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血虛是否西醫的貧血?
很多女病人,因為頭昏、月經量少,而求診於中醫,看完病後,中醫師會告訴她們患有「血虛」或「欠血」(台語),要她們於月經結束後,稍微吃一點四物湯補補血,做為輔助治療。當這些患者,下次來看我的門診時,她們便會直接了當的告訴我,上一個醫師說她患有「貧血」,於是乎中醫的「血虛」,便被病人理所當然的轉述成西醫的「貧血」!?
有些人聽到中醫講自己是“血虛”,便以為是患了西醫的貧血症。 實際上,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到底西醫的「貧血」,和中醫的「欠血」(即血虛),這兩個說法有不一樣嗎?
首先,我們要先瞭解兩者定義上的差別。
西醫的貧血
西醫認為「貧血」所衍生出來的症狀,其實是因血液中紅血球攜帶氧氣的能力降低所致,根據西方醫學給貧血下的定義:假若一個成年人在海平面的高度,其血中紅血球量男性小於450萬/UL而女性小於400萬/uL、血紅素男性小於14克/dL而女性小於12克/dL的情形,就要懷疑是貧血了,因此要診斷「貧血」,比較正確的方法是先要抽血,抽血確定貧血存在之後,再繼續追查引起貧血的種類和原因。切勿因為自己常頭暈,或臉色不好,就妄自下診斷,認為自己患有「貧血」。
中醫的血虛
什麼是中醫的「血虛」呢?「血虛」指的是一組症候群,是指患者所出現的症狀,症狀會表現出臉色蒼白或萎黃、唇色淡白、爪甲蒼白,手足發麻、頭暈眼花、心悸、身體消瘦、健忘易驚、失眠多夢、舌淡苔白、脈細無力、婦女月經量少、閉經等…等這就是中醫所謂的「血虛証」。
「血虛証」並不等於西醫的某一種病。同時,在內、外、婦、兒各科病症中都可以見到血虛的症候。因為中醫所指的血,不僅代表西醫的血液,而已還包括了高級神經系統的許多功能活動。故中醫所診斷的“血虛”症,絕對不等於西醫的貧血症。
氣血的生理功能
中醫講到「血」,就一定要提到「氣」,中醫認為氣和血是構成機體的基本物質。氣屬陽,血屬陰;氣為動力,血為基礎。簡單的說,氣對人體生命活動有推動和溫煦等作用;血是經脈中流行的紅色液體,血在氣的推動下,內至五臟六腑,外達皮膚肉筋骨,循行全身,對全身組織器官起著營養和滋潤的作用。中國醫學認為血的運行由心所主,血液的生成及統攝有賴於脾(非西醫的脾臟)氣的健旺,血的貯藏及調節則有賴於肝(非完全指的是西醫的肝臟),而腎(非完全指的是西醫的腎臟)主骨生髓,為造血之根本。所以血病的病機常和心、肝、脾、腎等臟有密切的關係,因此中醫在治療貧血的病人時,不是只有單純的補血,有時還要補其他臟腑的氣之不足。
西醫的「貧血」和中醫的「血虛」有交集嗎?
「貧血」的臨床表現與「血虛証」的症狀頗為類似,究竟中醫的「血虛証」是否指的就是西醫的「貧血」呢?事實上西方醫學所謂的「貧血」並不完全等於中醫的「血虛」。臨床上可以發現,患有中醫「血虛証」的病人,抽血檢查後,發現自己的血紅素並沒有下降;而罹患西醫「貧血」的病人,也不見得會頭暈,或出現如中醫「血虛証」的諸多症狀,這得視病人貧血的程度,與發生時間的長短而定。
不過臨床上可以發現的是,當貧血愈嚴重,即血紅素降的愈低(當Hb小於9以下),則「貧血」與「血虛」証兩者的關係會愈密切。當身體發生單純而且嚴重的貧血時,我們的身體會產生一些代償反應及變化,比如心跳增強、心跳次數增加、血液粘稠度降低、心臟擴大、或是大的收縮期雜音、甚至舒張期雜音。因此我們的身體會表現出臉色蒼白或萎黃,唇色淡白,爪甲蒼白,頭暈眼花,心悸,身體消瘦,手足麻木,健忘易驚,失眠多夢,舌淡苔白,脈細無力…等症狀,這就是中醫所謂的「血虛証」。
中醫對血虛症的治療
中醫對血虛症的治療,多採用四物湯(當歸、熟地、白芍、川芎)加減。 同時,根據中醫“氣為血帥,血為氣母”的理論,血虛者往往兼有氣虛的表現,在治療血虛的方劑中,加入黨參、黃耆、甘草、山藥等補氣之藥,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中藥補血藥藥性 一般而言,中藥補血藥中偏溫、偏滋膩的多,以藥理學而言,有的能增加白血球、血小板、紅血球、血紅蛋白,有的能促進骨髓造血,有的與補充鐵離子有關。部份的藥還有抗衰老的作用。血虛臨床上以氣血兩虧、氣陰兩虧、精血兩虧居多,所以臨床用藥常與補氣、補精、補陰藥同用。 補血藥藥理作用 能增加白血球的藥有何首烏、山萸肉、女貞子、黃耆、白朮、補骨脂、茜草、雞血藤、八角茴香、石韋。 增加血小板的藥有熟地、何首烏、虎杖、大黃。 能增加紅血球的藥有熟地、阿膠、何首烏、當歸、黨參、黃耆、鹿茸、鹿角、代赭石、靈磁石。補血食療可以吃什麼? 補血的食物大多是「血肉有情之物」,以血補血,如雞血、鴨血、豬血、豬肝、鰻魚、墨魚、鯽魚、豬蹄、肉骨頭、烏骨雞,有增加紅血球作用。植物類的有龍眼肉、紅糖、黑芝麻、胡桃肉。 食療方如:胡桃肉拌紅糖可治產後血虛,雞肝夾心餅乾可治小兒貧血,熟地、何首烏拌黑芝麻粉治少年白髮,豬肝湯治貧血,鹿角片煮春雞治再生不良性貧血。
月經前後該吃四物湯嗎? 這個問題經常被患者問起,但是並沒有什麼一定的答案,最保守的說法當然是說,中醫用藥根據個人體質不同,以四物湯而言,其加減方劑相當多,例如 1. 陰虛有火偏虛熱者:加黃柏、知母 - 名「知柏四物湯」, 2. 子宮虛冷:加艾葉、四製香附。再加阿膠,名婦寶丹,治虛寒經水不調。 3. 衝任虛損,經水淋瀝,及血虛下痢:加阿膠、艾葉、甘草稱為「芎歸膠艾湯」 如果只想祭五臟廟,燉燉雞,熬個排骨湯,味道不錯。 如果想治病單用四物湯,用藥未免輕了些,效果難免打折扣,所以這個答案是,如果能夠在根據體質加減藥會更好。
「血虛証」是中醫虛証分類中,一個很重要的診斷名詞,治療上有名的方子如:四物湯、聖愈湯、八珍湯、歸脾湯、當歸補血湯……等,臨床上用藥應該根據臟腑辨証與病情的輕重做適度的調整。
下一次再有人告訴你,他患有貧血,應該多問他一句「你怎麼知道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