下是使用苦寒藥之瀉下法,代表方劑是小承氣湯。溫下是使用溫性藥物之瀉下方法,代表方劑為三物備急丸。在臨床上用下法,必須十分謹慎,特別需注意病人體質之強弱,以及病勢之輕重緩急,再決定用劇下或緩下。
注意事項:
下法治療使用不當,弊害非常大。運用下法治病應注意:
1. 邪在表者(病的感染初期)不適用。
2. 病在半表半裡之嘔吐不適宜。
3. 年紀大而津液枯之便秘患者,以及身體虛弱之病患,不宜用下法。
4. 婦女產後初期大便困難,禁用劇下劑。
5. 婦女妊娠或月經期中須慎用。

和 法
乃指調和之意。臨床上和法主要包含三方面,即表裡和解、肝胃和解及上下之寒熱協調。
應用:
必須就病狀的寒熱、虛實及表裡選擇適當的用藥。常用的和劑,以柴胡劑為主,例如大柴胡湯、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等。
注意事項:
燥渴譫語等的實證及三陰的寒證,不適用和法。

溫 法
溫法是指用溫性或熱性藥物治療,以除去患者之沈寒痼冷,這也是傳統醫學中所謂病人對陽氣的補益法之一,即所謂「回陽救逆,溫和袪寒」之治療效果。
應用:
臨床上溫法的應用可分二大類:
1. 「回陽救逆」,乃指患者真陽不足,寒邪直接三陰,病人有手足厥冷、身體虛脫、心臟無力的虛寒症狀,則使用溫法。回陽救逆的代表方劑為四逆湯。
2. 「溫中袪寒」則適用於平日身體虛弱的病人,例如脾胃陽虛而身心俱疲勞衰弱、四肢倦怠無力、手足冰冷、食慾不佳、胃下垂、大便較軟,則可用此溫法來治療改善症狀。
注意事項:
1. 溫法主要是對寒證病患的治療法,若診斷屬於傳統醫學的實熱陽證 則嚴禁使用,否則會像火上加油,促使病狀惡化。
2. 虛火所產生的吐血、溺血或便血禁止使用。
3. 舌質紅赤、咽喉乾燥者則慎用。

清 法
清法乃指使用寒涼性的藥物,以達解熱的目標。臨床上,以受病毒、細菌感染所造成的發熱或口渴、煩躁等熱性病為主要治療對象。
應用:
清法運用非常廣泛,凡是屬於熱性病,都可以用此法治療。只要病症是屬於「熱」症而沒有惡寒、出汗、口渴、喜飲水、舌苔黃色、脈洪大等症狀,均可採用辛涼、清熱、生津之藥物治療,例如白虎湯。如果發燒發熱持續,而使得津液喪失,臨床上的症狀為發熱、口渴、便祕、舌苔黃色而厚,則可使用黃連解毒湯。(註:日常生活中雖無發燒,但有口乾、舌燥、出汗多、喜飲水之「熱症」初期,可採用傳統中國醫學中所謂的「天然白虎湯---西瓜」。)
注意事項:
清法主治熱病,一般而言有損陽氣,因此使用時需注意下列幾點:
1. 身體體質平常屬於虛弱、體質屬「寒性」,或胃不好的人,禁用。因為清法所用藥物為寒、涼性藥物,苦寒的藥物會刺激胃酸分泌,因而傷胃。
2. 勞動過度、中氣不足的虛熱症所引起的虛熱煩躁,也禁止使用此法治療。

補 法
在傳統中國醫學中,「補」是指對人體「陰陽氣血」或「臟器」之虛損、不足,加以調和的治療法。主要治療對象是身體虛弱、對細菌和病毒感染抵抗力低,以及感受各種外因導致生理反應不平衡者。
應用:
主要是補益體質衰弱或生理機能之不足。一般臨床上可分為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四大類。
1. 補氣乃指容易倦怠無力氣、說話無力、呼吸淺、肺活量小、虛熱自汗,時常會有脫肛疝氣,或婦女子宮下脫等氣虛之病症。常用的方劑有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
2.  補血乃指顏面枯萎色黃、指爪及嘴唇蒼白、頭暈目眩、耳鳴、胸部動悸,女子月經少、血色不鮮之血虛病症。臨床常用的方劑有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等。
3. 補陰乃指身體瘦弱、肌膚乾枯、耳鳴目眩、心悸亢進、易受驚、虛煩失眠、盜汗遺精、咳嗽喀血、消渴等陰虛病症。常用方劑如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
4. 補陽是指腰以下冷感、腰膝無力而疼痛、下肢軟弱、步行困難、臍以下麻痺、下腹時有痛感、大便泄瀉、小便頻繁而量少,或有陽痿早洩、虛喘等陽虛病症者。常用之方劑有右歸丸、金匱腎氣丸等。
注意事項:
補法主要是補足正氣以消除邪氣(即病毒、細菌等感染),若邪氣旺盛(即病症嚴重),則需先除去病症後,才能用補法。

消 法
消法是化瘀散結的療法。氣、血、痰、食在腹內形成硬塊或凝滯,傳統醫學之治療,多採用消法。在作用上,消法與下法相類似,但臨床運用時,多少有些異同。下法,是將燥糞、瘀血、停痰、留飲之急性有形實邪,用攻逐通下法治療:消法則指一般比較慢性而腹中有硬塊或腫瘍之病症,使其漸次消去,緩慢治病的方法。
應用:
要針對病因,選用適當的消法。有氣滯、血瘀 腫瘍、痰飲、飲食過度、脾胃不動、吃下去之食物不消、吐臭氣、胃脹氣、食慾不振等症狀時,常用的方劑有五積散等。若胃內有停水、心下部痞堅可見有形之硬塊,常用枳朮湯等。
注意事項:
身體虛弱 、下痢及婦女血枯、月經不來者禁用。

2003年1月1日 星期三

經絡與情緒

經絡與情緒
在近代的能量學當中,更對每條經絡在心靈上的影響做了詳細的解說。這樣的系統我們稱之為經絡心理學,屬於能量心理學的一條分支。
而經絡則是兩條一組,分別於身體的左右側,以對稱的方式存在。而每兩組經絡會是相輔相乘。
經絡就如同身體的血管一樣,血管遍佈全身,卻沒有一條是單獨的存在。而是像個圓一樣,連結在一起。所有的血液就這樣在身體裡面,進行循環。
所以每條經絡都可看作是整個循環系統的一小段。所以武俠小說中的小周天、大周天就是在描述這種循環。 
小周天是指任督二脈的循環,如果你查閱經絡圖,你會發現任脈與督脈連結在一起。你可以從你的頭頂中央然後垂直往下,然後在從你的後背繞到前方畫一個圓,這就是任督二脈所在的位置。而能量循環一圈,就是一個小周天。
而十二正經則是流經全身,整個能量依據這條管道循環一圈,稱為大周天。在自然的狀況下,十二條經絡對應十二個時辰。在每個特定的時辰,能量會流入特定的經絡當中。這是人體對應大自然的一種現象,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生理時鐘。
古人觀察到這個現象,並稱為「子午流注」。認為人如果能夠照著這樣作息,就能夠保持健康長壽。
由於每條經絡都是大系統的一部份,而經絡本身是互相影響。因此EFT並不採取單一穴道辯證來選擇治療穴位處方,而是以一種整體性的敲擊程序來進行完整的療癒。

經絡與情緒對應表
經絡名稱 主要負面情緒 心理反應
腎/膀胱 恐懼、害怕 自我否定、絕望、沮喪、無力感
肝/膽 憤怒、忌妒、暴怒 焦躁、挫折、諷刺、攻擊性
心/小腸 抑鬱、敏感 脆弱、被拋棄、孤獨、不穩定
脾/胃 焦慮、憂慮 恐懼未來、緊張、優柔寡斷
肺/大腸 悲傷 失落、哭泣、固執
心包絡/三焦 壓力、壓抑、失去中心 自我防衛、偏執、自我攻擊
任/督  
這是個簡單的對應圖表,但卻足以涵蓋各種基本情緒,以及延伸的複雜情緒。
EFT的創始人曾經提到:「所有的負面情緒來自於經絡系統的崩潰。」
因此我們可以很簡單的透過EFT去解決各類型的情緒問題,對我來說EFT是很神奇的工具。
我見過曾經使用一次EFT技巧,就解決掉埋藏在心中三十多年的仇恨。也見過已經失眠半年的患者,在五分鐘內解決掉這個問題不再復發。也看過有人在短短的幾分鐘內,放棄了原本愛吃的食物。
我不會說所有的問題都來自經絡的問題,但是透過EFT的技巧,我們可以解決絕大多數的問題。根據創始人葛瑞的說法,他的治療有效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而我的經驗中,也是大約這樣的數字。
當我們了解了情緒與經絡的關聯,負面情緒再也不是無法擺脫的夢魘。

情緒與十二經絡的關係  人有五臟六腑,加上心包絡,共十二臟器,即膽、肝、肺、大腸經、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每個臟器都主一種自然的正向能量。然而如果身體健康狀況遭到了破壞,或外界環境打破了身心平衡,就會產生相對應的負面情緒。

每個臟器都有正向能量,相反在不良狀態下,每個臟器也會產生一個負面情緒。

這些負面情緒偶爾光顧,到也無妨,若是經常上門,就會對相應臟器產生損害,出現相關疾病。

每個臟器都有一條經絡,負面情緒過多,就會堵塞本臟器的經絡。

通過疏通這些堵塞的經絡,就可以消除由於不良情緒對人體產生的垃圾,進而改善或消除不良情緒。(身心靈是一體的,相互影響....)

負面情緒是影響人體健康的可惡份子,人體百分之八十的問題都來源於不良情緒,它可以以一種負能量的形式,變成有形之物,堵塞我們的經絡。
這樣看來,情緒是因,堵塞經絡是果。然而,經絡堵塞後,又會產生更多的負能量,從而激發起更強大的負面情緒。這樣一來,經絡堵塞是因,負面情緒又變成了果。 (此謂循環,所以也可以用身體來調節情緒)
當下,最流行的名詞是“養生”。那麼怎麼樣才能算是最正確的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有一個健康、快樂、智慧的人生。因此,要想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消除負面情緒和疏通十二經絡,必須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具体如下:(我暂时只找到这个,自己做的笔记,可能未必准确和完整,我也没学过中医)

经络正向能量负面能量淤堵时的情绪
胆经中正、决断。
胆的功能强健,决断力强,
中正无私
焦虑焦虑不安,优柔寡断,
左右摇摆
 

肝经

计谋、谋虑

愤怒、指责

容易愤怒,好攻击指责
肺经主一身之气悲伤容易悲伤
大肠经传导、排毒、存污懊悔、烦恼容易烦恼、无名火
胃经接纳、豁达急躁做事容易着急,容易躁动,
语言、行为均容易急躁。
容易面部痤疮、粉刺、
或身体容易出现痈脓
脾经思考、思维。五行当中,脾主土,属于大地坤土之性,能承载一切的好与坏。若脾的功能正常,可以接纳一切寒热温良、酸苦甘辛抱怨、委屈会对它的无私接纳产生
抱怨、委屈。
心经欢喜、喜欢怨恨、仇恨怨恨比抱怨更强烈,有
恨之入骨的势头,恨是
由内心的最深处升起来的,
生恨日久,号伤心气、
心血,导致心经淤堵。
心脑血管问题及爆死,
多来源于心经淤堵。
小肠经悲悯、怜悯哀愍。怜悯之心人皆该有,怜悯过度及成哀愍,哀愍过度及成哀伤容易出现消化道溃疡的
人多数怜悯心过重。
哀愍过度及容易产生溃疡,
容易堵塞小肠经,疏通
小肠经,纠正偏颇,可以
平和的对待一切哀伤之事。
膀胱经积极、向上、阳光,微笑。膀胱经为一身阳气之所,为阳中之阳。消沉人体阳气就无法升腾、
部散;心情就容易郁闷、
消极
肾经智慧,肾精充沛,智慧、勇敢恐惧若肾精亏损、肾经淤堵,
就容易生不出智慧,遇事
恐惧、恐慌、害怕、惊恐。
孩子经常看恐怖电影,
玩一些血腥的电子游戏,
均容易损耗肾精,影响智慧。
心包经欢乐,愉快,心包经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是帮助君主(心)传达快乐心情的压抑心的快乐的信号就无法
传达出来
三焦经轻松、心乐紧张三焦功能不够协调就会
生出紧张的情绪
能量心理學(Energy Psychology)紮根於中醫和應用身體運動學(applied kinesiology), 對於心理治療提出嶄新的見解,並且由此發展出多種的治療方法,把心理治療帶至一個新的境界。能幫助我們認識到創傷和精神上的起伏事實上也都呈現在身體的能​​量系統(energy system);這可以包含穴位,脈流,身體幾個能量集中的部位(charkas),以及磁場(field) 當一個人把注意力放在他的創傷和焦慮時,有一組相對的訊息會出現在他的能量系統,在此同時,如果我們以手指輕輕敲打相關的穴位和能量中心,就可以消除紀錄在能源系統裡,代表這創傷和焦慮的戳記,從而可以迅速消除原來身心所經驗和察覺的困厄。
Emotional Freedom Technique (EFT)
當我們碰到負面情緒時,我們推薦快速釋放負面情緒的技術EFT。 Emotional Freedom Technique(EFT)乃為能量心理學其中主要學派, 可以迅速並有效消除不同的心理症狀。現時已有不同個案證實此方法對健康, 情緒及個人表現均有顯著改善效能。對於一些簡單的負面情緒狀況, 只需幾分鐘便可完全處理。EFT是一套由西方國家傳入並融匯中國經脈及人體能量治療的一套治療方法,能快速而持久有效消除負面情緒。其背後理論是“所有負面情緒之產生是由於身體的能量系統(經絡)受到干擾”,因此通過調整、輕拍刺激身體重要穴位來將受干擾的能量系統糾正,從而釋放負面情緒。EFT現時已被歐美,澳洲及世界各地的心理醫生,治療師及輔導員廣泛採用,其效果快速而永久。今天EFT不但應用於心理治療上, 同時也有效應用於體重控制, 增加銷售, 提升個人表現, 消除身體痛症等不同範疇上。
 (1)設定:標尺:負面情緒緊張程度(0——10分),測量負面性未獲情緒★(★表行為或情緒)的分值。明確自己的負面行為或情緒★,精確相應畫面或情境,自我暗示(3遍):“即使我★,我仍然認可(堅信)我自己”同時按摩氣戶穴或KC。(氣戶穴:氣戶穴位於人體的胸部,當鎖骨中點下緣,距前正中線4 寸。)(2)依次敲擊(括號內的三項,在練習中可省去)  EB、SE、UE、UN、CH、(CB、UA、BN、)TH、IF、MF、BF、KC,每處七次,同時自我默念“X”。EB=Beginning of the Eyebrow,SE=Side of the Eye,UE=Under the Eye,UN=Under the Nose,CH=Chin,(CB=Beginning of the CollarBone,UA=Under the Arm,BN=Below the Nipple) TH=Thumb,IF=Index Finger,MF=Middle Finger,BF=Baby Finger,KC=Karate Chop(3)依次敲擊Gamut,依次閉眼、睜眼、眼右下、眼左下、眼順轉、眼逆轉、哼小曲、數數1—5、重哼小曲。  (4) 重複“(2)”(5)檢查★的分值,如果超過3分,以此時分值為起點,重複EFT過程。


經絡情緒對照表

內臟能量負荷或不足時身體引發的狀況
行立不穩,血壓不正常,眼神無力,暈眩,食慾減退,嘔吐
視力減退,大小便失禁症,腹脹滿,四肢無力,性慾減退,暈眩
小腸頭痛,耳鳴,重聽,下痢,手足冷,下腹脹,身寒
心煩不安,語言障礙,心臟下部疼痛,上肢冷,眼黃,失眠,心悸
食慾減退,腹鳴腹痛,臉部浮腫,口唇乾,哈欠,呻吟
食慾不振,排便異常,倦怠不眠,下痢,腹脹,失眠,反胃嘔吐,噯氣
大腸肩背痠痛,皮膚異常,便異常,下痢腸鳴,咽喉乾,情緒不穩
手腳發冷或痳痺,耳鳴,咳嗽,肩背痛,呼吸困難,皮膚異常,咽喉乾
膀胱後頸部僵直,坐骨神經痛,腰痛,暈眩,痔,腳痛,背部惡寒痠痛
性慾減退,排便異常,易倦,腳腰冷,四肢無力,耳聾鳴
三焦體弱易倦,腹部不適,四肢無力,虛汗,呼吸困難
心包心悸,胸部苦悶,手心熱,低血壓

內臟五行過度負荷對照表


中醫辨症


中醫辨症
一 (一)、表裡寒熱虛實
每一個病,都有錯綜複雜的症狀,掌握它的主要方面,必須懂得運用八綱。八綱就是用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為辨症的綱領,其中陰陽尤為綱領的綱領。表裡、寒熱、虛實,實際上是陰陽的演繹,亦稱六變,它指示了病變所在的部位,病情的徵象和邪正消長的變化。所以根據八綱來觀察症候的全部情況,加以分析歸納,不難得出診斷結論。關於陰陽方面已在第一章敘述,茲再就六變的意義,說明如下:
一、表裡:表是外,裡是內。從人體的內外來說,表是體表,包括皮膚、肌肉等組織;裡是指內臟,包括臟、腑和腦等器官。因此病邪侵犯人體所出現的症狀,如惡寒、發熱、頭痛、項強、身疼、四肢痠軟,以及有汗、無汗等,症屬於體表者均為表症;神昏煩躁,口渴胸悶,嘔吐泄瀉,腹痛腹脹等,症屬於體內者均為裡症。
風、寒等六淫之邪侵犯人體,首先傷於皮毛、經絡,概稱表症。因喜怒七情或飲食勞倦所引起的病,多自內生,故概稱裡症。這是辨別表裡的概況。但表邪可以內傳進入臟腑,則其所現的症狀又為裡症了。也有表邪雖已內傳而尚未到裡,稱為半表半裡症。表邪內傳而表症仍在,稱為表裡同病。病邪由表入裡,便是從外到內,在病為重為逆,例如傷寒病初起,寒熱,頭項強痛,都是邪在於表的症狀;如果發熱不退,症見口苦嘔惡,或心胸滿悶,或小溲短赤等,便知邪有入裡的趨勢;如見壯熱口渴、煩躁譫語,或腹痛便閉,或大便泄瀉,則明顯地表示邪已入裡。相對的,裡症也有從裡出表,在病為輕為順,例如麻疹、斑疹,初起身熱煩躁,咳嗽胸悶,等到皮膚出現紅疹,症情便逐漸鬆弛了。因此,臨症上分辨表裡症,更重要的是注意其傳變傾向。
二、寒熱:寒的症狀為口不作渴,喜飲熱湯,手足厥冷,無風惡寒,小便清長,大便溏薄,面色蒼白,舌苔白滑,脉遲。熱的症狀為口渴飲涼,潮熱,煩躁,小便短黃,大便閉結,面紅目赤,舌苔黃糙,脉數等。這裡可以看出病情的表現有寒和熱兩種不同的現象,辨別寒、熱,就是決定用藥或溫或涼的一個關鍵。
寒症和熱症有時不完全是全身症候,如發熱是全身的,小溲黃赤可以與發熱有關,也有僅屬於膀胱有熱。所以辨寒症和熱症除一般者外,需要進一步分別上下。大概寒在上者,多為吞酸,泛清水,飲食不化,或心胸一片覺冷;熱在上者,多為頭脹目赤,咽喉腫痛,齒齦脹痛,口乾喜涼。寒在下者,多為腹痛喜按,大便溏薄或泄瀉,脛寒足冷;熱在下者,多為大便困難閉結,小便渾黃,或短澀刺痛。這些症狀,有的只見於上,或只見於下,有的上下俱熱,或上下俱寒,有的上熱下寒,或上寒下熱。也有一個腸胃病中,能出現胃熱腸寒,或胃寒腸熱的現象,必須分析清楚。
三、虛實:虛實是指正氣和邪氣方面來說的。從人體說,指正氣的強弱;從病情說,指邪氣的盛衰。但在一般臨症上,虛多指正氣,實多指邪氣,因正氣充旺無所謂實,邪氣退却無所謂虛,故內經上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虛症的表現,為神疲乏力,聲音低怯,呼吸氣短,自汗盜汗,頭暈心悸,脉細微弱。實症的表現,為痰多氣壅,胸悶腹脹,便閉或溏薄臭穢,脉洪滑大等。凡體壯新病,症多屬實,體弱久病,症多屬虛。患者體質和病理機轉表現為有餘、結實、強盛的,稱為實症;反之,表現為不足、衰退、鬆弛的,稱為虛症。
辨別虛實是攻邪和補正的根據。病有純虛純實者,辨別較易,治療亦簡單;有虛實錯雜者,如正強邪實雖重能挽救,正虛邪實雖輕亦危殆。在每一個病的過程中,經常出現邪正消長現象,必須注意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多實少、虛少實多等變化情況。例如外感風寒,惡寒發熱,脉象浮緊,這是一個表實症;如果發汗後汗出不止,身熱驟降,反而長冷更劇,這是轉為虛症的症象;或者惡寒退却,身熱增加,口渴引飲,這是轉為裡症的症象。如果熱病而現舌苔乾糙,知其津液已虛;或者舌光紅絳,知其陰分亦為邪熱傷耗,不是單純退熱法所能治療了。
表裡、寒熱、虛實,是一種症狀的歸納方法,單看一個症狀是沒有意思的。因為每一個症狀都能在兩方面出現,譬如表症有怕冷,裡症也有怕冷,虛症有怕冷,實症也有怕冷,寒症有怕冷,熱症同樣有怕冷。究竟屬於哪一類型呢?必須結合多種症狀來決定。所以把許多症狀加以分析,就其性質上的類同聯系起來,成為一個症候羣,才能診斷它是表是裡,是虛是實,是寒是熱。症狀是屬於表面的,症狀裡有很多是隱藏的、虛偽的,稱做假象。如以寒熱來說:真寒應當脉沉細或遲弱,症見肢冷嘔吐,腹痛泄瀉,小溲清頻,即有發熱也不欲去衣被,這是浮熱在外而沉寒在內的症象;真熱應當脉數有力,滑大而實,症見煩躁喘粗,胸悶口渴,腹脹,大便閉結,小溲短赤,發熱不欲蓋被。假寒症是外雖寒而內却熱,脉呈數象,身上怕冷而不欲衣被,或大便臭穢,或煩渴引飲,這種怕冷,就非寒象,而是熱症,此即所謂熱極反兼寒化,叫做陽盛格陰;假熱症是外雖熱而內却寒,脉呈微弱,或為虛數浮大無根,身上發熱而神態安靜,言語譫妄而聲音低微,或似狂妄但禁之即止,或皮膚有假斑而淺紅細碎,或所謂寒極反兼熱化,叫做陰盛格陽。至於虛實方面,極虛也能有實象,便是假實;大實也能有虛象,便是假虛。故張景岳說:「外症似實而脉弱無神者,皆虛症之當補;外症似虛而脉來盛者,皆實症之當攻。虛實之間,最多疑似,不可不辨其真。」這就是說明了辨症的目的是在求得病的本質,要掌握真相,必須從多方面觀察。
六變用陰陽來歸納,表為陽,裡為陰;熱為陽,寒為陰;實為陽,虛為陰。故有時候也把病態的動靜和病情的進退,說成陰症和陽症,或說病在陽和病在陰,所以說陰陽為八綱的綱領。但在臨症上常說的真陽虛和真陰虛及亡陽和亡陰,這就不是廣義的名詞,前人解釋真陽、真陰皆屬於腎,真陽即真火,真火虛者,右尺必弱,宜大補元陽,不可傷其陰氣,忌涼潤,恐助陰邪,尤忌辛散,恐傷陰氣,只有甘溫益火,補陽以配陰;真陰即真水,真水虛者,脉必細數,宜大補真陰,不可伐其陽氣,忌辛燥,恐助陽邪,尤忌苦寒,恐伐元陽,只有純甘壯水,補陰以配陽。至於亡陽和亡陰的辨法,也須仔細觀察症象,如汗出身反惡寒,手足涼,肌涼汗冷而味淡微粘,氣微,脉浮數而空,此為亡陽;身熱,手足溫,肌熱,汗亦熱而味咸,氣粗,脉洪大無根,此為亡陰。亡陽和亡陰是嚴重症候,大多在高熱熏蒸、發汗過多、或吐瀉過度、失血不止等情況下出現,多屬危象。
八綱辨症的內容,包括了體表和體內的關係,指出了病症的性質和發展情況。辨症的最後階段是為了治療,分辨表裡可以定出或汗或下,分辨寒熱可以定出或溫或涼,分辨虛實可以定出或補或瀉。但是汗法有辛溫發汗,有辛涼發汗;下法也有涼下、溫下,其他溫法、涼法、補法、瀉法,也都有不同的用法。如何來確定具體的治療方針,非把表裡、寒熱、虛實結合不可。比如表症和寒症、實症結合,便是一個表寒實症,就是體表感受寒邪的實症,可以針對著用辛溫發汗法;或者裡症和寒症、虛症結合,便是一個虛寒裡症,就是由於體內陽氣衰微而造成的寒症,可以採用溫補的方法。諸如此類,表裡、寒熱、虛實的結合,在臨症上有八個基本類型;即表寒實症、表寒虛症、表熱實症、表熱虛症、裡寒實症、裡寒虛症、裡熱實症、裡熱虛症。在這基礎上還能化出八個錯雜的類型:即表寒裡熱症、表熱裡寒症、表虛裡實症、表實裡虛症、表裡俱寒症、表裡俱熱症、表裡俱虛症、表裡俱實症。在裡症範圍內還有幾個複雜類型,即上熱下寒症、上寒下熱症、上虛下實症、上實下虛症、真寒假熱症、真熱假寒症、真虛假實症、真實假虛症,以及半表半裡症、寒熱錯雜症、虛中挾實症等。病症的變化盡管多,但不外表裡、寒熱、虛實已甚明顯,所以只要能掌握這八個綱領,便可以弄清楚。

一 (二)、表裡寒熱虛實
上述變化,有的是常見的,有的比較少見,有的彼此之間沒有很大區別,有的類似但必須分別。由於辨症是一項複雜而細緻的工作,因此不厭繁瑣,再作說明,以便觸類旁通,靈活運用。
一、表寒實症:風寒侵犯體表。主症為惡寒、頭痛、體痛,脉象浮緊,發熱或未發熱。
二、表寒虛症:衛氣不充。主症為惡風畏寒,易出汗,汗出更冷。
三、表熱實症:外感溫病初起。主症為惡風或不惡風,發熱頭痛,自汗或無汗。
四、表熱虛症:即陰虛潮熱一類。主症為午後肌熱,掌心熱,自汗出。
五、裡寒實症:寒邪直中內臟。主症為腹痛泄瀉,嚴重的四肢逆冷,脉象沉伏。
六、裡寒虛症:多由脾腎陽虛引起。主症為氣怯疲倦,四肢不溫,大便不實,脉象微弱,舌質胖嫩而不紅潤。
七、裡熱實症:外邪化熱傳裡。主症為壯熱,口渴煩躁,便閉溲赤,嚴重的神昏譫語。
八、裡熱虛症:多由肝腎陰虛引起。主症為掌心熱,頭暈,口渴,心煩不眠。如果出現潮熱,參看表熱虛症。
九、表寒裡熱症:外感寒邪,內有鬱熱。主症為寒熱無汗、煩躁。又假寒症怕冷、不欲衣被、煩渴引飲,亦屬此類。
十、表熱裡寒症:寒積於內,熱越於外,其熱為假熱,其寒為真寒。主症為身熱不欲去衣被,畏風,泄瀉,小溲清長。
十一、表虛裡實症:多由發汗傷表,邪傳於裡。主症為汗出惡風,胸痞硬滿,噫氣,嘔惡。
十二、表實裡虛症:內傷之體,再感外邪;或表症誤下,雖傷於裡,表邪尚未內陷。主症為寒熱,身體疼痛,氣怯,脉像沉弱。
十三、表裡俱寒症:寒邪傷表,復中於裡。主症為寒熱,腹痛,泄瀉。
十四、表裡俱熱症:表邪化熱傳裡,發熱不退,反而增劇,參看裡熱實症。
十五、表裡俱虛症:陰陽兩虧。主症為多汗,畏寒,氣怯,心悸,脉像結代。
十六、表裡俱實症:外感寒邪,內停痰飲,或有宿食。主症為寒熱,咳喘,或噯腐,腹脹。又寒邪或熱邪釀成的表裡俱寒或表裡俱熱症,均屬此類。
十七、上熱下寒症:下焦有寒,上焦有熱。主症為腹滿足冷,口乾,胸中煩熱。又火不歸元,浮越於上,症見足冷面赤,口乾咽燥,亦屬此類。
十八、上寒下熱症:丹田有熱,膈上有寒飲。主症為小溲短赤,痰多,胸中覺冷。
十九、上虛下實症:濁陰在下,清陽不升。主症為腹滿泄瀉,頭暈目眩。
二十、上實下虛症:陽虛於下,痰飲阻上。主症為形寒足冷,尿頻,咳痰,喘促。
二一、真寒假熱症:參看表熱裡寒症。
二二、真熱假寒症:參看表寒裡熱症。
二三、半表半裡症:表邪傳裡而未成裡症。主症為寒熱往來,口苦,咽乾。
二四、寒熱錯雜症:濕熱內阻,或內有痰飲,表熱內陷。主症為胸悶,口乾不欲飲,小溲短黃,或煩熱痞滿,嘔惡。
二五、虛中挾實症:體虛有邪,或邪戀正氣漸衰,均屬此類。參看表虛裡實、表實裡虛、上虛下實、上實下虛等症。
對於任何急性熱病,或內傷雜症在其發展過程中,均可用上面這些方法來診斷。在急性熱病方面,例如傷寒初起便是表寒實症;若汗出過多而損及陽氣,便是表寒虛症;若寒邪化熱傳裡,便是裡熱實症;若傳入半表半裡之間,便是半表半裡症;及至體力不支,而有泄瀉肢冷,煩躁等症,則為裡寒虛症或表熱裡寒症。又如腎泄 (即五更泄瀉是裡寒虛症;肺癆是裡熱虛症;痰飲咳嗽是上實下虛症。以上是八綱的綜合運用,臨症時就可根據這些來辨症論治,獲得療效。

二、六經
六經的意義,是把人體分作六個區域,在這六個區域內出現的症候作為六個類型。這方法最早見於內經,到傷寒論更細緻地作出了有系統的分析和歸納。六經的名稱為太陽、陽明、少陽,稱作三陽;太陰、少陰、厥陰,稱作三陰。分析歸納症狀時,就根據其不同性質,凡呈亢奮現象的列於三陽,呈衰退現象的列入三陰。六經辨症,不但廣泛地被用於外感病,而且內傷雜症也有很多地方可以引用。
一、太陽脉症:症見發熱惡寒,頭項強痛,身疼腰痠,無汗,脉象浮緊。此為寒邪侵表的初期,概稱太陽病。太陽病中有自汗、脉浮緩的稱中風 (即傷風);伴有口渴而不惡寒,或惡寒輕微的則屬溫病。
二、陽明脉症:外邪在太陽經不能及時解除,病邪向裡發展。症見壯熱,汗多,不惡寒,反惡,口渴,脉象滑大。此時無形熱邪彌漫腸胃,但腸內糟粕尚未成為燥屎,熱而未實,稱作陽明經症。若腸有燥屎,更見便秘、腹滿,腹痛,煩躁譫語,甚至神志昏糊,熱而兼實,稱作陽明腑症。這是外感的第二期,邪已化火,具有一派熱象,故稱陽明病。
三、少陽脉症:病邪從外傳內,既不屬於太陽表症,又不屬於陽明裡症,而在太陽陽明的中間階段。症見寒熱往來,一天反覆數次,口苦咽乾,目眩心煩,嘔吐不欲食,脉象弦數。因其處於半表半裡之間,故稱半表半裡症。
四、太陰脉症:三陽病都有發熱症,三陰病以虛症為主,一般沒有發熱,相反地多呈寒象。太陰病的症狀為:腹滿自利,或腹痛喜按,口不渴,手足溫,嘔吐,食不下,脉緩而弱。
五、少陰脉症:症見惡寒,四肢厥冷,下利清穀,神疲欲寐,脉象微細。這是陽氣虛弱所呈現的全身虛寒症。故少陰病比太陰病更嚴重一步。但少陰主水火,陽虛則從寒化,陰虛又從火化,因而除上虛寒症外,也有心煩、不得臥及熱利、咽痛等內熱症出現。
六、厥陰脉症:厥陰病是外感病的末期,邪正抗爭的最後階段。症狀多陰陽錯雜,寒症和熱症混同呈現,如口渴不止,氣止沖胸,心中疼痛覺熱,饑不欲食,有時嘔出蚘蟲。特別是以厥、熱交替為特徵。厥交替,即四肢厥冷能自溫暖,溫暖後又厥冷,厥冷後又溫暖。假使厥的時間多於熱,或厥逆不復,預後不良;若熱多於厥,厥去熱回,是正氣恢復,可望轉機。
六經症狀的出現,由於病邪的傳變,這種由一經傳變到另一經的現象,稱做「傳經」。傳經與否的重要關鍵,決定於病邪和體力的對比。比如邪氣盛,正氣弱,傳變的機會就多;正氣盛,邪氣微,傳變的機會就少;還有體力強的傳變多在三陽,體力衰弱的就容易傳到三陰。所以傳經不是六經皆傳遍,有在太陽不傳的,有僅傳及陽明,也有傳完三陽就痊愈的。
傳經有一定的程序,即按照六經次序由太陽而陽明而少陽而太陰而少陰,終於厥陰,叫做「循經傳」。也有不按次序,隔一經或兩經相傳,如太陽不傳陽明而傳少陽,或不傳少陽而直傳陰經,叫做「越經傳」。越經傳的原因,多由邪盛正虛,病邪乘虛竄入。此外,三陰病有不從陽經傳入,一起即見太陰或少陰症狀者,稱做「直中」。直中的意思是病邪直接侵入,三陰都直中的病變,但以太陰和少陰為多見。
六經各有主症主脉,臨症上又往往錯綜出現,例如既有太陽表症,又有陽明裡症;或太陽表症還沒有完全解除,又出現了陽明裡症。前者稱做「合病」,後者稱做「併病」。它的區別是,合病為兩經或三經同時受邪,不是傳變所致,遇到這類情況,就稱為太陽陽明合病、三陽合病等;併病為一經未退又傳一經,必須前一經症狀還在,而又具備後一經症狀,遇到這類情況,就稱為太陽陽明併病、陽明少陽併病等。
用六經來辨症的基本精神已如上述,它不僅說明了外感病發展過程中的一般情況,也說明了六經之間是一個互相影響的整體。這樣,可以從全面來觀察外感病的發生和變化,從而掌握治療規律,成為辨症中的一個基本方法。要學習六經辨症,必須對「傷寒論」下一番功夫。「傷寒論」的注解有百數十家,各有特長,比較簡明又能提綱挈領的可閱讀尤在涇注的「傷寒貫珠集」,此外,柯韻伯的「傷寒來蘇集」將方證分類,加減變化,眉目朗然,也可作為參考。

三、三焦 (包括衛氣營血)
三焦辨症法是六經辨症法的發展,「溫病條辨」一書就是運用這方法編寫的。它的主要精神,是在熱性病整個發展過程中辨別輕、重、淺、深。比如外感溫病初起在上焦,病淺而輕,順次傳到中焦和下焦,就逐漸深入嚴重了。所以三焦這名詞雖與臟腑中三焦的名稱相同,但其意義和作用是有差別的。
一、上焦症狀:上焦指手太陰肺和手厥陰心包兩個經、臟。肺司氣而主皮毛,心包主血而通神明。溫邪首先犯肺,症見微惡風寒,身熱,自汗,頭痛,口渴或不渴,咳嗽,脉浮滑數。假使熱傳心包,則見煩躁,口渴,神昏譫語,夜寐不安,舌色絳赤。一般溫邪由肺傳胃,即從上焦傳入中焦,稱做「順傳」,若迅速由肺傳心包,即由氣傳血,稱做「逆傳」。
二、中焦症狀:中焦指足陽明胃和足太陰脾兩個經、臟。陽明主燥,太陰主濕。上焦溫邪傳入陽明,症見壯熱,多汗,日哺更熾,面目俱赤,呼吸氣粗,大便閉結,小溲短赤,口乾引飲,舌苔黃糙,或黑有芒刺。若傳入太陰,則見身熱不甚,午後較重,頭脹、身重,胸悶不饑,泛惡欲嘔,小便不利,舌苔白膩或微黃。在這時期,熱甚或濕熱熏蒸,皮膚出現斑疹或白瘖,並狂妄譫語或神識似明似昧。
三、下焦症狀:下焦指足少陰腎和足厥陰肝兩個經、臟。腎主陰,肝主血。溫邪傳到這階段,往往從津枯液涸而進一步傷血耗陰。在腎為晝日較靜,夜間煩躁,口乾不欲多飲,咽喉痛,或生瘡不能言語,下利,小溲短赤。在肝為厥熱交替,心中疼熱,懊憹煩悶,時作乾嘔,或頭痛吐沬,嘈雜不能食。在上則口乾糜爛,在下則泄利後重。或風動痙厥,囊縮、腹痛等。
把三焦辨症和六經辨症作一對比,不難體會三焦自上而下,是一個縱的關係,六經從表走裡,是一個橫的關係。假如把兩種方式聯在一起,則縱橫的交點,在三焦為中焦,在六經為陽明和太陰,原是一處。故溫病的陽明症與傷寒的陽明症,溫病的太陰症與傷寒的太陰症,本質上沒有什麼差別,尤其是寒邪化熱後的陽明症與溫病根本相同,僅溫病的太陰症屬於濕熱,傷寒的太陰症屬於寒濕,病邪有所不同而已。再從六經中的太陽來看,也不能離開上焦肺;同樣,六經中的少陰和厥陰也就是下焦肝、腎。正因為此,三焦和六經雖然是兩種辨症方法,各有突出地方,也有共同之點,在臨症上經常結合使用。
在運用三焦來辨症的同時,辨別衛、氣、營、血也是極其重要的一環。衛、氣、營、血是跟三焦來的,表示病變淺深的四個層次,所以習慣上稱為衛分、氣分、營分和血分。最淺是衛分,其次是氣分,從此深入為營分,最深為血分。病邪的出入於衛、氣、營、血,和三焦的傳變有密切關係。
一、衛分症狀:皮毛受邪,內合於肺,症見發熱,微惡風寒,鼻塞,咳嗽,舌苔薄白等。上焦病初期皆屬於衛分,也就是表症。
二、氣分症狀:表邪入裡,症見壯熱,口渴,脉象滑數或洪大,舌苔由白轉黃。中焦陽明症狀皆屬氣分,也就是裡症。
三、營分症狀:邪在上焦而逆傳心包,症見煩躁,神昏譫語,或邪在中焦而出現斑疹和神昏譫語等。這些症狀,也就表示營分。此時診斷上最可靠的症象,為舌質紅絳。
四、血分症狀:熱邪入血,症見狂妄、神昏譫語,痙攣抽搐,外有斑疹,內有吐、衄、便血,脉象細數或弦數,舌質深絳少液。這些症狀,在三焦分症時,是屬於下焦病。
三焦和衛、氣、營、血的辨症方法,始於葉天士,他明白地指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又說:「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在治療方面更扼要地指出:「邪在衛汗之,到氣方可清氣,入營尤可透熱轉氣,入血乃恐耗血動血,直須清血散血。」由此可以理解三焦和衛、氣、營、血有密切聯系,都是中醫的一套診治方法。為了更明確它的意義,便於掌握運用,再作綜合的解釋如下。
在整個外感溫病過程中,可分四個時期:
第一、惡寒期:這是溫病的最早階段,先覺形寒怕風,微有身熱或午後較高,兼見頭痛、咳嗽,四肢痠痛,自汗或無汗,口乾或不乾,舌苔薄白。由於邪在上焦,上焦屬肺,肺又主衛,故稱上焦病,也即邪在衛分,與一般所稱的表症同。既然邪在表分,應當疏散表邪,所以有一分形寒怕風,就有一分表症;即使形寒怕風已減,身熱稽留而沒有其它病變,還是屬於上焦衛分。
第二、化熱期:主要症狀是形寒怕風消失後,身熱增高,隨著口燥,煩悶,小溲黃赤,或者咳嗽加劇,這是化熱的開始,一般來說,熱邪仍在上焦衛分。接著身熱轉熾,惡熱,多汗,渴欲冷飲,脉象滑大,舌苔變黃,則熱邪已從上焦轉入中焦、已從衛分轉入氣分。中焦屬胃,胃為陽明,治療當用清熱透邪為主。便閉的可用瀉下法。
第三、入營期:熱鬱中焦,由氣入營,開始舌質紅絳,夜不安寐。有三種特徵,即神昏譫語,斑疹或口鼻出血。此時溫邪雖然仍以中焦為根據地,但已波及心包,心包屬血,故稱營分。溫病至此,漸向惡化,實為病勢進退重要關頭,治宜清熱之中加入涼血藥,猶可望其回轉氣分。
第四、傷陰期:溫邪經久,無不傷津傷陰,傷津多在中焦比較輕,傷陰多在下焦最重。腎陰肝血受損,舌光乾絳,從而虛陽妄動,引起痙厥、四肢抽搐等症。此時也稱作邪入血分。血分不是單指血液,包括真陰在內,故必須大劑滋陰潛陽。溫病的死亡,以這一期為最多。
如上所述,可以體會到:三焦是指發病的部位,衛、氣、營、血是指病變的輕重淺深。論三焦不能與衛、氣、營、血分開,論衛、氣、營、血也不能與三焦分開;但是對上、中、下三焦部位和衛、氣、營、血四個階段的本身,應當劃分清楚,在治療上才不致模糊。
關於三焦辨症法,可閱讀葉天士的外感溫熱篇 (載「溫熱經緯」內以及吳鞠通的「溫病條辨」。

四、病機
「病機」這名詞見於內經,是一種症狀分類法。「內經」在重視色脉等診法的同時,也極其重視症狀。病機是從複雜的症狀中提出綱領,作為辨症求因的依據。所以說:「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
內經提出的病機十九條,都是指的一般症狀,不是固定的一種病。它所指出的病因雖以六淫為主,但也可以用於其它雜症。如說:一般風症振顫暈眩,都屬肝經。一般濕症浮腫脹滿,都屬脾經。一般痛癢瘡瘍,都屬心經。一般氣症喘逆痞悶,和一般肺痿、氣喘、嘔吐等症,都屬於上焦肺經。一般寒症收縮拘急和一般四肢厥冷,二便或閉或不禁等症,都屬於下焦腎經。一般急性筋脉強直等症,都屬風邪。一般小便清利,無熱感及無沉澱等症,都屬寒邪。一般痙病頸項強直等症,都屬濕邪。一般腹內有聲,中空如鼓等症;一般腹大脹急和一般吐酸、瀉利迫急等症;都屬熱邪。一般熱症昏悶抽搐;一般口噤,鼓頷戰慄,不能自主等症;一般逆行上沖等症;一般躁亂狂妄,精神失常等症;一般浮腫、痠疼、驚惕等症和一般轉筋、反張、小便渾濁等症;都屬火邪。後來劉完素又補上一條:一般枯涸不潤,筋脉乾勁,皮膚皸裂等症,就屬燥邪。
十九條當然不夠全面,但在臨症上起著很大啟發和指導作用。主要是有了這樣一個概念,可以在這個範圍內反覆推求發病原因。比如遇到以頭暈、目眩、手臂抖顫為主訴的病人,初步印象是一個肝經病,從而以四診法來診斷其是否符合於肝經病,然後進一步分析其虛實寒熱,並觀察有無其它因素夾雜。所以內經說:「有者求之,無者求之。」,又說:「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須體會內經的精神,對每一個病症從正、反兩個方面來考慮。如果認為所有疾病的病機只有那麼幾條,又是片面地作出肯定,那就成為毫無意義的了。
 通過八綱、六經、三焦以至病機的學習後,我以為還應該學一學中醫對症候的比類。中醫診斷著重於辨症,但是單憑一個症狀是沒有意義的,必須把幾種類似的症狀加以比較和區別。比如發熱症,有惡寒發熱,有發熱不惡寒,有往來寒熱,有潮熱,有骨蒸,有煩熱,有白天發熱,有夜間發熱,有發熱自汗,有發熱無汗。又如汗出,有自汗,有盜汗,有只有頭部出汗,有手足心出汗,有汗出惡寒,有汗出味鹹,有汗出不止。分析這些症狀的性質,就有表虛症、寒症、熱症、陽症、陰症等,不加仔細分辨,無從作出診斷。症候是建築在症狀之上,只有分析症狀,才能定出症候,徐靈胎曾說過:症之總稱為病,一病必有轉症,如太陽傷風是病,其惡風、身熱、自汗、頭痛是症,這些都是太陽病的本症,合之而成為太陽病。如果太陽病而又兼泄瀉、不寐、心煩、痞悶,則又為太陽病的兼症。又如瘧疾是病,往來寒熱、嘔吐、口苦是症,合之成為瘧,倘瘧而兼頭痛、脹滿、咳逆、便閉,則又為瘧的兼症;如果瘧而又兼下痢一日數十次,則又不是兼症而是兼病,因為瘧是一病,痢下又是一病,二病各有本症。以此類推,不可勝舉,病之與症,不可不求其端而分其緒云云。這說明了要認識一個病、一種症候,必須先把類似的症狀辨清,並將每一個病和每一種症候的症狀聯系起來。有關這些方面的資料,可參考成無己所著「傷寒明理論」,他就傷寒症狀進行了分辨,並與六經辨症互相結合。

人體的血氣模型

人體的血氣模型
在第一章人體的系統方塊圖中,我們定義了一個能量供應系統,這就像個人電腦中的電源供給器(Power Supply)是電腦的能量供應中心一樣。可惜的是目前還沒有任何科學的方法可以量測人體的能量,不像用三用電表很簡單就可以量測電腦的能量供應狀況這麼方便。
中醫衡量患者血氣的情況只能用多方採證的方式,從患者的外表症狀,例如頭髮的粗細,皮膚的顏色,嘴唇和牙齦的血色,舌頭的狀況…等各種症狀,利用學理和經驗來評估和判斷。這種方式因為缺乏客觀的數據,每個中醫師的診斷都會有差異。因此,我們正和上海的一些科學家一起啟動一個尋求測量血氣方法的研究計劃,希望在不久的未來能夠找到合適的方法,比較科學的測量人體的血氣能量。
雖然目前沒有儀器可以直接量出人體的血氣能量,但是我們利用傳統中醫古籍所提供的資料,加上我們多年來累積的觀察經驗,仍然能夠對人體的血氣能量進行正確的判斷,並將之分類,發展出一套模型。我們可以用這個模型來推斷疾病發生的原因,再依這些原因擬訂治療的方案。
血氣模型一:五個血氣水平的疾病和症狀
中醫的診斷經常用陰、陽、虛、實、血氣、火等這些字,對於大多數的人,聽這些用詞並不明白自己的身體倒底出了什麼問題。這些文字經常用來描述人體血氣和臟器的狀況。這一章我們談到血氣,因此,先把這些字用來描述血氣時的意義做一個初步的說明。
首先中醫把人體的能量分為“血氣”和“火”,血氣指的是一個人的正常能量,“火”則指人體儲存的能量,也就是我們透支體力時的能量來源。另外也用陰陽來代表這兩種能源,陰指儲存的“火”,陽指正常的“血氣”。“陽虛”指的是血氣略有不足;“陰虛”則是人體血氣不足到需要動用儲存的“火”;“陰虛火重”則說明不但動用儲存的“火”,而且還在大量透支;“陰陽兩虛”則代表“血氣”和“火”都已大量虧虛接近殆盡。
就我對中醫的理解,將人體的血氣能量依高低水平分為五個等級,由於古時候數字概念不是很普遍,因此用陰、陽和虛、實來表達。接下來我們用現代的語言說明這些區分的等級。讀者可以自己嘗試將自己的情況分類,瞭解自己處在什麼樣等級的血氣能量水平。
1.  健康水平:
用中醫的眼光來說,這樣的人各方面都很平衡,不偏陰也不偏陽,不偏虛也不偏實,平衡是中醫追求的目標。因此這是最健康的等級,這個等級的特徵是身材勻稱,臉色紅潤,脾氣溫和,作息規律。由於人體有很強的防禦力量,各種外來的疾病不容易侵入,不容易生病。一般很少見到這樣的人,也許練氣功或瑜珈有成的高手才有這樣的身體。我們至今沒有看過這樣的人,當然這樣的人不必要也不可能來找我們。
2.  陽虛水平:
血氣低於健康水平,造成血氣下降的原因很多,如睡眠太晚,或長期營養吸收不良等。這時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和疾病侵入的能力很接近,在伯仲之間。因此有外來的疾病侵入時,人體仍有能力抵抗,但是不像健康水平的人一樣可以很快的擊退疾病,會在人體的各個器官發生激烈的戰事,因此會出現各式各樣的症狀。有些人由於身體經常有這種戰事的現象,傳統上會認為他體弱多病。一般經常感冒甚至發燒的人,或者有過敏性體質的人,都是處在這個等級裏的血氣水平。
3.  陰虛水平:
血氣下降的趨勢長期不能扭轉,血氣降至低於陽虛的下限後,由於人體的能量太低,診斷維修系統無法完全正常工作,疾病入侵或器官的損傷如沒有立即的危險,就暫時將之擱置。這時的血氣只夠維持日常工作或活動的需要。一般的疾病侵入時,人體並不抵抗,疾病長驅直入。由於沒有抵抗的戰事,因此也沒有任何不舒服的疾病症狀,但是會在人體的膚色、體形及五官上留下痕?,有經驗的醫生能夠識別出來。
這樣的人是目前工商社會的最大一群。許多人都覺得自己非常健康,有無窮的體力,每天忙到三更半夜,盡情的透支體力也不會生病,這些現象就是典型陰虛水平血氣能力的症狀。
這個血氣水平的人,愈晚精神愈好,這是由於人體日常產生的“血氣”無法支應每天的透支,只好從人體原來儲存的“火”中提取。比較通俗的說法,這一級的人並不是沒有病,而是沒有能力生病。
每個人可以在這個血氣水平維持的時間長短是不同的,一方面要取決於幼年或年輕時的生活作息是不是正常,是不是儲存了足夠的能量;另一方面也取決於他平時是不是會抽空休息,補充能量。
根據我們的經驗,農村長大的人,比城市長大的人,可以經得起更長時間的透支,這是由於農村長大的人,在幼年時的睡眠較早,身體儲存了較多的能量。現代的孩子,比上一代都晚睡,將來可以透支的能量必定較少,生大病的機會一定比較多也比較早。
4.  陰陽兩虛水平:
由陰虛的狀況繼續消耗能量,等到儲存的能量即將用盡的時候,也就是 “火” 快用完了,就到了“陰陽兩虛”的水平。這時人體會經常處於疲倦的狀態。這個時候人體為了取得必要的能量,會到肌肉裡或其他部位,淬取能量。
5.  血氣枯竭水平:
由陰陽兩虛的血氣水平再繼續下降,最終降低到中醫所說的“陰陽大虛”的水平,用比較白話的說法,就是血氣枯竭。這時人體血氣虛虧導致肝火旺,夜間難以入睡,越晚精神越好。越不睡覺,人更虛,肝火越旺,形成惡性循環。由於膽經阻塞引起膽汁不分泌,所吃食物無法轉化為造血材料,營養難以吸收。
這個階段的患者,由於連控制五臟六腑的能力都喪失,發生的疾病都會是非常嚴重的疾病,而且多數是目前醫療系統無能為力的疾病。例如各種癌症、腎衰竭、紅斑狼瘡、中風...等。由於血氣枯竭,同時對五臟六腑都到了失控的地步,因此很容易演變成各個臟器在很短的期間裏陸續發病的併發症現象,其實並不是第一個發病的器官拖累了其他的器官,而是各個器官同時都達到了發病的臨界狀態,一發不可收拾。
附圖是五個血氣水平的下降和上升示意圖,人體的血氣下降,速度很慢,數以十年計。但是上升卻很快,數以月計,就像我們使用的大哥大充電電池一樣,充電30分鐘可以用一天,充電時是以分鐘計,使用時卻以小時計。在血氣上升至陽虛之前,如果能依照我們的要求,每天早睡早起,加上勤敲膽經,則血氣將很快就能上升,通常一個月的調養,自身就會有體力和精神明顯改善的感覺。四、五個月,就有很好的效果,旁人從氣色就能看出明顯的差異。
多數的患者在一年之內都能到達陽虛水平。當血氣到了陰虛水平時,由於身體開始處理部份較嚴重的潛在疾病,因此上升的速度大為降低。到了陽虛水平,則開始處理更多的疾病,血氣上升的速度更慢。每個人的上升速度,視每個人的疾病種類、輕重程度和生活作息的改善狀況,需要不同的康復時間。
處於任何一個血氣水平的人,只要能將血氣從下降的趨勢轉變為上升的趨勢,假以時日,血氣的水平會不斷上升。多數內臟的疾病也就是慢性病,只是不同程度低血氣水平的症狀。因此,只要提升了血氣水平,各種慢性病都有康復的機會。
血氣模型二:在血氣上升和下降時都會出現生病的症狀,即使是相同的症狀,在上升和下降趨勢中,卻分別由完全不同的原因所造成,當然也必須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案。
陽虛的患者生病時(有不舒服的症狀),存在兩種可能的情形,一是在血氣下降的過程,二是血氣上升的過程。
在血氣下降過程中,從健康進入陽虛,這時身體的能量不足以將疾病快速擊敗,因此經常生病。這樣的情形痊愈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努力改善生活規律,增加身體的能量,使自己回到健康水平,讓身體有能力隨時快速的擊敗疾病,這是真正的痊癒。
另外一種可能是繼續過著不規律的生活,消耗血氣能量,使血氣下降到陰虛水平,由於身體的診斷維修系統不再全面工作,一些小毛病就不再處理,也就沒有症狀,雖然實際上身體更差了,但是患者會以為已經痊愈了,這是假的痊癒。
在血氣上升過程中,患者從原來不會生病的陰虛水平,進入很容易生病的陽虛水平。表面上看從原來不生病,到很容易生病,多數人都認為身體變差了,實際上卻是血氣上升身體變好的結果。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平常很忙,沒有時間生病。一休假,在家睡兩天,就開始生病,這就是從陰虛進入陽虛的現象。開始上班以後,忙兩天,血氣又下降到陰虛水平,身體也就不再生病了。這樣的患者,我們建議等工作較輕鬆時,開始有計劃的調養,找一段時間,休個長假讓身體有機會把該處理的問題清理乾淨。
如果無論如何都找不出時間,又真的想把身體弄好,那麼就狠下心,把工作辭了,在家體休息個半年。把身體裡長期被擱置的疾病去除,也就是把血氣調到陽虛水平,好好的生幾場病。有時候調養的時間會長達好幾年,多數患者都嫌時間太長。其實想想,我們幾十年用下來的身體,用使用時間的十分之一調養回來,應該是很合理的。
血氣模型三:運動會打通經絡,強化心臟的功能,提高清除體內垃圾的能力。但是並不會增加人體的血氣能量。
運動對健康的影響,主要是加快血液循環的速度,可以使一些閉塞的經絡因而暢通,特別是對於心包經的打通有很好的效果。心包經的通暢,可以強化心臟的能力,提升人體的免疫功能,也會加快人體的新陳代謝,加快人體廢物的排除。
人體的發胖,多數是由於心包經的不通暢,導致垃圾(脂肪)的堆積,運動之所以具有減肥的效果,是由於運動有助於打通這條經絡。但是運動需要消耗人體的能量,大量的體力消耗會使人產生疲倦感,進而增加睡眠的時間,改善睡眠的品質,增加了人體造血的時間,血氣水平因而提高。血氣不足的人,如果只是單純的運動,完全不改善生活習慣,增加或調整睡眠的時間,則運動只是無謂的消耗血氣能量而已。
有一次一個哮喘患者來找我們的醫生,醫生看過之後,只給他口頭的建議,不教他推拿的方法。我感到很奇怪,醫生事後告訴我,這個患者哮喘已經很多年,最近參加早泳會後,哮喘就好了。可是觀察他的血氣,仍然很低。判斷他的情況是原來的血氣在陽虛水平,由於參加早泳,但是並未早睡,吸收也沒有改善,因此血氣更差,而進入陰虛水平,從原來的哮喘變成了沒有能力喘,症狀消除,患者以為哮喘已經痊愈了。
這種情形我們必定要求他早睡早起加上經絡的調理,勢必使他從陰虛回到陽虛,這時他又會開始喘,患者不會認為早睡早起會使他發病,而一定認為是經絡調理的方法有問題。因此當時只能給予口頭建議,建議早睡早起,讓他的哮喘自己再度發作,才好進行下一步工作。但是這樣的患者,多數會認為他原來用運動就將哮喘治好了,不會相信我們的說法,而繼續用他的運動療法。
從這三個血氣模型,加上本書隨後所介紹的方法,可以發展出一套養生治病的方法。無論在那一個血氣水平,只要能夠早早的睡覺,再敲打膽經,就能夠使血氣從下降的趨勢逆轉為上升趨勢。
只要血氣上升到陽虛水平,身體的免疫系統、診斷維修系統將陸續恢復功能,逐一的清理、治療人體存在的問題和疾病,身體會先出現許多各式各樣的小毛病,隨著這些小毛病的一一清理,身體的狀況會逐步好轉,血氣逐漸增加,只要血氣長期是朝上走的趨勢,健康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