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9日 星期五

心非心 腎非腎 是其是 非其非 - Dr. O Chiu


心非心 腎非腎 是其是 非其非 - Dr. O Chiu

在發表了有關西醫 對中醫臟腑學說的評論後,一些讀者提出不同意見和理論,很值得討論,故在此與讀者分享。
首先是學術討論: 

「五臟功能系統論」

在眾多的回應中,全 部都是以「五臟功能系統論」為論點,故下文是對這理論的分析。
這理論是說古書如《黃帝內經》中的五臟,並不 是指解剖可見,血淋淋實物的五臟 (簡稱「實體五臟」),例如中醫的心不是指「實體心」,中醫的肺不是指「實體肺」,如此類推。這理論認為傳統中醫的五臟是指身體的五個功能系統,有「功能系統心」、「功能系統肺」、「功能系統肝」、 「功能系統脾」、「功能系統腎」。「功能系統心」不等於「實體 心」、「功能系統腎」不等於「實體腎」等等。但這理論並未有談及六腑是否功能系統而已?
因此,在 我以前的文章中,用西醫的生理解剖學角度去指出《黃帝內經》中功能系統五臟的錯,是混淆了概念。例如,用中醫的心去等於Heart, 中醫的腎去等同Kidney, 再用Heart, Kidney 等的現代生理 去否定中醫的學說,是本人對中醫不明其義 。

《黃帝內經》 和古書是說什麼?

在《素問.五臟別論》中對「五臟六腑」有很生動的描寫, 「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在 這段文字中,「腑」是「肉」字邊,「府」在右,「付」則是支付、移交、給予、傳遞,表示被稱為「六腑」的東西的功能是接受,傳送我們真正的食物。「胃,小 腸,大腸等」被稱為「六腑」,正正是因為傳統中醫相信「實體胃、實體小腸、實體大腸」這些有空腔,像管導,可把東西傳來傳去的內部器官,是負責傳導和轉化水谷食物(而不貯藏)。沒有人會相信這段文字中「水、谷、口、胃、腸」的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不是說實物的。
同樣,臟字是「肉」字邊,「藏」 字在右,是指藏於體內的東西,或這東西的功能是化生和貯藏精氣。只有一個實在的器皿才能去收藏東西, 相對於有空腔的「六腑」,「心肝脾肺腎」是實心的器官,被稱為「五 臟」,也正正是因為傳統中醫相信這五個實心「實體器官」是負責收「藏」和化生精氣的器皿。明顯地,同一段下一句對「六腑」是以「實體器官」來形容,讀者又能想像到,同一段上一句古人對「五臟」和「六腑」有完全不 同的理解嗎?

古人受到時代條件的限制,但對五臟六腑的實體有頗準確的的描寫。
《靈樞.經水》篇:「若夫人尺之士,皮肉在此,……其死可解部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
《靈樞.脹論》說:「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膻中」即人體兩乳之間。
《素問.平人氣象論》提到 「虛裏,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醫貫.內經十二官. 形景圖說》對肺的解剖描述是:「喉下為肺,兩葉白瑩,謂之華蓋,以覆諸臟,虛如蜂窠,下無透竅,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
《難經.四十二難》:「肝重二斤四両,……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膽在肝之短葉間。」,或
《素問.脈要精微論》:「腰者,腎之府。」「府」解作所居之地。
《類證治裁》:「腎兩枚,附脊第十四椎。」
《醫貫》:「腎有二,精所居也, 生於脊膂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吋五分,形如豇豆,相並而曲 附於脊外。有黃脂包裹,裏白外黑,各有帶二條,上條繫於心包,下條過屏翳穴後趨脊骨。」
以上的描述與現代解剖十分接近。清代名醫王清任 的《醫林改錯》說,「治病不明臟腑,何異於盲子夜行?」他甚至把五臟六腑用筆畫下來。 用這麼多的例子 ,是為了說明 從來《黃帝內經》和熟悉 《黃帝內經》 的古人所講所理解的五臟六腑是實物而不是抽象的功能系統。
中西醫對五臟六腑的解剖認識接近, 把腎等同Kidney, 肝等同Liver ,肺等同Lung,絕不是如一個常見的誤解 所指,是近代西醫傳入中土,勉強要為解剖學的英語專有名詞找一個中文字代替,而是基於中醫古 書籍,有根有據。

解剖與生理的結合

除對五臟六腑的實體有頗準確的描寫,古人較容易觀察到的,是各種人體生理功能,如血液運行,呼吸,飲食,排泄,性動 能,精神思維等,和病理情況。 下一步要問的,是推想歸納各「實體器官」負責甚麼生理作用?沒人確知古人如何思考,推理, 但我想像到他們見到「實體心」跳吓跳吓,血液不停流動,故認定「心主血脈」。空氣進入胸中,胸中主要是「實體肺」,故認為「肺主氣」。「實體肝」色血紅而 當中又充血,故想像「 肝藏血」。「實體脾」因在胃之旁邊,被認為是協助消化,故「脾生運化」,《注解傷寒論》說:「脾助胃氣消磨水谷,脾氣不轉,則胃中水谷不得消磨」。「實體 腎」因接近膀胱,故「腎主水」。肚內見到的是『實體胃,小腸,大腸』,很容易便可知道是與飲食,消化,吸收和排便有關。 有 些生理功能是比較難去歸納,如出汗,各類情緒,思維等。但很難想像古人會相信有 些生理功能是沒有「實體器官」負責的。他們唯一所 熟悉的內部器官只有五臟六腑,故把身體各式各樣的生理功能歸納到五臟六腑,便出現如現在中醫教科書中所「相 信」,「實體心」是主血脈而且藏神,「實體肝」是藏血和主疏泄,「實體腎」是藏精主水等。

這「功能系統」理論是否合理?

對 古人來說,根本不必有一 個與「實體五臟」不同而又抽象的「系統五臟」,例如其中的「系統心」的功能是與他們所見到的「實體心」不同。否則必然要問,「實體心」有可功能?而屬於 「系統心」 的功能,又是那器官負責呢?若能指出是那個「實體器官」負責,則根本不必把這些生理功能放在一個抽象的「系統」和稱之為「心臟」了。
試想想,若你坐時光 機到古代,找《黃帝內經》的作者或是個熟 讀內經名醫,拿着一個「實體腎」來問他,這是什麼?他會告訴你,這是人的「腎」。 問他「腎臟」有何功用,會否想像到他說,「這是個人的腎,它的功能我不知。但人身有另一個「腎臟」,是一個『系 統腎』,是負責收藏精,主水和納氣,我不知道是那內部器官負責,與 這個實體的腎無關。」難以想像嗎?但這正是現今一些中醫普遍的見解,認為傳統中醫的五臟不是指現代醫學可見可解剖 的「實體五臟」。若這理論是對,再推論下去,內經的胃也非「實體胃」,內經的腸並非「實體腸」,不是很可笑嗎?那麼人們要問,內經的「五臟六腑」是指甚麼 呢? 古書對五臟六腑實物的描寫又代表甚麼意思?

為何會有這理論呢?

這 理論的出現,正是中西醫文化交流(或衝突)的產物。約在1800年起,從英國來華的傳教醫生漸多,其中一位是合信(Benjamin Hobson),在1850年他在中國出版了「全體新論」,「西醫略論」等書而且開始流行,引起當時中醫學家的迴響和討論。爭論之一便是西醫解剖和「實體 五臟」的功能,與《黃帝內經》不同,例如內經的五臟是否有誤, 「心主神明」的傳統與西醫的腦的理解的衝突等。逐漸更多的人批 評中醫,並建議廢除中醫, 最 出名的是余雲岫,1916年寫了《靈素商兌》一書,他從基礎理論入手,徹底批判中醫理論基礎的《黃帝內經》,痛罵中醫“ 不科學”、“靠暗示的效果”、“和催眠術差不多” 。後來中醫界作出反擊,民國初年名中醫恽鐵樵1922年發表了《群經見智錄》,提出了「『內經』之五臟非血肉之五臟,乃四時的五臟」。意思是四時的風寒暑濕產生了六氣,生長化收藏產生了五行,再由四時五行派生出 五臟。“四時五臟”論(即『內經』五臟不是血肉的「實體五臟」),讓中醫既可接納西醫的解剖知識,又看來不損害《黃帝內經》的權威和的超然不能錯的地位,當然被廣泛接受。為什麼 不提「六腑」?因為中西醫對五臟的理解差別最大,但「六腑」沒有這困難,所以「六腑」便可以或可能是 血肉的「六腑」。

其實對民國恽鐵樵之前 的中醫來說,五臟就是確確實實的人體器官,從沒有人說是什麼 「功能系統」。
人誰無錯,古人也是人。現代人能讀到古人的智慧,加上 現今科學的協助,若發現前人有錯,一點也不奇。在歷史裏,中醫藥有許多學派, 原因 便是認定前人有 錯 才提出不同意見。
惲鐵樵曲解了《黃帝內經》是一錯,若現今中醫們接受這錯誤見解便是一錯再錯。現在是時候把這荒謬的理論除去,和把 《黃帝內經》錯誤的地方修改了。
有些事比學術討論更重要:

誠望各讀者,尤其是中醫學者,不要以「筆戰」的角度來看我的文章。戰爭(包括筆戰)是求勝利為目的,手段可以不擇,只有勝敗之分。筆者是以求知識,求學問的 心態來寫文。人誰無錯,筆者必然在內。我一直相信,讚賞或認同我文章的意見,只會令我更自信或「自以為是」的錯下去,唯反對我的意見(和背後的道理),才 使我有反思和進步的可能。學術爭論,以事論事,可以針鋒相對,面紅耳熱,寸步不讓,背後的假設,應是大家都是為求真理而爭,為求知識而論,目標是一致,態 度是誠懇,不同的只是觀點和角度,相同的是對真理、對別人和自己的尊重。在這樣的環境下,才能讓學術有進步。
百家爭嗚,發掘新知 識新觀點,只要夠「理直」,便能「氣壯」,西方近百年來的進步,便是在這氣氛下培養出來。所以對於各位所提出不同的見解,能用理由說服我,使我「知錯能 改」而進步,筆者是衷心感激。否則亦使我更瞭解反對的論點。如果我 們不能彼此說服,就讓大家「君子和而不同」,agree to disagree,不是更好嗎?同樣,我也希望各位有所得着,這便是我寫文的目的。

很可 惜,有少部份的讀者,以另一個角度來看我的文章,認為本人是「別有用心」,「西醫高高在上的向中醫批評」,是惡意攻擊中醫學等,自然地換來的是人身攻擊和 謾罵,更把信報「拉下水」。針對這些言論,我不會花時間個別回應,但要問的是,發出這些人身攻擊的「維護中醫」人士,你們的言論會提高別人對中醫界的尊重 嗎?對中醫界的學術發展有好處嗎?有少部份人的言辭過激,一點也不奇,可惜其他網上的中醫界讀者,對這些「言語暴力」視若無睹,而不能「是其是,非其 非」。不少人「義正嚴詞」的指出,若不對我的文章作出反駁,是讓我繼續誤導讀者,對此我無任歡迎,甘心受教。可惜,為何同一批人,不更「義不容辭」地反對 「人身攻擊」?少部份人的偏激謾罵我毫不在孚,但他們對中醫界的損害,遠遠大於對一個學術論點的不同見解。大部份人的「沉默」是對「惡言」者的默許,支持,這也是最使我失望的。

2010年1月21日 星期四

中藥如何治療血脂過高 - 梁頌名教授

中藥如何治療血脂過高 - 梁頌名教授


中藥如何治療血脂過高(一)

什麼叫血脂過高        

正常的血漿中都含有許多脂質,是血液中不可缺少的成份。但如果含量過高,超過了一定的標準,就成為一種病態。血脂的種類很多,臨床上常以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作為代表,只要其中一種高出限度,便視為血脂過高,醫學上稱為高脂血症。

血脂過高的原因 
引起血脂過高的原因很多,一般有以下幾個原因:
1. 飲食因素 — 平素嗜食肥甘,膏粱厚味之品,或飲食不節,超出脾胃運化能力及身體所需,致脂肪堆積過多,必然亦導致血脂增高。
2. 運動因素 — 長期從事緊張腦力勞動,身體肥胖而又缺乏勞動和體育鍛練的人,血脂也容易增高。“好坐懶動”之人亦會引致血脂增高。
3. 疾病因素 — 某些疾病如肝炎、腎臟疾病、糖尿病、甲狀腺及性腺功能減退等,常可引起脂肪代謝失常,使血脂增高。

中醫對脂過高的認識
中醫學認為“高脂血症”是體內痰濕過盛所致,而痰濕的產生其內因是臟腑之氣虛和功能失調所致,其中最具影響的是脾、肝、腎三臟。
脾氣虛弱,運化功能失常 — 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使之輸佈全身,致聚濕生痰。
肝失疏泄,氣機橫逆犯脾 — 進一步影響脾胃運化水谷的功能。
腎氣不足 — 影響水液代謝,使水濕內蘊,同時也可使脾胃失於溫煦而運化無權。
由於過食,超出脾胃運化能力及身體所需,致形體豐盛、肥胖之外,必然釀濕生痰,導致血脂增高。中醫常稱“肥人多氣虛”,“肥人多痰濕”,故肥胖之人患血脂過高者比較多

飲食療法
枸杞粥 — 枸杞子 1 兩、粳米各 3 兩、冰糖適量,煮粥食。
功效:降血脂、降血壓,防治動脈硬化
丹參黑木耳湯 — 丹參 5 錢,黑木耳 3 錢,瘦豬肉 3 兩,煲湯飲,每日一次。
功效:降血脂、活血通脈


中藥如何治療血脂過高(二)
血脂過高有什麼危害性
血脂過高嚴格來講一個獨立的病種,很多疾病都會導致血脂過高,但對身體的侵害是嚴重的,常常會引起各種其它病變,導致嚴重後果,例如過多的脂質會使血流變得粘稠,不易流動,且會慢慢地在血管內膜下沉積起來,使動脈彈性減弱、變脆,血管管腔漸漸變窄,最後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簡稱動脈硬化,不同的動脈硬化有不同的名稱。
冠狀動脈硬化 ─ 可引起血管意外、腦萎縮等各種腦部疾病。
腎狀動脈硬化 ─ 可引起腎萎縮等多種腎臟疾病
此外,血脂過高還是膽結石、激囊炎、老年性白內障等許多疾病的重要原因。
中醫對血脂過高的認識
中醫治療血脂過高是要根據每一位患者的不同體質情況及病情輕重,辯證使用不同的方藥,從而調整臟腑功能,祛除存在於體內的病理產物。換句話說,它是一種因人而異的治療方法,而並不像西醫那樣,以一種藥物治療所有一類病人,但總的治療原則應以脾、肝、腎為主,或健脾,或疏肝,或補腎,因人而異,而其中以養脾祛濕為主要原則,如患血脂過高而無症狀者,則宜辯病而治,舍症從脈。

根據多年來的研究,發現有很多中藥具有顯著的降脂作用,計開常用的有:
1. 何首烏        4. 丹參        7, 桑椹子
2. 決明子        5. 枸杞子        8. 黑木耳
3. 山楂        6. 黑芝麻        9. 菊花

一般來說,中藥治療血脂過高沒有毒副作用,不像大多數降脂藥會引起肝功能損害,但是也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正確辯證選用。並且,若血脂明顯升高者,仍須合用一定的西藥,但用量可較少些,同時使用中藥可使西藥的副作用減到最小。
血脂過高的飲食療法 
 菊決粥 — 菊花 1 兩,決明子 5 錢,糯米 3 兩,白糖適量,煮粥食
功效:降血脂、降血壓、清肝明目、潤腸通便
芝麻粥 — 黑芝麻 1 兩,粳米 3 兩,紅糖適量,煮粥食。
功效:降血脂,預防動肪硬化。
四、 飲食療法
枸杞粥 — 枸杞子 1 兩、粳米各 3 兩、冰糖適量,煮粥食。
功效:降血脂、降血壓,防治動脈硬化
丹參黑木耳湯 — 丹參 5 錢,黑木耳 3 錢,瘦豬肉 3 兩,煲湯飲,每日一次。
功效:降血脂、活血通脈 


* 以上藥方僅供參考,患者必須按個別體質作調配。




中藥如何減輕鼻敏感及哮喘 - 梁頌名教授


中藥如何減輕鼻敏感及哮喘 - 梁頌名教授

Chinese Medicine For Sinus Infections
中藥如何減輕鼻敏感及哮喘(一) 

鼻敏感是什麼病 
鼻敏感的醫學名稱為過敏性鼻炎,中醫稱作鼻鼽。它是以突然和反復發作的鼻養,噴嚏,流清涕,鼻塞,甚者影響呼吸為特效的一種常見病。患者常有過體敏質,或有接觸過敏原史。某些鼻敏感患者還伴有哮喘,蕁麻疹等症狀。

什麼原因引起鼻敏感
中醫認為很多原因和鼻敏感的發生有關,大體上分為內和外因兩方面。今期保健專欄先談{內因}:
主要表現為機體的臟腑功能失調,抵抗外部的能力下降,根據病人不同的臨床表現,鼻敏感的病人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肺氣虛型,表現為神疲懶言,氣短聲低,或易感冒自汗,舌淡苔薄白,噴嚏流清涕。中醫認為肺氣虛,衛表不同、腠理疏發,風寒之邪乘虛入侵,當犯及鼻,可致使鼻主擁塞局部津液停聚,化而為涕,而見噴嚏清涕。 

2. 脾氣虛型,這型患者除了噴嚏流清涕外,遇見到納呆腹脹,肢困便溏,舌淡還有齒印苔白,素體脾胃虛弱也可導致肺氣虧虛不足。
3. 腎氣虛型,除了噴嚏流清涕等鼻敏感的主要症狀外,患者還有腰膝酸軟,男子遺精早洩,女子性態減退,形寒怕冷,夜尿多,舌淡苔白等見症。
中醫治病講究辯證論治,治療上要根據病人的不同表現而選用不同的方藥。

鼻敏感症的預防和護理
          
1. 防止受涼,尤其早上起床後體溫較低,身體抵抗力較弱,此時更要著衣保暖。
2. 避免接觸或攝入致敏原如塵埃、花粉、動物毛髮、化學粉未、油漆,化妝品等。
3. 常年發作者,不宜在家鉰養貓狗等龐物。
4. 將枕頭被褥裡的鵝絨、糠皮等填料改為棉花或化學紡織。
5. 試停食魚、蝦、蟹、牛奶等食物

鼻敏感中藥湯水調理        

以下介紹的中藥調理湯水,可以幫助減少鼻敏感的發作,緩解症狀,同時可以增強患者的體質。但如果鼻敏感病情較嚴重者,如噴嚏頻、鼻塞嚴重,影響正常呼吸則需要看醫生,不要延誤病情。

冬蟲夏草百合蒸老鴨
材料:冬蟲夏草 20 克、百合 30 克、陳皮 3 克、大棗 ( 紅棗 ) 、生薑 3 片、老鴨 1 雙。
制作:
1) 老鴨取出內臟,清洗干淨。 
2) 將冬蟲夏草、百合、陳皮、大棗 ( 紅棗 ) 、生薑等放入鴨肚內,隔水蒸熟 ,調味,連鴨帶藥食用。
3) 每周一次,連服數周。
功效:溫補肺腎,適用於肺腎虛弱的鼻敏感患者。

中藥如何減輕鼻敏感及哮喘(二)

什麼原因引起鼻敏感
中醫認為很多原因和鼻敏感的發生有關,大體上分為內因和外因兩方面。繼上期講述的內因,今期便談{外因}

凡誘發鼻敏感發作的外界環境變化,飲食起居等因素均可定為外因。包括:
1. 各種過敏源的刺激:如花粉、灰塵、汽車尾氣、動物毛髮、皮屑、化學粉未;化學物質如油漆、膠水、濃味化妝品等。
2. 食物因素:魚、蝦、蟹、牛奶等
3. 物理因素:寒冷天氣的刺激,氣壓的變化等。

鼻敏感中藥湯水調理
以下介紹的中藥調理湯水,可以幫助減少鼻敏感的發作,緩解症狀,同時增強患者的體質。但如果鼻敏感病情較嚴重者,如噴嚏頻頻、鼻塞嚴重,影響正常呼吸則需要看醫生,不要延誤病情。

1. 黨參北 豬肺湯
材料:豬肺 1/2 具、黨參 20 克、北  20 克、鹽糖適量。
制作:將豬肺反復沖洗干淨後,切成小塊,與黨參北 片同入砂鍋中,加水 4 碗,煨煮至豬肺熟爛,撩去黨參、北 渣。入鹽、糖調味,即可食用。
吃法:當菜佐餐,吃豬肺飲湯
功效:補益肺氣,增強體表抵抗力。適用於肺脾氣虛的鼻敏感者。

2. 大棗煎
材料:大棗 ( 紅棗 )10 枚
制作:煮水當荼飲服,可常服久服。
功效:益氣養血,調節免疫功能。適用於各型鼻敏感。

其他自我簡易療法
穴位拔罐法:
大椎 (取法:在後正中線上,第 7 頸椎突下凹陷中)、肺俞 (取法:在背部,當第 3 胸椎突下,旁開 1.5 寸處) 、脾俞(在背部,當第 11 胸椎棘突下,旁開 1.5 寸處) 、腎俞 (在背部,當第 2 腰椎突下,旁開 1.5 寸處) ,每日拔一次,留罐 5-10 分鐘; 10 次為一療程

艾炙:
選穴:足三裹 ( 雙 )( 取法:在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 3 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 中指 ) 處、神開。
操作:艾炙懸炙,溫熱為度,每穴約 5 分鐘,每天一次, 10 次為一療程。

穴位按摩
操作:
1. 先將雙手魚際互相磨擦至發熱,然後以雙手魚際按於鼻兩側,沿鼻根至迎香 ( 取法: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處 ) ,往返摩擦至局部有熱盛為止。
2. 此後再由攢竹 ( 取法:在面部,當眉頭處 ) 向太陽穴 ( 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皆之間,向後約一橫指凹陷處 ) 推擦至局部有熱感為度,每天 1 至 2 次, 10 日為一療程。


 
中藥如何減輕鼻敏感及哮喘(三)

什麼是哮喘
哮喘是一種常見的呼吸道過敏性疾病,表現為陣發性氣急,胸悶伴有哮鳴音、咳嗽、咯痰等呼吸道症狀。多數呈反復發作,可自動或經治療而緩解。

誘發哮喘的原因 - 多種多樣
1. 外源性過敏原 - 花粉、空氣中的粉未、動物皮毛、滿蟲、油煙、冷氣和某些化學物品的剌激。
2. 內源性過敏因素 - 運動後、精諸波動、過度疲勞、月經來潮前或服用某些藥物如阿司匹林。

哮喘的發作
1. 先有鼻癢,打噴嚏、流清涕、伴咳嗽等先兆症狀。
2. 發作時,突感胸悶,咳嗽,繼而出現呼氣性呼吸困難而被迫坐起。
3. 嚴重哮喘 - 嘴唇、指甲青紫,四肢厥冷,大汗,頭昏,心悸等。

哮喘的中醫分型
                           
發作期     
症型:寒哮
治法: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藥:射榦麻黃湯 
        
症型:熱哮
治法: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方藥:定喘湯 

緩解期
症型:肺虛
治法:補肺固衛
方藥:玉屏風散 
        
症型:脾虛
治法:健脾化痰
方藥:六君子湯 

症型:腎虛
治法:補腎攝納
方藥:金匯腎氣丸或七味都氣丸 

哮喘病的湯水調理

1. 豬肺蟲草湯
材料:豬肺 250 克、冬蟲夏草 20 克
制法:將豬肺沖洗乾淨,切塊並用開水拖過,與冬蟲草一齊放入砂煲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之後,改用文火煲 2 小時,調味供用。
功效:補肺益腎,止咳平喘。
適應症:防治支氣管哮喘的作用。

2. 黨參杞子老鴿湯
材料:黨參 25 克、杞子 15 克、老鴿 1 隻
制法:將老鴿清理洗淨,去除內臟,黨參杞子洗淨,調味便可飲用。
功效:補中益氣,滋潤健肺
適應症:慢性哮喘的食療 


中藥如何減輕鼻敏感及哮喘(四) 

一、 哮喘病的飲食宜忌

宜:
1. 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 雞蛋、牛奶、豬瘦肉、魚肉,以及豆制品 (豆漿、豆腐腦、豆腐等)
2. 富含維他命 C 的食物 — 柑、橙、柚、紅柿、大白菜、小白菜等
3. 富含維他命 A 的食物 — 適量的動物肚臍、蛋黃、奶油、黃油等
4. 咖啡,每日 3 杯咖啡,可達到擴張支氣管的效果

忌:
1. 煙、酒、辛辣,剌激性食物
2. 熱喘 — 羊肉、牛肉、狗肉、韭菜、蔥、辣椒
3. 寒喘 — 海味、冰淇淋、油膩食品
4. 易過敏食物 — 魚、蝦、牛肉、雞肉、巧克力、羊肉 ( 若經自身反復試驗,確實能引起過敏的食物才忌口 )
5. 忌食冷飲
6. 過甜食物 — 如巧克力,含糖、飲料、可樂
7. 齊菜、白鱔

二、 哮喘病的預防與生活調攝
1. 祛除宿痰伏痰,為預防哮喘發作之首務
2. 保持良好的情緒和開朗的心境
3. 避免接觸種類過敏源如灰尖、花粉,鞭炮硝煙,以及剌激性氣體
4. 少食或戒食生冷,肥甘厚味,辛辣,海羶發物等
5. 戒除煙酒,飲食以清淡而富有營養為主
6. 根據個人身體狀況,堅持體質鍛煉,增強機能體抵擴力,預防感冒

三、 哮喘病的湯水調理湯 

1. 蛤蚧蟲草補肺湯
材料:瘦豬肉 200 克、蛤蚧 1 對、冬蟲草 20 克、川貝母 15 克
制法:蛤蚧去頭,足,內臟,但留尾;洗淨加瘦肉藥材等及清水 8 碗,燉 3 小時,分數次飲。
功效:補肺益腎,益精定喘
適應症:久喘腎虛者

2. 四仁雞蛋粥
材料:白果仁 5 克、甜杏仁 5 克、胡桃仁 10 克、花生仁 10 克、雞蛋 1 雙、米 50 克
制法:上述四仁共碾未。米洗淨後與四仁未同煮,煮到稠粘成粥時將雞蛋打散後倒入,並攪勻再煮 10 分鐘。
功效:止咳平喘
適應症:中老年之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之痰多胸悶

* 以上藥方僅供參考,患者必須按個別體質作調配。

2010年1月14日 星期四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論肝虛,虛實異治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論肝虛,虛實異治

肝虛治法:已病防傳,虛實異治。 


  1. 酸入肝:如果本臟自病,藉由補其本味,達到補肝體的作用。臨床首選的藥(本段講肝虛證),能夠養肝陰的方,有張仲景的酸棗仁湯,具有柔肝又有酸味的藥物是什麼?白芍山萸肉
  2. 助用焦苦,氣焦味苦,兩者皆入心,一可以養肝陰。肝與心的關係,為母子,子令母實,因為心主血,肝藏血,透過補心血來養肝血,譬如,炒當歸最為典型。其他如熟地(砂仁炒),炒丹蔘(一味丹蔘功同四物,又有活血的作用)。二可以清心火達到保護肝陰的作用。
  3. 益用甘味之藥補之,甘入脾,為脾的本味。利用甘味藥物調脾,甘的作用能緩,能補,能和。補脾,健脾,常用的藥物如炙甘草,人蔘,焦白朮



立論根據:《難經十四難》: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

   故,肝陰者,更要顧脾,實脾,補脾,健脾。以五行來說就是一可以補土榮木,二,補土制水。如炙甘草,淮小麥大棗飴糖蜂蜜

延伸義:解釋何謂『傷』(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肝氣盛,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1. 傷害,損害。持否定意見。
  2. 『說文解字』,木束為傷,有制約,約束之意。
  3. 宋陳無擇《三因方》:內所因卷八:脾能『』腎,直接將『傷』改成制。所以,它體現的是五行生剋的制化原理。《素問。六微旨大論》: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化生不病之之理。
所以此段話,可略過不看,或者用五行生剋來理解。


補用酸,譬如黑龍江省,五常市出的護肝片,中以五味子,來降GOT, GPT。這是對非病毒性肝病而言。
助用焦苦,氣焦味苦皆入心,補心血清心火,養肝陰。
益用甘味之藥調之。補土榮木,之後,的補土制水,就是講的這一段話。

對肺的制約,有清金平(益)木法。從相生的角度,又可以從《醫宗金鑑》中的滋水涵木法。
隔一療法:心->肝 (子以母貴)
隔二療法:脾->肝 (補土榮木)
隔三療法:肺->肝 (清金平木)

第一段,從臟腑經絡先後病證治著手,第二段,以五行生剋制化,擴展治療的思路。

第三段,虛實異治--雜病治療總治則。

原文:虛虛,實實,
  1. 前虛為名詞,後虛為動詞,經曰:勿虛虛,勿實實。可得證。意思是,虛證不要用瀉法。實證不要用補法。
  2. 使動用法,也就是『補不足,損有餘』,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是其義也,餘臟準此。


按語:
  1. 肝病傳脾是有條件的。《心典》,清,尤在經,『蓋臟病唯虛者受之,而實者不受;臟邪惟實則能傳,而虛則不傳,邪氣盛則傳,虛則不傳。故肝實,需瀉肝實脾,脾氣盛,也要瀉肝顧脾。書上提到的方劑為逍遙散,此為仲景四逆散演化而來;以白朮,炙甘草顧脾,茯苓,補利兼優之品,既補又利。柴胡,薄荷,瀉肝疏肝。(肝的疏瀉功能太過的話會出現三種情況,一肝火上炎,二,肝陽上亢,三,肝風內動。肝火上炎,如病毒性肝炎,需要用清熱解毒藥,但所謂慎用苦寒之藥,就是清熱解毒之際,不要忘記顧顧脾氣),譬如小柴胡湯,柴胡,黃芩和解疏泄少陽,人參,炙甘草,大棗,即是顧脾氣。常用的疏肝藥,柴胡,青皮,清熱強一點的,鬱金,川煉子;輕柔一點,病程長一點,體質比較差一點的藥物,如拂手,香緣。健脾的藥,山西中藥研究所,強肝湯,強肝丸等,運用到黃耆,人參,焦白朮,山藥,防止膩膈,加用萊服子,雞內金,焦三金。
  2. 『脾旺不受邪』:體現,後天之本需顧好,氣血營衛化生之泉源不匱絕,提供免疫能力,以及病後康復的能力。
  3. 肝虛治法,要考慮五行生剋治化原理。1.治未病,是一條綱領性的治療原則。清葉天士理解這個條文曰:務先安未受邪之地。2.知傳,為治未病的前提。3.整體調節為治未病的關鍵。4.五行學說,看成是一個整體的,自穩的調控系統。譬如,治療肝虛不眠的方劑,酸棗仁湯,補用酸,酸棗仁,助用焦苦,炒知母,甘入脾呢?炙甘草,茯苓,最後的川芎,薄荷,理其肝氣,達到疏肝理氣的作用。疏泄太過得問題,臨證指南,曹式醫案,介紹一個這樣的例子,為了防止肝風內動,選用,牡蠣,白芍,炒生地,炒菊花,裡面又有炙甘草,棗肉,健脾。炒菊花與生地就是取其焦苦入心,酸入肝五味子,山萸肉,白芍等。

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

常被人誤解的刮痧

常被人誤解的刮痧

中醫受到的誤解真的很深!
「刮痧」療法只是眾多「誤解中醫」的其中之一,
現在的許多「中醫」,會用藥的不見得會用針;
擅用針的未必會用藥,更遑論運用砭法刮痧甚至按蹺導引了!
至於能將中醫六大療法數法並用的更是寥寥可數!

中醫失傳的東西比留下來的多,真是悲哀!
很多中醫技法其實並未完全丟失,只是散落民間,以另一種形式隱藏著,
其中有許多經誤解誤用之後,被貼上「旁門左道」、「民俗療法」的標籤,
不少中醫專家或中醫師不屑一顧,甚而抵制這些樸素簡單便利有效的方法,
似乎這些技法只要是養生館或健身中心在用的,都不算是「正統中醫」,
曾幾何時,針灸不是也被這樣對待?
不過也好在是被這樣看待,這些東西才可能換個面目苟延殘喘至今,
否則許多好東西在變成「正統」或「專業」的同時,就失去原汁原味了!
中醫是「好東西」,越是好的越容易遭致非議,越少人得以參悟受益,
中醫的某些理論與技法,在現代反成了詆毀中醫的佐證,
陰陽五行理論是如此,刮痧推拿氣功導引亦然,
這是當代中醫發展及教育相當諷刺與弔詭的地方。

隨身攜帶好醫生:刮痧、拔罐與按摩 - 中里巴人

刮痧是將粘著在血管壁的瘀血清除到血管外,然後再經血液重新吸收入血管,經過全身的循環,將刮出的廢物從尿液排出。  

刮痧會加速血液循環,對心臟是很好的鍛煉,作為防病來用,安全有效。如想補腎,就光在腎俞穴拔罐;補胃呢,就在中脘和足三里拔罐。
  
拔罐可補可洩。補呢,就是用罐數量要少,引氣集中一處。
  
通常在外面拔罐時總是滿後背都被拔上,那主要是將氣血引入膀胱經,起到利尿排毒的作用。但這對於氣血虛弱的人便大為不利了。
  
拔罐最棒的功能就是它的引血功能。
  
按摩一定要找準經絡,穴位找不準慢慢來,離穴不離經就行。如果肚子上壓著痛,你要看痛點壓在什麼經上,然後就按摩腿上相應經絡的穴位就行了。胃經上壓痛的就按腿上的足三里,脾經痛就按陰陵泉……
  
敲打和按摩的作用是相似的,可以替代使用(例如敲膽經和胃經)。
  
許多人家裡有拔罐、刮痧板,卻不會使用,只好束之高閣。現在咱們就拿下來,擦一擦,準備派上用場。
  
很多人畏懼刮痧,覺得那是損傷皮膚的一種療法。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誤解的原由就是你沒有親自感受過,只是憑著視覺的經驗,就像西醫對中醫的誤解一樣,拒絕實際的體會,只憑感觀的成見。可當你真正刮過一次,且必須找個懂刮痧技巧的人來操作,你當時就會接納這種方法,並連呼痛快。
記得我3年前曾給一個比利時電視台的記者刮過痧,他當時不住地向我挑起大拇指稱讚這種方法的神奇,沒有半點恐懼與排斥,並把我送給他的刮痧板當做寶貝似的珍藏起來。可是國內的很多專家,甚至是中醫專家,都在抵制或輕視這種簡單有效的方法,真讓人不可思議,似乎這種方法一進了健身中心就不是正統中醫的東西了。其實,你就是把它算到民間土法當中,它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醫療價值。拿頸椎病這個極普遍但是很難治癒的疾病來說,用刮痧法真是手到病除。當然還有很多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早期治療,如果能巧用刮痧法,將會有多少人躲過心臟搭橋的煎熬呀!
  
很多人問我拔罐有用嗎,比刮痧如何,我怎麼說呢?我會說,比刮痧還棒。真是這樣嗎?那當然了,這些東西如果你會用,非常地好使,而且能除大病。
  
一年前,我曾在香港治療過一位中風的病人,她被當地最好的醫院診斷為不可能再站立行走的重症患者。我在她家住了12天,她便從臥床不起的狀態變成了能拄杖行走兩步了。我用的就是朋友從內地帶去的真空拔罐。你說拔罐是不是好東西呢?
  
說到這裡,肯定會有人說:「你就吹吧,反正也不用交稅。」好,如果我的吹牛能讓許多人增加一點對拔罐的信心,那我閃了自己的舌頭也是值得的。
至於什麼時候刮痧,什麼時候拔罐,從哪裡刮起,拔多長時間等等許多問題,常常會困擾著大家。我這裡就較為詳細地講解一下。
  
刮痧最好使的工具是刮痧板,再配上一瓶刮痧油,就全了。有人覺得刮痧只適合熱症、實症,這真是「千古奇冤」。其實,刮痧補虛去寒的效果更妙。某人感冒發高燒,這時有人說,刮刮痧,去去火,於是就在後背膀胱經刮痧,痧一出,火就散了,大家認為是瀉火了;其實是用體內的積熱把後背的風寒趕走了,所以應該說是祛寒了。說祛火呢也對,但不是你所理解的那種光熱無寒的火。
  
刮痧最善補虛,但補的不是氣血兩虛的虛,而是因瘀而虛的虛。舉個例子,有個朋友的右手腕不知為什麼一點勁兒都沒有,甚至拿不起書包,手指還總是發麻。到醫院,醫生說可能是頸椎或者是腦神經的問題。可核磁共振都查了,也查不出個原因。於是來問我,我說:「手發麻說明氣脈是通的,只是氣至血未至。」手腕部缺少氣血,怎麼能有力量呢?但他本人並不是氣血很弱的人,所以必有阻塞之處。我於是在他的右臂上仔細查找,發現他肘部天井穴上方有一點按下去痛不可忍,已經形成了一個硬結。他說,這地方兩個月前踢球時曾摔傷過,當時沒管它,疼了3天就不疼了,沒想到變成了瘀滯。我在他的痛點及整個三焦經刮痧,當刮到接近手腕的時候,手已經運動自如了。
  
如果你身體太弱,還是要先培補一下氣血再刮,否則是不愛出痧的。一定要清楚,痧不是你用刮板刮出來的,而是體內的氣血頂出來的。所以當我們用力刮也不出痧的時候,那就是體內的氣血沒頂到那裡,就別再白費勁了。
  
有人說,出痧就是人為地造成了血管的損傷,是毛細血管的破裂。其實,刮痧是將粘著在血管壁的瘀血清除到血管外,然後再經血液重新吸收入血管,經過全身的循環,將刮出的廢物從尿液排出。值得一提的是,將血管壁的瘀血清除以保持血管的彈性和空間不會變小,也是西醫的夢想,但是西醫無法可施,或是說施不得法,只能用擴張血管的藥或抗凝劑來保持管道通暢,從而來保障供血。為了不確定的瘀血而使整個血管的血液都被抗凝,這注定要改變血液的正常成分,並人為地造成易出血症狀,甚至造成血管壁失去彈性而變硬。這就好比是我們家的白牆上有一個黑點,我們只要用濕布一擦就掉了,可我們卻找來了高壓水槍,把整個房間都沖刷一遍,搞得是牆皮脫落、房屋損毀,真是得不償失呀!我們小小的刮痧板卻能輕易地解決血管的瘀血,這可是世界醫學難題,你不覺得這很奇妙嗎?消滅蒼蠅,一隻蒼蠅拍就夠了,那些洋槍大炮都派不上用場。你願意為了消滅屋裡的一隻蒼蠅而用大炮把你家炸平嗎?可我們在醫院裡卻經常上演著這一幕而不知不覺,或無可奈何。
  
仍然會有些人心存顧慮:刮痧會不會有什麼副作用呀?這小心是對的,有些人是不適合刮痧的。
  
心臟功能弱的人很容易暈倒,尤其是坐著刮時更容易出現這個問題,一般會有心慌、頭暈、噁心的症狀。還有氣血很虛弱的重病人不要刮,會白白耗費他的氣血,這樣的人刮出的瘀血不會被帶走,出來的痧很久都下不去。
  
有皮膚病的人也先別刮,因為不知皮膚病的來龍去脈,有時會把內毒引出來卻排泄不掉。
  
孕婦不要刮,安全第一。
  
癌症病人也不建議刮,會出現許多不可預知的問題。
  
對於有出血傾向的人來說,刮痧是雙刃劍,特效和危險並存,沒搞清病因情況下也別刮。
  
6歲以下的小孩先別刮,可用捏脊替代。
  
血壓很高的人也先別刮。儘管刮痧對於高血壓有特效,但特效的東西都不是平安藥,如果不能確保安全,還是先迴避風險吧!
  
總之,刮痧會加速血液循環,對心臟是很好的鍛煉,作為防病來用,安全有效。
  
那什麼時候拔罐呢?通常我們的肩膀很痛,用刮痧法,只要一出痧症狀馬上減輕;但有時刮了半天也不出痧,肩膀疼痛依舊,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病灶點很深,刮痧法觸及不到;二是氣血不足,體內的氣血沒有頂過來,瘀血就難以出來。這時用拔罐法可馬上見效。病灶點深的,如果一拔很快出現黑紫印,那深層的瘀血就被拔出來了;如果還是罐下無痕,那就要耐心地在此處拔幾天,每天10分鐘,直到出現黑印為止。
  
拔罐可補可洩。補呢,就是用罐數量要少,引氣集中一處。如想補腎,就光在腎俞穴拔罐;補胃呢,就在中脘和足三里拔罐。如拔的地方太多反而會將氣血分散,達不到補的效果,會白白瀉耗了氣血。
  
通常在外面拔罐時總是滿後背都被拔上,那主要是將氣血引入膀胱經,起到利尿排毒的作用。但這對於氣血虛弱的人便大為不利了。所以拔罐也是很有講究的,不可莽撞行事。
  
拔罐最棒的功能就是它的引血功能。記得有個糖尿病病人,膝蓋下足三里附近有個直徑兩寸的潰瘍點長期不癒合,使用了各種消炎藥,也敷貼了中藥生肌散之類,都沒有效果。後來我讓患者每天在腹部中脘穴拔一罐,同時在患側大腿胃經從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一路拔下來,5個罐同時拔上,連拔4天,每天5分鐘,再用生肌散,一貼而愈。為什麼?通過拔罐把好血引下來了,破損自然就被修復了。
  
你已知道了拔罐、刮痧的機理,手法還用我教嗎?刮痧要順著經絡刮,最好是從上到下,這樣比較順手;刮板和皮膚保持45度以下的銳角,比較不痛。刮痧時最好能用上腰勁,這樣會很省力。其實,自己去體會,手法是最容易掌握的。
  
拔罐操作方法也沒什麼嚴格要求,買個槍式的真空罐,省得再去點火。拔前可在皮膚上抹點潤滑油,這樣拔皮膚不會痛。拔的時間以覺得舒服為準,氣血虛弱的就少拔一會兒。但是濕氣較重的人很容易起皰(儘管起皰療效更好),會影響洗澡和皮膚的美觀,所以拔的時間不要太長,也不要拔得太緊。
  
再嘮叨兩句按摩吧。有人說,按摩的技法那麼多,兩句能說清嗎?其實,從治病的角度來看,按摩中80%的手法都是花拳繡腿,何為補何為瀉,我勸你大可不必去浪費時間研究這些,能夠一招制敵,何必先擺出100種花架子呢?按摩一定要找準經絡,穴位找不準慢慢來,離穴不離經就行。如果肚子上壓著痛,你要看痛點壓在什麼經上,然後就按摩腿上相應經絡的穴位就行了。胃經上壓痛的就按腿上的足三里,脾經痛就按陰陵泉……這只是舉例,臨症還有更適宜的穴位可選。再說一句按摩的方法,痛點不明顯的經絡和穴位按摩效果差,就像風箏線斷了或半路打結了,要多按摩敏感的穴位。還有,敲打和按摩的作用是相似的,可以替代使用(例如敲膽經和胃經)。
  
法門很多,真想再多告訴大家幾招,但我怕說多了,有人就更迷惑了,就像服裝店裡的衣服,款式品種越多,我們就越難挑選。


砭石療法與刮痧是一回事嗎?(1)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38761.html


1、砭石療法是中國最古老的治病方法這一提法是沒有爭議的: 200萬年前,大約在舊石器時代,中國的古人就已經會用砭石治病了。《山海經•東山經》:“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宋朝羅泌《路史》載原始社會酋長太昊伏羲氏“嘗草制砭,以治民疾”。泰山學派認為:伏羲氏老家為今泰泗山區,古泗水上游,今泗水與新泰交界大山之中;距今兩千多年以前的古書中,常有砭石的記載。如《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西元前550年)中就有“美疢不如惡石”的記載。漢代服虔注曰:“石,砭石也”。

2、 砭石療法是針刺療法的起源說:

文字中直到西漢還有有關砭石暨其使用的記載,可到了東漢以後,史書、醫籍已罕有砭石術的記載了。醫家、學者對砭石範疇的認識已很狹隘,對其注解亦有一定的推斷與臆測,但是認為砭石即石針者占多數。

砭石與針刺是一回事嗎?答案:不是!砭石砭術是針灸罐及刮痧的前身,無論是古《砭術述略》當中的用法還是山東民間砭石砭術的9-81法,刮法僅為砭石砭術的一種手法而已,不可以一而蓋全,中國針灸學會擬將砭石分會(籌)與刮痧分會(籌)合併的做法是不當之舉,得當之舉是應將中國針灸學會更名為“中國砭針灸學會”,下設砭石分會、針具針法分會、灸具灸法分會、其他如“刮痧分會”等,也吧,中醫藥的根在民間,別太指望他們了,在上層中醫藥的管理體制也還沒理順呀!

我們要用三年的時間創辦“中國砭石學會”,為國家一類社團,如辦不下來,我們就到香港、日本、南韓、西歐或北美去辦,要不就掛靠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人家歡迎的,就像針灸,牆裏開花牆外香嘛,開玩笑啦,黨和政府會越發重視傳統醫藥的發展及落實“憲法”中西醫並舉,發展傳統醫藥的有關憲章。

相關論述見於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記載:“砭,以石刺病也”。南北朝全元起注之曰:“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針石,二砭石,三鑱石,其實一也。古來未能鑄鐵,故用石為針”。又有唐朝王冰注曰:“古者以砭石為針,故不舉九針,但言砭石爾”。唐代顏師古注《漢書•藝文志》云:“醫經者……用度箴石湯火所施”。又言:“石,謂砭石,即石箴也。古者攻病則有砭,今其術絕矣”。
上述是將砭石解釋為石針的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他們大多認為砭石即石針,其後被金屬針代替而不復存在,這種“其術(砭石)已絕矣”的觀點一直影響到近代社會。如20-30年代《醫界春秋》中關於針灸起源說,也就是後來《中國醫學簡史》俞慎初寫作及《針具針法》賀普仁/1989所寫針灸的起源為砭石。

又如中華民國中醫名家謝利恒先生/中華民國中醫名家編撰近代中醫藥辭書《中國醫學大辭典》將砭石解釋為“石鋒之可代針刺者”。1995年華夏出版社出版的《新編針灸大辭典》將砭石解釋為“用以砭刺患部治療各種疼痛和排膿、放血等”的工具。儘管此類言論頗多,在整個學術界也佔有主導地位。

3、砭石療法是一種有別於針刺療法的獨特外治法(引用:王敬語)
(注:這一提法占中醫史及針灸史的少數,但是不無道理)

1)文獻引證:《素問•異法方宜論》說得非常清楚明白“故東方之域,……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西方者,……其民陵居而多風,……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北方者,……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中央者,……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礄。故導引按礄者,亦從中央出也。”“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上述論述把砭石與微針(九針)及藥、灸、導引的來源、功用、區分說得如此清楚,還進一步強調高明的醫生(聖人)高明之處就在於能掌握以上不同的治療方法,根據不同的病情而靈活運用(砭石、毒藥、灸焫、微針與導引按礄)。而且《黃帝內經》還特意強調“毒藥(指藥物)”是內治法,砭石、灸焫、微針(九針)是外治法。正如《素問•湯液醪醴論》所說:“毒藥攻其中,鑱石、針、艾治其外也”。砭石與針刺本來就是兩種療法,且來源、適應症均不同。(引用:王敬語)

2)文獻引證:在論述針刺療法的名著《靈樞》開篇《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篇中詳細介紹了九種針具的名稱、手法等內容,將微針(九針)與毒藥、砭石區分得非常清楚,明確地的說明微針(九針)與毒藥、砭石是不同的療法。“餘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宋代沈括《良方•自序》中曰:“古之治疾者,……或藥、或火、或刺、或砭、或湯、或液。”。不僅如此,《黃帝內經》還有一段精彩對話,論述雖治同一種病,但因其病機不同而選擇針刺與砭石也不相同。《素問•病能論》曰:“帝曰:善。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針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異等者也。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 (引用:王敬語)

3)文獻引證 :砭石提及在《黃帝內經》等典籍中多有記載。
如《靈樞•玉版》曰:“故其已成膿血者,其惟砭石鈹鋒之所取也”。《靈樞•癰疽第八十一》中提到:“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踈砭之”;“發於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發於內踝,名曰走緩,其狀癰也,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馬王堆漢墓《帛書》中言:“以碧(砭)啟脈”。《管子•法法》中言:“座睢(疽)之砭石”。《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中言:“夫痤疽之痛也,非刺骨髓則煩心不可支也,非如是不能使人以寸半砭石彈之。” (引用:王敬語)

針砭時弊,針為體,砭為用;針砭功能互補;一作用於點,一作用於面;砭通經絡而針強刺於穴也;在西漢前後的古籍中常將微針與砭石療法並列相提,這不僅說明當時微針與砭石是非常常用的治療方法,還說明當時針刺與砭石療法常配合使用,今人僅用針而不用砭,是不對的,是千年針灸傳承之大誤!(引用:王敬語,改編:砭石博客)
如《素問•移精變氣論》曰:“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靈樞•九針論第七十八》曰:“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扁鵲治虢國太子病時“扁鵲乃使弟子子陽厲針、砥石”。扁鵲在診斷齊恒侯病時說:“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針石相提並論與現代針灸相提並論一樣。但如果現今有人因為針灸相提並論就說針即是灸,灸即是針,那將是滑天下之大稽了;應為砭針灸三為一體,或砭針灸罐加砭磬導引並外用藥才是全面的中醫外治法。(引用:王敬語,改編:砭石博客)

4)考古引證 :從考古發掘的情況看,砭石的形狀不是單一的,其作用既可刺血、排膿,也可割切、按摩、熱熨,因其形狀不一,其作用亦可異。1,“砭”考/鄭逸梅/解放日報 /1961.9.9,2,古代科技事物四考(陶砭)/史樹青/文物/1962 .3.33;如1956年山東大汶口、日照等出土虎符砭及錛刀型砭石;1963年,在內蒙古多倫多旗頭道窪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一枚砭石,長4.5cm,一端扁平呈半圓形刀狀,可用於切開癰腫,另一端呈錐狀,可用作針刺,中間的把柄為四棱形。(引用:王敬語,改編:砭石博客)


砭石療法與刮痧是一回事嗎?(2)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38761_2.html

河南新鄭縣韓城遺址也出土過一枚砭石,一端卵圓,可用於按摩,另一端呈三棱形,可用以放血,似是“圓針”和“鋒針”兩種針具的結合體。四川出土的砭具後端呈 手柄狀,便於手持,前端尖銳,頭部圓滑,能對人體皮肌和穴位進行刮、按、點等手法。2003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刊登了一篇名為《罕見的收藏》的文章, 其中記載的一枚被專家稱為“典型針砭”的砭石與現代刮痧板非常相似,山東大汶口、日照等出土虎符砭也是于現代刮痧板非常相似且更實用、更美觀,考民間藥王 像,也是左手盤龍砭針、右手虎符狀砭板,我們以此出土文物為原型設計開發的多功能虎符型砭板一上市就大受歡迎,尤其是在海外華人圈中被視為珍品聖物。(引 用:王敬語,改編:砭石博客)

4、 
現代生活中砭石療法在民間的主要存在形式——刮痧療法的前身是砭石砭術:(引用:王敬語,改編:砭石博客)

砭石療法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被列為五大療法(砭石、毒藥、灸焫、微針與導引按礄)之一,其他四種療法經過滄海桑田流傳至今,惟獨砭石療法到東漢以後就難以找到確切的發展軌跡,以致針石混淆,到了唐代甚至有人認為“其術絕矣”。
砭 石療法未能像藥、灸、針、導引那樣得到歷代醫家的發展與完善是不爭的事實,也頗令人感到遺憾。砭石形狀各異,從文獻記載和砭石的構造分析,砭石的功能涵蓋 刺血、放血、排膿、按摩、熱熨、點穴、刮拭等諸多方面。《黃帝內經》以後,砭石療法並沒有絕跡,而是以多種形態在民間流傳,如以石材、木材等為原材料配合 或替代手進行按摩,如而青島嶽氏九砭中也有砭石刮法;更為出明的是煙臺張氏的“砭倉療法”,當然“砭倉療法”之手法絕非一種簡單的刮法,而是以砭石放血療 法為主。(引用:王敬語,改編:砭石博客)
在余朋千主編的《中醫非藥物療法》中記載有四川名中醫郭氏的“砭木療法”,其工具有十字架式、槌式、棒 式、蛋式、滾筒式、梳式、斧式等,手法也有按法、摩法、滾法、擦法、擊法、梳法、撥法、揉法、搓法、點法、振法、抹法等,郭氏稱其砭木療法具有綜合按摩與 針刺療法結合的優勢,不過是用木,而非有獨特物性的山東泗濱砭石了,全靠砭術手法而已,社會上除木砭、還有竹砭、陶砭、水砭、洋鐵砭、瓷砭等。 (引用:王敬語,改編:砭石博客)

如今,在桑拿按摩院中還能發現砭石熱熨法另一種存在形式——以小粒麥飯石1Kg裝入一布袋中,經微波爐加熱後置於賓客的腰部、腹部、膝關節等處進行熱熨,當然如以有獨特物性的山東泗濱砭石粒加熱熨之,療效更佳。
在 中國民間,流傳最廣、群眾最能接受的保健方法應該就要數從古代砭石療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刮痧療法了。長期以來,古代刮痧療法在民間薪火相傳,沿用不衰。我 國古代,刮痧工具五花八門,有木制、竹制者,亦有用湯匙、碗邊、銅錢、貝殼等替代品進行操作的。該法主要用於治療痧病及中暑、感冒、腹瀉等病症。發展到現 代,刮痧療法主要用水牛角和玉石為原材料製成形狀各異的刮痧板,治療病種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中暑、感冒等小毛病,刮痧的適用範圍已經拓展到內科、外科、婦 科、兒科、男科、傷科、皮膚科、眼科、耳鼻喉科、腫瘤科的378種疾病,療效非常顯著。(引用:王敬語,改編:砭石博客)
從20年來從事刮痧之研 究與教學、治療,深感源于《黃帝內經》砭石刮痧療法的高深與奇效,《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扁鵲用針石治虢國太子,並使其“起死回生”的故事並非虛 構。只有學習了砭石及刮痧療法之精華才能體會其中神妙,只有使用了有獨特物性的山東灰黃灰褐色玉質感的泗濱砭石體驗刮痧才知其他材料所制的刮痧器具的作用 是大相徑庭的。(引用:王敬語,改編:砭石博客)

5.現代生活中砭石療法在民間的主要存在形式還有罐療,從前的“角術”起源于砭石放血及 綱螺動物吸盤及螺蓋拔法,因真品有獨特物性的山東灰黃灰褐色玉質感的泗濱砭石原料很薄,以前是制石刀放血,今天以獨特物性的山東灰黃灰褐色玉質感的泗濱砭 石原料加工為納米粉,再二次加工為環保級納米砭石罐或真空納米砭石罐,用於罐診及罐療已取得良好的醫療保健效果,值得大力推廣,不久的將來,大批使用有獨 特物性的山東灰黃灰褐色玉質感的泗濱砭石從業的砭石按摩保健師和砭砭石拔罐保健師會通過正規培訓和勞動部考核而上崗,中醫外治法必將在國內外養生保健、美 容美體、家庭亞健康調理等行業大加流行。

2010年1月9日 星期六

針剌拔罐發泡療法 : 針灸拔罐發泡法治療疑難雜症初探 【骨科與顯微外科討論版】

針灸拔罐發泡法治療疑難雜症初探 【骨科與顯微外科討論版】

摘要:針、灸、藥是中醫學戰勝疾病的三大法寶,民間素有“針灸拔罐,病去一半”“拔罐治百病”的說法。針灸拔罐發泡是一種特殊的非藥物的自然療法,許多經現代醫學無法治癒的疾病,如哮喘、乙肝、腎炎、高血壓、痛風、關節炎、腫瘤等疾病用本法治療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本療法為四川峨眉山劉一儒老師首創,已有專著出版,可謂中醫學史上一大創新發明,為民造福,濟世佑民,貢獻偉大。筆者就運用針灸拔罐發泡法治療疑難雜症體會報告如下:

一、“三法合一”的針灸拔罐發泡法

《本草綱目拾遺》中說“罐得火氣合於肉,即牢不可脫,肉上起紅暈,罐中有氣水出,風寒盡出” 醫學 教育網蒐集整理 。這是對拔罐法應用的記載,而針灸術是中醫藥的國寶,從最早的《黃帝內經》到上個世紀70年代的針灸麻醉術的神奇功效,令整個醫學界震撼;藥物發泡法即在人體穴位上或病痛點敷上藥物發泡,達到水、濕、毒、熱、瘀從皮毛排出體外,民間常用來治療水腫、癰腫、腫塊療效顯著,但第一次發泡後第二天就不能再發泡了,從而影響了療效。針灸拔罐發泡法合三法為一體,療效優於單一療法,治療範圍廣泛、見效快、癒後不易復發,是一種特殊的非藥物的自然療法,值得廣泛使用。

二、針灸拔罐發泡法的操作運用

針灸拔罐發泡法根據辨證選用穴位先針刺得氣後手法調針補瀉,然後將針拔入罐中,留針罐30-90分鐘後視病情而定以起泡為度(沒病的穴位上無論留罐多久都不會出水泡),取罐、針,用消毒過的針刺破水泡,水濕盡出,然後用消毒紗布包紮即可。第二天用同樣方法繼續拔出水處,一直到水出盡為止。出水快,出水多病重見效快。病越重,出水的顏色越黃,尤如油一樣,只要水拔盡了,過一段時間再拔也不會出水泡,以十天為一個療程,中間不可間斷。

三、針灸拔罐發泡法治病機理

人體內有70%是水液,中醫稱為津液,具有濡養臟腑和四肢關節的功能,正常的水營養全身、周流不息。但在人體正氣虛損時,風、寒、濕諸邪乘虛而入,侵襲人體某一臟腑經絡,導致氣血運行失常,水液運行受阻某臟腑經絡關節形成水濕稽留,導致氣滯血瘀,腫脹疼痛,病情常纏綿難愈。但主要病因是濕邪致病,因濕屬陰邪,傷陽為先,其性凝滯,不易速除。正如許叔微說“痺,濕病也” 。

針灸拔罐發泡法的治病原理有調整陰陽、疏導經絡、祛風除濕、行氣活血、消腫止痛,使風、寒、濕、瘀諸邪從毛竅皮膚外出,恢復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功​​能。

疑難雜症:顧名思義就是各種病理不明或難治的病,臨床上經常遇到病人病很重,但各種儀器檢查不出病因,診斷不了病或者是有了診斷,但經各種現代醫學治療手段,久治無效或者收效甚微,本人運用本法治療疑難雜症療效顯著。

趙某某,男,56歲,經常頭暈痛,血壓偏高160/95mmHg,兩手臂疼痛、酸麻、乏力,經拍片為頸椎4-5-6輕度膨出,6-7頸椎及第一胸椎骨質增生,經西醫用激素及消炎鎮痛等藥治療和中醫針灸、整骨、推拿等治療4個月無效,後經友人介紹來我所治療。刻診,形體肥胖、舌紅、苔白膩、脈滑數,予針灸拔罐發泡法治療,取穴大椎、大杼、身柱、命門、委中、曲池、豐隆、三里、內關、天髎、肩髎、巨骨,先針灸用瀉法調針,將針拔入罐中,經一小時起泡甚多,起罐後用針刺破水泡,計量共出水約200ml。第二天頭暈痛就消失了,連續施治10天,第1~6天出水多,共約3000ml,第7天起出水少,第10天沒有出水。患者的頭暈痛、手臂諸痛等症狀消失,隨訪兩年無復發。

針灸拔罐發泡法是一種特殊的非藥物的自然療法,屬外治法之一。用此法治病無異於內治,吳師機理論駢文“切於皮膚,徹於內理,攝於吸氣,融於滲液……能祛邪、拔毒氣以外出,抑邪氣以內消;能扶正、通營衛、調升降、理陰陽、安五臟;能挫折五鬱之氣,而資化源”。此法治病具有簡、便、廉、驗、見效快、治癒後不易復發的優越性,值得推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