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8日 星期六

陰陽與生活 - Dr. O Chiu


陰陽與生活 - Dr. O Chiu
中醫學背後有一些中國古代的哲學為基礎,今日給各位介紹的是陰陽。
陰陽概念起源於「易經」的八卦和六十四卦,之後人們用陰陽來解釋自然界的現象。例如公元前 780 年有地震,周幽王的大臣說陽伏而不出,陰迫而不能蒸,干是有地震。可以說陰陽是古時的科學思想,到春秋時期醫家們將陰陽的思維用於醫學之上,直到現在,仍是中醫學中極重要的基礎。
甚麼是陰陽?教科書中的定義,「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既可以標示相互對立的事物或現象,又可以標示同一事物內部對立着的兩個方面。」(上海科技出版社 p.14。)
用常人看得明的文字來說,很多的現象都可簡單地分成兩邊,例如光暗可分成「光」和「暗」,溫度可分成「熱」和「凍」,時間可分成「日」和「夜」,方向可分成「左」和「右」,位置可分「上」和「下」等。這些「上下」,「熱涼」,「光暗」等屬性,既是彼此關聯,如沒有「上」便沒有「下」,沒有「光」便沒有「暗」;但又是相反或對立,如「左」是「右」的對立,「光」是「暗」的相反等:而陰陽則是這一切屬性的抽象概括。
 
健康狀態
 
陰陽不是一件客觀存在的東西,只是一個觀念,來代表、形容一些現象。在空間、方位來說,陽表示「上、外、左、南、天」,而陰則代表「下、內、右、北、地」。時間季節,陽代表「晝、春天、夏季」,而陰則代表「夜、秋、冬」,溫度濕度陽代表「溫、熱、乾燥」,而陰則代表「寒涼、濕潤」,在事物運動狀態陽則表示「上升、動、興奮、亢進」,而陰則表示「下降、靜、抑制、衰退」。
在哲學上陰陽的關係很複雜,包括陰陽交感、對立制約、消長平衡、相互轉化、互根互用等,而中醫則用這些理論來解釋人體複雜的生理、病理和藥理現象。
對一般讀者來說,以陰陽來理解身體組織結構,陽代表「上、體表、背、四肢外側」,而陰代表「下、體內、胸腹、四肢內側」,在生命活動表現上,陽代表「溫、熱、推動、興奮、升發」而陰代表「涼、寧靜、抑制、沉降」。
中醫學相信,「陰陽平衡」是健康的狀態,任何病的發生,也是因為失去了這平衡,而治療的目的,就是使身體從「陰陽失衡」的情況,回復到「陰陽平衡」的健康狀況。
邏輯上「陰陽失調」可分成太多或不足夠的陰或陽。「陽虛」時即陽所代表的「溫熱、推動、興奮、升發」不足夠,便相對有「陰盛」,即陰代表「涼、寧靜、抑制、沉降」太多,一般有的症狀為怕凍、手足凍、面色恍白、人易疲倦、大便易溏薄、小便清長、脈虛、遲、弱等;而「陰虛」相對有「陽盛」時則見低熱、手足心熱、午後漸熱、消瘦、睡中出汗、口燥咽乾、小便短赤、舌質紅、少苔、脈細、快、無力等。
「陰陽兩虛」是病人久病而見「陽虛」與「陰虛」同時出現。中國人常常提到「壯陽」和「滋陰」,即是在「陽氣」不足夠時以食物(或藥物)使「陽氣強壯」,或「陰氣」虛弱時滋潤補充,達到「陰陽平衡」。
 
治病必求於本
 
其他可能的「陰陽失調」有實質的「陽盛」和「陰盛」,多是指有不同類型的熱邪「陽邪」和「陰邪」侵犯,引起太多的「陽盛」或者「陰盛」症狀。
「治病必求於本」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不過錯誤理解,認為「本」是「治標治本」中代表原因,根本的「本」。「治病必求於本」這句話,其實是出自古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而當中指的「本」便是指「陰陽」,意思是行醫的醫者必要了解病人的陰陽盛衰情形,來決定治療方法,治療目標便是「陰陽平衡」的健康狀態。
而作為一般讀者,知道陰陽所代表的意思,則已足夠了。更重要的是,把「陰陽平衡」這觀念用在生活之中,例如飲食要平衡、運動與休息要平衡、工作與娛樂要平衡,「活在當下」與「計劃未來」平衡等,才是健康之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