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0日 星期日

二十四節氣之立秋 (Autumn Begins)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二十四節氣之立秋 (Autumn Begins)


2010年 立秋
農曆 二零一零年六月廿七庚寅 虎
公曆 2010年8月7日星期六 立秋

2009年 立秋
農曆 二零零九年六月十七己丑 牛
公曆 2009年8月7日星期五 立秋


2008年 立秋
農曆 二零零八年七月初七戊子 鼠
公曆 2008年8月7日星期四 立秋七夕
立秋(Autumn Begins) 是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每年的8月7日-8月9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135°為立秋 。秋是肅殺的季節,預示著秋天的到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節氣)以後,秋後下一次雨涼快一次,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東漢崔 《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裏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報奏。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曆書曰:“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從這一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由熱逐漸下降。有諺語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即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但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幅員廣大,緯度、海拔 高度不同,實際上是不可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涼爽的秋季的。從其氣候特點看,立秋由於盛夏餘熱未消,秋陽肆虐,特別是在立秋前後,很多地區仍處於炎熱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稱`。氣象資料表明,這種炎熱的氣候,往往要延續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氣才真正能涼爽起來。
立秋日對農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的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幹河底”的說法。也就是說,農曆七月立秋,五穀可望豐收,如果立秋日在農曆六月,則五穀不熟還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風,立秋後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後刮北風,則本年冬天可能會發生乾旱。
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還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們都親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設壇迎秋。此時也是軍士們開始勤操戰技,準備作戰的季節。由此可見立秋日為何種天氣是如此的重要。
立秋是進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在秋季養生中,《素問 - 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此乃古人對四時調攝之宗旨,告誡人們,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要想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就要順應之,遵循之。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循漸進的過程,立秋的氣候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鍊、皆以養收為原則,具體地講,把中醫理論中,事物屬性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分類歸納:如自然界中的五音(角、徵、宮、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黃、白、黑);五化(生、長、化、收、藏);五氣(風、暑、濕、燥、寒);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長夏、秋、冬)。人體中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種形體(筋、脈、肉、皮毛、骨);五種情志(怒、喜、思、悲、恐);五聲(呼、笑、歌、哭、呻)。由此可見,秋內應於肺,肺在志為悲(憂),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憂之情緒,所以在進行自我調養時切不可背離自然規律,循其古人之綱要“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一、精神調養: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二、起居調養: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具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  斂之太過。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裡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三、飲食調養;《素問 - 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四、運動調養:進入秋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鍊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鍊項目,這裡給大家介紹一種秋季養生功,即《道臧 - 玉軸經》所載“秋季吐納健身法”,具體做法:清晨洗漱後,於室內閉目靜坐,先叩齒36次,再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裡液滿,漱練幾遍,分三次咽下,並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緩緩做腹式深呼吸。吸氣時,舌舔上齶,用鼻吸氣,用意送至丹田。再將氣慢慢從口中呼出,呼氣時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聲。如此反覆30次。秋季堅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立秋養生食療
生地粥
生地黃味甘、微苦,性寒;有 清 熱 涼 血 、 生 津 養 陰 的 功 能 。 用 於 溫 熱 病 熱 入 營 血 、 高 熱 口 乾 舌 絳 、 身 發 斑 疹 、 溫 熱 病 後 期 、 低 熱 不 退 、 陰 虛 內 熱 、 咽 喉 腫 痛 、 血 熱 妄 行 引 起 的 吐 血 、 衄 血 、 便 血 、 崩 漏 , 熱 病 傷 津 、 口 渴 多 飲 、 消 渴 、 腸燥 便 秘 等 。此粥可滋陰益胃,涼血生津。本方還可做肺結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材料:生地黃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許。
做法:生地黃(鮮品洗淨細切後,用適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約30分鐘後,潷出藥汁,再復箭煮一次,兩次藥液合併後濃縮至100毫升,備用。將大米洗淨煮成白粥,趁熱加入生地汁,攪勻食用時加入適量白糖調味即可。
胡蘿蔔栗子粥
胡蘿蔔(又稱紅蘿蔔或甘筍;學名:Daucus carota)營養豐富。有治療夜盲症、保護呼吸道和促進兒童生長等功能。此外還含較多的鈣、磷、鐵等礦物質。生食或熟食均可。栗子性味甘、溫,入脾、胃、腎經,有養胃健脾,補腎強腰之功,適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反胃、泄瀉、腎虛腰膝無力及小兒筋胃不健等。此粥具有健脾和胃作用,對夏季腹脹、食慾不振有一定作用。
材料:新鮮胡蘿蔔50克,栗子20克,粳米200克。
做法:胡蘿蔔切成小片,與栗子、粳米同煮。先用武火煮開,再用文火慢慢熬。
四寶糯米粥
桂圓肉 (又稱元肉/龍眼肉 ),味甘、性溫;歸心、脾經;益心脾,補氣血;有開胃補虛長智之功效; 可用於心脾虛損、氣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驚悸、眩暈等症。 紅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的功能;紅棗不僅營養非常豐富,而且還能保護肝臟。山藥味甘而性平,入脾、肺、腎三經。具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等功效。薏米仁性寒,入脾肺腎經。具有健脾、補肺、清熱、滲溫的功能,對平衡血壓和血脂也有好處。《本草綱目》中提及薏米“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濕,養顏 駐容、輕身延年”。可用于治療脾胃虛弱、高血壓、尿路結石、尿路感染、蛔蟲病等,還有防癌抗癌、利尿、解熱、強身健體等功效。此粥具有滋陰益胃,涼血生津之功効。
材料:桂圓、紅棗、山藥、薏米仁各25克,糯米100克,水、冰糖適量;
做法:桂圓、紅棗、山藥、薏米仁、糯米加水共煮成粥,以冰糖調味即成。
冰糖蓮子羹
蓮子性平味甘澀,有補虛損、養心安神、清心除煩、健脾止瀉的作用。此方具有健脾補血,益氣安神,益腎健腸之功效。
材料:去心蓮子50克,水、冰糖、水澱粉適量;
做法:蓮子加適量水燜酥,用冰糖調味,水澱粉勾芡成羹即成。
P.S.:利於婦女體虛下白帶,男子腎虛遺精、滑精、陽痿、早洩,以及脾虛久瀉、食慾不振、虛煩失眠調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