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五行相生相尅 - Dr O Chiu


五行相生相尅 - Dr O Chiu
「五行學說」是古代哲學的思想,即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種自然界的物質的特性,及它們之間運行變化的規律,來認識世界,是解釋自然界事物的一種方法。五行學說認為世界的一切物質,都是由木、火、土、金和水五種基本物質構成,因此一切事物都可以按照五行的特性進行歸類,而五行之間的關係(包括相生,相剋等),也可解釋自然界各事物的規律。

「五行相生」的「生」,即資生、助長、促進,意思指木、火、土、金、水五種自然界的物質,有互相資生、助長、促進的關係。例如「木生火」,即從樹木中可擦出火花,「火生土」即大火後很多東西都變成焦土,「土生金」即從礦石泥土提煉出的金屬,「金生水」即是從金屬中見到凝結的露水。「水生木」明顯是水用來灌溉使樹木成長。這「相生」的關係又以「母子」來形容,「木生火」即木是火之母,火是木之子,如此類推。

相乘相侮相及

「五行相剋」,即五行之間存在克制、抑制、制約之意。「水剋火」大家都明白,水能撲滅火,「火剋金」即大火可把金屬燒熔,「金剋木」即金屬斧頭來伐木,「木剋土」即樹木吸收泥土在上面生長,「土剋水」即泥土把水吸收。
五行之間的正常關係是「相生相剋」的動態平衡,而在一些不正常的情形下,五行的關係變成「相乘」,即過度的克制,或「相侮」,即反向克制,和「相及」,即五行中任何兩行互相連累,由正常變成不正常。看來五行的關係很複雜,但也可以簡單地說,任何一行與其他四行的關係密切,互相影響。
說回中醫學,古代醫學家思考的方法也必受那時代的哲學影響,而用五行的觀念去理解人體內部的結構和生病時的變化等。中醫相信因肝有木的特性,故肝屬木,而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人體五臟運行的生理關係,也有五行「相生」「相剋」,發病時有「相乘」「相侮」「相及」等特性。因此,從診病斷證到治療用藥時,也利用這五行規律來指導方向。
例如中醫觀察到肝有病時,例如肝氣不流暢,腸胃功能也受影響,便用五行的「木旺乘土」來形容,即肝木太過旺盛而欺壓脾土,或例如「水不涵木」,即腎水不足夠,不能涵養肝木,因腎病而造成肝也病了。西方醫學對各內臟的互動也不陌生,如肝炎肝硬化時的腸胃症狀,心臟發病時會氣促等,只是沒有用哲學理念來串起來。
五行也有指導治療的作用,用「五行相生」的概念來治療落藥,例如肝的陰血不足,除直接補肝木外,因水生木,還可以補腎水來促進肝木的生長,又例如「培土生金法」,即通過壯健脾土來補肺金,使肺氣得到補充。

虛補母實瀉子

用「母子」的概念,則有「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則,意思是對臟腑的虛證,不但要補本臟腑,還要補其母臟;而治療實證時,不單要瀉本臟腑,還要瀉其子臟。一系列的治法,例如滋水涵木,益火補土,金水相生,培土制水,瀉南補北等等,因而產生。這可以解釋為什麼要使中醫藥「治療標準化」是如此困難的,因為就如診斷一樣,治療方法也可五花八門,要作客觀化的比較,看看那個優勝,非常困難。
作為學西醫的,如何看這些五行學說呢?西方醫學理解人體中也有類似的「相生相剋」情況,稱為生理平衡(Homeostasis),例如腦垂體(Pituitary Gland)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荷爾蒙」(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 TSH)便對甲狀腺(Thyroid gland))有「相生」的作用,促使甲狀腺生長和分泌甲狀腺激素(Thyroxine),但甲狀腺激素則反過來「相剋」克制腦垂體,來減少「促甲狀腺激素荷爾蒙」的分泌,來達到動態平衡,這與五行中互動的動態平行相似。
不過,「五行學說」是古代的哲學思想,科學上沒有對錯。心、肝、脾、肺和腎的客觀生理功能,是否與木、火、土、金、水這五行的特質接近或一樣,是醫學和科學領域,對錯應是研究探討來判斷。西醫的過分專科,把人的內臟切割成一個個器官來治療,忘記了它們之間的緊密關係;中醫的五行學說,正好提醒我們五臟六腑是緊密關連的。

2009年7月18日 星期六

陰陽與生活 - Dr. O Chiu


陰陽與生活 - Dr. O Chiu
中醫學背後有一些中國古代的哲學為基礎,今日給各位介紹的是陰陽。
陰陽概念起源於「易經」的八卦和六十四卦,之後人們用陰陽來解釋自然界的現象。例如公元前 780 年有地震,周幽王的大臣說陽伏而不出,陰迫而不能蒸,干是有地震。可以說陰陽是古時的科學思想,到春秋時期醫家們將陰陽的思維用於醫學之上,直到現在,仍是中醫學中極重要的基礎。
甚麼是陰陽?教科書中的定義,「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既可以標示相互對立的事物或現象,又可以標示同一事物內部對立着的兩個方面。」(上海科技出版社 p.14。)
用常人看得明的文字來說,很多的現象都可簡單地分成兩邊,例如光暗可分成「光」和「暗」,溫度可分成「熱」和「凍」,時間可分成「日」和「夜」,方向可分成「左」和「右」,位置可分「上」和「下」等。這些「上下」,「熱涼」,「光暗」等屬性,既是彼此關聯,如沒有「上」便沒有「下」,沒有「光」便沒有「暗」;但又是相反或對立,如「左」是「右」的對立,「光」是「暗」的相反等:而陰陽則是這一切屬性的抽象概括。
 
健康狀態
 
陰陽不是一件客觀存在的東西,只是一個觀念,來代表、形容一些現象。在空間、方位來說,陽表示「上、外、左、南、天」,而陰則代表「下、內、右、北、地」。時間季節,陽代表「晝、春天、夏季」,而陰則代表「夜、秋、冬」,溫度濕度陽代表「溫、熱、乾燥」,而陰則代表「寒涼、濕潤」,在事物運動狀態陽則表示「上升、動、興奮、亢進」,而陰則表示「下降、靜、抑制、衰退」。
在哲學上陰陽的關係很複雜,包括陰陽交感、對立制約、消長平衡、相互轉化、互根互用等,而中醫則用這些理論來解釋人體複雜的生理、病理和藥理現象。
對一般讀者來說,以陰陽來理解身體組織結構,陽代表「上、體表、背、四肢外側」,而陰代表「下、體內、胸腹、四肢內側」,在生命活動表現上,陽代表「溫、熱、推動、興奮、升發」而陰代表「涼、寧靜、抑制、沉降」。
中醫學相信,「陰陽平衡」是健康的狀態,任何病的發生,也是因為失去了這平衡,而治療的目的,就是使身體從「陰陽失衡」的情況,回復到「陰陽平衡」的健康狀況。
邏輯上「陰陽失調」可分成太多或不足夠的陰或陽。「陽虛」時即陽所代表的「溫熱、推動、興奮、升發」不足夠,便相對有「陰盛」,即陰代表「涼、寧靜、抑制、沉降」太多,一般有的症狀為怕凍、手足凍、面色恍白、人易疲倦、大便易溏薄、小便清長、脈虛、遲、弱等;而「陰虛」相對有「陽盛」時則見低熱、手足心熱、午後漸熱、消瘦、睡中出汗、口燥咽乾、小便短赤、舌質紅、少苔、脈細、快、無力等。
「陰陽兩虛」是病人久病而見「陽虛」與「陰虛」同時出現。中國人常常提到「壯陽」和「滋陰」,即是在「陽氣」不足夠時以食物(或藥物)使「陽氣強壯」,或「陰氣」虛弱時滋潤補充,達到「陰陽平衡」。
 
治病必求於本
 
其他可能的「陰陽失調」有實質的「陽盛」和「陰盛」,多是指有不同類型的熱邪「陽邪」和「陰邪」侵犯,引起太多的「陽盛」或者「陰盛」症狀。
「治病必求於本」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不過錯誤理解,認為「本」是「治標治本」中代表原因,根本的「本」。「治病必求於本」這句話,其實是出自古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而當中指的「本」便是指「陰陽」,意思是行醫的醫者必要了解病人的陰陽盛衰情形,來決定治療方法,治療目標便是「陰陽平衡」的健康狀態。
而作為一般讀者,知道陰陽所代表的意思,則已足夠了。更重要的是,把「陰陽平衡」這觀念用在生活之中,例如飲食要平衡、運動與休息要平衡、工作與娛樂要平衡,「活在當下」與「計劃未來」平衡等,才是健康之路。


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耳鳴耳聾非不治之症 - 嚴耀堅中醫師 - 2009年7月17日



耳鳴耳聾非不治之症 -  嚴耀堅中醫師 -  2009年7月17日


每次的文章都是談治病的東西,你們會看膩了嗎?有發悶發呆的感覺嗎?所以我這次想介紹、教授你們如何能為自己或別人製造耳鳴。方法一:連續數天通宵達旦地工作或玩樂,夜寐,甚或不眠不休。方法二:在強烈的噪音環境下工作而不佩戴耳罩。方法三:在的士高強勁的喇叭旁不停跳舞。方法四:強暴地直接向耳朵處掌摑。以上幾種方法都是在臨床上筆者親身接觸過,能快速讓現代人產生耳鳴的方法,效果顯著。

使用了以上的方法後,本來一點耳鳴都沒有的你,去到稍安靜的地方,就會發現自己的耳朵有像鐘鳴聲,或像固定電話沒有放好一段時間後所發出的長鳴聲。就是嗚……嗯……

大部分的患者,耳鳴通常是個警號,發生了耳鳴後,患者慢慢就會自覺聽力開始下降,繼而蘊釀耳聾的產生。出現這種情況就如使用了方法一,也是大部分耳鳴患者的病發經過。筆者其中一個病人就是個拼命三郎,他不光是工作認真,每每廢寢忘餐地工作,徹夜未眠;對娛樂也是一絲不苟,追看連續劇一刻不放鬆,午夜不寐。結果耳鳴為他響起了身體衰退的警號。


打耳光致失聰


方法二和三的使用者,我想大家都能猜到前者是在聲音過大的環境下辛勤勞動的人民,而後者是喜愛夜店玩樂、放鬆自我的時尚朋友。兩者都是因較長時間與噪音接觸而產生耳鳴的。

大家有聽過愛迪生的故事嗎?他在火車上做實驗,結果被列車長發現了,給打了一個重重的耳光,結果造成一邊耳朵失聰了。我的病人中,有位老教授也因在舊社會重視體罰的管教模式下,給媽媽打了個耳光,因此漸漸開始耳鳴,繼而自二十多年前開始單側耳聾了。當然耳聾也可突發性出現,如受爆震的刺激後,耳朵就會突然聾閉,聽不到聲音。

耳聾耳鳴是耳科難治症之一,其預後與病程、年齡、治療是否及時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病程短、年輕患者經過及時適當的治療,有可能全部或部分恢復聽力,耳鳴減輕或消失,預後較好;若病程較長及年齡較大者,往往較難恢復全部聽力,且可能有頑固性的耳鳴。

那麼,到底能治否?答案是……可以的。拼命三郎本來是治療以眩暈為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在治療幾次後,他告訴我其實他還有耳鳴,並有聽力下降,高頻率的聲音都聽不到。於是我在他原本的針灸處方中加上了治療耳鳴耳聾的主穴聽宮、聽會、翳風、暈聽區,由於他在辯證上屬於腎精虧損型,並配上了腎俞、關元。


講究辯證論治

一個星期後,他復診時告訴我耳鳴減少了。第二個星期復診時,他略帶興奮地告訴我他能再次聽到女兒房間的鬧鐘「嗶嗶」聲響鬧了。他跟我說自聽力低下後,他連鑰匙掉到地上也不知道,別人告訴他,他才察覺。電話的來電也是靠震動的功能來提示。他的說話讓我深切地感受到聽力下降對他造成的不便,他聽力的恢復也使我內心有著莫名的喜悅……

另一個病例也是來自老教授的故事,其實老教授第一次找我看病,就是想治療他的耳聾問題。他坦誠地敍述他耳鳴耳聾發生的經過後,還告訴我西醫已將其病診斷為神經性耳聾。他焦急地問我:「我的耳朵還能救嗎?」我給他肯定的答案:「當然可以!」給老教授問聞問切四診後,根據所收集的資料和病史,辯證為氣血虧虛型,在使用主穴的基礎上,我為他配上了足三里、氣海、脾俞、腎俞。

剛開始治療的一個月內,每次詢問老教授關於耳朵的情況,他都表示沒有多大的改善,還說:「不要急,我想我是有好轉的,但還是不那麼明顯,不能確定療效。」在之後的治療上,我再配上健側耳部的主穴,加強療效。教授莫名其妙得問我:「我右耳沒有問題啊,為什麼要針呢?」我回答道:「健側的穴位可以治療患側的疾病,就如針灸經典歌訣《標幽賦》所說,『左有病而右畔取。』」

再過了一個星期後,老教授主動地告訴我:「我的耳朵能聽到樓下的門鈴響了,能聽到床頭鬧鐘的嘀嗒嘀嗒的秒針行走聲音了。」老教授還建議我提醒以後接觸到的患者,要及早治療,他跟我說,他相信若他更早接受治療,他的耳朵應恢復得更好,就能挽回二十多年的聽力了。
治療耳聾耳鳴,無論在針灸或是用藥都需要講究辯證論治。在臨床上常見的的證型有:

一、腎精虧虛型:耳鳴如蟬,晝夜不息,安靜時尤甚,聽力逐漸下降,或見頭昏眼花、腰膝酸軟、虛煩失眠、夜尿頻多、髮脫齒搖。治療方藥宜用耳聾左磁丸加減。

二、氣血虧虛型:每遇疲勞後,耳鳴耳聾加重,或見倦怠乏力、聲低氣怯、面色無華。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大便溏薄、心悸失眠。治療方藥宜用益氣聰明湯加減。

三、肝火上擾型:耳鳴如聞潮聲或風雷聲,耳聾時輕時重,多在情志抑鬱或惱怒後加重。伴有口苦、咽乾、面紅或目赤,尿黃、便秘、夜寐不寧、胸脅脹痛、頭痛或眩暈。治療方藥宜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患者本身也可應用引導法,輔助治療。

營治城郭法:以兩手按耳輪,一上一下摩擦之,每次做十五分鐘左右。

除耳鳴功:平坐伸一腿屈一退,橫伸兩臂,直竪兩掌,向前若推門狀,扭頭項左右各七次。

鼓膜按摩法:以手食指或中指置於外耳道,輕輕按捺,兩側各按捺十五至三十次,每日三次。具有引動氣血流通的作用。

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血乃中焦之汁 - Dr. O Chiu


血乃中焦之汁 - Dr. O Chiu
中醫經常提到「氣血」。「氣」是什麼?「氣」比較抽象,不同用法的氣,有不同意義,可代表能量、物質或表現等。當氣與血一同時,氣應解作氣力、能量。
 
相對於氣,「血」是什麼就沒有爭論,就是身體內流動着的紅色液體,失血太多便會失去生命。血液在身體循環流動的血管道,中醫稱為「血府」,即血管,不過中醫並沒有再細分動脈和靜脈。中醫的脈診是用動脈的跳動來輔助診斷,而在望診時會注意舌頭底面的靜脈,視乎其粗幼分支等,來診斷血瘀病。
 
心主血脈
 
血是從哪裏來的呢?在《靈樞.決氣》:「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中焦指橫隔膜之下,肚臍以上的腹部,包括脾、胃、肝和膽;氣是谷氣,谷物食物的精華養份;汁是食物中的汁液水份,全句的意思是「脾、胃、肝和膽負責從食物裏提取養份水份,變化成赤紅的血液。」因脾胃如此重要,故又稱為「氣血生化之源」,或「後天之本」。
 
除脾胃之外,其他臟腑也與血有關,最重要的,有心臟。心主血脈,包括心有推動血液在體內循環不息的流動,另外使血成為紅色的血,如《侶山堂類辯》:「血乃中焦之汁,流溢於中以為精,奉心化赤而為血。」即說出心有參與血的組成,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也有「心生血」之說。
 
《素問.六節藏象論》中有「肝……其充在肝,以生血氣」,說明肝有造血之作用,而更重要的是貯藏和調節血量之功用,如《素問.五臟生成篇》:「故人臥血歸於肝。」王冰注釋時說到「肝藏血,心行之」。
腎在血的形成中亦有責任,腎中所藏的精,化生成為元氣,用途是推動脾胃、心臟等內臟的原動力,另外腎中的精,精與血可以互相轉化,故古人有「精血同源」之說。
 
肺攝清氣
 
血以食物營養和水份作其原料,在脾胃為主,配合心、肝、腎的作用而造成的。
 
當血被生產後,血在身體循環不息的流動,也是要各腑臟的配合。心主血脈(即心的泵血推動),當然是最重要的,但肺的主氣,可呼吸,朝百脈也是必須的。沒有肺來攝取自然界的清氣,生命也沒有了,而全身血液都會集於肺,才再輸送回全身,顯示肺在血循環之重要性。脾主統血,除了是造血的源,脾氣有統攝血之作用,避免身體出現出血的病況。肝主藏血,主疏泄,肝的疏泄使全身氣機調暢,協助血的流動,肝藏血也有防止失血之用。
 
中醫既認為血是「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故血的功能亦與氣和汁有關。氣是從食物精華而來,在血中便是營氣,即血中營養,汁成了體內的津液水份,故血是用作營養和滋潤全身的臟腑組織。
 
《難經.二十二難》提出「血主濡之」,《量岳全書.血證》說「故凡為七竅之靈,為四肢之用,為筋骨之和基,為肌肉之豐盛,以至滋臟腑、安神魂、潤顏色、充營衛,津液得以通行,二陰得以調暢,凡形看所在,無非血之用也。」另血與精神狀態有關,故《靈樞.平人絕谷篇》「血脈和利,精神乃居」。

血的多重功能 - Dr. O Chiu
西醫對血的認識與中醫一樣,血都是在血管中流動的赤色液體。不過在現代科技的支援下,對血的成份作用了解深切得多。
 
血是由血細胞和血漿組合成。血漿成份約佔55%,而當中又有90%是水份,這水運載蛋白質(例如纖維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荷爾蒙、各種營養物質(如葡萄糖、脂肪)、代謝產物(如二氧化碳)、維生素和無機鹽等。血細胞中又再細分為白血細胞、紅血細胞(血是紅色便是因為紅血細胞)和血小板。
 
對於血的生成,中西醫的看法接近。中醫視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不過中醫理解的脾,是錯誤地加上了消化功能,若把「脾胃」更改為腸胃消化系統,腸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則更為正確。造血的一切原料,例如紅血球中的鐵質,必須從食物而來;血中運載的營養亦是從飲食而來,故腸胃實為「後天之本」。
 
骨髓造血
 
解剖學的脾與血關係密切,是用來機械式過濾陳舊的紅血球和血中細菌,亦是免疫系統的重要器官,只是在胚胎時才製造紅血球。血中的淋巴細胞則是脾所製造的。心只負責血的流動,和血的生成沒有關連。肝和血可說是分不開的,胚胎初期肝是造紅血球的主要器官,但出生後,肝用來拆毀血色素,產生凝血因子,製造血漿中的蛋白質等。沒有凝血因子人便會流血而死,沒有白蛋白來「吸水」,血液中的水份會滲漏到身體組織而發生水腫。
 
肝也有過濾血液的作用,可調節血液中各類營養。紅血球生成素是肝和腎產生的,它促使骨髓製造紅血球。腎本身沒有直接造血,但血壓的調節、血漿中電解質的濃度、血中水份比例、血中有害物質的排泄,則是與腎的功能息息相關。肺主要是讓氧氣進入紅血球,和從血漿中取走溶化的二氧化碳,與血的生成無關。血中各荷爾蒙則是從內分泌系統而來。
 
產生血細胞的最重要的位置是骨髓,骨髓造血的原料當然來自飲食營養,造血快慢則受很多因素影響,例如空氣氧份濃度、紅血球生成素、個體的健康情況等,這是以往中醫沒法知道的。
 
濡養滋潤
 
中醫所理解的血的功能,如《素問.五臟生成篇》:「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是正確的,沒有血流到的器官便不能正常運作,不過以往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血液最重要的功能是運載氧氣到全身組織,這是藉着紅血球中的血紅蛋白,其次是運載營養物質和廢物(如碳氣、尿素、乳酸等讓腎排出體外)。血液中的血細胞有抵抗外來感染的作用,血漿中的荷爾蒙是身體不同器官之間的信差等。
 
因中醫理解的血是以濡養滋潤為主,故以面色紅潤、肌肉豐滿壯實、肌膚和毛光滑等,來反映血的足夠。相反,也可從面色的萎黃或白、肌膚乾燥、肢體麻木、運動不靈活等,去推斷濡養不足的血虛。中醫的血虛可以包括西醫的貧血(血色素不足、紅細胞數目下降),但也包括血液中營養份缺乏、蛋白質低等其他重要成份的不足,故在中醫診斷你「血虛」之際,而西醫又話冇「貧血」,這個情況時常發生的。




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

白帶感染論治


白帶感染論治 - 李思儀 (台北常生中醫診所醫師)
 
帶下幾乎是每個女生都曾碰過的問題,也許是清稀無味,也許是腥臭非常。有的人會伴隨著搔癢難耐、坐立難安;也有的朋友因為帶下的問題,頻頻就醫,卻是時好時發,困擾不已。
 
床上在婦科也常見此類的病人,門診中從20歲到50歲都可見帶下問題就醫的婦女。除了要了解飲食習慣,是否以生冷食物居多,也要了解其性關係,因為性伴侶人數也有密切的相關聯。另外,維持內褲的清潔,以透氣棉質為佳,而衛生護墊更是要勤於更換,兩小時左右建議就必須換新的,以免病菌滋生影響到健康。
 
最近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女性患者,就診時抱怨外陰部常有搔癢不適的症狀,若是天熱溫暖則加重,分泌物也微有異味,並容易有口渴咽乾的感覺,經過四次的診治,目前分泌物已減少,而搔癢感也改善了。在選穴上可以選用曲池、合谷、三陰交、足三里等穴,達到清熱養血、健脾利濕的功效。
其實診治帶下,必須先辨虛實。虛證者,帶下多清稀無味,量偏多色透明或白,身體的狀況則偶伴隨頭暈,面色淡無華,亦常容易有疲倦感。這時必須偏重補益氣血,可加些補氣填腎精的藥方,如補中益氣湯或完帶湯加上菟絲子、巴戟天。若是常有便軟稀溏的情況,或是食慾不佳,最好再加重山藥、黃耆、扁豆的份量。
在辨別寒熱虛實時,觀察白帶的氣味也是必須的,白帶若以腥氣為主,則多屬寒證,這時不見得就是感染,有可能是體質的虛寒造成,建議不要飲用冰冷的飲料及生冷瓜果,並搭配溫補的藥材調理身體,則白帶的狀況很快便能轉好;若帶下出現的是惡臭的味道,則多為熱證,也就是可能會有感染的情況,再用藥上就要偏重去濕熱,如八味帶下方,能祛濕散滯,清熱解毒,癢甚者則可選用土茯苓、地膚子、黃柏等。
帶下問題和肝脾腎的調理密切相關,而和帶脈最有相關,故在用針藥時必須先辨明歸屬何經臟。肝氣鬱結者若是常有情緒不舒、壓力大、眠差者,並偶伴隨頭痛、眼脹不舒,可選用柴胡舒肝湯或加味逍遙散加減。按摩選穴上可用腳大拇趾與食指交接處,往後三根橫指處的太衝穴,加強疏肝理氣的效果。
脾氣虛者,則是容易出現白帶量多,色淡白為主、伴隨頭暈、面色淡無華,並易有疲倦感、排便亦容易便軟稀溏,可選用完帶湯健脾利濕,或補中益氣湯加上菟絲子、巴戟天等。按摩選穴上可多按腳膝蓋四根橫指處的足三里穴,有健脾胃的功效。
腎虛型,則可細分為腎陽虛與腎陰虛。腎陽虛者,白帶量亦多,色淡白為主、有腥味,並自覺怕冷、肢冷、伴隨頭暈或偶耳鳴的現象,並常出現腰痠或腳無力的情形,這時可選用八味地黃丸補氣益腎,可加上杜仲、菟絲子等。按摩選穴上可以多按摩腳內踝與跟腱中間的太谿穴,有補腎益精的功效。
腎陰虛者,除了亦會有腰痠、腳無力的狀況外,還容易出現熱象,如口渴、咽乾、心煩,並伴隨眠差等 ,選方上可用知柏地黃丸加上梔子、遠志、茯神滋陰清火、安神助眠。按摩選穴上可以選用腳內踝上四根橫指距離處的三陰交穴,有清熱養血的功能。
◆保健茶飲
◎健脾利濕茶

材料:黨參三錢、黃耆五錢、山藥三錢、薏仁三錢、茯苓三錢、丹參二錢、甘草五片。
作法:
1、藥材洗淨後先加水蓋過藥材浸泡20分鐘。
2、之後再倒入1,500cc的水,水滾後轉小火煮15分鐘即可。
3、濾去藥材,將藥汁於一天內慢慢喝完即可。
功能:
針對帶下量多、色清稀、味淡者,容易有頭昏症狀者、有健脾利濕之功效。
◎止癢茶

材料:白朮三錢、芍藥二錢、柴胡二錢、茯苓二錢、當歸一錢、丹皮一錢、梔子一錢半、土茯苓一錢、薄荷五分、生薑三片。
作法:
1、藥材洗淨後先加水蓋過藥材浸泡20分鐘。
2、之後再倒入1,500cc的水,水滾後轉小火煮15分鐘即可。
3、濾去藥材,將藥汁於一天內慢慢喝完即可。
功能:
針對帶下濃稠、色暗、味臭並伴隨搔癢症狀者,有利濕止癢之功效。






穴位埋線療法


穴位埋線療法
「概述」
穴位埋線療法是將羊腸線埋入穴位,利用羊腸線對穴位的持續刺激作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古書中並無記載,為近人在長期臨床實踐中按照經絡原理發展起來的一種現代針灸療法。羊腸線刺激經絡穴位後,體內肌肉合成代謝升高,分解代謝降低,肌蛋白、糖類合成增高,乳酸、肌酸分解降低,從而提高了肌肉的營養和代謝。羊腸線的刺激作用還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並能改善血液循環。
「操作方法」
1.穿刺針埋線法:常規消毒局部皮膚,鑷取一段約1~2厘米長已消毒的羊腸線,放置在腰椎穿刺針針管的前端,後接針芯,左手拇、食指繃緊或提起進針部位皮膚,右手持針,刺入到所需深度,當出現針感後,邊推針芯,邊退針管,將羊腸線埋填在穴位的皮下組織或肌層內,針孔處敷蓋消毒紗布。也可用9號注射針針頭作套管,28號2寸長的毫針剪去針頭作針芯,將00號羊腸線1~1.5厘米放入針頭內埋入穴位,操作方法同前。用特製的埋線針埋線時,局部皮膚消毒後,以0.5~1%鹽酸普魯卡因作浸潤麻醉,剪取羊腸線一段(約1厘米長),套在埋線針尖缺口上,兩端用血管鉗夾住,右手持針,左手持鉗,針尖缺口向下以15°~40°方向刺入,待針頭完全埋入皮下,再進針0.5厘米,隨後把針退出,用棉球或紗布壓迫針孔片刻,再用紗布敷蓋保護創口。
2.三角針埋線法:在距離穴位兩側1~2厘米處,用龍膽紫作進出針點的標記。皮膚消毒後,在標記處用0.5~1%產鹽酸普魯卡因作皮內麻醉,用持針器夾住帶羊腸線的皮膚縫合針,從一側局麻點刺入,穿過穴位下方的皮下組織或肌層,從對側局麻點穿出,捏起兩針孔之間的皮緊貼皮膚剪斷兩端線頭,放鬆皮膚,輕輕揉按局部,使腸線完全埋入皮下組織內,敷蓋紗布3~5天,每次可用1~3個穴位,一般20~30天埋線1次。
3.切開埋線法:在選定的穴位上用0.5%鹽酸普魯卡因作浸潤麻醉,用刀尖劃開皮膚(0.5~1厘米),先將血管鉗探入穴位深處,經過淺筋膜達肌層探找酸感點按摩數秒鐘,休息1~2分鐘,然後用0.5~1厘米長的羊腸線4~5根埋於肌層內,羊腸線不能埋在脂肪層或過淺,以防不易吸收或感染,切口處用絲線縫合,蓋上消毒紗布,5~7天後拆去絲線。
埋線多選用肌肉比較豐滿的部位穴位,以腰部及腰部穴最常用,選穴原則與針刺療法相同,但取穴要精簡。每次埋線1~3穴,可間隔2~4周治療1次。
「禁忌症」
皮膚局部有感染或有潰瘍時不宜埋線,肺結核活動期骨結核、嚴重心臟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注意事項」
1.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三角針埋線時操作要輕、準、防止斷針。
2.埋線最好在皮下組織與肌肉之間,肌肉豐滿的地方可埋入肌層,羊腸線頭不可暴露在皮膚外面。
3.根據不同部位,掌握埋線的深度,不要傷及內臟、大血管和神經干,以免造成功能障礙和疼痛。
4.羊腸線用剩後,可浸泡75%酒清中,或用新潔爾滅處理,臨用時再用生理鹽水浸泡。
5.在一個穴位上作多次治療時,應偏離前次治療的部位。
6.注意術後反應。一種屬於正常反應,由於刺激損傷及羊腸線刺激,在1~5天內,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等無菌性炎症反應。少數病例反應較重,切口處有少量滲出液,亦屬正常現象,一般不需要處理,若滲液較多凸出皮膚表面時,可將乳白色滲液擠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蓋消毒紗布。施術後患肢局部溫度也會升高,可持續3~7天。少數病人可有全身反應,即埋線後4~24小時內體溫上升,一般約在38℃左右,局部無感染現象,持續2 ~ 4天後體溫恢復正常。埋線後還可有白細胞總數及中性多形粒細胞計數的增高現象,應注意觀察。
另一種則是異常反應,有以下幾種情況:
(1)少數病人因治療中無菌操作不嚴或傷口保護不好,造成感染,一般中治療後3~4天出現局部紅腫,疼痛加劇,並可伴有發熱,應予局部熱敷及抗感染處理。
(2)個別病人對羊腸線過敏,治療後出現局部紅腫、瘙癢、發熱等反應,甚至切口處脂肪液化,羊腸線溢出,應適當作抗過敏處理。
(3)神經損傷。如感覺神經損傷,會出現神經分佈區皮膚感覺障礙。運動神經損傷,會出現神經支配的肌肉群癱瘓。如損傷坐骨神經、腓神經,會引起足下垂和足大趾不能背屈。發生此種現象,應及時抽出羊腸線,並經予適當處理。
「按語」
穴位埋線療法同針灸相比有減少治療的次數卻不影響療效的優點,因而在就醫較困難的農村和邊遠地區有很大的應用價值。
穴位埋线
概述
  为了延长穴位的刺激时间,而用多种方式将医用羊肠线或脐带线埋入人体穴位或组织里,通过肠线长时间刺激穴位及肠线逐渐液化被组织吸收的生物反映过程,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称为埋线疗法,也称为“长效针感疗法”,是当前最理想的穴位刺激疗法之一。
操作
  (1)埋线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左手持埋线针,右手持镊夹羊肠线,将羊肠线送入埋线针头。
  (2)将针快速刺入穴位,左手扶住埋线针头,右手持毫针穿过针管把线埋入预定部位,快速拔针。
  (3)出血者用消毒棉球压迫针眼片刻以止血。
适应症  埋线疗法的适应症较为广泛。凡是针刺能治疗的病症均适用。特别是多种顽痛、顽痒、顽咳等顽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