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厥陰肝經
|
肝脏經现代医学而言,具有解毒和储藏养份的作用,并且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脏器之一。然而,在中医医学的领域中,肝和肾一样,担负着维持人的生命机能的重要任务。肝属木,可称之为人体的将军。将军率领着抵御外敌的军队,肩负排除体内、体外不断拢击的毒素的任务,是一个专司解毒的脏器。肝經发生异常时,身体即会呈现各种不适的症状。如:脸煞费苦色不佳、喉干、恶心等。下痢。阴部痛、腰痛。脚的第三、指痛。焦燥、缺乏决断力。肝經的經脉是由拇趾开始,和肾經、脾經交叉后往上行,經过性器而来到脐下约三寸之处。然后再由此地經过第九肘骨的前端,通过肝、胆等内脏。肝经由此继续往上行,并在眼下分为左右两条,一条直通头上的肾脉,一条绕往唇部终止。肝經在第九肋骨处虽然有一个分叉,但是和十二經脉的起始肺经相衔接。因此,又因到十二经脉的最初經脉,形成生命永远的循环通道。
|
肝經上的太衝穴:最值得敬畏的穴位
肝血不足,眼睛就酸澀,視物不清。肝火太旺,眼睛就脹痛發紅。夜裡總做噩夢,兩三點鐘便會醒來,再難入睡。
太衝穴可以伸出援手,幫你解決這如此眾多的問題。還可以在你發燒的時候幫你發汗,可以在你緊張的時候幫你舒緩,可以在你昏厥的時候將你喚醒,可以在您抽搐的時候幫你解痙。
什麼人用太衝穴好呢?最適合那些愛生悶氣、有淚往肚子裡咽的人,還有那些鬱悶、焦慮、憂愁難解的人。但如果你是那種隨時可以發火、不加壓抑、發完馬上又可談笑風生的人,那麼太衝穴對你就意義不大了。揉太衝穴,從太衝揉到行間,將痛點從太衝轉到行間,效果會更好一些。
一天去朋友家辦事,朋友請我順便幫他的太太號號脈,說她在國外讀的醫學博士,根本不信中醫,今天正好讓她見識見識。
他的太太立即向我伸出胳膊,雖是微笑著,目光裡卻露出些挑戰的意思。我覺得這種測試很無聊,本想拒絕,朋友卻摟住我的肩膀,說:“老鄭,你今天一定要幫我打消她的氣燄,不然她老說我信中醫是愚昧無知。”我說:“好吧,那就班門弄斧了。”我和她面對面坐著,我用3個手指點在她手腕的寸關尺上,凝目靜思,她卻始終微笑地看著我,不懷好意。號脈竟成了兩大門派的內力比拼,真有意思!
她的肝脈弦旺、心脈浮數,定是個火氣很盛、脾氣暴躁的人,而脾脈卻沉緊細澀,必有腸胃疾患,肺脈浮大而無力,時有頭痛而發。摸了大約3分鐘,已了然於心,我便起身坐在沙發上喝茶去了。他太太看我胸有成竹的樣子,倒有些不知所措,焦急地問:“怎麼樣?有什麼問題嗎?”“沒什麼問題,就是肝火太旺,脾氣大了點。”我略帶調侃地說。“對、對、對,她這脾氣,說翻臉就翻臉,整天都和我嚷嚷!”我的朋友在旁邊搭腔。“這算診的什麼病,脾氣大也是病嗎?”她歪著頭,略帶輕蔑的口氣說。我喝了口茶,慢條斯理地對她說:“脾氣大不是病,但容易引起頭痛、高血壓。”她揚了揚眉,微微點了點頭:“還有什麼問題嗎?”
“脾氣大,愛生氣,最易引起脾胃受傷,按西醫說就是胃或是十二指腸潰瘍。還有就是你夜裡兩點鐘左右經常醒來,再也睡不著,白天9點鐘到11點鐘又困得不行,並開始頭痛,但11點一過到晚上又會精神抖擻。”我娓娓道來,她目瞪口呆。“神了,神了,真神了……”她正沉浸在自言自語當中,我已經告辭出門了。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發脾氣並不是一件壞事,尤其是對於女性來說。每當男性朋友們向我抱怨太太會無緣無故地發脾氣,我總會勸他們當做一件值得慶幸的好事來坦然接受。因為我知道,很多時候發脾氣不是由於修養差、學問低,而是不由自主的,是體內的濁氣在作怪,它在你的胸腹中積聚、膨脹,最後爆發出來,控制不住。那麼這種氣又是如何產生的呢?從根源上來講是由情志誘發而起的。其實這種氣起初是人體的一股能量,在體內週而復始地運行,起到輸送血液周流全身的作用。肝功能越好的人,氣就越旺。肝幫助人體將能量以氣的形式推動全身物質的代謝和精神的調適。這種能量非常巨大,如果我們在它生成的時候壓抑了它,如在生氣的時候強壓下怒火,使它不能及時宣發,那麼這時它就成了體內一種多餘的能量,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上火了”,“氣有餘便是火”,這火因為沒有正常的通路可宣發,就變成了一匹脫韁的野馬,在體內橫衝直撞了,這種火上到頭就會頭痛,衝到四肢便成風濕,進入胃腸則成潰瘍。所以讓她河東獅吼,宣泄出來,豈不妙哉!
肝火旺是一種上天的稟賦,肝火旺的人有膽有識、精力充沛,常能做成大事,三國時的張飛就是這樣的人。還有的人肝火先天不旺,氣血不足,這樣的人一旦生氣,很容易被壓抑,無力宣發,只能停滯在臟腑之間,形成濁氣;這種氣停而不走,阻礙氣血正常運行,使血液循環減緩,很容易在體內鬱結成塊,甚至形成腫瘤。所以有濁氣要及時排出,放屁、打嗝便是法寶。
有一種人愛哭,你可別阻止她,有煩心委屈的事能夠隨感而發,將體內的鬱結及時疏解,真是痛快!“肝之液為淚”,這是上天賜予我們每個人的自然解毒法,可以迅速化解肝毒,為何不用呢?有些人大哭了一場,將多年的積郁一湧而出,頓時無毒一身輕。所以這是最高明的治療方法。哭也會消耗大量的氣血,因為濁氣不會自行排出,需要調動大量氣血將它趕出來。所以大哭之後通常疲憊不堪,困倦思睡,這時就要及時補充氣血。另外,也不可總是哭哭啼啼,像林妹妹一樣,那就又會造成氣血兩傷了,所以凡事要恰到好處,過猶不及。
說到肝火,說到生氣,就不得不提到太衝這個奇妙的穴位。
太衝穴是肝經的原穴,原穴的含義有發源、原動力的意思,也就是說,肝臟所表現的個性和功能都可以從太衝穴找到形質。我對太衝穴一直懷有一種敬畏的情感,因為它太像是一位不怒而威而又寬厚睿智的長者。它總能給你注入能量,總能為你排解鬱悶,總能讓你心平氣和,甚至在險象環生之時讓你臨危不亂、勇往直前。難怪吳清忠先生在《人體使用手冊》中對此穴推崇備至。
一個穴位竟有如此的功效,很多人覺得我是在誇大其辭。但我覺得因為自己的淺薄,還遠沒有真正了解它的博大。在中醫裡面,肝被比做是剛直不阿的將軍,“肝為剛臟,不受怫鬱”,是說這個臟器陽氣是很足的,火氣是很大的,是不能夠被壓抑的。“肝主筋,易生內風”,你看那些中風後遺症的患者通常都是手腳拘攣,按照俗話說,就是筋抽在一起了,這就證明肝已受傷了。“肝開竅於目”,是說眼睛的問題主要是由肝來決定的:肝血不足眼睛就酸澀,視物不清了;肝火太旺,眼睛就脹痛發紅。
“肝藏魂”,有一個成語叫“魂不守舍”,就是魂不能踏踏實實地在肝臟這個屋子裡呆著,非要跑出來。有的人整天精神渙散,思想難以集中,就像丟了魂一樣,這就是肝氣虛弱造成的。還有人夜裡總做噩夢,兩三點鐘便會醒來,再難入睡,這都是肝臟鬱結的濁氣在作怪。太衝穴可以解決這如此眾多的問題,所以你一定要善加利用。太衝穴還可以在你發燒的時候幫你發汗,可以在你緊張的時候幫你舒緩,可以在你昏厥的時候將你喚醒,可以在你抽搐的時候幫你解痙。
太衝穴什麼人用好呢?最適合那些愛生悶氣、有淚往肚子裡咽的人,還有那些鬱悶、焦慮、憂愁難解的人,但如果你是那種隨時可以發火,不加壓抑,發完馬上又可談笑風生的人,那麼太衝穴對你就意義不大了。揉太衝穴,從太衝揉到行間,將痛點從太衝轉到行間,效果會更好一些。
本想奉上一份正餐,卻擺上了一堆零食。有些可能不合你們的胃口,撿愛吃的吃一點吧!
求醫錄
阿蘭德虎問:我臉色很不好,經常長痘、出油,胃經常會痛、酸脹,有時候兩個肋骨下面也痛。我性格很急,會生悶氣。還有,我的前額特別高,我想問一下,我這些症狀應該怎麼用中醫來調理?調理好了,我的前額還能長出頭髮來嗎?
中里巴人答:肝火太旺吃龍膽瀉肝丸,肝火較旺又胃痛就吃舒肝止痛丸。平日多揉肝經的太衝穴。請中醫大夫摸清脈象再開藥,陰陽平衡,氣血順暢,前額自然能長出頭髮來。
Saturnring:我媽媽就是那種愛生悶氣、有淚往肚子裡咽的人,平時不把話說出來,憋在肚子裡。四五年前從眼角到嘴角部分開始抽動,這個病是不是和性格有關?
請問,按摩太衝穴是不是對治療此病有利,還有沒有其他相關的穴位?
Jnc:按摩太衝到行間穴位,常做推腹,遇到肚子上疼的穴位,一定要重點揉開,還可推揉肋骨兩緣的肝經穴位,若有疼的阿是穴,重點揉開。多敲膽經和大腿胃經的地方,可以幫助疏洩瘀滯。
Zhanglp:我剛開始按摩太衝穴時很疼,按摩幾次後感到心情好像放鬆些了。我是從2006年4月開始按摩心包經和敲膽經的,堅持到現在(當然,我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增加了胃的按摩和食療、中藥調理),身體、脾氣有了很大的改善,不那麼容易急了,而且我現在對那些排擠我的人和事情都能保持平靜的心情(偶爾想起來也只是有輕微程度的不愉快,但能不去理會)。我就是每天首先按摩太衝穴,而且這個穴位的按摩時間比別的穴位長。
Xixi問:我敲膽經快兩個月了,這段時間總是凌晨兩三點左右會起夜,不管睡前喝沒喝水;總覺得頸後涼嗖嗖的,睡覺時只覺得肩頸很涼。不知為什麼?
中里巴人答:若是那種從裡往外透著的冷,多數是身體在排寒氣。若身體在調整肝經,很多時候會凌晨1點到3點這個時間醒,調整過了就不這樣了。
Linlance問:請教先生,我晚上睡覺的時候打呼嚕非常響,早上起來咳嗽、頭痛,好像有帶血絲的痰。請問如何減輕打呼嚕的症狀?
中里巴人答:帶血絲的痰中醫通常認為是燥火傷肺引起,若您同時有口幹舌燥的症狀,就可以吃些養陰清肺的東西。打呼嚕多為肺氣不宣、痰阻氣道引起,氣道堵塞則咳嗽,氧氣不能上輸於頭,故頭痛。看來都是肺的功能不良引起,所以應從肺論治。而肺氣受損通常是肝火過旺造成的,所以臨睡時多按摩大腳趾附近的太衝穴,去去肝火,會有很好療效。
堅持的力量問:調養身體開始修復,氣血升高,出現了肝血增多、肝熱、經血黯紅、晚上失眠多夢、頭腦發脹的現象,白天心浮氣躁,甚至出現耳鳴,而按摩肝經、太衝穴、泡熱水腳都挺難解決,之後也就不再敲膽經,睡不好,氣血更差了。這時能否服用中藥來解決問題?因為我和身邊一些朋友有時候會被這一現象折騰一兩個月。
Jnc答:徹底壓透大腿內側的肝經,加壓腎經復溜到太溪、心經從肘到腕的部分,特別是神門、肺經的尺澤、魚際,三焦經的支溝,敏感的多壓揉兩三分鐘。五心煩熱、心悸、舌尖紅、疼可用牛黃清心丸,睡前服用,心煩、渾身熱、出汗、口幹、抑郁可用加味逍遙丸。疲勞、眼睛酸、怕光、煩熱可用石斛夜光丸或明目地黃丸。
- 起於大指叢毛之際
- 上循足跗上廉
- 去內踝一寸
- 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
- 上膕內廉
- 循股陰
- 入毛中
- 過陰器
- 抵小復
- 挾胃屬肝絡膽
- 上貫膈
- 布脅肋
- 循喉嚨之後
- 上入頏顙
- 連目系
- 上出額
- 與督脈會於巔
- 其支者由目系下頰裡
- 環唇內
- 其支者復從肝
- 別貫膈
- 上注肺
經穴
分布於足背、內踝前,脛骨內側面,大腿內側,前陰,脅肋部。起於大敦,止於期門,左右各14穴位。
穴名 取法 功能 主治 備注
大敦 | 在足拇趾外側,當爪甲根部1/4處取穴 | 調肝理氣、鎮痙寧神 | 疝氣、縮陰、陰中痛、月經不調、血崩、尿血、癃閉、遺尿、淋疾、癲狂、少腹痛、善寐、便閉 | |
行間 | 在足背第一、二蹠趾關節前,趾間縫紋端處取穴 | 平肝熄風、寧心安神 | 月經過多、閉經、痛經、白帶、陰中痛、遺尿、淋疾、疝氣、胸脅滿痛、嘔血、呃逆、咳嗽、泄瀉、嗜食、腹脹、頭痛、眩暈、目赤痛、青盲、中風、癲症、癇疾、失眠、口渦、下肢內側痛、足跗腫痛 | 滎穴 |
太衝 | 在足背第一、二蹠趾關節後方凹陷中取穴 | 平肝熄風、健脾化濕 | 頭痛、眩暈、疝氣、月經不調、月經過多、癃閉、遺尿、小兒驚風、癲狂、癇疾、脅痛、腹脹、黃疸、嘔逆、咽痛嗌乾、目赤腫痛、膝股內側痛、下肢痿痺、足跗腫 | 輸穴、原穴 |
中封 | 在內踝高點前方,脛骨前肌腱內側凹陷中 | 疏肝健脾、理氣消疝 | 疝氣、陰莖痛、遺精、小便不利、黃疸、腰痛、足冷、內踝腫痛、少腹痛、嗌乾、面蒼白、畏寒、五淋 | 經穴 |
蠡溝 | 在內踝高點上5寸,脛骨內側面當中 | 益肝調經,清熱消腫 | 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陰癢、疝氣、小便不利、睪丸腫痛、小腹滿、腰背拘急、脛部痠痛 | 絡穴 |
中都 | 在內踝高點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當中取穴 | 益肝藏血、行氣止痛 | 小腹痛、疝氣、崩漏、惡露不盡 | 隙穴 |
膝關 | 屈膝,在脛骨內踝後下方,當陰陵泉穴後1寸處取穴 | 溫經化濕、祛風消腫 | 膝臏腫痛、寒濕走注、歷節風痛、下肢痿痹 | |
曲泉 | 屈膝,在膝關節內側橫紋頭上方,當脛骨內[骨果]之後,半膜肌、半腱肌止端之上方凹陷處取穴 | 疏肝解鬱、通調前陰 | 月經不調、痛經、白帶、陰挺、陰癢、產後腹痛、遺精、陽痿、疝氣、小便不利、癲狂、頭痛、目眩、膝臏腫痛、下肢痿痹、氣喘 | 合穴 |
陰包 | 在股骨內上[骨果]上4寸,當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取穴 | 通調前陰、益腎健腰 | 月經不調、遺尿、小便不利、腰骶痛引少腹、腰痛 | |
足五里 | 在氣衝穴(足陽明經)下3寸,當內收長肌的外緣取穴 | 清肝健脾、通調前陰 | 小腹脹痛、小便不利、嗜臥 | |
陰廉 | 在氣衝穴直下2寸,當內收長肌之外側處取穴 | 調經種子、舒筋活絡 | 月經不調、婦人不妊 | |
急脈 | 在恥骨聯合下緣中點旁開2.5寸處取穴 | 調肝止痛、理氣導疝 | 少腹痛、疝氣、睪丸痛 | |
章門 | 在側腹部,第十一浮肋端之下際,側臥取之 | 健脾消脹、和胃利膽 | 腹痛、腹脹、腸鳴、泄瀉、嘔吐、胸脅痛、黃疸、痞塊、小兒疳積、神疲肢倦、身目閏、咳、少氣、腰脊冷痛、溺多白濁 | 脾之募穴。八會穴之一,臟會。足厥陰、帶脈之會 |
期門 | 在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處取穴 | 疏肝健脾、和胃降逆 | 胸脅脹滿疼痛、嘔吐、呃逆、吞酸、腹脹、泄瀉、咳喘、傷寒熱入血室 |
足厥陰肝經(Liver Meridian of Foot-Jueyin,LR)
經脈循行:起於足大趾外側,經足背、內踝前上行於大腿內側,聯繫陰部,入體腔聯繫於胃、肝、膽、膈、脅肋,經咽喉上聯目系,上行出於額部,與督脈交會於巔頂部。目系支脈下經頰裏,環繞唇內。肝部支脈上膈,注於肺中。
《靈樞·經脈》: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①,入毛中,環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②,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裏,環唇內。
其支者,複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注釋:①股陰--大腿內側。②頏顙--同吭嗓。《太素·卷八》注:"喉嚨上孔名頏顙。"此指喉頭和鼻咽部。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裏,環唇內。
其支者,複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注釋:①股陰--大腿內側。②頏顙--同吭嗓。《太素·卷八》注:"喉嚨上孔名頏顙。"此指喉頭和鼻咽部。
主治概要:肝、膽、脾、胃病,婦科病,少腹、前陰病,以及經脈循行經過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腰痛,脇肋脹痛、胸悶,胸滿,呃逆、嘔吐、瀉泄、巔頂痛,遺尿,小便不利,疝氣,少腹腫痛、腰痛、月經不調、精神失常等證。
本經腧穴:分佈在足背,內踝前,脛骨內側面,大腿內側,前陰,脅肋等。起于大敦,止於期門,左右各14穴。
1.大敦 (Dàdūn,LR 1) 井穴
【定位】足大趾外側趾甲根角旁約0.1寸
【解剖】有趾背動、靜脈;布有腓深神經的趾背神經。【功能】 調肝理氣、鎮痙寧神
【主治】①疝氣,少腹痛、善寐、便閉;②遺尿,癃閉,五淋,尿血;③月經不調,崩漏,縮陰,陰中痛,陰挺;④癲癇,善寐。
【操作】淺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
【定位】足大趾外側趾甲根角旁約0.1寸
【解剖】有趾背動、靜脈;布有腓深神經的趾背神經。【功能】 調肝理氣、鎮痙寧神
【主治】①疝氣,少腹痛、善寐、便閉;②遺尿,癃閉,五淋,尿血;③月經不調,崩漏,縮陰,陰中痛,陰挺;④癲癇,善寐。
【操作】淺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
2.行間 (Xíngjiān,LR 2) 滎穴
【定位】足背,當第一、二趾間的趾蹼緣上方紋頭處
【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蹠背動、靜脈;正當腓深神經的趾背神經分為趾背神經的分歧處。【功能】 平肝熄風、寧心安神
【主治】①中風,癲癇;②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青盲,口歪、失眠;③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帶下,陰中痛,疝氣;④遺尿,癃閉,五淋;⑤胸脅滿痛、嘔血、呃逆、咳嗽、泄瀉、嗜食、腹脹;⑥下肢內側痛,足跗腫痛。
【操作】直刺0.5~0.8寸。
【定位】足背,當第一、二趾間的趾蹼緣上方紋頭處
【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蹠背動、靜脈;正當腓深神經的趾背神經分為趾背神經的分歧處。【功能】 平肝熄風、寧心安神
【主治】①中風,癲癇;②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青盲,口歪、失眠;③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帶下,陰中痛,疝氣;④遺尿,癃閉,五淋;⑤胸脅滿痛、嘔血、呃逆、咳嗽、泄瀉、嗜食、腹脹;⑥下肢內側痛,足跗腫痛。
【操作】直刺0.5~0.8寸。
3.太沖 (Tàichōng,LR 3) 輸穴;原穴
【定位】足背,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
【解剖】在拇長伸肌腱外緣;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蹠背動脈;布有腓深神經的蹠背側神經,深層為脛神經足底內側神經。【功能】 平肝熄風、健脾化濕
【主治】①中風,癲狂癇,小兒驚風:②頭痛,眩暈,耳鳴,目赤腫痛,口歪,咽痛;③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④脅痛,腹脹,嘔逆,黃疸,疝氣;⑤癃閉,遺尿:⑥下肢痿痹、膝股內側痛,足跗腫痛。
【操作】直刺0.5~0.8寸。
【定位】足背,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
【解剖】在拇長伸肌腱外緣;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蹠背動脈;布有腓深神經的蹠背側神經,深層為脛神經足底內側神經。【功能】 平肝熄風、健脾化濕
【主治】①中風,癲狂癇,小兒驚風:②頭痛,眩暈,耳鳴,目赤腫痛,口歪,咽痛;③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④脅痛,腹脹,嘔逆,黃疸,疝氣;⑤癃閉,遺尿:⑥下肢痿痹、膝股內側痛,足跗腫痛。
【操作】直刺0.5~0.8寸。
4.中封 (Zhōngfēng,LR 4) 經穴
【定位】內踝前1寸,脛骨前肌腱內緣凹陷中
【解剖】在脛骨前肌腱的內側;有足背靜脈網,內踝前動脈;布有足背內側皮神經的分支及隱神經。【功能】 疏肝健脾、理氣消疝
【主治】①疝氣、陰莖痛,遺精,小便不利、黃疸;②腰痛,少腹痛、足冷,內踝腫痛、嗌乾、面蒼白、畏寒、五淋。
【操作】直刺0.5~0.8寸。
【定位】內踝前1寸,脛骨前肌腱內緣凹陷中
【解剖】在脛骨前肌腱的內側;有足背靜脈網,內踝前動脈;布有足背內側皮神經的分支及隱神經。【功能】 疏肝健脾、理氣消疝
【主治】①疝氣、陰莖痛,遺精,小便不利、黃疸;②腰痛,少腹痛、足冷,內踝腫痛、嗌乾、面蒼白、畏寒、五淋。
【操作】直刺0.5~0.8寸。
5.蠡溝 (Lígōu,LR 5) 絡穴
【定位】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解剖】在脛骨內側面下三分之一處;其內後側有大隱靜脈;布有隱神經前支。【功能】 益肝調經,清熱消腫
【主治】①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陰癢;②小便不利,疝氣,睾丸腫痛、小腹滿、腰背拘急、脛部痠痛。
【操作】平刺0.5~0.8寸。
【定位】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解剖】在脛骨內側面下三分之一處;其內後側有大隱靜脈;布有隱神經前支。【功能】 益肝調經,清熱消腫
【主治】①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陰癢;②小便不利,疝氣,睾丸腫痛、小腹滿、腰背拘急、脛部痠痛。
【操作】平刺0.5~0.8寸。
6.中都 (Zhōngdū,LR 6) 郤穴(隙)
【定位】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解剖】在脛骨內側面中央;其內後側有大隱靜脈;布有隱神經中支。【功能】 益肝藏血、行氣止痛
【主治】①疝氣,小腹痛;②崩漏,惡露不盡。
【操作】平刺0.5~0.8寸。
【定位】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解剖】在脛骨內側面中央;其內後側有大隱靜脈;布有隱神經中支。【功能】 益肝藏血、行氣止痛
【主治】①疝氣,小腹痛;②崩漏,惡露不盡。
【操作】平刺0.5~0.8寸。
7.膝關 (Xīguān,LR 7)
【定位】脛骨內上髁後下方,陰陵泉穴後1寸(屈膝)
【解剖】在脛骨內側面下方腓腸肌內側頭的上部;深部有脛後動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深部為脛神經。【功能】 溫經化濕、祛風消腫
【主治】膝髕腫痛、寒濕走注、歷節風痛,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1.5寸。
【定位】脛骨內上髁後下方,陰陵泉穴後1寸(屈膝)
【解剖】在脛骨內側面下方腓腸肌內側頭的上部;深部有脛後動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深部為脛神經。【功能】 溫經化濕、祛風消腫
【主治】膝髕腫痛、寒濕走注、歷節風痛,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1.5寸。
8.曲泉 (Qūquán,LR 8) 合穴
【定位】屈膝,當膝內側橫紋頭上方,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緣凹陷中
【解剖】在脛骨內髁後緣,半膜肌、半腱肌止點前上方,縫匠肌後緣;淺層有大隱靜脈,深層有膕動、靜脈;布有隱神經,閉孔神經,深向膕窩可及脛神經。【功能】 疏肝解鬱、通調前陰
【主治】①月經不調,痛經,帶下,陰挺,陰癢,產後腹痛;②遺精,陽痿,疝氣,小便不利、癲狂、頭痛、目眩;③膝髕腫痛,下肢痿痹、氣喘。
【操作】直刺1~1.5寸。
【定位】屈膝,當膝內側橫紋頭上方,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緣凹陷中
【解剖】在脛骨內髁後緣,半膜肌、半腱肌止點前上方,縫匠肌後緣;淺層有大隱靜脈,深層有膕動、靜脈;布有隱神經,閉孔神經,深向膕窩可及脛神經。【功能】 疏肝解鬱、通調前陰
【主治】①月經不調,痛經,帶下,陰挺,陰癢,產後腹痛;②遺精,陽痿,疝氣,小便不利、癲狂、頭痛、目眩;③膝髕腫痛,下肢痿痹、氣喘。
【操作】直刺1~1.5寸。
9.陰包 (Yīnbāo,LR 9)
【定位】股骨內上髁上4寸,縫匠肌後緣
【解剖】在股內肌與逢匠肌,內收長肌中點,深層為內收短肌;有股動、靜脈,旋股內側動脈淺支;布有股前皮神經,閉孔神經淺、深支。【功能】 通調前陰、益腎健腰
【主治】①月經不調,小便不利,遺尿;②腰骶痛引少腹、腰痛。
【操作】直刺0.8~1.5寸。
【定位】股骨內上髁上4寸,縫匠肌後緣
【解剖】在股內肌與逢匠肌,內收長肌中點,深層為內收短肌;有股動、靜脈,旋股內側動脈淺支;布有股前皮神經,閉孔神經淺、深支。【功能】 通調前陰、益腎健腰
【主治】①月經不調,小便不利,遺尿;②腰骶痛引少腹、腰痛。
【操作】直刺0.8~1.5寸。
10.足五里 (Zúwǔlǐ,LR10)
【定位】曲骨穴旁開2寸, 直下3寸;在氣衝穴(足陽明經)下3寸,當內收長肌的外緣
【解剖】有內收長肌,內收短肌;有股內側動脈淺支;布有閉孔神經淺、深支。【功能】 清肝健脾、通調前陰
【主治】①少腹痛,小便不通,陰挺,睾丸腫痛、嗜臥;②瘰鬁。
【操作】直刺0.8~1.5寸。
【定位】曲骨穴旁開2寸, 直下3寸;在氣衝穴(足陽明經)下3寸,當內收長肌的外緣
【解剖】有內收長肌,內收短肌;有股內側動脈淺支;布有閉孔神經淺、深支。【功能】 清肝健脾、通調前陰
【主治】①少腹痛,小便不通,陰挺,睾丸腫痛、嗜臥;②瘰鬁。
【操作】直刺0.8~1.5寸。
11.陰廉 (Yīnlián,LR 11)
【定位】曲骨穴旁開2寸,直下2寸;在氣衝穴直下2寸,當內收長肌之外側處取穴
【解剖】有內收長肌和內收短肌;有旋股內側動、靜脈淺支;布有股神經的內側皮支,深層為閉孔神經淺、深支。 【功能】 調經種子、舒筋活絡
【主治】月經不調,帶下,少腹痛、婦人不妊。
【操作】直刺0.8~1.5寸。
【定位】曲骨穴旁開2寸,直下2寸;在氣衝穴直下2寸,當內收長肌之外側處取穴
【解剖】有內收長肌和內收短肌;有旋股內側動、靜脈淺支;布有股神經的內側皮支,深層為閉孔神經淺、深支。 【功能】 調經種子、舒筋活絡
【主治】月經不調,帶下,少腹痛、婦人不妊。
【操作】直刺0.8~1.5寸。
12.急脈 (Jímài,LR 12)
【定位】恥骨聯合下緣中點旁開2.5寸,當氣沖穴外下方腹股溝處
【解剖】有陰部外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的恥骨支,外方有股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深層為閉孔神經的分支。【功能】 調肝止痛、理氣導疝
【主治】少腹痛,疝氣,陰挺、睪丸痛。
【操作】避開動脈,直刺0.5~1寸。
【定位】恥骨聯合下緣中點旁開2.5寸,當氣沖穴外下方腹股溝處
【解剖】有陰部外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的恥骨支,外方有股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深層為閉孔神經的分支。【功能】 調肝止痛、理氣導疝
【主治】少腹痛,疝氣,陰挺、睪丸痛。
【操作】避開動脈,直刺0.5~1寸。
13.章門 (Zhāngmén,LR 13) 脾之募穴;八會穴之臟會;足厥陰、帶脈之會
【定位】第十一肋游離端下際(側臥取之)
【解剖】有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有第十肋間動脈末支;布有第十、十一肋間神經;右側當肝臟下緣,左側當脾臟下緣。 【功能】 健脾消脹、和胃利膽
【主治】①腹痛,腹脹,腸鳴,腹瀉,嘔吐;②胸脅痛,黃疸,痞塊,小兒疳疾、神疲肢倦、身目閏、咳、少氣、腰脊冷痛、溺多白濁。
【操作】直刺0.8~1寸。
【定位】第十一肋游離端下際(側臥取之)
【解剖】有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有第十肋間動脈末支;布有第十、十一肋間神經;右側當肝臟下緣,左側當脾臟下緣。 【功能】 健脾消脹、和胃利膽
【主治】①腹痛,腹脹,腸鳴,腹瀉,嘔吐;②胸脅痛,黃疸,痞塊,小兒疳疾、神疲肢倦、身目閏、咳、少氣、腰脊冷痛、溺多白濁。
【操作】直刺0.8~1寸。
14.期門 (Qīmén,LR 14) 肝之募穴
【定位】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在腹內外斜肌腱膜中,有肋間肌;有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六、七肋間神經。【功能】 疏肝健脾、和胃降逆
【主治】①胸脅脹痛,乳癰;②嘔吐,吞酸,呃逆、吞酸,腹脹,腹瀉、咳喘;③奔豚;④傷寒熱入血室。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內臟。
【定位】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在腹內外斜肌腱膜中,有肋間肌;有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六、七肋間神經。【功能】 疏肝健脾、和胃降逆
【主治】①胸脅脹痛,乳癰;②嘔吐,吞酸,呃逆、吞酸,腹脹,腹瀉、咳喘;③奔豚;④傷寒熱入血室。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內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