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日 星期四

膀胱經: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


足太陽膀胱經脈
膀胱经是十四经络中最长的一条经脉。膀胱经中的穴位都非常重要,绝不能忽略它。现代医学中,膀胱具有积存肾脏制造出来的尿液的功能,当膀胱充满尿液时,即经由尿道排出体外。而中医医学却认为,膀胱是当小肠把无用的固态物和水份分开后,水份流入的主要器官。膀胱经是通往头、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份,几乎已贯通全身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故此经脉发生异常时,会影响全身,而呈现各种症状。如头痛、头重、眼睛疲劳、流鼻血、鼻塞等症状会出现于头部。又会产生肩、背、腰、臀、胫等部的肌肉疼痛。容易发生股关节痛、痔疮等。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容易造成耳鸣,听力不佳。声音微弱,不容易听到。容易疲劳,精神欠佳。食物方面偏爱咸食。以季节而言,冬天发病的机会较大。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是由于膀胱经的异常所引起的,请刺激膀胱经上的穴位,即能缓和不舒服感。膀胱经上有六十三个穴位。
膀胱經: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
膀胱經為總的排毒通路,無時不在傳輸邪毒,而其他排毒通路皆是局部分段進行,且最後也要並歸膀胱經。所以欲驅體內之毒,膀胱經必須暢通無阻。
在臀下殷門穴至委中穴這段膀胱經至關重要。因為此處是查看體內瘀積毒素程度的重要途徑,有兩條膀胱經通路在此經過,此處聚毒最多。若聚毒難散,體內必生瘀積腫物;若此處常通,則癌症不生,惡疾難成。所以此處實安身立命之所,不可不知。
經絡是聯接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的網線和橋樑,也是我們通過體表來醫治內臟的長臂觸手。但是穴位眾多,如何選取?穴有五行,如何搭配?穴有補瀉,如何操作?這些皆是紛雜不清的事情。古人已眾說紛紜,今人又各抒己見。若要刻意求根尋源,幽門未入,已墮迷霧之中。所以不如削繁就簡、去精取粗,反而容易掌握其要旨。
治病無外乎兩條途徑:驅其宿毒,培其正氣。
一、驅其宿毒
膀胱經乃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病之輕重深淺皆可在此經查找到端倪。也就是說,病之由淺入深,此為入徑之門戶;病之由內而發,此為出徑之通路,可謂邪毒出入之關隘。知此一經,則排毒之法思過半矣。
有人或問,大腸之排便、毛孔之發汗、腳氣之濕毒,氣管之痰濁,以及涕淚、痘疹、嘔穢,皆為排毒之法,為何略為不談,獨言膀胱經?是因膀胱經為總的排毒通路,無時不在傳輸邪毒,而其他排毒通路皆是局部分段進行,且最後也要並歸膀胱經。所以欲驅體內之毒,膀胱經必須暢通無阻。
膀胱經有個要穴叫“委中”,可洩而不可補,可針而不可灸,何故?此乃洩毒之出口。此穴通常為刺血首選,正是此因。
二、培其正氣
“上工治未病而不治已病”,是說好的醫生不等到疾病已經形成才去醫治,而是防病於未然。如何防患?需隨時培補正氣,正氣充沛則百脈俱通,氣血旺盛則邪毒難以在經絡中停滯瘀積。“經穴本調何須刺,氣血充盈邪無蹤。”現在的人往往只知排毒而不知培補,或毒去而復生;或毒邪未去,身體已衰;或正邪僵持難下,曠日難愈。所以祛邪和扶正須協同進行。人之內力須由臟腑而生,經絡而傳,故臟腑培補法、經絡鍛鍊法最為切要(此二法另章專述),而精通一經一穴之用法倒似是舍本逐末了。

求醫錄
慧心問:膀胱經就是管撒尿的經嗎?
Jnc答:膀胱經就好比一個城市形形色色的排污管道,集合各個企業、民宅的污水,最後匯集去膀胱(污水儲存站)排出。污水排出也要經過一定處理,這時候腎經及腎臟這個污水處理廠就該工作了。
好學問:臀下殷門穴至委中穴這段位置的膀胱經好像自己不太好操作,不知道老師有沒有什麼自我操作的妙招?另外,關於膀胱經的排毒,我的理解是,刮痧效果最佳,其次是拔火罐,對嗎?老師您能專門介紹一下拔火罐嗎?現在有很多那種真空式的火罐,與以前的明火火罐相比,不知道老師有什麼看法?
中里巴人答:膀胱經殷門穴至委中穴的位置自己確實不好按摩,我過去曾使用過一個小啞鈴來敲擊這一段,覺得效果不錯。但如果是女士,這樣敲打的力度可能顯得過大了,所以我一直也沒有提倡這種方法。至於膀胱經用什麼方法排毒最好,其實很不確定,刮痧若出痧很暢,則效果最佳。若不愛出痧,但按揉穴位卻很痛,則按摩效果最好。若不出痧,按摩穴位也不痛,則拔罐效果好。拔火罐我比較喜歡真空式的,操作方便,避免燙傷,拔的力度也好調節;而且拔的力度也較傳統火罐大很多,走罐、刺血也更為方便。
胖丫問:如果大腿和臀部這段特別臃腫,是不是代表這段膀胱經不通呢?不知有什麼簡單易行的方法可以幫助打通這段經絡?
中里巴人答:大腿和臀部這段由兩條經絡來管理 膀胱經和膽經,膀胱經主管代謝水分,膽經負責代謝油脂,如果這兩條經絡阻塞不通了,體內的水液和油脂代謝不出去,堆積此處便形成贅肉,顯得臃腫,所以使這兩條經絡保持暢通就是您要去做的。您可以經常按摩從臀部到腳外側這段膀胱經線路,從上到下,按摩時穴位有痛感效果好,通常是越接近足部時痛感越小,所以要反覆按摩這條經絡。當用指甲輕掐小腳趾外側的至陰穴痛如針刺時,膀胱經就算是打通了。然後經常按摩,讓這條經常保持通暢。
打通膽經的方法您可參照《人體使用手冊》中的敲打膽經法(網上可尋)。不但可以使膽經暢通,還可以舒解鬱悶。中醫認為,身體臃腫肥胖與氣鬱不舒有密切關係。
金蓉問:我近兩年到12月份後每到下午三四點就很疲倦,幾乎合上眼睛就能睡著(晚上9點左右休息),這種情況會維持2個月左右。不知到底是什麼原因?
中里巴人答:冬令之時,寒氣最盛,毛孔閉塞,而您應是寒濕體質,外寒而內濕,體表畏寒怕冷,體內濕濁又盛。下午三四點鐘乃膀胱經所主,膀胱經此時氣旺,外欲排體表之風寒,內欲通水道之濕濁,兩相用力,大耗氣血。故藉調全身氣血相助,因而體倦思睡,以保養氣血。若果真如此,可在神氣充足之時在後背膀胱經刮痧,以趕走風寒,還可在睡足後用取嚏法驅散風寒,同時吃山藥薏米粥以健脾祛濕,很快可以痊癒。若與此分析有異,當有一些其他的身體指徵可供辨析。
作者:中里巴人
 足太阳膀胱经
  1. 起於目內
  2. 上額
  3. 交巔
  4. 其支者從巔至耳角上
  5. 其直者,從巔入絡腦
  6. 還出別下項
  7. 循肩膊內,挾脊
  8. 抵腰中
  9. 入循膂
  10. 絡腎
  11. 屬膀胱
  12. 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
  13. 入膕中
  14. 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
  15. 過髀樞
  16. 循髀外從後廉
  17. 下合膕中
  18. 以下貫[足耑]內
  19. 出外踝之後
  20. 循京骨
  21. 至小指外側

經穴

分佈於眼、頭、項、腰背部的脊柱兩側,下肢後側及小趾末端;起於晴明,止於至陰,左右各67穴。
穴名 取法 功能 主治 備注
晴明於目內眥的外上0.1寸陷中取穴。散風清熱,明目退翳目赤腫痛、見風流淚、目眥癢、目翳、目視不明、近視、夜盲、色盲足太陽、督脈之會
攢竹眉毛內側端,眶下切[走亦]處取穴散風鎮痙,清熱明目頭痛、眉稜骨痛、目眩、目視不明、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眼瞼潤動 
眉衝從眉頭直上,入髮際0.5寸,當神庭與曲差之間取穴散風清熱,鎮痙寧神癇證、頭痛、眩暈、目視不明、鼻塞 
曲差神庭旁開1.5寸取穴定喘降氣,明目安神頭痛、目眩、目痛、目視不明、鼻塞、鼻衄、喘息、心煩滿 
五處從曲差直上,入髮際1寸,平上星穴取穴散風清熱,明目鎮痙頭痛、目眩、目視不明、癇證、小兒驚風 
承光在五處後1.5寸,五處與通天之間取穴祛風清熱,明目降逆頭痛、目眩、煩心嘔吐、目視不明、鼻塞多涕、熱病無汗 
通天在承光後1.5寸,距頭正中線1.5寸散風清熱,宣肺利鼻頭痛頭重、眩暈、口喎、鼻流清涕、鼻塞、鼻淵、鼻瘡、鼻衄、頸項轉側難、癭氣 
絡卻通天後1.5寸,距頭正中線1.5寸處取穴熄風平肝、清心安神眩暈、耳鳴、鼻塞、口喎、癲狂、癇證、目視不明、項腫、癭瘤、頭旋耳鳴 
玉枕腦戶旁1.3寸,當枕外粗隆上緣之外側解表清熱,明目降逆惡風寒、頭痛、嘔吐、不能遠視、目痛、鼻塞 
天柱啞門旁1.3寸,當項後髮際內,斜方肌之外緣取穴熄風寧神,祛風散寒頭痛項強、眩暈、目赤腫痛、鼻塞、不知香臭、咽腫、肩背痛、痿證、癲狂 
大杼俯伏位,在第一椎脊突下,督脈旁開1.5寸取穴解表清熱,宣肺止咳發熱、咳嗽、鼻塞、頭痛、喉痺、肩胛痠痛、頸項強痛、癲狂足太陽、手太陽之會
風門俯伏位,在第二胸椎脊突下,督脈旁開1.5寸取穴解表宣筋,護衛固表傷風咳嗽、發熱頭痛、目眩、多涕、鼻塞、胸中熱、項強、肩背痛督脈、足太陽之會
肺俞俯伏位,在第三胸椎脊突下,督脈旁開1.5寸取穴解表宣肺、肅降肺氣咳嗽氣喘、吐血、喉痹、胸滿、骨蒸潮熱、盜汗、腰背痛背俞穴之一
厥陰俞俯伏位,於第四椎下,兩旁相去1.5寸寬胸降逆,寧心止痛心痛、心悸、胸悶、咳嗽、嘔吐 
心俞俯伏位,於第五胸椎脊下,督脈(神道)旁開1.5寸處取穴寬胸降氣,安神寧心癲狂、癇證、驚悸、心悸、健忘、失眠、心煩、咳嗽、吐血、夢遺、心痛、胸引背痛背俞穴之一
督俞俯伏位,於第六胸椎脊下,督脈(靈台)旁開1.5寸處取穴寬胸止痛,理氣消脹心痛、腹脹、腹痛、腹鳴逆氣 
膈俞俯伏位,於第七胸椎脊突下,督脈(至陽)旁開1.5寸處取穴和血止血,寬胸降逆胃脘脹痛、嘔吐、呃逆、氣喘、咳嗽、潮熱盜汗、各種與血有關疾病八會穴之一,血穴
肝俞俯伏位,於第九胸椎脊突下,督脈(筋縮)旁開1.5寸處取穴疏肝利膽,安神明目癲狂癇、脅痛滿急、少腹痛、疝氣、轉筋、多怒、黃疸、目疾、唾血、胸滿心腹積聚痞疼痛,咳逆口乾背俞穴之一
膽俞俯伏位,第十胸椎脊突下,督脈(中樞)旁開1.5寸處取穴清熱化濕,利膽止痛黃疸、口苦、脅痛、飲食不下、咽痛乾、嘔吐、骨蒸勞熱背俞穴之一
脾俞俯位,第十一胸椎脊突下,督脈(脊中)旁開1.5寸處取穴健脾利濕,升清止逆脅痛、腹脹、黃疸‧嘔吐、泄瀉、痢疾、便血、完穀不化、水腫、嗜臥、羸瘦、玄癖積聚、瘧疾寒熱、善欠、不嗜食、慢脾風背俞穴之一
胃俞俯位,第十二胸椎脊突下,督脈兩旁相去1.5寸處取穴和胃健脾,理中降逆胃脘痛、腹脹、翻胃、嘔吐、完穀不化、胸肋痛、霍亂背俞穴之一
三焦俞俯位,第一腰椎脊突下,督脈(懸樞)旁開1.5寸處取穴調理三焦、健脾利水腹脹、腸鳴、完穀不化、嘔吐、腹瀉、痢疾、小便不利、水腫、腰脊痛背俞穴之一
腎俞俯位,第二腰椎脊突下,督脈(命門)旁開1.5寸處取穴益腎助陽,納氣利水遺精、陽痿、遺尿、小便頻數、月經不調、白帶、腰膝痠痛、水腫、洞泄、喘咳少氣、耳鳴、耳聾、目昏背俞穴之一
氣海俞俯位,第三腰椎脊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補氣益腎、調經止痛痛經、痔漏、腰痛、腿膝不利
大腸俞俯位,第四腰椎脊突下,督脈(腰陽關)旁開1.5寸處取穴通降腸腑、理氣止痛腹痛、腹脹、腸鳴、泄瀉、便秘、痢疾、腰背疼痛背俞穴之一
關元俞俯位,第五腰椎脊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培補元氣,通調二便腹脹、泄瀉、大小便不利、遺尿、消渴、腰痛 
小腸俞平第一骶後孔,督脈1.5寸,當後上棘內緣凹陷中取穴通調二便,升舉津液遺精、遺尿、尿血、白帶、小腹脹痛、泄瀉、痢疾、痔疾、疝氣、消渴、腰腿痛背俞穴之一
膀胱俞平第二骶後孔,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清熱利濕,疏經活絡小便赤澀、遺精、遺尿、淋濁、女子瘕聚、陰部腫痛、腹痛腹瀉、便秘、腰脊強痛、膝足寒冷無力背俞穴之一
中膂俞平第三骶後孔,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通降腸氣,益腎健腰痢疾、疝氣、消渴、腰脊強痛 
白環俞平第四骶後孔,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益腎固精,調理經帶白帶、疝氣、遺精、月經不調、腰腿痛 
上髎在第一骶後孔中取穴調經種子、益氣固脫月經不調、陰梃、帶下、遺精、陽萎、大小便不利、絕嗣足太陽、少陽之絡
次髎俯位,在第二骶後孔中取穴清利濕熱,理氣調經腰痛、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痛經、疝氣、小便赤淋、腰以下至足不仁 
中髎俯位,在第三骶後孔取穴通降二便,調經止帶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小便不利、便秘、腰痛 
下髎俯位,在第四骶後孔中取穴清熱化濕,通調二便小腹痛、腸鳴、泄瀉、便秘、小便不利、腰痛 
會陽尾骨下端兩旁,督脈旁0.5寸取穴益腎固帶,通調二便帶下、陽痿、痢疾、泄瀉、便血、痔疾 
承扶俯位,在臀橫紋正中取穴消痔通便,舒筋活絡痔疾、腰、骶、臀、股部疼痛,大便難 
殷門在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承扶下六寸取之疏通經絡腰脊強痛、不可俯仰、大腿疼痛 
浮隙微屈膝,在膕窩上方,股二頭肌肌腱內側,委陽上一寸取穴清熱鎮痙,舒筋活絡臀股麻木,膕筋攣急、不得臥、霍亂轉筋、小便熱,大便堅 
委陽在膕橫紋外側端,股二頭肌肌腱內緣,屈膝取之通利水濕,調理氣機胸膨滿、腹氣滿、癃閉、遺尿、腿足拘攣疼痛、痿厥不仁、腰痛引腹、不得俯仰、水腫脹三焦之下合穴
委中在膕窩橫紋中央,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央,微屈膝取穴清熱醒腦,理血消腫腹痛、吐瀉、遺尿、小便難、中風昏迷、瘧疾、癲疾反折、衄血、丹毒、叮瘡、發背、腰痛、髖關節屈伸不利、膕筋攣急、下肢萎痺、發熱無汗足太陽之合穴
附分平第二胸椎脊突下,督脈旁開3寸,於肩胛骨脊柱緣,俯位取穴疏風散寒、舒筋活絡肩背拘急、頸項強痛、肘臂麻木不仁、風寒客於腠理 
魄戶平第三胸椎脊突下,督脈(身柱)旁開3寸,於肩胛骨脊柱緣,俯位取穴肅降肺氣,舒筋活絡肺癆、咳嗽、氣喘、肩胛背痛 
膏肓俞平第四胸椎脊突下,督脈旁開3寸,於肩胛骨脊柱緣,兩手抱上肘取穴益陰清心,止咳定喘肺癆、咳嗽、氣喘、吐血、盜汗、健忘、遺精、完穀不化、肩胛背痛 
神堂平第五胸椎脊突下,督脈(神道)旁開3寸,於肩胛骨脊柱緣取穴寬胸理氣,寧神定喘咳嗽、氣喘、胸腹滿、脊背急強 
譩譆平第六胸椎脊突下,督脈(靈台)旁開3寸,於肩胛骨脊柱緣取穴理氣止痛,清熱宣肺咳嗽、氣喘、季脅引少腹痛、目眩、鼻衄、瘧疾、熱病汗不出、肩背痛、胸痛 
膈關平第七胸椎脊突下,督脈(至陽)旁開3寸取穴寬胸降逆,順氣和胃胸中曀悶,噯氣、嘔吐、飲食不下、脊背強痛 
魂門平第九胸椎脊突下,督脈(筋縮)旁開3寸陷中取穴疏肝健脾,降逆和胃飲食不下、嘔吐、腸鳴泄瀉、胸肋脹痛、背痛、筋攣骨痛 
陽綱平第十胸椎脊突下,督脈(中樞)旁開3寸取穴疏肝利膽、健脾化濕腸鳴、腹痛、泄瀉、黃疸、消渴 
意舍平第十一胸椎脊突下,督脈(脊中)旁開3寸處取穴健脾利濕,和胃利膽腹脹、腸鳴、泄瀉、飲食不下、嘔吐 
胃倉平第十二胸椎脊突下,督脈旁開3寸處取穴健脾和胃,消積導滯腹脹、胃脘痛、水腫、小兒食積、脊背痛 
肓門平第一腰椎脊下,督脈(懸樞)旁開3寸處取穴理氣解鬱,清熱消腫上腹痛、痞塊、便秘、婦人乳疾 
志室平第二腰椎脊下,督脈(命門)旁開3寸處取穴益腎固精,清熱利濕遺精、陽痿、陰痛下腫、小便淋瀝、水腫、腰脊強痛 
胞肓平第二骶後孔,督脈旁開3寸處取穴清熱利濕,通降二便腸鳴、腹脹、大小便不利、陰腫、腰脊痛 
秩邊胞肓直下,在骶管裂孔旁開3寸,俯臥取穴清利濕熱,消腫平痔痔疾、陰痛、大小便不利、腰?痛、下肢痿痺 
合陽委中直下2寸,腓腸肌二頭之間,當委中與承山連線上取穴散寒導氣、調經止崩疝痛、崩漏、腰脊引腹痛、下肢痠痛、陰暴痛 
承筋在合陽與承山連線之中點,腓腸肌肌腹中取穴調理中焦,清泄腸胃痔疾、霍亂轉筋、小腿痛、腰憊拘急 
承山在腓腸肌兩側肌腹交界下端,伸小腿時,當肌腹下出現交角處取穴理氣止痛,消痔舒筋痔疾、便秘、疝氣、腹痛、癲疾、鼻衄、腰背痛、腿痛轉筋、腳氣 
飛揚在承山穴外下方,當崑崙上7寸取穴祛風清熱,寧神卻痔痔篡痛、癲狂、頭痛、目眩、鼻塞、鼻衄、腰背痛、腿軟無力 
跗陽在足外踝外上方,崑崙穴直上3寸取穴祛風化濕,疏經活絡頭重、頭痛、腰腿痛、下肢癱瘓、外踝紅腫 
崑崙在跟腱與外踝高點之間凹陷處取穴清熱截瘧,鎮痙止癇小兒癇證、難產、瘧疾、頭痛、目眩、項強、肩背拘急、腰痛、腳跟痛足太陽經之經穴,妊婦刺之落胎
僕參外踝後下方,崑崙直下,當跟骨凹陷處,赤白肉際處取穴調和中焦,鎮痙舒筋霍亂轉筋、癲癇、下肢痿軟、足跟痛、腳氣膝腫足太陽、陽蹻
申脈外踝正下方,赤白肉際處取穴鎮靜止癇、安神寧心癇證、癲狂、失眠、目赤痛、項強、頭痛、眩暈、腰痛、足脛寒、不能久立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陽蹻脈
金門外踝前緣下方,當骰骨外側凹陷中取穴安神止癇、疏通經絡癲癇、小兒驚風、腰痛、外踝痛、下肢痺痛隙穴
京骨足跗外側,第五蹠骨粗隆下,赤白肉際處取穴鎮靜止癇、明目舒筋癲癇、頭痛、善搖頭、目翳、鼻衄、項強、膝痛腳攣、腰腿疼原穴
束骨足小指外側,第五蹠趾關節後,赤白肉際處取穴寧心安神,清熱消腫癲狂、目黃、耳聾、項強、頭痛、目眩、痔瘡、腰背痛、下肢後側痛、癰疽、背生疔瘡輸穴
足通谷足指外側,當第五蹠指關節前凹陷處之赤白肉際中取穴寧神安神,清熱截瘧癲狂、頭痛、項疼、目眩 、鼻衄、善驚、痎瘧縈穴
至陰足小趾外側,距爪甲角約分許的爪甲角根處取穴。通鼻療目,舒筋轉胎頭痛、鼻塞、鼻衄、目痛、足下熱、胞衣不下、胎位不正、難產、小便不利,轉筋。井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