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0日 星期日

二十四節氣之大暑 (Great heat)

大暑之二十四节气养生

二十四節氣之大暑 (Great heat)


2010年 大暑
農曆 二零一零年六月十二庚寅 虎
公曆 2010年7月23日星期五 大暑


2009年 大暑
農曆 二零零九年六月初二己丑 牛
公曆 2009年7月23日星期四 大暑

2008年 大暑
農曆 二零零八年六月二十戊子 鼠
公曆 2008年7月22日星期二 大暑
大暑(Great heat) 是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每年的7月22日-7月24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120°為大暑 。明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這時正值“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 。
《管子》說:「大暑至,萬物榮華」。中國許多地區有「三伏不熱,五穀不結」的農諺, 反映出這段時間的氣溫與農作物生長的密切關係。 炎熱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開的季節。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氣越熱香越濃郁,給人潔淨芬芳的享受。高潔的荷花,不畏烈日驟雨,晨開暮斂,詩人讚美它「映日荷花別樣紅」。
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其氣候特徵是:“鬥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後,在我國很多地區,經常會出現攝氏40度的高溫天氣,在這酷熱難耐的季節,防暑降溫工作不容忽視。
大暑時節即是喜溫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也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 ,我國有些地區的人們茶餘飯後有以鬥蟋蟀為樂的風俗。大暑也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謂在夏天午後,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裡,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人們也常把夏季午後的雷陣雨稱之為“西北雨”,並形容“西北雨,落過無車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說明了雷陣雨,常常是這邊下雨那邊晴,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東邊晴天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夏季氣候炎熱,酷暑多雨,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且暑氣逼人,心氣易於虧耗,尤其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難以將養,而導致疰夏、中暑等病。如果當你出現全身明顯乏力、頭昏、心悸、胸悶、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噁心等症狀時,多為中暑先兆。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通風處休息,給病人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夏季預防中暑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曬;注意室內降溫;睡眠要充足;講究飲食衛生。有條件的人,進入夏季後,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濁,清解濕熱之方,如鮮藿香葉、佩蘭葉各10克,飛滑石、炒麥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飲。也可在暑熱之季服用一些仁丹、十滴水等。
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故對於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痺證等陽虛證,是最佳的治療時機。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養生中尤其應該細心調養,重點防治。
以慢性支氣管炎為例,可內服外用並舉,具體方法:內服溫腎壯陽的金匱腎氣丸、左歸丸等,每日二次,每次一丸,連服一個月。外敷藥可選用白介子20克、元胡15克、細心12克、甘遂10克,同研細末,用姜汁調糊,分成六份,每次取一份攤在直徑約5厘米的油紙或塑膠薄膜上,貼在後背的肺俞、心俞、膈俞穴上或貼在雙側的肺俞、百勞、膏肓穴上,用膠布固定。一般貼4-6小時,如有灼痛感可提前取下,局部微癢或有溫熱舒適感可多貼幾小時。須注意的是,每個伏天(夏季三個伏天)貼一次,每年三次,連續貼三年,可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力,降低機體的過敏狀態。這種內、外結合的治療可以有效地根除或緩解症狀。
暑天,運用飲食的營養作用養生益壽,是減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證。夏季的飲食調養是以暑天的氣候特點為基礎,由於夏令氣候炎熱,易傷津耗氣,因此常可選用藥粥滋補身體。《黃帝內經》有“藥以去之,食以隨之”,“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的論點。著名醫家李時珍尤其推崇藥粥養生,他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藥粥對老年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都是適宜的。所以,古人稱“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勝似參 一大包”。《醫藥六書》贊:“粳米粥為資生化育坤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可見粥養對人之重要。藥粥雖說對人體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據每人的不同體質、疾病,選用適當的藥物,配製成粥方可達到滿意的效果。
夏季養生,水也是人體內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壽之物。俗話說“人是水澆成的”,這話不無道理。水約佔人體重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傳統的養生方法十分推崇飲用冷開水。實驗結果也表明。一杯普通的水燒開後,蓋上蓋子冷卻到室溫。這種冷開水在其燒開被冷卻過程中,氯氣比一般自然水減少了1/2,水的表面張力、密度、粘滯度、導電率等理化特性都發生了改變,很近似生物活性細胞中的水,因此容易透過細胞而具有奇妙的生物活性。根據民間經驗,實驗結果,每日清晨飲用一杯新鮮涼開水,幾年之後,就會出現神奇的益壽之功。日本醫學家曾經對460名65歲以上的老人做過調查統計,五年內堅持每天清晨喝一杯涼開水的人中,有82%的老人其面色紅潤,精神飽滿,牙齒不松,每日能步行10公里,在這些人中也從未得過大病,由此說來水對人體之重要,是千真萬確的。
除水之外,酒、湯、果汁等都可稱為飲品。合理選用都能對人體起到很好的強身健體的作用。
盛夏陽熱下降,絪蘊燻蒸,水氣上騰,濕氣充斥,故在此季節,感受濕邪者較多。在中醫學中,濕為陰邪,其性趨下,重濁粘滯,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食療藥膳以清熱解暑為宜。

大暑養生食療
消暑去濕湯
土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肝、胃經。清熱解毒、除濕、利關節。豬苓氣微,性平,味甘、淡。利水滲濕。用於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澤瀉性寒,味甘。歸腎、膀胱經。利尿,清熱。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脹滿、泄瀉尿少、痰飲眩暈、熱淋澀痛、高血脂症。木棉花味甘淡,性涼。歸脾、肝、大腸經;功能清熱、利濕,解毒,止血,解暑。燈心花(燈心草)性寒,味甘淡, 有清熱利尿、鎮靜安神、止血通氣、消腫止渴之功效。蓮葉含有維生素C及荷葉鹼的成份,有清暑、解熱開脾、散瘀血效用。赤小豆性偏涼,味甘平。有利水、解毒、消腫之功效。炒白扁豆味甘,性微溫。功能健脾和胃,化濕,清暑熱,解毒。 生薏米性味 甘、 平; 入肝、 脾、 腎經。功用利水滲濕。熟薏米即炒薏米性味甘、平;入肝、脾、腎經。功用健脾止瀉,風濕脾痛、腸痛。
材料:土茯苓一兩,豬苓一兩,澤瀉一兩,木棉花五個,燈心花(燈心草)五紮,乾蓮葉四錢,赤小豆一兩,炒白扁豆二兩,生薏米一兩,熟薏米一兩 ,水
做法:所有材料洗淨,放入煲中,加水煲滾,改用慢火煲1小時半,即可飲用。
P.S.(如想渴甜,可落片糖;喜歡落冬瓜的亦可加冬瓜)
綠豆南瓜湯
綠豆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止渴消暑、利尿潤膚的功效。南瓜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消炎止痛、化痰排膿、解毒殺虫功能、生肝氣、益肝血、保胎。
功效:綠豆甘涼,清暑、解毒、利尿;配以南瓜生津益氣,是夏季防暑最佳膳食。
材料:綠豆50克,老南瓜500克,水,食鹽少許。
做法:綠豆洗淨,趁未干時加入食鹽少許(3克左右)攪拌均勻,醃製幾分鐘後,用清水沖洗乾淨。南瓜去皮、瓤,用清水洗淨,切成2厘米見方的塊待用。鍋內加水500毫升,燒開後,先下綠豆煮沸2分鐘,淋入少許涼水,再煮沸,將南瓜入鍋,蓋上鍋蓋,用文火煮沸約30分鐘,至綠豆開花,加入少許食鹽調味即可。
酸梅湯
烏梅,性溫味酸,歸肝、脾、肺、大腸經,有斂肺、開胃、生津止咳、清熱等功能。能驅蛔蟲, 止瀉。山楂性味酸、甘。按照中醫的說法,微溫,歸脾、胃、肝經。 功能降血壓,降血脂,消食化積,行氣散瘀。  甘草性平,味甘,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在中醫上,甘草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藥。臨床應用分「生用」與「蜜炙」之別。生用主治咽喉腫痛,痛疽瘡瘍,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減退,大便溏薄,乏力發熱以及咳嗽、心悸等。麥芽(大麥發芽的果實),性味甘、平。健脾開胃,行氣消食,退乳消脹。治食積不消,脘腹脹痛,脾虛少食。
功效:生津、止痢、開胃消食。減少疾病兼可強壯身體。
材料:山楂肉一兩,烏梅(酸 梅)一兩, 麥芽一兩,甘草一錢,糖適量,水適量
做法:所有材料洗淨,放入煲中,加水煲滾,改用慢火煲1小時。最後落糖,即可飲用。
山楂菊花酸梅湯
山楂味酸,性微溫,功能降血壓,降血脂,活血去瘀,開胃消食。白菊花又稱甘菊,能養肝腎、明目。 烏梅是用成熟的黃梅或未熟的青梅,經煙火燻製,色烏黑,故稱烏梅。味酸,性溫,能驅蛔蟲,止瀉、生津。用糖、鳥梅加糖煲成的「酸梅湯」,有解渴消暑及抑制大腸桿菌,傷寒桿菌,霍亂弧菌的功能。
功效:生津、止痢、開胃消食。減少疾病兼可強壯身體。
材料:山楂肉一兩 ,烏梅 (酸梅)一兩 ,白菊花 3 錢 ,糖適量 ,水適量。
做法: 如下
200fc-c0802.jpg (7873 bytes)
 1)山 楂 浸 洗 , 瀝 乾 水 備 用 。
200fc-c0803.jpg (8349 bytes)
 2) 酸 梅 洗 淨 備 用 。
200fc-c0804.jpg (8102 bytes)
 3) 白 菊 花 洗 淨 , 瀝 乾 水 備 用 。
200fc-c0805.jpg (8777 bytes)
 4)將 酸 梅 、 山 楂 放 入 煲 中 , 加 水 煲 滾 , 改 用 慢 火 煲 1 小 時 。
200fc-c0806.jpg (8908 bytes)
 5)加 白 菊 花 續 煲 1 5 分 鐘 。
200fc-c0807.jpg (8217 bytes)
 6)最 後 落 糖 , 即 可 飲 用 。

夏日消暑養生粥
炎炎夏日,是陽氣發散的季節,夏季火熱傷陰,因此,有陰虛表現的人應以養陰為主,多食苦寒之物。夏季時;人的胃腸因受暑熱刺激,功能會相對減弱,容易導致頭重倦怠、胸脘鬱悶、食欲不振等不適。為保證胃腸正常工作,有效抗禦暑熱,人們想了很多辦法,吃藥膳粥也是飲食調理措施之一。
中國人對粥最有感情,因為粥在中國已有近3000年的歷史。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粥“又极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也”。宋朝詩人陸游甚至以為,食粥能長壽成仙。醫學界公認,粥能補益陰液,生發胃津,健脾胃,補虛損,最宜養人。
雖然粥的食療價值很高,但中醫講究『辨證施治』,不同體質、不同季節、不同地域的人食粥都有講究。根據中醫理論,人体的體質分為三種:平和體質、實性體質、虛性體質。平和體質為正常人,體質上沒有虛、實、寒、熱方面的偏頗;實性體質包括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郁質;虛性體質包括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實性體質宜清散為主、虛性體質以補益為主,平和體質以平補為佳。其次,冬春可適時大補、夏秋宜清補。南北不同地域的人食粥也有所不同。所以我們喝粥時也應該“對症”來喝。
以下再為大家介紹幾種消暑清熱粳米粥供參考。

苦瓜菊花粥
苦瓜性味苦、寒。入脾、胃、心、肝經。清熱,消暑,去心火,止渴,明目,解毒。用於煩熱口渴,中暑等。菊花性甘、味寒,具有散風熱、平肝明目之功效。此粥有清利暑熱,止痢解毒。適用於中暑煩渴、痢疾等症。
材料:苦瓜100克,菊花50克,粳米60克,冰糖100克,水
做法:苦瓜洗淨去瓤,切成小塊備用。粳米洗淨,菊花漂洗,二者同入鍋中,倒入適量的清水,置於武火上煮,待水煮沸後,將苦瓜、冰糖放入鍋中,改用文火繼續煮至米開花時即可。
注意: 喝此粥時,忌食一切溫燥、麻辣、厚膩之物。

消暑綠豆粳米粥
綠豆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止渴消暑、利尿潤膚的功效。粳米與綠豆共煮其祛暑消煩、生津止渴及解毒效果更好。
材料:綠豆,粳米,水
做法:將綠豆洗淨用水浸泡,與洗淨的粳米加水同煮成粥。

消暑冬瓜粥:
冬瓜性微寒味甘,有消暑止渴、利尿消腫、散熱毒癰腫。此粥清熱、養胃、利尿。適用於治療暑熱煩悶、水腫、淋病等。
材料:冬瓜500克,粳米100克,熟火腿,麻油,鹽,水
做法:將冬瓜去皮除瓤,切成小塊,粳米洗凈。少許熟火腿切成碎米狀。取鍋上火,放入麻油燒熱,下蔥沫熗鍋,加入冬瓜、火腿、清水、粳米,旺火煮沸後,再改用小火煮至成粥,以鹽調味後食用。

消暑荷葉粥:
荷葉氣香微澀,有清熱解暑、消煩止渴、降低血壓和減肥等功效,與粳米、冰糖煮粥香甜爽口,是極好的清熱解暑良“藥”。
材料:新鮮荷葉1片,粳米100克,冰糖適量,水
做法:取新鮮荷葉1片,洗凈切碎,放入紗布袋中水煎,取濃汁150毫升,加入粳米,冰糖適量,加水500毫升,煮成稀粥,每天早、晚各食1次。

消暑銀花粥:
銀花性味甘寒,入肺、胃經,氣味清香,清熱解毒。可預防治療中暑。風熱患者、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最宜食用。
材料:銀花30克,粳米50克,水
做法:銀花用水煎後取濃汁約150毫升,再用粳米,加水300毫升煮成稀粥,分早、晚兩次溫服。

百合銀花粥:
百合性平味甘微苦,入心經。能養陰清熱,潤肺止渴。銀花性味甘寒、,入肺、胃經,氣味清香,清熱解毒。可預防治療中暑。風熱患者、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最宜食用。此粥有清熱消炎、生津止渴之功效。
材料:百合50克,銀花6克,粳米100克,糖適量,水
做法:百合洗淨,銀花焙乾研成細末。粳米煮沸後放入百合熬煮成粥。然後放入銀花及適量糖調勻食用。

紅棗綠豆粥:
紅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的功能;紅棗不僅營養非常豐富,而且還能保護肝臟。綠豆性涼,味甘,能入心、胃兩經,具有清熱消暑、利尿消種、潤喉止渴及明目降壓之功效。此粥有清熱解毒、祛暑止渴、利尿消腫之功效。
材料:紅棗100克、綠豆300克,糖適量,水
做法;紅棗、綠豆洗淨,加水,明火煮沸後再改文火燉熬,使綠豆酥爛為止,加入適量糖調勻晾涼食用。

健脾蓮子粥:
蓮子性平味甘澀,有補虛損、養心安神、清心除煩、健脾止瀉的作用。此粥有祛熱解煩、安神養心、益腎固精、健脾斂腸之功效。
材料:蓮子20克,粳米100克,水
做法:如用紅蓮子將蓮子去芯用溫水浸泡去皮,如用白蓮子洗淨後用水浸泡,可用原粒去芯蓮子或將蓮子磨成粉狀,與洗淨的粳米加水同煮成粥。

百合薏仁粥:
百合性平味甘微苦,入心經。能養陰清熱,潤肺止渴。薏仁又稱薏苡仁、苡米、苡仁,土玉米,薏米、起實、薏珠子、回回米、米仁、六穀子,(拉丁學名:Semen Coicis, 英文名Coix Seed)。 薏仁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腎、肺經。具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痺、清熱排膿、止瀉的利水滲濕藥用於脾虛腹瀉,肌肉酸重,關節疼痛,水腫,腳氣,白帶,肺膿瘍,闌尾炎。薏仁又是一種美容食品,常食可以保持人體皮膚光澤細膩,消除粉刺、斑雀、老年斑、妊娠斑、蝴蝶斑,對脫屑、痤瘡、皸裂、皮膚粗糙等都有良好療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薏米“ 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勝濕”,《本草經》記載薏米“主筋急拘攣,不可曲伸,風濕痺”。 據醫藥部門化驗分析,薏仁含蛋白質16.2%,脂肪4.6%,碳水化合物79.2%。 夏天用薏仁煮粥是很好的消暑健身的清補劑。近年來有些科學研究證明,薏米是一種抗癌藥物,初步鑑定,它對癌症治抑率可達35%以上。難怪桂林地區有些民謠這樣唱道:"薏仁勝過靈芝草,藥用營養價值高,常吃可以延年益壽,返老還童立功勞。"
材料:百合、薏仁、粳米、水
做法:百合、薏仁、粳米洗淨後用溫水浸泡20分鐘,放入鍋中加水煮開後轉小火煮至薏仁開花,湯稠即成。

麥冬粥:
麥冬性味甘,微苦,微寒。歸心、肺、胃經。麥冬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的功効。用於肺燥干咳,虛癆咳嗽,生津口渴,心煩失眠,內熱消渴,腸燥便秘,常食能養心滋陰安神,潤肺祛暑降溫。
材料:麥冬30克,粳米100克,水
做法:麥冬加水煎湯取汁,與粳米煮粥。

消暑切莫动“肝火”,“桑拿天”健身宜散步
另外,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问题,也被称为“情绪中暑”。“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老年、体弱者,由于情绪障碍时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还会引发猝死。
专家提醒,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气、着急等极端情绪,应尽量做到“心静自然凉”。
大暑时节东莞的天气往往闷热、潮湿,人体感觉热,但即使大汗淋漓也不能解热,很容易中暑。因此大暑养生首先要避开“桑拿天”,闷热天气尽量少出门、少活动,即使出门也不能长时间暴露在露天环境中。为了让体内的湿气散发出来,应尽量在早晚温度稍低时进行散步等强度不大的活动。
此外,专家还强调,三伏天里有慢性病史的病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年轻人,因此中老年人在盛夏高温中健身要避免体力消耗过大的运动项目,比如快跑、器械运动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