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2日 星期二

中醫婦科生理病理概述


婦女的生理特點主要為月經、妊娠、產褥、哺乳等幾個方面,其中月經、妊娠、分娩都與女子胞有直接關係。
月經是指有規律、週期性的子宮出血。一般大約每個陰曆月一行,也就是二十八天為一週期。從初經到絕經這段時間,約可維持三十五年左右,因人而異,除了妊娠期和哺乳期外,此週期性的子宮出血,經常不變,信而有期,故稱為月經。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卷五十二之婦人月水條中說:「女子,陰類也,以血為主。其血上應太陰,下應海潮,月有盈虧,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與之相符,故謂之月水、月信、月經。經者常也,有常軌也。……女人之經,一月一行,其常也,或先或後,或通或塞,其病也。復有變常而古人並未言及者,不可不知。有行期只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謂逆行;有三月一行者,是謂居經,俗名按季;有一年一行,是謂避年;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謂暗經;有受胎之後,月月行經而產子者,是謂盛胎,俗名垢胎;有受胎數月,血忽大下而胎不殞者,是謂漏胎。此雖以氣血有餘不足言,而亦導於常矣。」此段將月經之常變,敘述的頗為詳細。
月經的產生,是腎氣、天癸、沖任、臟腑、氣血協同作用於胞宮的結果,使之出現定期藏瀉之生理現象。《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由此可知,婦女的整個育齡期的生理過程實與腎氣、天癸、沖任、臟腑、氣血緊密相關。
婦女的生理特點實與氣、血、精關係密切,月經的主要成分是血,血海充盈,由滿而溢,則月事以時下;懷孕以後,則賴血聚以養胎;分娩時血氣充足,則生產順利,且生產時難免要耗傷陰血,之後又有血下為惡露排出;哺乳時則氣血上化為乳汁,使之可以泌乳。
氣與血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關係,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血旺則氣足,血之與氣,兩者既相互為根,亦相互為用。氣血調和,則月經、妊娠、產褥、哺乳均可正常。如《婦人大全良方‧產寶方序》云:「氣血,人之神也,不可不謹為調護。然婦人以血為基本,血氣宣行,其神自清,所謂血室,不蓄則氣和,血凝結則水火相刑。月水如期,謂之月信。」而陰精與血氣之關係,則表現為精生血,血化精;而精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人身中的精粹部分,是藏之於腎的;所以精、血、氣三者實是不可分割的。
而精、血、氣三者均來源於臟腑,臟腑是人體的血氣生化之源,其中與婦女生理關係較為密切的臟腑為肝、脾、腎三髒。脾為後天之本,有化生氣血的功用,血氣調和,則月經按期來潮;脾又有統血的作用,使月經不致過多而無制約。《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景岳全書‧婦人規‧經脈之本》說:「故月經之本,所重在衝脈,所重在胃氣,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耳。」
肝則有藏血和調節血液的功能,又有疏洩氣機的作用,兩者協調,起到調和氣血的效果。而腎則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男女兩精相搏,可合而成形,故妊娠順利須賴腎氣充盈。《素問‧六節髒象論》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月經亦賴腎氣充足,而致天癸至,任脈充,太衝脈盛,月經才會按期而行。故腎氣的盛衰與月經、妊娠都有密切關係。妊娠以後,亦要靠腎氣來維繫,因胞脈繫於腎,腎氣盛則足以維繫胎元,否則有殞墮之虞。
婦女的生理特點與經絡中的衝脈、任脈、督脈和帶脈關係最為密切,其功能主要是對十二經脈氣血的運行起著蓄溢調節的作用,並將臟腑所主的精、氣、津、血輸注於胞宮,使之有規律的蓄納精氣,定期的排出經血。而其中又以沖、任二脈最為重要。《內經》稱衝脈為「十二經脈之海」,王冰則稱「沖為血海」,《景岳全書‧婦人規ܮ經脈之本》中說:「經本陰血,何髒無之?惟為臟腑之血,皆歸衝脈,而沖為五臟六腑之血海,故經言太衝脈盛,則月事以時下,此可見衝脈為月經之本也。」。任脈與全身陰脈會於膻中穴,主一身之陰經,為陰脈之海;凡精、血、津、液均為任脈所司,為婦女生理物質基礎濡養之本。由於任脈起於胞中,循行於腹部正中,故王冰認為「任主胞胎」。任脈之氣通,胞宮才有蓄溢經血的功能,同時衝脈旺盛,血海充盈,沖任協調,月經如期,才有孕育之可能;故沖任兩脈的盛衰,與月經和妊娠都密切相關,若沖任損傷,則易導致月經病及妊娠病。
中醫婦產科的致病因素可歸納為感染邪氣和生活所傷兩大類;感染邪氣多見於感受寒邪、濕邪和熱邪三種,而生活所傷則包含了精神因素、飲食不潔、勞逸失常、房勞多產、跌僕損傷等五項。
一、感染邪氣
1.寒本為六氣之一,是指溫度降低而造成的寒冷。而人體感染寒邪一般分為外寒及內寒兩種;寒邪從皮膚肌表侵入的稱外寒,如冒雨涉水、氣溫驟降等等;若素體陽虛又過食生冷,導致寒從內生的則稱為內寒,內寒往往易造成血行凝滯,並會影響氣機的運行,因為寒為陰邪,主收引、凝聚之故。《婦人良方大全‧月水不調方論》云:「夫婦人月水不調者,由勞傷氣血致體虛,風冷之氣乘也。若風冷之氣客於胞內,傷於沖任之脈,損手太陽、少陰之經。沖任之脈皆起於胞內,為經絡之海。」《婦人規‧血寒經遲》云:「凡血寒者,經必後期而至,然血何以寒?亦惟陽氣不足,則寒從內生,而生化失期,是即所謂寒也。」《靈樞‧水脹篇》說:「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杯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故可知內寒往往與體質虛弱有關,且不論外寒或內寒,均可致月經失調、閉經、痛經、帶下增多、胎動不安、症瘕、不孕、陰冷等婦產科疾患。另外,內寒除上述婦產科疾患外亦可伴有形寒畏冷、面色蒼白或發青、小腹冷痛、腰膝酸冷、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象沉遲等臨床症狀。
2.熱邪即是指六淫中的火,火、熱皆為陽盛所致,兩者為同一屬性,火能生熱,但兩者在程度上是有區別的;一般認為熱為溫之漸,火為熱之極。火熱為陽邪,其性炎上,可以耗氣傷津、損傷血絡或迫血妄行。熱邪亦有外熱、內熱之分,如因感受火熱之邪而出現發熱、下血者,此為外熱,臨床可見於熱入血室、產後發熱等等;如素體陽盛,又過食辛熱溫燥之品,或七情過度,五志化火則屬於內熱,臨床可見月經過多、崩中漏下、行經吐衄、行經發熱、胎漏、胎動不安、子煩、惡露不絕等等。這都是正、邪之間交爭的過程中所出現的病理現象。
熱邪致病還可分為實熱、虛熱和熱毒三種,這裡的實是指邪氣實,虛是指正氣虛,實熱為正邪交爭激烈所致,虛熱則是氣陰已傷,正邪交爭不劇,往往可遷延日久不愈,熱毒則是邪熱熾盛,重傷正氣的一種急重病。《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陽盛則熱,陰盛則寒。」《婦人規‧經不調》說:「然先期而至,雖曰有火,若虛而挾火,則所重在虛,當以養營安血為主。」《內經》亦提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3.濕邪是重濁黏膩之陰邪,容易阻遏陽氣,也容易與其他邪氣合併,如寒濕、濕熱、痰濕、濕毒等。濕邪亦可分為外濕和內濕,如生活在空氣濕度大的地區或久臥濕地,致使肢體疲倦疼痛、頭重納呆或發熱纏綿不退、舌苔白膩、脈浮濡緩等,這是屬於外濕;又如脾土虛弱,運化失職以致水濕停滯內留,停住下焦,影響衝脈、帶脈,可致白帶增多、經前洩瀉、妊娠水腫、不孕、閉經、不孕等,此則為內濕。因洩瀉和水腫都屬於濕邪為患,所以《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說:「濕盛則濡洩,甚則水閉胕腫,隨氣所在,以言其變耳。」
二、生活所傷
1.飲食不節:包括饑飽失常、飲食不潔和飲食偏嗜。《素問‧痺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素問‧生氣通天論》中則提到:「膏梁厚味,足生大疔。」
若飲食過多,會影響脾胃消化能力,引起腸胃病變;但飲食不足,亦會使氣血生化之源匱乏,而引起沖任虛損、發育不良,出現月經不調或妊娠疾患,如:月經量少、閉經、不孕、胎萎不長等等。
若飲食偏嗜,過寒過熱亦會引起臟腑功能失調,陰陽偏盛偏衰。如過食寒涼,易損傷脾陽,致使寒濕內生,而出現帶下、崩漏、不孕、月經後期、閉經、痛經、經前洩瀉等疾患;反之,若過食辛熱助陽之品,或飲酒無度,則易導致濕熱內蘊,熱擾胞宮,損傷沖任,而出現月經過多、月經先期、經行吐衄、崩中漏下、胎漏、胎動不安、子煩、惡露不絕等疾患。故《靈樞‧五味篇》云:「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
若飲食不潔,不僅可導致腸胃諸疾,易會感染諸蟲,而致血虛經閉、帶下、陰癢等疾患。
2.勞逸失常:適當的勞動,有助於氣血流暢,但若勞動過度或過於安逸,也容易成為致病的誘因。《素問‧舉痛論》中說:「勞則耗氣。」氣足才能攝血,也才能載胎,故行經期妊娠期產褥期或產後均不宜過勞,以免耗氣動血,損傷脾腎功能。否則容易出現月經過多、崩漏、胎漏、胎動不安、滑胎等疾患。《素問‧宣明五氣論》和《靈樞‧九針論》的五勞篇中均提到:「久臥傷氣,久坐傷肉。」《婦人規‧產要》中則說:「凡富貴之家,過於安逸者,每多氣血壅滯,常致胎元不能轉動。此於未產之先,亦須常為運動,庶使氣血流暢,胎易轉則產亦易矣,是所當預為留意者。」可知婦人一方面要避免過重或不適當的體力勞動,以免影響經、孕、產、乳;另一方面又不宜太過安逸,以免影響氣血運行。
3.房勞多產:婦女在月經期、妊娠期及產育期,由於生理上的關係,特別要注意勞逸結合,以免導致月經病、妊娠病及產後病的發生。在《婦人規‧妊娠寡慾》中云:「妊娠之婦,大宜寡慾。其在婦人多所不知,其在男子而亦多有不知者,近乎愚矣。凡胎元之強弱,產育之難易,及產後崩淋經脈之病,無不悉由於此。其為故也,蓋以胎神鞏固之日,極宜保護宮城。使不知慎,而多動慾火,盜洩陰精,則藩離由不固而傷,血氣由不聚而亂,子女由元虧而夭,而陰分之病,亦無不由此而百生矣。此婦人之最宜慎者,知者不可不察。」張景岳又在《婦人規‧小產》中說:「故凡受胎之後,極宜節欲,以防泛溢。」由此可知古人強調節欲防病的重要。
4.跌撲創傷:婦女在月經期、妊娠期及產育期亦應注意生活上要安靜穩定,避免跌撲閃挫、登高涉險、用力負重,否則易影響沖、任、督、帶或傷及氣血,而導致月經異常、崩中漏下、胎動不安、小產等疾患。
5.七情內傷: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的變化。正常的情緒反應是屬於人體正常的精神活動範圍,但若因情志刺激而導致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因此而產生疾病則稱為「內傷七情」。《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另外,篇中亦提到「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而《素問‧舉痛論》云:「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這些情志失調而導致臟腑氣血逆亂,若進一步影響沖、任、督、帶,則會產生許多婦產科疾病,如月經失調、痛經、閉經、崩漏、經行吐衄、經行頭痛、經行乳脹、經行情誌異常、不孕、胎動不安等。古人深知對於內傷七情致病,除藥物調理外,心理的調治更為重要。故《靈樞‧師傳》中云:「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可知醫者對於病患必須懷有同理心,才能針對其心理狀態在言談中給予疏導。
上述的致病因素,只是足以構成疾病的條件之一,並不是決定疾病是否會發生的根本原因。在《內經》中提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為何在同樣的生活環境中,有些人百病叢生,有些人則安然無恙?其實,兩者之間的差別乃取決於其本身正氣的強弱(即抗病能力的強弱)。不論外在的邪氣如何猖獗,正氣強的人依然自在生活,絲毫不受影響,而正氣弱的人,就會整日為疾病所苦,鬱鬱寡歡的度日。所以一個人在平時就應培養自身的「正氣」,那麼,要如何培養自身的「正氣」呢?中國人講「無慾則剛」,首先必須學會漸漸放淡自己的各種慾望及執著心,凡事不強求,不執著;另外,只要是帶有負面能量或者會產生負面影響的一切人、事、物一概都不接觸,就算無意中接觸到了也不為所動,這樣自會知足常樂,輕安自在,從而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境界了。
作者﹕陳乃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