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論肝虛,虛實異治
肝虛治法:已病防傳,虛實異治。
- 酸入肝:如果本臟自病,藉由補其本味,達到補肝體的作用。臨床首選的藥(本段講肝虛證),能夠養肝陰的方,有張仲景的酸棗仁湯,具有柔肝又有酸味的藥物是什麼?白芍,山萸肉。
- 助用焦苦,氣焦味苦,兩者皆入心,一可以養肝陰。肝與心的關係,為母子,子令母實,因為心主血,肝藏血,透過補心血來養肝血,譬如,炒當歸最為典型。其他如熟地(砂仁炒),炒丹蔘(一味丹蔘功同四物,又有活血的作用)。二可以清心火達到保護肝陰的作用。
- 益用甘味之藥補之,甘入脾,為脾的本味。利用甘味藥物調脾,甘的作用能緩,能補,能和。補脾,健脾,常用的藥物如炙甘草,人蔘,焦白朮。
故,肝陰者,更要顧脾,實脾,補脾,健脾。以五行來說就是一可以補土榮木,二,補土制水。如炙甘草,淮小麥,大棗,飴糖,蜂蜜。
延伸義:解釋何謂『傷』(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肝氣盛,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延伸義:解釋何謂『傷』(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肝氣盛,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 傷害,損害。持否定意見。
- 『說文解字』,木束為傷,有制約,約束之意。
- 宋陳無擇《三因方》:內所因卷八:脾能『制』腎,直接將『傷』改成制。所以,它體現的是五行生剋的制化原理。《素問。六微旨大論》: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化生不病之之理。
所以此段話,可略過不看,或者用五行生剋來理解。
補用酸,譬如黑龍江省,五常市出的護肝片,中以五味子,來降GOT, GPT。這是對非病毒性肝病而言。
助用焦苦,氣焦味苦皆入心,補心血清心火,養肝陰。
益用甘味之藥調之。補土榮木,之後,的補土制水,就是講的這一段話。
對肺的制約,有清金平(益)木法。從相生的角度,又可以從《醫宗金鑑》中的滋水涵木法。
隔一療法:心->肝 (子以母貴)
隔二療法:脾->肝 (補土榮木)
隔三療法:肺->肝 (清金平木)
第一段,從臟腑經絡先後病證治著手,第二段,以五行生剋制化,擴展治療的思路。
第三段,虛實異治--雜病治療總治則。
原文:虛虛,實實,
按語:
第三段,虛實異治--雜病治療總治則。
原文:虛虛,實實,
- 前虛為名詞,後虛為動詞,經曰:勿虛虛,勿實實。可得證。意思是,虛證不要用瀉法。實證不要用補法。
- 使動用法,也就是『補不足,損有餘』,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是其義也,餘臟準此。
按語:
- 肝病傳脾是有條件的。《心典》,清,尤在經,『蓋臟病唯虛者受之,而實者不受;臟邪惟實則能傳,而虛則不傳,邪氣盛則傳,虛則不傳。故肝實,需瀉肝實脾,脾氣盛,也要瀉肝顧脾。書上提到的方劑為逍遙散,此為仲景四逆散演化而來;以白朮,炙甘草顧脾,茯苓,補利兼優之品,既補又利。柴胡,薄荷,瀉肝疏肝。(肝的疏瀉功能太過的話會出現三種情況,一肝火上炎,二,肝陽上亢,三,肝風內動。肝火上炎,如病毒性肝炎,需要用清熱解毒藥,但所謂慎用苦寒之藥,就是清熱解毒之際,不要忘記顧顧脾氣),譬如小柴胡湯,柴胡,黃芩和解疏泄少陽,人參,炙甘草,大棗,即是顧脾氣。常用的疏肝藥,柴胡,青皮,清熱強一點的,鬱金,川煉子;輕柔一點,病程長一點,體質比較差一點的藥物,如拂手,香緣。健脾的藥,山西中藥研究所,強肝湯,強肝丸等,運用到黃耆,人參,焦白朮,山藥,防止膩膈,加用萊服子,雞內金,焦三金。
- 『脾旺不受邪』:體現,後天之本需顧好,氣血營衛化生之泉源不匱絕,提供免疫能力,以及病後康復的能力。
- 肝虛治法,要考慮五行生剋治化原理。1.治未病,是一條綱領性的治療原則。清葉天士理解這個條文曰:務先安未受邪之地。2.知傳,為治未病的前提。3.整體調節為治未病的關鍵。4.五行學說,看成是一個整體的,自穩的調控系統。譬如,治療肝虛不眠的方劑,酸棗仁湯,補用酸,酸棗仁,助用焦苦,炒知母,甘入脾呢?炙甘草,茯苓,最後的川芎,薄荷,理其肝氣,達到疏肝理氣的作用。疏泄太過得問題,臨證指南,曹式醫案,介紹一個這樣的例子,為了防止肝風內動,選用,牡蠣,白芍,炒生地,炒菊花,裡面又有炙甘草,棗肉,健脾。炒菊花與生地就是取其焦苦入心,酸入肝五味子,山萸肉,白芍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