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養生,除了保暖禦寒,中醫另有補養陽氣的食物與藥物,強調精神情志的伏藏。
中醫認為生命最精華的三個部分是「精」、「氣」、「神」,此三寶能形成多層保護的屏障,護衛著生命。而人的生命是「天地合氣」所形成的,因此順其外在環境的變化調整作息是最為基本的養生方式。
疾病的初期通常是沒有症狀的;一旦出現症狀,疾病通常已經進入了中、後期階段,組織與器官已經發生不可逆轉的病變,此時要想完全根治疾病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在沒有症狀之前,就應該養生與保健。
「保健」是西醫的名詞,而「養生」則是中醫的用語。西醫與中醫對生命的看法(理論)是有相當區別的;相應地,西醫保健與中醫養生的方法就有明顯的不同。
西醫對人體構造的論述基本上是以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為基礎,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的進展已將西醫帶進分子的領域,並且許多疾病都可由分子層級的「自由基理論」來解釋。
中醫的生命理論
中醫的本源是五千年前黃帝所傳的「醫道」(《黃帝內經》為聖經)。《黃帝內經》認為人的生命是「天地合氣」所形成的,所以人生命的組成就包括「天的成分」與「地的成分」:
「天的成分」和天的特性一樣,是無形的(肉眼看不到的),例如神、魂、魄、氣、命門、三焦等。
「地的成分」和地(也就是地球)的特性一樣,是有形的(肉眼看得到的),例如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等,這也就是西醫所說的身體。
中醫又認為生命最精華的三個部分是「精」、「氣」、「神」三寶,而其中又以「神」(又稱「元神」)最為重要。所以中醫認為生命的生成是「元神」與人體的結合,而生命的死亡是「元神」與人體的永遠分離。
中醫養生的方法
中醫的養生方法是根據中醫的生命理論發展出來的。人的生命外有「形體」、內有「元神」,其內與其外都流通著「氣」。人體與外界環境是相通的,所以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然而生命的三寶「精」、「氣」、「神」,則能形成多層保護的屏障,護衛著生命。
《黃帝內經》對中醫的養生之道有下列兩個重點
一、外避「邪氣」的入侵:要依照環境與四季的變動,而有所因應,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二、內守「精」、「氣」、「神」三寶:要保養「精」、「氣」、「神」生命最精華的三寶,「養神」尤其重要,也就是精神方面的修養。養神的要旨是「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也就是說,要能夠清心寡慾、看淡名利,不受外物的引誘,如此才能養護丹田的先天「真氣」,並使「精」與「神」緊密結合,內守而不外洩,達到真正保養「精」、「氣」、「神」的養生最高目標。
依據中醫的陰陽理論,寒冬屬於陽氣伏藏(陰氣盛而陽氣衰),所以水成冰、地凍裂、萬物凋零。養生方面要注意下列要點:
一、飲食方面:要多吃能補養陽氣的食物,例如肉類(尤其是羊肉);氣虛(容易疲倦)的人可加用些補氣的中藥,例如黃耆、人參;陽虛(手腳容易冰冷)的人可加用些補陽的中藥,例如乾薑、附子、肉桂。
二、起居方面:要注意保暖身體,深居家室,不要外出接觸寒氣,也不要過於發汗,使寒氣入侵;尤其在冰天雪地之時,要早睡晚起,等待陽光。
三、精神方面:大地陽氣伏藏,人的情志也需要隱匿,心神要安於室,不要遊於外。
「養生」與「保健」是預防疾病的有效方法。西醫的「保健」著重於減少造成疾病的危險因子,要使「有形」的身體健康。中醫的「養生」除了養護「有形」的身體外,更重要的是「養神」(保養「無形」的「元神」)。針對寒冬的養生與保健,中醫與西醫都重視保暖禦寒,中醫還加上補養陽氣的食物與藥物,與精神情志的伏藏。
文/王元甫(醫師、中醫醫學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