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三焦


三焦是中醫學範疇中六腑之一,又名「決瀆之官」,為上焦、中焦、下焦三者的統稱。「焦」古作「膲」,為皮下、肌間紋理之意。過去英文意譯成"Three warmer"、"Triple warmer"、"Triple burner",理由是與身體代謝有關。
根據《素問·靈蘭秘典》:「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遍佈在人體胸腔及腹腔,是血氣、津液運行至五臟六腑的途徑,故此,三焦與其他腑器不同,並無實體,它們的明確位置亦有不同的說法及見解。然而,三焦與個別臟腑之間的關係極為密切,可以用來調整及輔助臟腑的機能,所以三焦亦可說是臟腑的「外府」與「外衛」。
三焦的狀態各有不同,按《素問·營衛生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可見三焦狀態之異。
三焦通暢,則水液及氣機運行暢順無阻;相反便會引致氣化功能失調,影響各個臟腑間的週節機能,導致各個相關臟腑的病變。
三焦如同其他臟腑,具有相應的正經 - 手少陽三焦經。
三焦的位置
上焦 :位於橫膈膜以上的部份,包括心、肺。所謂「上焦如霧」,指的是上焦的宣發功能,令血氣及津液如霧氣般散發全身。
中焦 :位於橫膈膜以下,肚臍以上的位置,包括脾、胃。當脾胃運化及腐熟食物時,水穀會被分解消化,如化為泡沫的過程,故稱「中焦如漚」,其中「漚」是指中焦的消化功能。
下焦 :位於肚臍對下,包括肝腎、小腸、大腸及膀胱。「下焦如瀆」,指的是下焦排泄濁物的功能。
三焦的功用
李時珍於《本草綱目》中曾說:「上焦主納,中焦主化,下焦主出」。可見三焦關係到水穀的整個消化過程,支配水穀的受納、吸收及排泄。
三焦相關的病症
由於三焦負責提供通道,三焦的疾病會引致體內的水液循環出現阻礙,引致水腫或小便不利。
手少陽三焦經
經脈循行
起於無名指尺側端(關沖),向上出於手背第四、五掌骨之間,沿著腕背,出於前臂伸側尺、橈骨之間,向上通過肘尖,上臂外側三角肌後緣,上達肩部,交出於足少陽膽經的後面,向前進入缺盆,分佈於胸中,聯絡心包,向下通過橫膈,從胸至腹,屬於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脈
從胸上出缺盆,上直項部,沿耳後直上,出於耳上到額角,在屈而下行至面頰,到達目眶下。
耳部支脈
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與前脈交叉于面頰部,到達目外眥,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主治概要
本經主要治療側頭、耳、目、咽喉、胸脅部病證和熱病。如偏頭痛、脅肋痛、耳鳴、耳聾、目痛、咽喉痛及經脈循行部位的病變。
常用腧穴
關沖、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瘛脈、顱息、角孫、耳門、耳和髎、絲竹空
看不見的三焦 - Dr. O Chiu
「五臟六腑」這名稱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不是所有人都知是哪個器官 ?
「五臟」是心、肝、脾、肺、腎,大部分人都知。「六腑」是甚麼呢?膽、胃、小腸、大腸,餘下的是甚麼?是膀胱和三焦。膀胱用來貯尿和排尿,但三焦呢?
若你未聽過三焦,不用失望,因為這是中醫才有的特別「六腑之一」,連中醫界自己也未「搞清」這是甚麼,何況外人呢?
最早的在《內經》有「三焦」這名稱,在《靈樞.決氣》中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中焦受氣化血,以奉生身,下焦濟泌別汁,下滲膀胱。」上焦、中焦、下焦「加埋」便是三焦,列為六腑之一。但三焦實在的部位及形態,不幸《內經》從未描述。

主持諸氣

反而在《難經.二十五難》和《三十八難》中提到「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即三焦是「無形」態的。不論是看不見的,所以無形態,或是不像其他內臟一樣有固定的形態,所以無法去形容的「無形」態,三焦卻有其極重要功能:「主持諸氣」,即全身的氣機和氣化都由三焦所負責。
後世不少醫家也接受這「三焦有名而無形」的觀點,幸而也有反對意見,認為找到「三焦」的學者有明代虞搏《醫學正傳》提出「其體有脂膜,在腔子之內,包羅乎五臟六腑之外也」,張景岳在《類經附翼.求正錄》也有近似看法「其於腔腹周圍上下全體,狀若大囊者……是非三焦而何」。他們的見解是三焦有形有體,與今日的膈膜Omentum、網膜、膜油接近,即肚裏包著腸臟像脂肪一樣的膜。時至今日,對三焦是甚麼仍未有定論,從淋巴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和胰腺等都有學者提出,總是理論多多,幸而對三焦的功能爭論較少。
若以三焦作為六腑之一,則其主要功能有二,包括通行元氣和運行水液。通行元氣:元氣,從腎而來,是人體最根本的氣,但如何散布全身呢?《難經.六十六難》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臟六腑」(三氣指宗氣、營氣和衛氣,以後再談氣),說明人體的氣是靠三焦而輸布到五臟六腑,充沛於全身的。運行水液:在《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決是疏通之意,瀆解作溝渠,「決瀆之官」是指負責疏通水道,三焦是全身水液的道路,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功能。肺負責通調水道,脾運化水濕,腎主水液,但它們之間的協調和作用,必須靠三焦作為水液的通路,水才能正常的升降出入。

各有功能

另一個觀點是三焦以部位劃分和各自有其功能:在《靈樞.營衛生會》說:「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中焦亦胃中,出上焦之後……下焦者,別回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即是上焦包括心、肺和頭面,負責宣發衛氣,分布發散水穀營養至全身。而中焦是橫膈膜以下,肚臍以上的脾胃、肝膽,有消化、吸收水穀營養,和化生血液的作用。下焦屬肚臍以下之腹部,和陰部,有小腸、大腸、腎和膀胱,功能與排泄大小二便有關。
究竟三焦是甚麼?有形或無形?古書既未能詳言,而後世醫家也有不同意見,甚至現今的中醫界,雖有現代的醫學知識,仍未能找出一致的見解。
我的意見是,現代解剖學既找不到「三焦」這臟腑,而所謂三焦的功能,也是分散於身體已知的其他系統之中,根本不需要一個不存在的「三焦」,故應把三焦這種舊觀念摒棄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