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書記載,唐高宗李治曾放血治癒眼疾;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也曾因感冒發燒而放血,21世紀的現代,藝人又帶起一股「哈血潮」,放血如何放出美麗與健康,本篇帶你一窺究竟!
新婚女明星郭靜純為了生健康小寶寶,進行放血治療來調養身體;男明星何篤霖為了愛漂亮,情願在太陽穴上扎針放血,渴望換來緊實白皙的水亮肌膚;而網路上也流傳一封「中風急救放血法」的信函,指稱中風時,用針刺十指放血可成功急救,結果有人成功,有人卻失敗……面對這股流行的「哈血潮」,你是否有點蠢蠢欲動,在嘗試放血療法前,還有哪些細節你該知道?
放血重行氣化瘀非百病皆治
坊間不少診所主打放血療法,看著「熱血」從身體流出來,標榜光從血的色澤或濃度就可探究百病,再再增添放血的神祕性。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吳建隆指出,放血原理很簡單,乃根據經絡理論,針對不同疾病,藉由針刺穴位以排解出局部淤積的氣血,達到退熱體涼的效果,進而使臟腑血氣調和,恢復人體功能正常運作。
有中醫師宣稱,放血可治療各種適應症,從內科、婦科、外科到五官疾病,幾乎無所不包。吳建隆表示,放血要考慮證型(疾病種類)和體質,並非百病皆治。
依「證型」,放血以治療「熱性疾病」的效果最佳。舉例來說,每天在外面奔波的上班族,曝晒在烈陽下,容易因急性的熱中暑,導致肌肉瘀熱、脖子僵硬,此時,可放血舒緩體內瘀阻。其他熱性疾病,如急性筋骨酸腫痛、摔車意外、肩膀緊繃、熱性的上吐或嚴重的中風等,放血也有不錯的效果。要注意的是,急性疾病的放血,不宜太急或放太多血,適當宣洩,讓身體機能達到某種程度的緩解即可。
依「證型」,放血以治療「熱性疾病」的效果最佳。舉例來說,每天在外面奔波的上班族,曝晒在烈陽下,容易因急性的熱中暑,導致肌肉瘀熱、脖子僵硬,此時,可放血舒緩體內瘀阻。其他熱性疾病,如急性筋骨酸腫痛、摔車意外、肩膀緊繃、熱性的上吐或嚴重的中風等,放血也有不錯的效果。要注意的是,急性疾病的放血,不宜太急或放太多血,適當宣洩,讓身體機能達到某種程度的緩解即可。
「體質」的部分,刺針放血雖有急救效果,但針刺下去之前,合格的醫師會先觀察患者當下的「元氣」是否適合,有需要才進行,否則應先調養體質後始可放血。吳建隆提醒,不管任何疾病,只要屬於血虛、寒性體質者,絕對不宜,原因是放血的效用在洩熱、通血脈,而寒虛體質者本身的血已經是「冷」的情況,若再放血,情況將更糟
然而,光靠放10CC的血量,體質就會改變嗎?吳建隆指出,放血主要在洩熱,當體質從熱轉化到偏涼、偏寒時,再加上日常作息和飲食的改變,體質自然會產生變化。放血如同在一座滿水的水庫鑽一個孔,水慢慢洩出,等過一陣子,水庫內就不再充滿壓力,同理當水庫的孔再度淤塞,漸漸地,水庫內又充斥著壓力。
血虛體寒者不宜眼、臉、心臟是禁區
血虛體寒者不宜眼、臉、心臟是禁區
放血療法絕非萬能,仍有禁忌要留意,否則容易弄巧成拙,傷了身。這些禁忌包括貧血、臉色蒼白、氣不足、勞累過度、欠眠、身體虛弱、感冒、剛行完房事、過飽或過餓、酒醉等均不宜。因放血刺激性強,女性月經期間、懷孕或易流產者,亦不宜。疾病方面,血友病患等凝血機制出現障礙、急性外傷大出血、心肝腎功能受損等也不宜。
對於慢性疾病患者而言,放血可達到不錯效果,原則上1週1次即可。糖尿病患者若有服用降血糖藥物,可適當放血。至於已中風患者,往往在「事發後」才求診中醫,此時,治療的效果多半不佳。
有些急性中風患者,中風時自行放血卻失敗,吳建隆認為,關鍵在於時間點沒有掌握好,且民眾以為放血後,徵兆消除就沒事,卻忽略應當旋即就醫詳細檢查,結果中風危機的因子沒有真正消除,反而變本加厲。
人體有360多個穴道,全可刺針放血嗎?吳建隆表示,眼睛、臉部、心臟四周是禁區。正確的放血位置多選在手肘、膝蓋以下部位。耳後放血則屬耳針的模式,利用耳針刺激放血,但醫界尚無耳針療效的評估報告。
在無菌環境中進行間隔放血才健康
放血工具主要有三棱針、採血片、梅花針等。放血針與針灸針不同,約比抽血針粗一點。由於放血的目的是讓血液流出來,需要一段時間,所以針孔要大於血液的凝固力,這也是為何放血多配合拔罐,因拔罐可造成局部血瘀,促使身體免疫細胞匯集在拔罐瘀血處,吞噬受傷細胞而重新架構出體質。
吳建隆提醒,放血必須在衛生安全無菌的環境中進行,避免不必要的感染。扎針要根據穴位區域和點次,一個區域一個點次,若穴位區域大者,可多放幾個點。由於扎針處的皮膚會有傷口,故需視癒合速度,安排後續的療程,原則上要等到傷口恢復九成、間隔1週,才能繼續放血。
吳建隆提醒,放血必須在衛生安全無菌的環境中進行,避免不必要的感染。扎針要根據穴位區域和點次,一個區域一個點次,若穴位區域大者,可多放幾個點。由於扎針處的皮膚會有傷口,故需視癒合速度,安排後續的療程,原則上要等到傷口恢復九成、間隔1週,才能繼續放血。
倘若是急性的腳扭傷,由於腫處範圍比較大,可放血的範圍也較大,若沒有骨頭等其他的傷害問題,且瘀血的位置非在深部、關節處,大致上可天天放,但要選在不同位置,以免皮膚壞死。
放血後24小時內勿碰觸冷水或洗澡
放血後若產生暈針的異常現象,可能是患者過度緊張、疲勞、飢餓、虛弱或是體位不適當,也可能是扎針手法過重。暈針時,會感到頭暈、頭昏、眼前發黑、盜汗、心悸、發冷等現象,此時應立即告知醫護人員。
至於需要多少次療程?吳建隆認為,民眾需學習自我判斷,勿盲從外界的說法。他建議,治療到六成、七成的時候,即可停止,之後採用食療法和改善作息來調養。除非食療法沒有改善,可適當嘗試再放血一次
放血後的傷口清潔也很重要,建議24小時內不要碰觸到冷水或洗澡。傷口處難免會有一點疼、酸或無力感,這種症狀隨著時間可獲得舒緩,若症狀沒有消失,要立即回診。飲食方面,切忌冰飲、冷飲或炸、烤的油性食物,這類食材會妨礙元氣正常運作。
放血非民俗療法選擇合格醫師免糾紛
根據衛生法規,放血療法屬於侵入性的醫療行為,而非民俗療法,必須由合格醫師來執行。吳建隆觀察到,目前坊間進行放血治療的地方,絕大多數均非合格醫師,呼籲民眾不可輕信。由於放血健保不給付,收費不高,加上易引起醫療糾紛,在「吃力不討好」的前提下,正統的大醫院幾乎不做,而懂放血原理愈多的合格醫師,願意做的機率也不高。
站在西醫的角度,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內科主任謝芳郁也指出,坊間的放血療法,沒有科學研究和客觀數據可供判斷療效,在治療上無實質的意義,故西醫認為放血純屬另類療法。
謝芳郁進一步表示,西醫其實也有放血療法,專門用在治療缺血性疾病患者身上。如缺血性腦病變患者,這類患者血紅素濃度易偏高,當血液太濃時,易造成血管阻塞,此時,必須適當抽血,同時輸送生理食鹽水入體內,以稀釋血液。
你也想體驗放血後煥然一新的感覺嗎?先檢視自己的體質和症狀,真的想嘗試,也要尋找合格的中醫師,才能安全又健康的放血。
你也想體驗放血後煥然一新的感覺嗎?先檢視自己的體質和症狀,真的想嘗試,也要尋找合格的中醫師,才能安全又健康的放血。
放血美容養生真有效?
命理學家雨揚居士最近在電子媒體上,談到自己以放血療法作為美容養生的方法之一,並說到種種神奇的功效。究竟放血的效果何在?引起大家的好奇!Vita火速為妳一探究竟!
雨揚居士說,第一次接觸放血療法是在十餘年前向朋友學習中醫時,但真正體驗到它的功效,是在朋友為失眠病患在太陽穴放血。雨揚居士說,雖然中醫放血血量不多,但當時她還是被滿臉是血的病患嚇到。
得知太陽穴放血可治失眠時,她也請朋友以相同方法治療她失眠的痼疾,3天後,她形容自己就像突然年輕10歲一般,無論身心都感到輕盈舒暢,晚上自然睡得香甜。
研究中醫10餘年,最近才在北京取得中醫博士學位的雨揚以中醫觀點看放血療法說,放血放的是靜脈血,實際上帶著代謝廢棄物,而排廢血當然有利身體循環,她形容這就好像「清水溝」一般。
她說,放血雖然無法真正減肥,但是以她個人經驗,卻可有效去除水腫,對於因體內積存多餘水分造成肥胖的人或許有幫助。
雨揚居士除了每個月會依身體狀況在特定穴道放血(如最近常參加宴席,就會在頸後風池穴放血降血壓),且由於學習中醫,所以平日甚至會為自己或親友放血調養。
不過她強調,放血需要絕對專業及耐心,因為每個穴位療程至少須半小時以上,且被放血者要完全接受放血療法,擔心或害怕都會影響放血效果。
‧ 中醫....放血重去窒解淤
‧ 放血多用於治療扭傷
中醫經常採用的放血療法,主要目的在藉由排除微量血液約5~10cc,達到「去窒解淤」的功效。多用在治療淤血腫傷,跟減肥沒什麼關係。
「去窒」是放血促進循環,消除因體內循環不佳造成的水腫、酸痛感等;「去淤」則是治療因扭傷或撞擊造成的淤血。
‧ 放血具美容功效
放血就中醫角度而言,的確具有美容功效,但美容放血和一般放血方式不同。
放血促進美容的原理,也是基於能促進臉部血液循環,因此改善臉部膚況;鄒瑋倫醫師表示,尋求美容放血的人士,青春痘及斑點的問題多有改善。
放血是採用極細微的梅花針,在臉部取主治穴道針刺,拔針時稍微用力,此時穴位可能會排出極微量的血,所以也被稱為放血美容。
‧ 中醫怎麼放血?
一般放血是用採血片、「3面3稜」的三稜針,或5細針一束的「梅花針 」,或7細針一束的「七星針 」,針刺主治穴位,如「曲池穴」主治頸肩、皮膚,在穴位刺出血液達到治療目的;針刺部位非常微小,不會留下疤痕;有時為促進排血,會在針刺前拔罐造成淤血,即俗稱「拔血罐」。
同慶中醫鄒瑋倫醫師表示,為長期紓解循環不佳問題,多半建議1週固定放血2~3次即已足夠,但接受放血前必須經中醫師診斷處方,身體虛弱或貧血的人都不適合放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