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9日 星期五

何妨午間小睡? - 趙安慈


何妨午間小睡? - 趙安慈
中醫相信過度的勞累或過度的安逸,均是致病因素。說出來似乎是一般常識,但仍有人會因過勞或過逸而病(死),那是因為身不由己呢,還是知而不行,就難說了。過勞可分三類:勞力過度即「形勞」;勞神過度即「心勞」;性行為過度即「腎勞」。
長期和過度的體力勞動,會損耗身體的機能,導致積勞成疾。《素問.舉痛論》提到「勞則氣耗」,正是這意思。當中所耗之氣,主要是肺氣及脾氣。肺氣虛,表現成說話無氣,精神疲態。中醫的「脾」負責四肢肌肉,脾氣虛則見手腳乏力,身體消瘦等。
現 代人物質豐富,生活自在,還有沒有「形勞」的病例呢?有,例如已故戴安娜王妃所患的「暴食症」,患者多有「強迫性運動病」(Compulsive exercise)。她們因間歇性的失控暴食,結果體重與肥膏增加,為了消耗多吸收的熱量,要不停做運動,結果不能自制,成了「強迫性運動病」。病情輕的 表面看似正常,但私底下有失眠、情緒低落、煩躁、筋骨受傷、女性內分泌紊亂、經期延遲或不來、骨質疏鬆,若是男性患有此症,便會精子減少。嚴重的「厭食 症」(Anorexia Nervosa)則因為過勞和食得太少,出現典型的過勞耗氣的病狀,已故的木匠樂隊卡倫卡彭特(Karen Carpenter)便是因此症而亡。
勞力過度還會勞傷筋骨。久立久行會傷筋骨,每日在診所均有不少病人是勞力過度而傷筋,例如面對電腦長期工作而肩頸勞損、清潔工人的腕管綜合症、倉務員及建築界的腰背勞損、坐骨神經痛等等,都是因職業的關係,須長期反覆特定動作而導致勞傷筋骨。
「心 勞」,是指心思意念、精神的過度損耗,表現成心跳亂、健忘、失眠多夢。上周提到思則傷脾,故心勞也有胃口差、腹脹、易肚屙等脾虛的病狀。《信報》的讀者多 是財經界人事,相信心思過勞的機會一定大過體力過勞。要避免精神過度損耗,睡眠要足夠,那多少的睡眠才算夠呢?很多研究都指向每日七小時(或以上)為最理 想。少於六小時或以下,心臟病、血壓高、肥胖和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相應的死亡率也上升。當然,睡眠的質素亦重要,但盡量保持每晚最少七小時的睡眠,是較 理想的生活模式。另外,2007年有一項超個二萬多人的大型調查,發現若每周有三次,每次約三十分鐘午睡習慣的成人,心臟病的發病率減少三成,而在職人士 的心臟病發病率更可因而減少六成。午睡能使下午的工作效率增加,並減少意外和出錯。能夠在公司來個午間小睡,可說是老闆與下屬的雙贏方案。

2008年8月28日 星期四

腰痛有好多種 - 嚴耀堅中醫師 - 2009年8月28日


腰痛有好多種 -  嚴耀堅中醫師 -  2009年8月28日

腰痛,一個熟悉的詞語,常常聽見別人說:「唉……我腰酸背痛啊!」那麼,到底腰痛就是腰部有些小問題那麼簡單嗎?為什麼總是纏綿不斷呢?呀,腰痛還伴有尿頻啊,怎麼辦?是腎虛嗎?

霍女士是一位醫院的醫生事務助理,工作繁重。第一次來看病時,我覺得很奇怪,走得那麼慢?為什麼她坐下也那麼慢呢?

下墜感持續

她坐下後告訴我,她腰痛了很久,已經看了很多醫生,也接受了物理治療,雖然服藥後能止痛,但停藥後痛還是持續,走路走得特別慢,腰部有明顯的下墜感,腰部不能後伸。腰部膝蓋都有酸軟無力的感覺,並且由臀部至膕窩有牽扯樣的疼痛,小腿有酸痛、刺痛;精神較差,神疲乏力。她很擔心這樣的身體狀態會影響她的工作表現。

她很緊張地問我:「我的腰能治嗎?我已經試過了很多治療,但還是……」我很理解她的心情,因為我明白她來這裏也是抱着姑且一試的心態。我跟她講:「好吧,你就試一下吧,我就先給你針兩針。」

她說:「兩針就行了嗎?你沒騙我吧?」我囑咐她閉上眼睛,但在我要下針時,她還是突然睜開眼睛說:「你幹嘛針我的頭啊?我頭沒病!」我說:「那先針手吧!」我就以飛針進針法迅速入針,刺向其支溝穴,讓她站起來,慢慢轉腰,她說:「啊!腰部好像輕了,能轉了」

我再讓她坐下,閉眼,針其額上的腰痛點,那是經外奇穴,對付脊椎病非常有效,並且與皮膚平衡,深刺其穴中,行補瀉手法,讓她再次站起來,吩咐她慢慢彎腰,她說:「嗯!前後彎腰了,我不敢想啊。」經過運動針法治療後,我在讓她俯臥,取其背上的腧穴、腎俞、腰夾脊、環跳、委中、秩邊。針秩邊及環跳時,運針讓其感覺有針感向下放射,並處方獨活寄生湯加減予霍女士,並希望她接受X光檢查。

在次回覆診時,霍女士自訴疼痛已經減輕了,但腰部的下墜感仍持續,我就在原方的基礎上在配以《金匱要略》中的腎著湯,著作中是這樣記載的:「腎着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裏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當中的甘姜苓術湯就是腎着湯了,它治療寒濕型腰痛的要方。

椎體骨質增生

在X光片中發現,霍女士的椎體骨質增生,小關節增生、肥大。椎體間隙狹窄,結合臨床的症狀,是屬於現代醫學的腰椎椎管狹窄症。大家心裏是否會立刻想起另外一個病名,腰椎間盤突出症呢?是的,它們倆的症狀十分相似,但是腰椎間盤突出症常發生在青壯年,起病較急,有反覆發作的病史,也會有腰痛和放射痛。但體徵上多有脊柱側彎、平腰畸形,在下腰部棘突旁壓痛,並放射向下肢。病程長者,可造成馬尾神經壓迫症狀,引起會陰部麻木、刺痛、二便功能障礙,陽痿或雙下肢不完全癱瘓。

而腰椎椎管狹窄症則多見於四十歲以上的中年人,起病緩慢,主要是腰腿痛,甚或間歇性破行,腰部背伸受限,並引起小腿疼痛。而病情嚴重者,可出現尿頻尿急或排尿困難,雙下肢不完全癱瘓,肛門括約肌鬆弛無力或陽痿。
還有一種常見的腰痛是慢性的腰肌勞損。患者往往有較長的腰痛史,腰骶部酸痛不舒,時輕時重,纏綿不斷。根據勞損的不同部位,可有較廣泛的壓痛,壓痛一般不明顯。而且有的患者還覺得壓按時十分舒服,那是虛證的表現。其酸痛在勞累後會加劇,休息後減輕,並與氣候的變化有關。腰痛活動一般沒有明顯的障礙,但活動時有牽制不適的感覺。在這時候,可先服用藥物治療。

鍛煉背肌功能

寒濕腰痛症狀:腰部冷痛重着,轉側不利,逐漸加重,每遇陰雨天或腰部感寒後加重,痛處喜溫,體倦乏力,可選用滲濕湯。

濕熱腰痛症狀:腰髖牽制拘急,痛處伴有熱感,每於熱天或腰部着熱後痛劇,遇冷痛減,口渴不欲飲,尿色黃赤,或午後發熱,可選用加味二妙散。

瘀血腰痛症狀:痛處固定,或脹痛不適,或痛如椎刺,日輕夜重,或持續不解,活動不利,痛楚拒按,面晦暗唇色深,可選用身痛逐瘀湯。

腎虛腰痛症狀:腰痛以酸軟為主,喜揉喜按,腿膝無力,遇勞更甚,反覆發作。可選用腎氣丸。

腰痛的患者在症狀緩解後應積極進行腰背肌的功能鍛煉,可採用飛燕點水、五點支撑法練功,以增強腰部的肌力。練習行走、下坐、蹬空、側臥外擺等動作,以增強腿部的肌力。

現介紹飛燕點水:俯臥位,雙上肢靠身旁伸直,把頭、肩膀並帶動雙上肢向後上方慢慢抬起;或雙下肢直腿向後上抬高;進而兩個動作合作同時進行成飛燕狀,反覆多次。
點支撑昂臥位。雙側屈肘、屈膝,以頭、雙足、雙肘五點作支撑,雙掌托腰用力把腰拱起,反覆多次。

2008年8月25日 星期一

五臟養生法


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是全國名老中醫李濟仁給我的第一印象。他以“張一貼”的傳人享譽大江南北,並在中醫醫教研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雖然李老已經八十高齡了,還患有“三高”,但他思維敏捷,步履輕盈。問其長壽秘訣,他告訴記者,自己揣摩總結了一套運動養生保健的方法,並從頭到腳當場示範,還操著一口吳儂軟語解釋其中的奧妙。
首推養心 
五臟之中養心最為重要,養心主要做到養神。因心主神明,故平時遇事儘量保持心平氣和,不過喜也不過憂,與人交往不計較得失,該舍去便舍去,以保持心神的虛靜狀態。每天晚上臨睡前經常按摩手上的勞宮穴和腳上的湧泉穴,這兩個穴位可以起到心腎相交改善睡眠的作用。在食物補養方面,經常用西洋參泡水喝,常吃桂圓、蓮子、百合、黑木耳等,以益心氣養心陰。還要重視午時的休息,因心活動最活躍的時候是在午時,而且這時也是陰陽相交合的時候,所以午時休息能保心氣。
注意調肝 
肝主疏洩,為將軍之官。養肝主要從情志、睡眠、飲食、勞作四個方面入手。養肝的第一要務就是要保持情緒穩定,平時儘量做到心平氣和,如欣賞字畫、養花種草、四處旅遊等,可以陶冶情操。人臥則血歸於肝。定時上床休息既能保持良好的睡眠質量,又能養肝。還要做到飲食清淡,儘量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損傷肝氣。過度疲勞會損害肝,故平常應儘量做到既不疲勞工作,也不疲勞運動。
重視養肺 
肺主氣司呼吸。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事物,避免情緒因素而傷肺。早晨起床後經常做深呼吸,速度放慢,即一呼一吸儘量地達到6.4秒。這種方法可以養肺。還有一種閉氣法,經常採用閉氣法,有助於增強肺功能。即先閉氣,閉住以後停止,儘量停止到不能忍受的時候,再呼出來,如此反覆18次。平時多吃一些有助於養肺的水果,如玉米、黃瓜、蕃茄、梨及豆製品等。
注重健脾 
脾胃共為氣血生化的來源、後天之本,健脾往往與養胃結合起來。在飲食方面,每次吃七八分飽,其次再做一些運動和按摩,以幫助“脾氣”活動,增強其運化功能。如每天起床和睡前都要做36次摩腹功,即仰臥於床,以臍為中心,先順時針用手掌按摩36下,再逆時針按摩36下。然後用手拍打和按摩臍上的羶中穴120下和臍下的丹田穴100下。平時儘量多吃一些利脾胃、助消化的食物,如山楂、山藥。夏天常吃一些香菜、海帶、冬瓜等養脾開胃之品,注意顧護脾胃。
不忘補腎 
腎藏精主納氣,主骨生髓為先天之本。經常用一隻手在前按摩下丹田、關元穴、同時一隻手在後按摩命門穴、腰陽穴。因這幾個穴位有助於養腎。常吃一些核桃、枸杞、黑豆、芝麻以保腎。經常叩齒,常吞“瓊漿玉液”,排小便時儘量前腳趾用力著地並咬住牙齒,以助保腎氣。此外,還要注意六腑養生。平常多吃一些粗纖維的食物以刺激腸蠕動,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只有六腑功能正常,與臟腑互相作用,機體才處於“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
運動五臟養生沒什麼高深的東西,關鍵在於堅持。從頭到腳的一套動作要天天做,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特別是要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選擇適當的運動方式,並逐步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習慣,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2008年8月22日 星期五

七情五火 - 趙安慈


七情 - 趙安慈
中醫將發病原因分外因和內因。外因是外界環境的致病因素,導致的是一些感染性疾病。內因則是指過度、不正常的情緒和生活模式(例如飲食、勞動)而直接引致內 臟發病。當我初時修讀到這中醫理論,感到很驚嘆,因為西方醫學近年才比較重視心理學、情緒病和身心症等,才把情緒心理問題看成致病因素,而中醫學數千年前 已有描述到。
百多年來,西方醫學與科技/科學發展同步,例如顯微鏡的發明使微生物學可以進步,抗生素的發現使我們治療感染病容易得多。生化 學的進展增加了對內科病的了解,亦促進了新藥的發明。麻醉藥的使用也改進了外科和骨科手術的安全度。 當我還是西醫學生時,熱門的科目一直是內科外科,唯獨是精神科比較「偏門」,因為作為一個精神心理醫生,既沒有可「抽血」的生化指標,也沒有完成手術的 「英雄感」,而只是與病人「聽聽講講」和用一些使人「迷迷糊糊」的藥(這是我作為醫學生的錯誤觀念)。幸而近年西方醫學已在改變,在科學科技的發展之餘, 也更重視情緒和心理與病的關係,而這關係在中醫學早已提到。
中醫認為人有七種情緒,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而這情志是人們對外界環境的自然反應。但每當外界環境的變化來得太突然、太厲害或持續過久,例如交通意外、失業等,超乎了人體本身的「抵抗力」,這些情緒便成為人發病的原因,稱為「內傷七情」(相對於外感六淫)。
另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中醫學認為情緒、心境是有其物質基礎,而來源則是身體五臟的精氣血。不同的情志活 動,源自不同內臟,例如心與喜樂有關,肝臟與憤怒有關,脾臟與思慮有關,肺與憂愁有關,腎臟與恐懼有關。因此,五臟的病變,氣血變化也會引起情志的表現, 如《靈樞.本神》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因此,外界引致過激的七情會損傷相對的內臟,內臟本身的病變可有情志的變化,這便 是「內傷七情」的中醫理論基礎。

七情引起的病有什麼特點呢?明代醫家張景岳(又名張介賓)在《類經》中說到:「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兼該意志。」「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故第一個特點是七情皆從心而發,即心不單止主宰人的生理活動,也主宰心理情緒。

一切外界刺激,通過人的感官都傳到心,由心作出七情的反映,再影響到與之相應的內臟。若外界刺激過久或過劇,超過了人體的調節範圍,則七情先傷及心神,然後影響其他臟腑,再引致發病,如《靈樞.口問》曰:「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也有中醫相信情志活動既然與五臟六腑有相對應的關係,因此七情太過可直接損傷相應的臟腑。例如心主喜,過喜則傷心;肝生怒,過怒則傷肝;脾主思,過思則傷脾;肺主憂,過憂則傷肺;腎主恐,過恐則傷腎。
至於有何臨床病徵和西方醫學的回應,以後再說。


七情五火與現代醫學 - 趙安慈
中醫學相信人的七種情志,包括喜、怒、憂、思、悲、恐和驚,若過度激烈或為時太久,會直接影響內臟而發病。因病由內而生,故稱為「七情內傷」。 情志背後並非沒有物質基礎,正如體力勞動也要「有飯到肚」,五臟的「精氣血」便是這物質基礎。 因此,內臟的病會表現成情志的變化,而外界環境的刺激,也可以損傷到個別內臟。有中醫認為七情皆以心而發,即外界刺激先傳於心,再影響其他內臟,也有中醫 認為七情可以直接令內臟受損。
「七情內傷」的臨牀病狀可以心、肝、脾、肺、腎來闡釋——驚喜傷心:暴喜過度使人神不守舍,精神不集中,甚至失神狂亂。 受驚過度,則可見心跳亂、失眠、健忘、 精神失常等。
鬱怒傷肝:可使身體兩脇脹痛,經常「嘆氣」,咽喉「頂住」;女性則會有經、遲經、閉經和子宮肌瘤。而突發性的憤怒,「太激氣」,會有頭脹頭痛、紅面目赤、嘔血,甚至突然暈倒昏迷。
悲則氣消:悲傷過度傷及肺氣,出現氣短、精神萎靡不振、全身乏力。
思則傷脾:中醫理解的脾臟包括腸胃的功能,過度的思慮會出現腸胃功能失調,胃納差(「食唔落」),脘腹脹滿,反覆肚屙。
恐則傷腎:過度恐懼,可使腎氣不固(中醫相信腎負責大小二便和性功能),出現二便失禁,遺精或昏厥等。
除了個別情志、內臟相應而發病外,中醫觀察到七情發病的過程中,常出現面紅、口苦、心煩、易怒、失眠甚至出血、流鼻血,而這類病狀通常用「火」來形容,故有「五志化火」之簡稱。五志即是指喜、怒、思、悲和恐,與七情分別不大。
不論是七情或五火,以上所述的臨床表現,可否與西方醫學相提並論嗎?
現代醫學基本上認同和補充了中醫的看法。中醫提到五臟的「精氣血」,作為七情的物質基礎,西醫則清楚指出這是與腦部的化學傳導物質有關,包括血清素 serotonin、去甲腎上腺素 Noradrenaline 等。西醫了解的情緒病分二大類:抑鬱(Depression)與焦慮(Anxiety)。抑鬱與焦慮除了心理的病徵,還有一大堆生理病狀,與中醫的觀察很 接近。 例如咽喉「頂住」,有異物感(Globus Hystericus)(梅核氣);反覆肚痛、肚屙、肚腹脹滿,屬西醫的腸易激綜合症 (Irritable Bowel)(思則傷脾);肋痛、口乾、打嗝(肝抑);失眠,煩燥、心跳(心火盛);氣促、精神不振、乏力(悲則氣消)等。內臟病變引致情志病,西醫的熟 悉的例子有糖尿病、心臟病、癌病、甲狀腺過低,柏金遜病、老人癡呆症、產後抑鬱、婦女停經等。 環境刺激令人產生情緒病,也是不言而喻。
以 往中醫因缺乏了對腦部的認識 ,把屬於人腦的功能(心理、情感、思維等)當作心臟功能,故有「七情皆從心而發」的誤解。 同樣,因腦部的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負責協調內臟的功能,情緒病便可產生很多五臟六腑的病狀,中醫很「整整齊齊」的把七情與個別內臟配對,其實是理論多於實際。儘管有些誤解, 但中醫視情志問題為發病的源頭,用現代西方醫學的角度看,也是對的。
可惜現在的中醫,為病人診治時,很多時只用一些氣血虛實的標籤,以治病 狀為目標,反而避開求診者背後的心理原因,少有提供心理輔導,這正正與西醫犯下同一的毛病。在這方面大家有不少可進步的空間。對讀者來說,重要的訊息是要 多注意自己的情緒健康,以免「七情內傷」也不自知

2008年8月12日 星期二

中醫婦科生理病理概述


婦女的生理特點主要為月經、妊娠、產褥、哺乳等幾個方面,其中月經、妊娠、分娩都與女子胞有直接關係。
月經是指有規律、週期性的子宮出血。一般大約每個陰曆月一行,也就是二十八天為一週期。從初經到絕經這段時間,約可維持三十五年左右,因人而異,除了妊娠期和哺乳期外,此週期性的子宮出血,經常不變,信而有期,故稱為月經。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卷五十二之婦人月水條中說:「女子,陰類也,以血為主。其血上應太陰,下應海潮,月有盈虧,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與之相符,故謂之月水、月信、月經。經者常也,有常軌也。……女人之經,一月一行,其常也,或先或後,或通或塞,其病也。復有變常而古人並未言及者,不可不知。有行期只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謂逆行;有三月一行者,是謂居經,俗名按季;有一年一行,是謂避年;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謂暗經;有受胎之後,月月行經而產子者,是謂盛胎,俗名垢胎;有受胎數月,血忽大下而胎不殞者,是謂漏胎。此雖以氣血有餘不足言,而亦導於常矣。」此段將月經之常變,敘述的頗為詳細。
月經的產生,是腎氣、天癸、沖任、臟腑、氣血協同作用於胞宮的結果,使之出現定期藏瀉之生理現象。《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由此可知,婦女的整個育齡期的生理過程實與腎氣、天癸、沖任、臟腑、氣血緊密相關。
婦女的生理特點實與氣、血、精關係密切,月經的主要成分是血,血海充盈,由滿而溢,則月事以時下;懷孕以後,則賴血聚以養胎;分娩時血氣充足,則生產順利,且生產時難免要耗傷陰血,之後又有血下為惡露排出;哺乳時則氣血上化為乳汁,使之可以泌乳。
氣與血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關係,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血旺則氣足,血之與氣,兩者既相互為根,亦相互為用。氣血調和,則月經、妊娠、產褥、哺乳均可正常。如《婦人大全良方‧產寶方序》云:「氣血,人之神也,不可不謹為調護。然婦人以血為基本,血氣宣行,其神自清,所謂血室,不蓄則氣和,血凝結則水火相刑。月水如期,謂之月信。」而陰精與血氣之關係,則表現為精生血,血化精;而精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人身中的精粹部分,是藏之於腎的;所以精、血、氣三者實是不可分割的。
而精、血、氣三者均來源於臟腑,臟腑是人體的血氣生化之源,其中與婦女生理關係較為密切的臟腑為肝、脾、腎三髒。脾為後天之本,有化生氣血的功用,血氣調和,則月經按期來潮;脾又有統血的作用,使月經不致過多而無制約。《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景岳全書‧婦人規‧經脈之本》說:「故月經之本,所重在衝脈,所重在胃氣,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耳。」
肝則有藏血和調節血液的功能,又有疏洩氣機的作用,兩者協調,起到調和氣血的效果。而腎則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男女兩精相搏,可合而成形,故妊娠順利須賴腎氣充盈。《素問‧六節髒象論》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月經亦賴腎氣充足,而致天癸至,任脈充,太衝脈盛,月經才會按期而行。故腎氣的盛衰與月經、妊娠都有密切關係。妊娠以後,亦要靠腎氣來維繫,因胞脈繫於腎,腎氣盛則足以維繫胎元,否則有殞墮之虞。
婦女的生理特點與經絡中的衝脈、任脈、督脈和帶脈關係最為密切,其功能主要是對十二經脈氣血的運行起著蓄溢調節的作用,並將臟腑所主的精、氣、津、血輸注於胞宮,使之有規律的蓄納精氣,定期的排出經血。而其中又以沖、任二脈最為重要。《內經》稱衝脈為「十二經脈之海」,王冰則稱「沖為血海」,《景岳全書‧婦人規ܮ經脈之本》中說:「經本陰血,何髒無之?惟為臟腑之血,皆歸衝脈,而沖為五臟六腑之血海,故經言太衝脈盛,則月事以時下,此可見衝脈為月經之本也。」。任脈與全身陰脈會於膻中穴,主一身之陰經,為陰脈之海;凡精、血、津、液均為任脈所司,為婦女生理物質基礎濡養之本。由於任脈起於胞中,循行於腹部正中,故王冰認為「任主胞胎」。任脈之氣通,胞宮才有蓄溢經血的功能,同時衝脈旺盛,血海充盈,沖任協調,月經如期,才有孕育之可能;故沖任兩脈的盛衰,與月經和妊娠都密切相關,若沖任損傷,則易導致月經病及妊娠病。
中醫婦產科的致病因素可歸納為感染邪氣和生活所傷兩大類;感染邪氣多見於感受寒邪、濕邪和熱邪三種,而生活所傷則包含了精神因素、飲食不潔、勞逸失常、房勞多產、跌僕損傷等五項。
一、感染邪氣
1.寒本為六氣之一,是指溫度降低而造成的寒冷。而人體感染寒邪一般分為外寒及內寒兩種;寒邪從皮膚肌表侵入的稱外寒,如冒雨涉水、氣溫驟降等等;若素體陽虛又過食生冷,導致寒從內生的則稱為內寒,內寒往往易造成血行凝滯,並會影響氣機的運行,因為寒為陰邪,主收引、凝聚之故。《婦人良方大全‧月水不調方論》云:「夫婦人月水不調者,由勞傷氣血致體虛,風冷之氣乘也。若風冷之氣客於胞內,傷於沖任之脈,損手太陽、少陰之經。沖任之脈皆起於胞內,為經絡之海。」《婦人規‧血寒經遲》云:「凡血寒者,經必後期而至,然血何以寒?亦惟陽氣不足,則寒從內生,而生化失期,是即所謂寒也。」《靈樞‧水脹篇》說:「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杯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故可知內寒往往與體質虛弱有關,且不論外寒或內寒,均可致月經失調、閉經、痛經、帶下增多、胎動不安、症瘕、不孕、陰冷等婦產科疾患。另外,內寒除上述婦產科疾患外亦可伴有形寒畏冷、面色蒼白或發青、小腹冷痛、腰膝酸冷、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象沉遲等臨床症狀。
2.熱邪即是指六淫中的火,火、熱皆為陽盛所致,兩者為同一屬性,火能生熱,但兩者在程度上是有區別的;一般認為熱為溫之漸,火為熱之極。火熱為陽邪,其性炎上,可以耗氣傷津、損傷血絡或迫血妄行。熱邪亦有外熱、內熱之分,如因感受火熱之邪而出現發熱、下血者,此為外熱,臨床可見於熱入血室、產後發熱等等;如素體陽盛,又過食辛熱溫燥之品,或七情過度,五志化火則屬於內熱,臨床可見月經過多、崩中漏下、行經吐衄、行經發熱、胎漏、胎動不安、子煩、惡露不絕等等。這都是正、邪之間交爭的過程中所出現的病理現象。
熱邪致病還可分為實熱、虛熱和熱毒三種,這裡的實是指邪氣實,虛是指正氣虛,實熱為正邪交爭激烈所致,虛熱則是氣陰已傷,正邪交爭不劇,往往可遷延日久不愈,熱毒則是邪熱熾盛,重傷正氣的一種急重病。《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陽盛則熱,陰盛則寒。」《婦人規‧經不調》說:「然先期而至,雖曰有火,若虛而挾火,則所重在虛,當以養營安血為主。」《內經》亦提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3.濕邪是重濁黏膩之陰邪,容易阻遏陽氣,也容易與其他邪氣合併,如寒濕、濕熱、痰濕、濕毒等。濕邪亦可分為外濕和內濕,如生活在空氣濕度大的地區或久臥濕地,致使肢體疲倦疼痛、頭重納呆或發熱纏綿不退、舌苔白膩、脈浮濡緩等,這是屬於外濕;又如脾土虛弱,運化失職以致水濕停滯內留,停住下焦,影響衝脈、帶脈,可致白帶增多、經前洩瀉、妊娠水腫、不孕、閉經、不孕等,此則為內濕。因洩瀉和水腫都屬於濕邪為患,所以《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說:「濕盛則濡洩,甚則水閉胕腫,隨氣所在,以言其變耳。」
二、生活所傷
1.飲食不節:包括饑飽失常、飲食不潔和飲食偏嗜。《素問‧痺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素問‧生氣通天論》中則提到:「膏梁厚味,足生大疔。」
若飲食過多,會影響脾胃消化能力,引起腸胃病變;但飲食不足,亦會使氣血生化之源匱乏,而引起沖任虛損、發育不良,出現月經不調或妊娠疾患,如:月經量少、閉經、不孕、胎萎不長等等。
若飲食偏嗜,過寒過熱亦會引起臟腑功能失調,陰陽偏盛偏衰。如過食寒涼,易損傷脾陽,致使寒濕內生,而出現帶下、崩漏、不孕、月經後期、閉經、痛經、經前洩瀉等疾患;反之,若過食辛熱助陽之品,或飲酒無度,則易導致濕熱內蘊,熱擾胞宮,損傷沖任,而出現月經過多、月經先期、經行吐衄、崩中漏下、胎漏、胎動不安、子煩、惡露不絕等疾患。故《靈樞‧五味篇》云:「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
若飲食不潔,不僅可導致腸胃諸疾,易會感染諸蟲,而致血虛經閉、帶下、陰癢等疾患。
2.勞逸失常:適當的勞動,有助於氣血流暢,但若勞動過度或過於安逸,也容易成為致病的誘因。《素問‧舉痛論》中說:「勞則耗氣。」氣足才能攝血,也才能載胎,故行經期妊娠期產褥期或產後均不宜過勞,以免耗氣動血,損傷脾腎功能。否則容易出現月經過多、崩漏、胎漏、胎動不安、滑胎等疾患。《素問‧宣明五氣論》和《靈樞‧九針論》的五勞篇中均提到:「久臥傷氣,久坐傷肉。」《婦人規‧產要》中則說:「凡富貴之家,過於安逸者,每多氣血壅滯,常致胎元不能轉動。此於未產之先,亦須常為運動,庶使氣血流暢,胎易轉則產亦易矣,是所當預為留意者。」可知婦人一方面要避免過重或不適當的體力勞動,以免影響經、孕、產、乳;另一方面又不宜太過安逸,以免影響氣血運行。
3.房勞多產:婦女在月經期、妊娠期及產育期,由於生理上的關係,特別要注意勞逸結合,以免導致月經病、妊娠病及產後病的發生。在《婦人規‧妊娠寡慾》中云:「妊娠之婦,大宜寡慾。其在婦人多所不知,其在男子而亦多有不知者,近乎愚矣。凡胎元之強弱,產育之難易,及產後崩淋經脈之病,無不悉由於此。其為故也,蓋以胎神鞏固之日,極宜保護宮城。使不知慎,而多動慾火,盜洩陰精,則藩離由不固而傷,血氣由不聚而亂,子女由元虧而夭,而陰分之病,亦無不由此而百生矣。此婦人之最宜慎者,知者不可不察。」張景岳又在《婦人規‧小產》中說:「故凡受胎之後,極宜節欲,以防泛溢。」由此可知古人強調節欲防病的重要。
4.跌撲創傷:婦女在月經期、妊娠期及產育期亦應注意生活上要安靜穩定,避免跌撲閃挫、登高涉險、用力負重,否則易影響沖、任、督、帶或傷及氣血,而導致月經異常、崩中漏下、胎動不安、小產等疾患。
5.七情內傷: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的變化。正常的情緒反應是屬於人體正常的精神活動範圍,但若因情志刺激而導致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因此而產生疾病則稱為「內傷七情」。《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另外,篇中亦提到「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而《素問‧舉痛論》云:「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這些情志失調而導致臟腑氣血逆亂,若進一步影響沖、任、督、帶,則會產生許多婦產科疾病,如月經失調、痛經、閉經、崩漏、經行吐衄、經行頭痛、經行乳脹、經行情誌異常、不孕、胎動不安等。古人深知對於內傷七情致病,除藥物調理外,心理的調治更為重要。故《靈樞‧師傳》中云:「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可知醫者對於病患必須懷有同理心,才能針對其心理狀態在言談中給予疏導。
上述的致病因素,只是足以構成疾病的條件之一,並不是決定疾病是否會發生的根本原因。在《內經》中提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為何在同樣的生活環境中,有些人百病叢生,有些人則安然無恙?其實,兩者之間的差別乃取決於其本身正氣的強弱(即抗病能力的強弱)。不論外在的邪氣如何猖獗,正氣強的人依然自在生活,絲毫不受影響,而正氣弱的人,就會整日為疾病所苦,鬱鬱寡歡的度日。所以一個人在平時就應培養自身的「正氣」,那麼,要如何培養自身的「正氣」呢?中國人講「無慾則剛」,首先必須學會漸漸放淡自己的各種慾望及執著心,凡事不強求,不執著;另外,只要是帶有負面能量或者會產生負面影響的一切人、事、物一概都不接觸,就算無意中接觸到了也不為所動,這樣自會知足常樂,輕安自在,從而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境界了。
作者﹕陳乃菁

2008年8月8日 星期五

縱觀七類外感 - 趙安慈


縱觀七類外感 - 趙安慈
連續六篇文章,都提到風、寒、暑、濕、燥和火。今天為外感病來個簡單總結。外感病是指源於大自然的致病因素,通常指六種變化過急或不正常的氣候(六淫),但也包括癘氣。
風邪致病則有怕風、出汗,而病發於身體上部、腰背位置。如風向游走不定,風邪引致的病位也易游移和變化快。任何類似搖動、眩暈和抽搐的病狀都是風的特質。
寒邪則會導致惡寒怕冷、發熱、無汗、頭痛、身痛、骨節疼痛、關節屈伸不利和腰背強直。
濕邪阻礙身體正常的功能,尤其是腸胃(胸悶作惡,腹部脹滿,食欲不振或甚至出現黃疸、腹瀉等),亦使人周身沉重、倦怠、肢體浮腫和關節痹痛。相對於風邪易犯身體上部,濕邪則侵犯身體下部多。病情反覆難癒亦多與濕邪有關。
燥邪使人乾燥,引起肺系(包括鼻、咽喉)的病較多,見咽部乾燥疼痛,咳嗽少痰,且不易咳出,病人口唇乾燥,常要喝水,大便乾結等。
熱邪和暑邪很相近,主要的病狀為高熱、煩躁、無力、脫水、危重病,和一般的瘡、膿瘡和潰瘍等。它亦多侵犯身體上部。
這種從臨床病狀分析,去探求背後病因,再以治療病因為目標的思考方向,是十分合乎邏輯,正如《三因極——病證方論》提出:「凡治病,先須識因;不知其因,病源無目。」
不 過當現代醫學發展一日千里,這外感六淫的理論也有修正的必要。我們知道外界的致病因素是細菌、病毒或有害物質,沒有客觀存在的風寒濕邪等。我們可把病狀分 析成有風、有寒或濕的特質,也用疏風、去濕散寒等藥,但對外感病的病因應從細菌病毒角度去理解,而不是再用一些根本不存在的六淫外邪去解釋。
便 值得西醫去研究的是,用六淫這觀念去分析病情和指導用藥,是否真的令病人得到紓緩和痊癒,例如疏風散寒之中藥能否使有風寒病狀的人復原,或清熱解毒藥對感 染病有無治療效果。若這些中藥的療效能被客觀證實,實在是一個大寶藏,因為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便記載了一千八百多種藥,常用中藥也有數百種,類別和 數目遠多於西醫的藥。
外感病因也包括癘氣。
癘氣,又稱為疫氣、疫毒或瘟疫病。在悠久的中國歷史中,也不知發生了多次瘟疫,故 中醫有很清楚的觀察。明末醫學家吳有性(又名吳又可)在其《瘟疫論》中提到,「夫瘟疫久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清楚指出疫 病與六淫所引起的病不同,例如疫病傳染性特別強烈,「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多病勢急和病情重,「緩者朝發夕死,重者頃刻而亡」。在《素 問遺篇.刺法論》便提到「無問大小,症狀相似」,每種瘟疫有特別病狀,病人無論大小都病狀相同。古時瘟疫病的例子有疫痢、白喉、天花、霍亂、鼠疫或現代西 醫發現的伊波拉病毒等。

2008年8月1日 星期五

中暑與暑邪 - 趙安慈


中暑與暑邪 - 趙安慈
自從2003年沙士之後,行山運動在香港普遍起來,不幸的是也多了人因中暑而死。近日從新聞中,每次看到中暑和因暑而死的事件,心中感到可惜,因這是絕對可以避免的。希望在此講及暑邪的理論時,也提出一些可靠的防治方法。
暑邪是夏至以後、立秋之前才有的火熱之邪,與上周的火邪同類,都是陽邪。其實,溫邪、熱邪和火邪都是很接近的,只有熱的程度上分別。
暑 為陽邪,其性炎熱。火邪有傷津耗氣、炎上、生風等,暑邪則更熱盛,會有高熱、面赤、目紅、心煩、脈洪大等,故暑邪侵犯人體,身體以出汗來降溫,高熱的環境 下,汗也出得多,但到了身體缺水時,反而會不出汗,病情更加危重,病人也會有極口渴、尿赤短、全身乏力,進一步可能神智不清、不省人事、抽筋等。暑邪傷津 耗氣比一般熱邪嚴重和急。
暑季不單止熱,而且比較多雨水和潮濕。中醫觀察到中暑病人除了發熱、煩渴之病狀多,還時不時有四肢沉重、疲倦、「周身唔自在」(濕性沉重)和胸悶嘔吐,大便溏而不爽(濕阻氣機),這特點稱為暑多挾濕,與單純的熱邪不同。
西 醫又如何理解中醫的暑邪和中暑這現象呢?我相信把暑邪看成一種外界致病的東西,如細菌病毒等,是中醫對中暑這現象的錯誤理解。炎熱的暑季是引發中暑的環 境,當身體的散熱機制失效時,中暑便會發生。近日新聞報告中的中暑,多數發生在行山人士,因做運動身體產生體熱,加上天晴酷熱,陽光曝曬,若帶備的水不足 夠,因缺水而出汗散熱減慢,體內溫度急升,便容易中暑。
不過以上只是其中一類中暑,稱為運動型中暑,環境溫度也不需太高,病因是因運動(或 勞動)致身體發熱快過散熱為主,環境高溫只是散熱慢的原因。另一類中暑為典型中暑,通常在發生熱浪的時間才見到,例如氣溫在攝氏三十九點二度(華氏一百零 二點五度)連續三日或以上,以老人家或身弱多病者為主。每年歐美夏天也有熱浪使人中暑及死亡案例,例如美國1992年到2001年便有二千人以上因熱浪中 暑而死,或每年夏天平均有六千人因熱而須住醫院治療。
香港中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分析1998至2006年的氣溫、空氣污染、死亡率資料, 發現當全日平均氣溫高過二十八點三度,死亡率便會隨之上升。每高一度,之後一周內的死亡率會增加1.5%,即本來只有一千人病歿,但因高溫會再多十五人死 亡。當達三十點三度時會多出3%,如此類推。
「熱死」的人多患有心臟病、糖尿病和中風,七十五歲以上長者最高危,未婚和獨居人士風險也較 高。中暑是絕對可預防的,運動前看看天文台的溫度預告,若太熱則減少戶外運動。穿鬆身透汗、白色或淺色的衣服,帶帽或防紫外光傘,有足夠的水和電解水,在 口渴出現前已補充水分,減少在烈日下曝曬時間,運動時必須量力而為,不可逞強,運動中不時要在陰涼地點休息。
若有中暑病狀,須立刻停止運 動,在陰涼處休息,要有流通空氣,有風扇更好,解鬆衣服,脫去鞋襪,病人清醒可飲電解水,用濕毛巾抹身助散熱。找到冰塊的話,可放在病人的頸部、腋窩和鼠 蹊位(即大腿和腹部的接位),因這位置都有近體表的大動脈和靜脈。當然避免一個人去運動,與一群朋友一起,有事也能互相照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