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血乃中焦之汁 - Dr. O Chiu


血乃中焦之汁 - Dr. O Chiu
中醫經常提到「氣血」。「氣」是什麼?「氣」比較抽象,不同用法的氣,有不同意義,可代表能量、物質或表現等。當氣與血一同時,氣應解作氣力、能量。
 
相對於氣,「血」是什麼就沒有爭論,就是身體內流動着的紅色液體,失血太多便會失去生命。血液在身體循環流動的血管道,中醫稱為「血府」,即血管,不過中醫並沒有再細分動脈和靜脈。中醫的脈診是用動脈的跳動來輔助診斷,而在望診時會注意舌頭底面的靜脈,視乎其粗幼分支等,來診斷血瘀病。
 
心主血脈
 
血是從哪裏來的呢?在《靈樞.決氣》:「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中焦指橫隔膜之下,肚臍以上的腹部,包括脾、胃、肝和膽;氣是谷氣,谷物食物的精華養份;汁是食物中的汁液水份,全句的意思是「脾、胃、肝和膽負責從食物裏提取養份水份,變化成赤紅的血液。」因脾胃如此重要,故又稱為「氣血生化之源」,或「後天之本」。
 
除脾胃之外,其他臟腑也與血有關,最重要的,有心臟。心主血脈,包括心有推動血液在體內循環不息的流動,另外使血成為紅色的血,如《侶山堂類辯》:「血乃中焦之汁,流溢於中以為精,奉心化赤而為血。」即說出心有參與血的組成,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也有「心生血」之說。
 
《素問.六節藏象論》中有「肝……其充在肝,以生血氣」,說明肝有造血之作用,而更重要的是貯藏和調節血量之功用,如《素問.五臟生成篇》:「故人臥血歸於肝。」王冰注釋時說到「肝藏血,心行之」。
腎在血的形成中亦有責任,腎中所藏的精,化生成為元氣,用途是推動脾胃、心臟等內臟的原動力,另外腎中的精,精與血可以互相轉化,故古人有「精血同源」之說。
 
肺攝清氣
 
血以食物營養和水份作其原料,在脾胃為主,配合心、肝、腎的作用而造成的。
 
當血被生產後,血在身體循環不息的流動,也是要各腑臟的配合。心主血脈(即心的泵血推動),當然是最重要的,但肺的主氣,可呼吸,朝百脈也是必須的。沒有肺來攝取自然界的清氣,生命也沒有了,而全身血液都會集於肺,才再輸送回全身,顯示肺在血循環之重要性。脾主統血,除了是造血的源,脾氣有統攝血之作用,避免身體出現出血的病況。肝主藏血,主疏泄,肝的疏泄使全身氣機調暢,協助血的流動,肝藏血也有防止失血之用。
 
中醫既認為血是「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故血的功能亦與氣和汁有關。氣是從食物精華而來,在血中便是營氣,即血中營養,汁成了體內的津液水份,故血是用作營養和滋潤全身的臟腑組織。
 
《難經.二十二難》提出「血主濡之」,《量岳全書.血證》說「故凡為七竅之靈,為四肢之用,為筋骨之和基,為肌肉之豐盛,以至滋臟腑、安神魂、潤顏色、充營衛,津液得以通行,二陰得以調暢,凡形看所在,無非血之用也。」另血與精神狀態有關,故《靈樞.平人絕谷篇》「血脈和利,精神乃居」。

血的多重功能 - Dr. O Chiu
西醫對血的認識與中醫一樣,血都是在血管中流動的赤色液體。不過在現代科技的支援下,對血的成份作用了解深切得多。
 
血是由血細胞和血漿組合成。血漿成份約佔55%,而當中又有90%是水份,這水運載蛋白質(例如纖維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荷爾蒙、各種營養物質(如葡萄糖、脂肪)、代謝產物(如二氧化碳)、維生素和無機鹽等。血細胞中又再細分為白血細胞、紅血細胞(血是紅色便是因為紅血細胞)和血小板。
 
對於血的生成,中西醫的看法接近。中醫視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不過中醫理解的脾,是錯誤地加上了消化功能,若把「脾胃」更改為腸胃消化系統,腸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則更為正確。造血的一切原料,例如紅血球中的鐵質,必須從食物而來;血中運載的營養亦是從飲食而來,故腸胃實為「後天之本」。
 
骨髓造血
 
解剖學的脾與血關係密切,是用來機械式過濾陳舊的紅血球和血中細菌,亦是免疫系統的重要器官,只是在胚胎時才製造紅血球。血中的淋巴細胞則是脾所製造的。心只負責血的流動,和血的生成沒有關連。肝和血可說是分不開的,胚胎初期肝是造紅血球的主要器官,但出生後,肝用來拆毀血色素,產生凝血因子,製造血漿中的蛋白質等。沒有凝血因子人便會流血而死,沒有白蛋白來「吸水」,血液中的水份會滲漏到身體組織而發生水腫。
 
肝也有過濾血液的作用,可調節血液中各類營養。紅血球生成素是肝和腎產生的,它促使骨髓製造紅血球。腎本身沒有直接造血,但血壓的調節、血漿中電解質的濃度、血中水份比例、血中有害物質的排泄,則是與腎的功能息息相關。肺主要是讓氧氣進入紅血球,和從血漿中取走溶化的二氧化碳,與血的生成無關。血中各荷爾蒙則是從內分泌系統而來。
 
產生血細胞的最重要的位置是骨髓,骨髓造血的原料當然來自飲食營養,造血快慢則受很多因素影響,例如空氣氧份濃度、紅血球生成素、個體的健康情況等,這是以往中醫沒法知道的。
 
濡養滋潤
 
中醫所理解的血的功能,如《素問.五臟生成篇》:「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是正確的,沒有血流到的器官便不能正常運作,不過以往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血液最重要的功能是運載氧氣到全身組織,這是藉着紅血球中的血紅蛋白,其次是運載營養物質和廢物(如碳氣、尿素、乳酸等讓腎排出體外)。血液中的血細胞有抵抗外來感染的作用,血漿中的荷爾蒙是身體不同器官之間的信差等。
 
因中醫理解的血是以濡養滋潤為主,故以面色紅潤、肌肉豐滿壯實、肌膚和毛光滑等,來反映血的足夠。相反,也可從面色的萎黃或白、肌膚乾燥、肢體麻木、運動不靈活等,去推斷濡養不足的血虛。中醫的血虛可以包括西醫的貧血(血色素不足、紅細胞數目下降),但也包括血液中營養份缺乏、蛋白質低等其他重要成份的不足,故在中醫診斷你「血虛」之際,而西醫又話冇「貧血」,這個情況時常發生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