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能治病 非天方夜譚 - 嚴耀堅中醫師 - 2009年3月13日
不錯,一針能治病。很多人都會質疑只紮一根不帶藥物,不帶注射液的針就能治病,好像是一件天方夜譚、不可思議的神秘事件一樣。實際上是否存在呢?
現試舉常見的肩周炎為例,肩周炎是臨床上的常見病,以肩部疼痛與活動障礙為主要的臨床表現。肩周炎又稱為「凍結肩」、「漏肩風」,又由於多發於五十歲左右患者,因而稱為「五十肩」。
在傳統中藥的治療上,可以祛風散寒、活血通絡止痛的中藥內服治療,但效果並不理想;而常規的針刺方法常用如肩三針,配合電針、 TDP照射、拔罐等,雖然也有很好的效果,但取效較慢,難收速效。
肩痛針腳
在臨床上治療肩周炎,我常用「條口透承山」透刺法。每次針條口穴時,新來的病人都會莫名其妙的問:「我的痛在肩上啊,為什麼針我的腳呢?」我便回答道:「頭有疾而腳上針,左有病而右畔取。」雖然是回答了他的問題,但患者還是一臉疑惑。
然後囑咐他不要看我的針,以排除他心中恐懼感,繼而取出3寸針(0.30 x 75mm),採用迅速入針法,刺進條口穴後,向小腿後方的承山穴方向進針,同時進行運針手法,並令患者配合深呼吸,一方面深呼吸可穩定患者不安的情緒,另一方面則進行呼吸迎隨補瀉手法,加強療效。運針約30秒後,試讓患者提舉其活動受限的患肢,「咦!好像鬆了一些。」我告訴他:「這不是好像,而是鐵一般的事實。」
此時不能向上抬舉的患肢的抬高角度加大,隨着病人活動,再追加運針手法,其患肢會覺得疼痛也大幅度地減少了。「噢!好像也不怎麼痛了,好神奇哦!。」我再告訴他:「不神奇,這是經絡的作用而已。」
以上所描述的片段,在每次以「條口透承山治」療肩周炎時都會出現一次,好像是電影片段重播一樣。患者由懷疑變為相信,由恐懼變為接受都只是在短短的幾十秒中之間就出現的巨大變化,而痛楚亦隨之緩解或消失。
疏導為主
其實這種特殊的針法二千年前已經存在,在《內經》中稱為巨刺,在現代它被稱為運動針法、平衡針法等。這種針法都是以疏導經絡為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大家常聽到的中醫理論「不通則痛」,即指經絡閉阻不通而引發的多種病症。經絡閉阻不通,氣血運行不暢,甚至氣滯血瘀,從而引起肢體或臟腑的腫脹、疼痛。
氣血不能正常運行到相應肢體、臟腑,又會引起肢體麻木、痿軟、拘攣或臟腑功能活動失去平衡。凡此,均應「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氣血」。以針刺的方法疏通經絡,《內經》稱之為「解結」。解結的意思就是疏通經脈,使脈道暢通,氣血暢行。
很多人覺得針灸很奇妙,其實針灸並沒有披上神秘面紗,它的治療作用實際上是對機體的一種良性調節作用,調節經絡氣血,調節臟腑的陰陽。其治療作用的發揮,與多種主觀、客觀因素密切相關。除了腧穴的特性、針刺補瀉手法以外,還與機體狀態(包括體質、年齡、性別、心理素質、病變表現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治療時間、輔助治療措施等有關,當中以機體的狀態最為重要。
雙向調節
機體在不同的病理狀態下,針刺可以產生不同的治療作用。高血壓者,針刺可使血壓降低;低血壓者,針刺可使其升高。心動過速者,針灸能使其減慢;心動過緩者,針刺能使之加快。胃腸痙攣而疼痛者,針灸可以消除痙攣,使疼痛緩解;胃腸蠕動弛緩致胃下垂者,針刺可使胃腸蠕動增強,胃底升高。
這些都說明了機體狀態內在因素在針刺治療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是針刺對機體所產生的雙向調節作用。
一針而迅速取效的病例多不勝數,除肩周炎外,腰痛、頸椎病、膝關節痛、腳跟痛、腹痛、牙痛、嘔吐、鼻敏感等都能廣泛應用。針灸的迅速療法在世界上已經得到肯定。大量實驗證明針灸通過調整外周神經與中樞神經,有效地發揮其鎮痛效果。
針灸疏導經絡,調整氣血的作用,促進了傷患的康復速度。現代追求高效而安全的醫療標準下,針灸速效、無副作用等優勢是十分適合向世界推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