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對鏡把舌伸出口外,觀察自己的舌質、舌苔,能起到早日防病治病的作用。 舌質是舌的肌肉脈絡組織,即舌體。舌苔則是舌面上附著的一層薄白的苔狀物。正常的舌象應該是舌體柔軟、活動自如、顏色淡紅,舌面鋪著一層薄薄的、顆粒均勻、幹濕適中的白苔。
異常的舌質有:
- 淡白舌: 舌色較正常淺淡。它主要由慢性腎炎等虛寒症引起,是陽氣衰弱、氣血不足的徵象。
- 紅舌: 舌色較正常舌深,呈鮮紅色。它主要提示體內有熱症,如潰瘍病等血熱症,還有糖尿病等陰虛內熱症。
- 絳舌: 舌色深紅。是熱症的極盛。若是外感熱病出現絳舌,則邪熱多已進入血液了。
- 紫舌: 舌質靜紫或舌上有紫色斑塊、瘀點。主要表示有血瘀症,如中風等就多表現為紫舌。
異常的舌苔有:
- 白苔: 主要為外感等一些表證和寒證的苔色。
- 黃苔: 主要為發熱、火旺等一些熱證、裏證的表現。一般情況下,黃苔的顏色越深,則邪熱越重。
- 灰、黑苔: 也是熱證的一種表現。若出現此苔,就預示疾病已到了嚴重階段了。
診舌質
- 從臟腑來看古人說:舌乃心之苗,而心為君主之官,是五臟六腑之主,所以舌與五臟六腑有密切的關係。
- 舌為脾之外候,脾主運化所以消化情況容易反映於舌部。
- 在從經絡關係來看,手少陰之脈連舌本,足少陰之脈挾舌本,足厥陰之脈絡於舌本,
- 足太陰之脈連舌本,散舌下,由此可見臟腑經絡都與舌有直接關係。
舌的診察方法
舌診在望診中占極重要的地位。舌診時,舌和苔應該是分別開來看的,舌是指舌的本體及舌質,苔是指舌面上的苔垢,其臨床意義是不同的。如章虛谷說:「觀舌質可驗其正之陰、陽、虛、實,審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熱、淺、深。」
以舌苔與舌質比較而論,則舌質的診察似更為重要。
<形色外診簡摩>:「舌苔無論何色,皆屬易治。舌質既變,即當察其色之死活。」
現在舌診診察時,有分舌的診察(包括舌色、舌質)與苔 的診察(包括苔色、苔質),並分出類型,便於臨床辨
(一)舌質的基本認識
舌色:
1.正常的舌質多呈淡紅,不深不淺。
2.凡舌色淡於正常者臨床上稱之為淡白舌。
3.深於正常者稱之為紅舌。
4.比紅舌更進一步,舌呈深紅色,則稱為絳舌。
5.若舌中帶青或藍,則稱為青紫舌。
舌質:舌質的診查,包括舌質的神氣、舌質的型態、以及舌面的變化三方面。
1.舌質的神氣
主要是從榮枯老嫩觀察之。
榮枯:凡舌苔有光有體,不論黃白灰黑,刮之而裡面紅潤神氣榮華者,諸病皆吉。
若舌質無光無體,不拘有苔無苔,視之裡面枯暗神氣全無者,諸病皆凶。
老嫩:凡舌質堅歛而蒼老,不論苔色黃白灰黑,病多屬實。舌質浮胖兼嬌嫩,不拘苔色黃白灰黑,病多屬虛。
2.舌質的型態
包括有舌質之腫脹、瘦癟、痿軟、強硬、偏歪、顫動、伸縮等。
腫脹:舌體增大,輕者較正常者稍胖,重者可塞滿口腔。
1.舌質淡白,舌面水滑而腫脹者,多為脾腎陽衰水濕駐留所致。
2.舌色鮮紅腫大,常由心胃積熱使氣血上湧所致;如果神智不清則更足以證明熱入心包、心火上炎氣血壅滯。
3.舌紫而腫,常由素喜飲酒,又病溫熱,熱夾酒毒上沖所致。
4.舌紫而腫,紫色暗而發青,口唇也腫大暗而發青,常因中毒所致。
5.舌色如帶淡紅而胖大,多由脾胃濕熱與痰濁互搏,濕熱痰飲上溢而成。
瘦癟:舌體瘦小而薄。
舌淡白者為陰陽俱虛,氣血不足,不能充盈舌體。舌紅而絳者,則多為陰虛火旺。
痿軟:舌頭柔軟是正常狀態,故病人之舌體柔和靈活而紅澤的,是為有胃氣,有病也較輕。
或病雖甚,也未至危殆。
如果是舌軟至無力自由轉動則稱為痿軟舌。有暴或久之分:
暴痿:多由於熱灼,常出現紅乾舌。
病久:舌色絳而痿軟者,陰虧已極,津氣不能分佈於舌本~為不治。
強硬:
是指舌體既不胖大,也不短縮,而呈強硬失其柔和及靈活。
主要:熱入心包:高熱昏迷、肝昏迷、卒中、腦震盪、腦挫傷。
少數:內風,因局部因子,如舌上有乾硬之厚苔而使舌強硬。
偏歪:舌伸出時,舌尖偏向一側,或左或右。病在左邊舌會偏右,病在右邊舌就偏左
屬全身病:常見於中風後遺症,常與口眼歪斜或是 四肢偏癰同見。
屬局部病:舌下神經受壓迫損傷所引起。
顫動:舌體伸縮時顫動,常見於甲狀腺機能亢進證,體虛軟弱,或是慢性酒精中毒者。
我國醫學認為:「舌之顫動多責於肝。大抵舌戰由於氣虛者,蠕蠕微動;由於肝風者,羽羽煽動。更宜參之舌色,如舌色淡白而戰者,為陽氣不能溫養也;如舌色淡紅而戰者,氣血俱虛也;嫩紅而戰者,血虛液虧也;鮮紅而戰者,血虧肝風內動也;紫紅而戰者,肝臟熱毒動風也。」
伸縮:神經質的人,其舌伸縮迅速,性情緩慢者,其舌動作也較懶散。
實熱症患者,常欲借伸出舌以瀉熱氣;胃熱唇躁者,常欲伸舌以舐唇。
若舌縱不收,兼見神智不清,或喜笑無常者,乃痰熱之邪擾亂心神,使苗竅失職也。
所謂縮,就是舌體收緊不能伸長,可以是天生舌系帶較短,使舌不能伸出口外。若是因病縮短,多屬危候。
另外舌縮尚有寒熱之分,在辨舌指南中提到:「凡舌卷囊縮者,屬熱極;舌卷囊不縮者,屬虛寒;舌短而胖者,屬痰濕。
舌質的型態
3.舌面的變化
(1)點刺:主要為舌上的蕈狀乳頭增生或肥大所形成,根據色澤、大小不同,可分為以下三種:
點刺舌:常見于蟲病( 蟲舌)、熱病及心火有餘之症。
紅星舌:蕈狀乳頭增生、腫脹、充血,密集于舌尖及舌前中部,又可稱為草莓舌或覆盆子舌。為臟腑血分皆熱
白星舌:蕈狀乳頭肥大而水腫變性,如珍珠樣白色透亮,或如水泡樣半透明,又稱水泡舌。為熱病傷陰, 或營養不良,致舌質萎縮變性而造成的。
(2)裂紋:可見於全舌面,尤其舌其前半部及舌尖兩側緣,可有種種方向之裂溝及皺紋。裂紋可呈縱形,橫形,井形,艾紋,或腦回狀,或鵝卵石狀。
病變性舌裂常與萎縮舌同見於營養不良性疾病,如消耗性疾病,所致的慢性舌炎,故兼見舌痛,口乾等現象。
舌裂紋以虛證為多見,尤以血虛,陰虛為主;也可見於熱盛之證。
舌裂紋有時指舌苔裂紋,但一般不如舌質的裂紋重要。辨證時由苔之乾潤來分析.....
乾而有裂者多見於外感病火灼傷津。
有津而裂則多見於氣虛。
(3)光滑舌:主要為絲狀乳頭及蕈狀乳頭均萎縮,所形成使舌面之乳頭全部消失而呈現光滑一片......
不論外感或內傷見光滑舌者,均為陰液消亡的現象,故舌質大多紅或絳色,但若陰虧在加上氣虛,則舌質可見淡白。
形成光滑舌的原因多為汗下過度,或應潤而用燥藥,或久病失治,使胃腎陰液涸竭。
在辨證時若見舌底和咽喉都乾,重點在腎液之竭;若為舌心較乾,重點在胃津之涸。
舌面的變化
舌診:診舌色
舌色
正常舌色
—淡紅舌
人體有病時,可以反映於舌,出現各種病理現象,從舌質表現的主要有淡白舌、紅絳舌、青紫舌三種。
淡白舌
舌色:紅少白多,按其紅白比例的不同,可分為兩類:
較正常人的舌色略淡,但仍可見有紅色。
舌色枯白,血色全無,連口唇、齒齦也均蒼白無華。
舌體:一般多較正常肥大,舌面濕潤多津,猶如有過剩的水濕浸透於內,而顯得浮胖嬌嫩。
有部份淡白舌-舌體也可接近正常或略瘦小。
胖嫩舌多見於陽虛寒濕患者;瘦小舌多 見於氣血兩虛患者。
舌的邊緣:可因受壓而出現明顯的齒 印,呈荷葉邊樣。
舌苔:一般-薄白苔或白膩苔。
極少數-灰黑苔或光剝無苔。
綜上所述,認為:
淡白舌多見於虛寒,也有與發熱並見者,因淡白舌患者體質極虛,易受外邪之侵襲,常可致發熱。
發熱之時,有部分淡白舌可轉化為淡紅或紅舌,也有部分並不轉變,始終為淡白舌。
淡白舌辨證類型
氣血兩虛型:舌色淡白,舌體與正常大小相似,或稍小於正常。舌面雖潤,但並不多津。
其症狀可有:聲低、息微、自汗、心悸、頭暈、耳鳴、唇淡、色萎等。脈象虛細或稍帶數。
陽虛寒濕型:舌色淡白,舌體胖嫩,濕潤多津,舌邊有齒印。
症狀可有:畏寒、肢冷、浮腫、嗜眠、便溏等。脈象多現沉遲。
紅絳舌
淡紅為舌之本色。若紅而朱赤,或紅而帶絳,則均為病色。
一般而言,絳舌多為紅舌的進一步發展,在絳舌出現之前,多經過紅舌的階段。
紅絳舌的舌色基本上可分為鮮紅與絳紅兩種,結合舌質的光澤則又有光亮與晦暗之分。
紅絳舌舌體一般均較瘦癟,某些嚴重病例,舌可卷縮而不能伸出口外。紅絳舌舌面的濕潤度一般均較乾燥,唾液黏稠而少;或舌面乾燥,津液全無,以手指摸之毫不沾指。
多數病人在舌面可見各種形狀之裂紋,如縱裂、橫裂、井紋烈、爻紋裂及葉脈狀裂。也有裂紋甚深而不規則,成鵝卵石樣等。
紅絳舌的乳頭變化
淨舌:正常薄白苔之銀灰色表面消失。絲狀乳頭低矮,輕度萎縮,或向蕈狀乳頭過渡,因之舌面潔淨而色紅。
剝舌:舌苔有部份缺損或剝脫,乃由於絲狀乳頭侷限性萎縮所致,而蕈狀乳頭改變不多, 或有輕度增生。
紅刺舌:多見於舌之邊尖,乃絲狀乳頭萎縮或減少,蕈狀乳頭數目增多而且顯著突出所致,但蕈狀乳頭的大小尚屬正常範圍或輕度肥大。
紅星舌:較紅刺舌更為突出,猶如草莓。絲狀乳頭萎縮減少,蕈狀乳頭不但數目增多,而且顯著變大充血。
光滑舌:舌面光華如鏡,絲狀乳頭及蕈狀乳頭同時萎縮,稱之為鏡面舌。
紅絳舌的乳頭變化之比較
舌色鮮紅或深紅,表示營血中有熱。絳舌熱程度較紅舌更為嚴重。
熱的性質有虛實之不同。實熱是陽有餘,乃由外感溫熱之邪,或由風寒燥氣傳裡化火而成。虛熱則是由陰液不足,相對的反呈陽熱有餘。
其區別必須結合全身症狀:
實熱者必舌紅絳而口渴喜冷,脈洪數有力。
虛熱者,舌雖紅絳而口不渴,或雖渴而不喜飲,漱水而不欲咽,脈必細數無力。
陰虛進一步發展成為純虛證,無陽亢見證﹝腎陰或胃陰枯竭﹞,此時舌象表現,多呈光滑而枯萎。此種舌象稱為鏡面舌。
鏡面舌:舌質紅絳,平如鏡面,望之發光,實際乾燥無津。見於全舌或舌的一部分,主胃、腎陰液大傷。
局部紅絳
舌尖紅、 起赤:心火上炎
舌尖紅、出血:心經邪熱
舌邊紅赤:肝熱
舌邊紅、且起芒刺:肝熱極
舌中紅:脾胃之火
舌根紅:腎火
舌邊尖紅:心肝之火
註:淡白挾紅常為虛火。
紅絳舌分型
病程 | 辨證 | 舌象 | 苔象 | 診斷 | 治療 | |
實 熱 型 | 起病初、 邪勝正氣未衰 | 神昏譫語、 發熱較高 | 紅絳鮮明、 紅刺增生、 乾燥起裂 | 或白乾、 或黃糙、 或焦黑 | 邪實,傷陰 非病理焦點 | 清熱涼營 |
陰 虛 型 | 慢性消耗病、 溫熱 病後期 | 午後潮熱、面紅、五心煩熱 | 紅絳不鮮明、或僅見舌邊尖紅赤 | 少或無、 舌面乾少津并不喜飲 | 陰虛 胃腎陰枯 | 壯水以治陽亢 大劑養陰 |
舌診:診舌苔
舌苔的基本認識
苔色:隨著病變的發展,苔色可由白到黃,由黃到 灰黑(熱證);也可由白到淡灰,或淡黑色(寒 證)。
苔質:
苔的有無
苔的厚薄
苔的有根無根
苔的偏全變化
苔的剝脫
苔的腐膩
診察舌苔的注意點
注意光線:光線須直射入口。
注意飲食:飲食會改變舌苔的形色。
注意染苔:食物色素,均可使舌苔染上 雜色。
注意伸出姿勢:舌伸出口外,須呈扁平 形,使舌體放鬆,毫不用力。
舌苔顏色
分為白、黃、黑三種
由舌苔可分出疾病的表裡、寒熱、深淺
一.白苔
主病:屬肺,主表、主寒,但臨床上亦見裡證、熱證者。
薄白苔:舌上薄薄分佈有白色舌苔一層,猶如舌上蒙了一層白紗,或如毛玻璃。全部舌質之色仍可見。
厚白苔:苔色呈乳白樣、或粉白色、或如豆腐渣樣,堆積於舌上。 在舌的邊尖部能見到舌質。
1.表證分為:
風寒
風熱或溫病初起
《辨舌指南》:舌苔白而燥刺者,溫邪也,外症初必微寒, 繼即發熱不已,此邪在手太陰肺經,宜涼散之。
2.半表半裡,苔尚見白
3.寒濕、痰濕或停食
《舌胎統志》
─淡紅舌,中心白膩─寒食傷中─冷飲蓄積
兩傍白膩─寒伏膜原
舌根白膩──寒在丹田 ─腸鳴飧泄
滿舌白膩──痞滿寒痛─痰嗽氣急
4.溫病實熱症,可見白苔,但多乾燥無
5.濕熱
白苔整理
舌苔特點 | 全身症狀 | 多見於 | |
表寒型 | 舌苔薄白而潤,舌質淡 紅或較正常略淡 | 惡寒較重 | 風寒外感初起 |
表熱型 | 舌苔薄白而乾 | 惡寒較輕 | 溫病初起 |
寒濕積滯型 | 苔多白厚而垢膩,刮之 不能去,表面濕滑 | ||
實熱型 | 舌苔白而乾燥起裂,或 如白粉鋪舌,顆粒分明,乾燥無津 | 熱邪傳裡,可見於溫病之中期,也可見於濕溫証 |
二.黃苔
黃苔多見於熱病的病程 黃色應胃候陽明裡証之熱邪
黃苔的種類:
淡黃 嫩黃 深黃 焦黃等等每一種黃苔又有厚薄 潤燥 腐膩不同表現
黃苔的分布:
多分布在舌根及正中溝部位 有時也可布滿全舌
黃苔也時可與其他苔色同時兼見
黃苔患者的舌質多屬於紅或絳 但也可見於正常淡紅舌 質或胖嫩舌質的人
黃苔的種類變化大且不易去除
黃苔的意義:
古書的記載: 黃苔者,裡證也,傷寒出病無此舌….直至陽明腑實胃中火盛…固有此苔。
熱深入胃則苔黃:
黃苔舌,表裡實熱證有之,表裡虛寒證無之;
黃苔見於全舌 為臟腑之熱;
見於某經,為某經之熱。
白苔主表,黃苔主裡;太陽主表,陽明主裡 故黃苔專主陽明裡證。
一般表證,舌苔為白;但持續一段時間,舌苔開始轉 為黃色,所以表證也可見到黃苔;通常為黃苔中夾雜 白苔,當先解表,再攻裡。
黃苔的中醫辨證:
表熱入裡型:
苔薄白或稍厚,白中帶有黃色,潤澤如常。
白苔初變為黃苔,舌邊淡紅,中根淡黃而潤滑。
舌尖白根黃,都表示表邪入裡寒邪已有化火之兆。
胃家實熱型:
邪熱傳裡,胃熱迫於內舌見黃苔乾澀,深黃而厚
見芒刺、焦裂或夾灰黑等等
表示胃家有實熱
溼熱型:
舌苔黃而黏膩,滑潤多津,或見黃滑苔, 並見身目具黃小便也黃,都屬於溼熱為患。
三.黑苔
黑苔一般是在疾病持續一定時日,發展至相當程度後始會出現,故病情多數比較嚴重。
黑苔之形成,主要是絲狀乳頭增殖變黑所致。
黑苔的厚度,可自輕度增厚至濕著增厚。
經治療後,黑苔可逐漸轉淡而代之以薄白苔,也有黑苔脫落而見光紅舌者。
黑苔患者之舌質多數為紅絳舌,但也有淡白舌。
臨床上較少見,但中醫認為病人現此舌 苔,症勢大多嚴重,可分為:
熱極耗陰型--芒刺乾焦起裂
陽虛陰寒型—舌淡白.薄潤黑苔.色較 淡
腎虧型—舌體瘦.苔較乾.無發熱
苔質
苔薄:正常舌苔,提示胃有升發之氣。
苔厚:由胃夾濕濁、痰濁、食濁、熱邪 等熏蒸,積滯舌面所致,主痰濕、食 積、裏熱等證。
薄白苔
剝苔
形成原因:
胃氣匱乏,不得上蒸舌面
胃陰枯竭,不能上潮於舌
舌紅剝苔:陰虛
舌淡剝苔:血虛或氣血兩虛
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图解:裂纹舌
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
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裂纹舌主病:(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
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
《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认为平人之舌无纹,有纹为血衰,裂纹多少深浅,反映血衰之甚微。
——舌生横裂纹为素体阴亏,如冰片纹,多为老年阴虚;
——舌绛无苔或有横直纹而短小者,为阴虚液涸;
——舌见裂、断纹如人字,川字,属胃燥液枯而实热内逼。
——舌红见人字纹,乃邪初入心.或阴证误用凉药;
——舌红而裂,大渴引饮者为上消;
——红赤苔腻厚而裂纹,为脏腑实热;
——无苔无点而赤裂,为阴虚火炎;
——舌绛干燥裂纹,为邪热入肝或阴液大伤;
——但裂不光,为胃阴不足,痰热凝结;
——若舌绛而边尖破碎,又有血痕而痛,为阴液大亏,心火上炽;
——舌黄有虎斑纹者。为气血两播;
——舌红润而有黑纹,为厥阳之寒证;
——下后反见人字纹者,为肾气凌心;
——中有袭纹者,多属胃气中虚;
——淡白舌有发纹满布者,为脾虚湿侯,舌红露黑纹数条而苔滑者,为水乘火位之寒证;
——舌现蓝纹,在伤寒为胃气衰微,在杂病为寒积滞宫中;
——裂纹而出血,血液灼枯,舌尖出血,为心经邪热塑盛。
——由于裂纹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较少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主病及相关研究:
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裂纹舌主病:(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
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
《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认为平人之舌无纹,有纹为血衰,裂纹多少深浅,反映血衰之甚微。
——舌生横裂纹为素体阴亏,如冰片纹,多为老年阴虚;
——舌绛无苔或有横直纹而短小者,为阴虚液涸;
——舌见裂、断纹如人字,川字,属胃燥液枯而实热内逼。
——舌红见人字纹,乃邪初入心.或阴证误用凉药;
——舌红而裂,大渴引饮者为上消;
——红赤苔腻厚而裂纹,为脏腑实热;
——无苔无点而赤裂,为阴虚火炎;
——舌绛干燥裂纹,为邪热入肝或阴液大伤;
——但裂不光,为胃阴不足,痰热凝结;
——若舌绛而边尖破碎,又有血痕而痛,为阴液大亏,心火上炽;
——舌黄有虎斑纹者。为气血两播;
——舌红润而有黑纹,为厥阳之寒证;
——下后反见人字纹者,为肾气凌心;
——中有袭纹者,多属胃气中虚;
——淡白舌有发纹满布者,为脾虚湿侯,舌红露黑纹数条而苔滑者,为水乘火位之寒证;
——舌现蓝纹,在伤寒为胃气衰微,在杂病为寒积滞宫中;
——裂纹而出血,血液灼枯,舌尖出血,为心经邪热塑盛。
——由于裂纹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较少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胖大舌
胖大舌:舌体虚浮胖大,或边有齿痕,色淡而嫩的称胖大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
胖大舌亦有古籍将其与肿胀舌合论。实则,大舌是由脾之阳气虚衰,或兼寒湿而致舌体胖大,虚浮,嫩软色淡,常有也痕,属虚,当与肿胀舌区别而论。
胖大舌主病:
(1)脾虚,证见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气懒言,倦怠食少,腹满便溏,脉虚缓或迟弱。多由于水饮痰湿阻滞,水湿潴留舌体致舌体胖大。若谈白胖嫩,舌面水滑,属脾肾阳虚,气不化津,水湿上泛所致,治宜健脾益气,方宜八理中汤,补中益气汤类。
临床多见于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等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2)肾虚水泛,证见舌大胖嫩,色淡,边有齿痕,腰以下肿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面色晦暗或晃白,脉沉迟或沉细,治直温阳利水,用金匮肾气丸、真武扬之类,另外若见舌淡红而胖大,伴黄腻苔,多是脾胃湿热与痰浊相搏,湿热痰饮上溢所致。治宜化湿逐痰,.宜茵陈、木通、滑石、石膏、栀子以清热利湿。
临床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补腰健肾膏、肾炎温阳片、肾炎消肿片等。
主病及相关研究:
胖大舌亦有古籍将其与肿胀舌合论。实则,大舌是由脾之阳气虚衰,或兼寒湿而致舌体胖大,虚浮,嫩软色淡,常有也痕,属虚,当与肿胀舌区别而论。
胖大舌主病:
(1)脾虚,证见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气懒言,倦怠食少,腹满便溏,脉虚缓或迟弱。多由于水饮痰湿阻滞,水湿潴留舌体致舌体胖大。若谈白胖嫩,舌面水滑,属脾肾阳虚,气不化津,水湿上泛所致,治宜健脾益气,方宜八理中汤,补中益气汤类。
临床多见于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等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2)肾虚水泛,证见舌大胖嫩,色淡,边有齿痕,腰以下肿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面色晦暗或晃白,脉沉迟或沉细,治直温阳利水,用金匮肾气丸、真武扬之类,另外若见舌淡红而胖大,伴黄腻苔,多是脾胃湿热与痰浊相搏,湿热痰饮上溢所致。治宜化湿逐痰,.宜茵陈、木通、滑石、石膏、栀子以清热利湿。
临床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补腰健肾膏、肾炎温阳片、肾炎消肿片等。
图解:齿痕舌
齿痕舌: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
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若舌质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古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因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齿痕舌主病:
——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
——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
——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总之可分成气虚与阳虚丙型:
(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治则:补中益气。
(2)阳虚型: 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主病及相关研究:
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若舌质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古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因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齿痕舌主病:
——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
——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
——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总之可分成气虚与阳虚丙型:
(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治则:补中益气。
(2)阳虚型: 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图解:薄白苔
薄白苔铺于舌面,颗粒均匀。干润适中。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白苔,舌色淡红清润,为正常情况下最常见之舌苔,当为“胃中生气所现”。
薄白苔的形成,主要由于口腔咀嚼、吞咽与唾液.饮食的综合作用,使舌粘膜丝状乳头间的物质与角化上皮不断被清除脱落,使舌苔仅有薄白一层。
但当风寒、风湿、寒湿等六淫之邪(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病尚在表(表浅或初期),还未里传(加重或发展),且病邪(病情)较轻,脏腑之气(内脏功能)未伤时,舌苔多见薄白苔。故有“薄白苔主表”之说。
《辨舌指南》中说“凡舌苔白润而薄,邪在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可汗(发汗法),......如麻黄羌活之类 ”常见的舌苔薄白而润滑,舌质正常,多属外感风寒症,若伴有恶寒发热,肢体酸痛,头项强痛.无汗或少汗,脉浮紧,则可用散风寒解表的麻黄汤加减;若舌质红,苔薄白而润,属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化热,可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的中成药有:感冒清热冲剂、通宣理肺口服液等。
薄白苔,舌色淡红清润,为正常情况下最常见之舌苔,当为“胃中生气所现”。
薄白苔的形成,主要由于口腔咀嚼、吞咽与唾液.饮食的综合作用,使舌粘膜丝状乳头间的物质与角化上皮不断被清除脱落,使舌苔仅有薄白一层。
但当风寒、风湿、寒湿等六淫之邪(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病尚在表(表浅或初期),还未里传(加重或发展),且病邪(病情)较轻,脏腑之气(内脏功能)未伤时,舌苔多见薄白苔。故有“薄白苔主表”之说。
《辨舌指南》中说“凡舌苔白润而薄,邪在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可汗(发汗法),......如麻黄羌活之类 ”常见的舌苔薄白而润滑,舌质正常,多属外感风寒症,若伴有恶寒发热,肢体酸痛,头项强痛.无汗或少汗,脉浮紧,则可用散风寒解表的麻黄汤加减;若舌质红,苔薄白而润,属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化热,可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的中成药有:感冒清热冲剂、通宣理肺口服液等。
图解:薄白干苔
薄白干苔:白苔薄铺舌面,津液较少而苔偏干燥。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白干苔由于肺脏津气两伤,气虚则无以化津,津少则无以润舌.苔势因失濡养而干燥。
主病多为风温入肺,邪气伤肺,或为阳虚不能化津上润,肺之气津两伤;前者当清润化燥,可用银翘散加养阴清热生津之法;而后者当益气生津,宜宣肺益气汤.升阳益气之法。
上述薄白干苔如伴有感冒、咳嗽、白泡末痰等症状可参考用药。常用的中成药有:清热养阴类——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冲剂、银黄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 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
宣肺益气类——通宣理肺丸、通宣理肺口服液、急支糖浆、止咳橘红口服液。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白干苔由于肺脏津气两伤,气虚则无以化津,津少则无以润舌.苔势因失濡养而干燥。
主病多为风温入肺,邪气伤肺,或为阳虚不能化津上润,肺之气津两伤;前者当清润化燥,可用银翘散加养阴清热生津之法;而后者当益气生津,宜宣肺益气汤.升阳益气之法。
上述薄白干苔如伴有感冒、咳嗽、白泡末痰等症状可参考用药。常用的中成药有:清热养阴类——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冲剂、银黄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 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
宣肺益气类——通宣理肺丸、通宣理肺口服液、急支糖浆、止咳橘红口服液。
图解:厚白腻苔
厚白腻苔:舌象为苔色白而厚,颗粒坚紧或疏松,可布满全舌,亦可边尖较薄,中、根部较厚。
主病及相关研究:
厚白腻苔多由中焦脾胃的阳气不振,以致饮食停滞,或为湿浊痰积之候。
《辨舌指南》:“舌苔白腻,胸隔闷痛,心烦干呕;时欲饮水,水入则吐,此热因饮郁,宜辛淡化饮。”
厚白腻苔主病:主湿、主痰、主寒。
由外感寒湿之舌苔白腻,为感受寒湿之邪。寒则令色白,湿则主腻苔;因寒湿在表,故舌苦可呈薄白而腻,治当温散寒湿,方选羌活胜湿汤。
由湿阻膜原之舌苔白腻,为感受湿热病毒所致,亦可因湿浊内蕴又复感外邪引发;湿热由表入里,蕴伏于膜原之间。阳气被郁,湿浊上泛而见白厚腻而干之舌苔,或白如积粉。治宣化湿辟浊兼清热,方用达原饮。
由寒饮内停之舌苔白腻,为脾阳不振,水饮内停所致舌苔白而厚腻,或水滑。治宜温阳醒脾行水,方用温脾场。
值得往意的是,热因饮郁,水饮湿浊之邪盛于外而上溢于舌,使舌苔白而厚腻,并不现黄苔;然毕竟中郁有热邪,故可见心烦干呕,时欲饮水,当辨这种病变不同于湿热郁蒸之现黄苔。
临床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等重症病人的舌象。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也可按证试用部分中成药。常用的此类中成药有:小青龙合剂、苏子降气丸、止嗽定喘口服液、玉屏风口服液、洋参保肺口服液、蛤蚧定喘丸、生脉散口服液、冠心生脉口服液、活心丸、血府逐瘀口服液益心口服液、安神养心丸等
主病及相关研究:
厚白腻苔多由中焦脾胃的阳气不振,以致饮食停滞,或为湿浊痰积之候。
《辨舌指南》:“舌苔白腻,胸隔闷痛,心烦干呕;时欲饮水,水入则吐,此热因饮郁,宜辛淡化饮。”
厚白腻苔主病:主湿、主痰、主寒。
由外感寒湿之舌苔白腻,为感受寒湿之邪。寒则令色白,湿则主腻苔;因寒湿在表,故舌苦可呈薄白而腻,治当温散寒湿,方选羌活胜湿汤。
由湿阻膜原之舌苔白腻,为感受湿热病毒所致,亦可因湿浊内蕴又复感外邪引发;湿热由表入里,蕴伏于膜原之间。阳气被郁,湿浊上泛而见白厚腻而干之舌苔,或白如积粉。治宣化湿辟浊兼清热,方用达原饮。
由寒饮内停之舌苔白腻,为脾阳不振,水饮内停所致舌苔白而厚腻,或水滑。治宜温阳醒脾行水,方用温脾场。
值得往意的是,热因饮郁,水饮湿浊之邪盛于外而上溢于舌,使舌苔白而厚腻,并不现黄苔;然毕竟中郁有热邪,故可见心烦干呕,时欲饮水,当辨这种病变不同于湿热郁蒸之现黄苔。
临床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等重症病人的舌象。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也可按证试用部分中成药。常用的此类中成药有:小青龙合剂、苏子降气丸、止嗽定喘口服液、玉屏风口服液、洋参保肺口服液、蛤蚧定喘丸、生脉散口服液、冠心生脉口服液、活心丸、血府逐瘀口服液益心口服液、安神养心丸等
图解:白苔燥裂舌
白苔燥裂舌象为苔色白,可薄可厚,颗粒粗糙而疏松,干燥且质硬,望之如砂石,扪之糙手,即为白糙苔,若颗粒较细,质地板硬,巳布有纵横裂纹,称白苔燥裂。
主病及相关研究:
白苔和燥裂两者亦可同现于舌面,故统称白苔燥裂。总因内热暴起,津液暴伤所致。多见于急性温热病,燥热暴起,津液暴伤,真阴将竭,而苔色尚未及转黄之时,若苔虽白裂,却不甚干,常见于暑温,暑热伤气,内夹湿浊。
《舌鉴辨正》:“白苔燥裂舌,乃因误服温补,灼伤真阴,无黄黑色者,真阴将枯竭舌,舌上无津,苔已干燥,故不能变显他色。”
白苔燥裂主病,主暴热伤津;治宜生津泻热;主暑热伤气,内夹湿浊,治宜清暑益气。
临床多见于外感热病和急性传染性疾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中成药有:紫雪散、羚翘解毒丸、板蓝根冲剂等。
主病及相关研究:
白苔和燥裂两者亦可同现于舌面,故统称白苔燥裂。总因内热暴起,津液暴伤所致。多见于急性温热病,燥热暴起,津液暴伤,真阴将竭,而苔色尚未及转黄之时,若苔虽白裂,却不甚干,常见于暑温,暑热伤气,内夹湿浊。
《舌鉴辨正》:“白苔燥裂舌,乃因误服温补,灼伤真阴,无黄黑色者,真阴将枯竭舌,舌上无津,苔已干燥,故不能变显他色。”
白苔燥裂主病,主暴热伤津;治宜生津泻热;主暑热伤气,内夹湿浊,治宜清暑益气。
临床多见于外感热病和急性传染性疾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中成药有:紫雪散、羚翘解毒丸、板蓝根冲剂等。
图解:黄腻苔:舌象为苔色黄而粘腻,颗粒紧密胶粘,加黄色粉末调涂舌面。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成。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
黄腻苔主病:主湿热积滞,痰饮化热或食滞化热等证;亦主外感暑热,湿温等证。治宣清热,化湿,祛痰。
另外,辨黄腻苔;尚应注意结合舌质合参。
——若淡红舌,黄苔满布舌面,苔色润泽不燥;边尖兼少许白苔,因外邪传里化热,进入阳明胃腑而生。主病,热入阳明证,气分湿热症,肝胆疾患及尿路感染,多种发热疾病.治宜清热解毒,疏通表里。
——若红舌,黄腻苔,中厚而边薄,紧密细腻,根部尤甚,则多因热痰互结,或湿邪入里化热,或温热之邪结于胃肠,尚未至阳明燥实。
——若舌色深红发绎,则又为营热深重之候;主病;热痰互结.中焦湿热;胃肠宿食。治宜清热化湿,涤淡导滞。
——若紫舌,灰黄厚苔,苔润而不燥,即为寒热错杂,热从寒化,或寒从热化之危重之候,多因为热病不愈,心阳暴衰,停痰厌饮久久不愈,兼感外邪,入里化热;盛夏炎热,恣食生冷而发中寒霍乱;阴盛于内,逼热上浮;素体内有瘀血.又感邪化热;故主病为真寒假热,心肾阳衰,霍乱吐泻,哮喘诸证。治宜温通心肾,回阳救迎;清热化池;活血化瘀。
——若紫暗舌,黄腻苔,舌体胖,舌面满布黄苔.夹有白苔,中根较厚,其色黄而厚腻,其形成可因阴证央食,可因痰湿内郁,可因寒邪凝滞,可因湿食阻滞中焦,气血郁阻,亦有湿热与胃肠糟粕搏结之证。治宜温阳健脾,活血消积。
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胃肠炎.胆囊炎,尿毒症等病人的舌象。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成。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
黄腻苔主病:主湿热积滞,痰饮化热或食滞化热等证;亦主外感暑热,湿温等证。治宣清热,化湿,祛痰。
另外,辨黄腻苔;尚应注意结合舌质合参。
——若淡红舌,黄苔满布舌面,苔色润泽不燥;边尖兼少许白苔,因外邪传里化热,进入阳明胃腑而生。主病,热入阳明证,气分湿热症,肝胆疾患及尿路感染,多种发热疾病.治宜清热解毒,疏通表里。
——若红舌,黄腻苔,中厚而边薄,紧密细腻,根部尤甚,则多因热痰互结,或湿邪入里化热,或温热之邪结于胃肠,尚未至阳明燥实。
——若舌色深红发绎,则又为营热深重之候;主病;热痰互结.中焦湿热;胃肠宿食。治宜清热化湿,涤淡导滞。
——若紫舌,灰黄厚苔,苔润而不燥,即为寒热错杂,热从寒化,或寒从热化之危重之候,多因为热病不愈,心阳暴衰,停痰厌饮久久不愈,兼感外邪,入里化热;盛夏炎热,恣食生冷而发中寒霍乱;阴盛于内,逼热上浮;素体内有瘀血.又感邪化热;故主病为真寒假热,心肾阳衰,霍乱吐泻,哮喘诸证。治宜温通心肾,回阳救迎;清热化池;活血化瘀。
——若紫暗舌,黄腻苔,舌体胖,舌面满布黄苔.夹有白苔,中根较厚,其色黄而厚腻,其形成可因阴证央食,可因痰湿内郁,可因寒邪凝滞,可因湿食阻滞中焦,气血郁阻,亦有湿热与胃肠糟粕搏结之证。治宜温阳健脾,活血消积。
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胃肠炎.胆囊炎,尿毒症等病人的舌象。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黄燥苔舌象为苔色黄干而少津(津液),属邪热伤津之病变。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燥苔:成因有数种:
(1)苔薄黄而干,为病初外邪化热入里,邪热伤津;
(2)苔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3)舌苔干色黄,满舌厚积,为实热里证;
(4)若苔色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为表邪已解邪气内传.结聚脏腑。
(5)若病后期苔由厚而薄,色由深而浅,干而少津,则为邪热虽退,津犹未生之候。
黄燥苔主病:邪热传里,治直泻热清里。气分热盛津伤,宜辛寒清气,泄热保津。实热里证,邪热结脏腑。宜苦寒攻下以泄热救阴。热退津伤,治宜甘寒生津。
因黄燥苔多合并有复杂的主病,所以用药也要根据病情来定。常用的清热去火药中成药有:清热解毒丸、新清宁片、紫雪散、安宫牛黄丸等。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燥苔:成因有数种:
(1)苔薄黄而干,为病初外邪化热入里,邪热伤津;
(2)苔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3)舌苔干色黄,满舌厚积,为实热里证;
(4)若苔色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为表邪已解邪气内传.结聚脏腑。
(5)若病后期苔由厚而薄,色由深而浅,干而少津,则为邪热虽退,津犹未生之候。
黄燥苔主病:邪热传里,治直泻热清里。气分热盛津伤,宜辛寒清气,泄热保津。实热里证,邪热结脏腑。宜苦寒攻下以泄热救阴。热退津伤,治宜甘寒生津。
因黄燥苔多合并有复杂的主病,所以用药也要根据病情来定。常用的清热去火药中成药有:清热解毒丸、新清宁片、紫雪散、安宫牛黄丸等。
图解: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苔正常人中所见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
黄苔颜色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多分布于舌根及正中间部分,亦可满布全舌,同时,如前所述,黄苔也可与其他苔色如白苔兼见,而各种黄苔中又有厚薄、润燥、腐腻不同。
黄苔主病,主脾胃病、主里证、主热证。《百鉴辨正•黄苔总论》认为黄苔,表里实热症有之,表里虚寒证则无。邪热熏灼令苔现黄色,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外感病舌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而化热,在伤寒则属阳明;在温病则属气分。而表证、虚寒证亦可见黄苔:若薄白带淡黄苔,为风热表证或风寒在表化热,若淡黄厚苔,为胸腔湿热,气滞不宣;若舌谈胖嫩,苔黄滑润.为阳虚水混下化、因此说,黄苔主里是基本的,但不足绝对的。
黄苔形成机制的现代研究:(1)黄苔形成与体温升高有关;(2)黄苔与炎症感染有关;(3)黄苔与消化道功能紊乱有关;(4)黄苔与古苔微生物有关。
总之,研究者们认为,黄苔与感染炎症及发热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关系最大,由干舌局部丝状乳头的增殖,口腔唾液腺体分泌减少.加上局部着色作用,舌的局灶性炎症渗出,以及产色微生物作用,共同形成黄苔。
由于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苔正常人中所见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
黄苔颜色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多分布于舌根及正中间部分,亦可满布全舌,同时,如前所述,黄苔也可与其他苔色如白苔兼见,而各种黄苔中又有厚薄、润燥、腐腻不同。
黄苔主病,主脾胃病、主里证、主热证。《百鉴辨正•黄苔总论》认为黄苔,表里实热症有之,表里虚寒证则无。邪热熏灼令苔现黄色,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外感病舌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而化热,在伤寒则属阳明;在温病则属气分。而表证、虚寒证亦可见黄苔:若薄白带淡黄苔,为风热表证或风寒在表化热,若淡黄厚苔,为胸腔湿热,气滞不宣;若舌谈胖嫩,苔黄滑润.为阳虚水混下化、因此说,黄苔主里是基本的,但不足绝对的。
黄苔形成机制的现代研究:(1)黄苔形成与体温升高有关;(2)黄苔与炎症感染有关;(3)黄苔与消化道功能紊乱有关;(4)黄苔与古苔微生物有关。
总之,研究者们认为,黄苔与感染炎症及发热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关系最大,由干舌局部丝状乳头的增殖,口腔唾液腺体分泌减少.加上局部着色作用,舌的局灶性炎症渗出,以及产色微生物作用,共同形成黄苔。
由于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舌上苔呈黄色,薄黄苔薄白中带有浅黄苔,色淡黄。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黄苔: 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常见的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
薄黄苔多由白苔转来,示病变已由寒(六淫中的寒)化热.由表入里(病情加重或病期延长)。
《伤寒论本旨》中说:“凡现黄苔浮薄色谈者,其热在肺,尚未入胃。”其中,言肺,指肺气所主之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即病犹在表(表浅);言胃,指里(深层)证。
——若薄黄而润苔,多由表邪初入里,里热不甚(不严重),津液未伤;治当清热透表(把病邪从表浅的卫分通过发汗驱逐出去);
——若薄黄而干苔,则当辨(分辨)病人不恶不怕)寒反恶热(反而怕热),为伤寒外邪初入(刚刚进入)阳明(胃)之里,或温热之邪欲入(要进入)气分,为胃家热而未实(胃中有热但并不太重)),热邪伤津之证。宜甘寒轻剂以濡养津液;
——若薄白而带浅黄苔,为风热在表或风寒化热,当辛凉解表。
上述薄黄苔有伴有:
(1)发热头痛、咽干乏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清热透表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冲剂、银黄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 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等。
(2)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甘寒轻剂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抗病毒口服液、金莲清热冲剂、银翘解毒冲剂等。
(3)上述症状较重者除可适用上述药外,还可试用清肺抑火丸、竹沥化痰丸等药。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黄苔: 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常见的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
薄黄苔多由白苔转来,示病变已由寒(六淫中的寒)化热.由表入里(病情加重或病期延长)。
《伤寒论本旨》中说:“凡现黄苔浮薄色谈者,其热在肺,尚未入胃。”其中,言肺,指肺气所主之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即病犹在表(表浅);言胃,指里(深层)证。
——若薄黄而润苔,多由表邪初入里,里热不甚(不严重),津液未伤;治当清热透表(把病邪从表浅的卫分通过发汗驱逐出去);
——若薄黄而干苔,则当辨(分辨)病人不恶不怕)寒反恶热(反而怕热),为伤寒外邪初入(刚刚进入)阳明(胃)之里,或温热之邪欲入(要进入)气分,为胃家热而未实(胃中有热但并不太重)),热邪伤津之证。宜甘寒轻剂以濡养津液;
——若薄白而带浅黄苔,为风热在表或风寒化热,当辛凉解表。
上述薄黄苔有伴有:
(1)发热头痛、咽干乏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清热透表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冲剂、银黄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 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等。
(2)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甘寒轻剂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抗病毒口服液、金莲清热冲剂、银翘解毒冲剂等。
(3)上述症状较重者除可适用上述药外,还可试用清肺抑火丸、竹沥化痰丸等药。
图解:灰苔:舌上苔色呈现灰中带黑者,称“舌苔灰黑”。
主病及相关研究:
灰苔严格说,舌苔灰与舌苔黑之色泽、主病不尽相同。然苔色渐黑即为灰;苔色深灰则为黑,苔灰主病略轻,苔黑主病较重,随病情发展与转归,两者又密切相关。
灰苔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或与黄苔同时并见,《辨舌指南•辨舌之颜色》:“灰色苔者,即黑苔之轻也。加以青黄和入黑中,则为灰色也,当与黑苔同治。”一般主里证,但尚有寒热之分。《伤寒指掌,察舌辨症法》:“舌苔灰黑而滑者,此寒水侮土.太阴中寒证也。……宜理中汤主之。如杂症而现黑滑苔者,必是湿饮伤脾,宜温中和脾逐饮治之。”可见灰苔湿润,多为痰饮内停,寒湿内阻;若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见于外感热病.或为阴虚火旺,见于内伤杂病;邪热传里,时疫,郁积,蓄血等,均可见灰苔。
总之灰苔主病:灰苔干燥,主阳明腑实,阴液已伤,若腑实证在,治直苦寒攻下;若无腑实证候,脉细数,治宜苦寒救液。若灰苔粘腻,主痰湿内阻,温病兼挟痰湿之证,或伴其他险恶证候,还当细辨。治宜温中燥湿,芳香清化。灰苔滑润,兼吐利脉细,主阳虚有寒之阴证,治宜温阳祛寒,如四逆,理中等。
另外灰苔主病有寒、热、淡湿之不同,临床还需结合舌质、舌面润燥及其它证候审察辨证。
主病及相关研究:
灰苔严格说,舌苔灰与舌苔黑之色泽、主病不尽相同。然苔色渐黑即为灰;苔色深灰则为黑,苔灰主病略轻,苔黑主病较重,随病情发展与转归,两者又密切相关。
灰苔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或与黄苔同时并见,《辨舌指南•辨舌之颜色》:“灰色苔者,即黑苔之轻也。加以青黄和入黑中,则为灰色也,当与黑苔同治。”一般主里证,但尚有寒热之分。《伤寒指掌,察舌辨症法》:“舌苔灰黑而滑者,此寒水侮土.太阴中寒证也。……宜理中汤主之。如杂症而现黑滑苔者,必是湿饮伤脾,宜温中和脾逐饮治之。”可见灰苔湿润,多为痰饮内停,寒湿内阻;若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见于外感热病.或为阴虚火旺,见于内伤杂病;邪热传里,时疫,郁积,蓄血等,均可见灰苔。
总之灰苔主病:灰苔干燥,主阳明腑实,阴液已伤,若腑实证在,治直苦寒攻下;若无腑实证候,脉细数,治宜苦寒救液。若灰苔粘腻,主痰湿内阻,温病兼挟痰湿之证,或伴其他险恶证候,还当细辨。治宜温中燥湿,芳香清化。灰苔滑润,兼吐利脉细,主阳虚有寒之阴证,治宜温阳祛寒,如四逆,理中等。
另外灰苔主病有寒、热、淡湿之不同,临床还需结合舌质、舌面润燥及其它证候审察辨证。
图解:黑苔较灰苔色深,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黑苔:常出现于疾病严重阶段。
《舌鉴辨正•黑舌总论》认为;“凡舌苔见黑色,病必不轻,寒热虚实各证皆有之,均属里证,无表证也。”但当辨吸烟染黑之苦。《中医舌诊•诊察苔色》辨黑苔,灰黑色为黑中带紫;乃邪热在三明经,淡黑色为黑中带白,属寒湿在里;若苔薄而黑如烟煤之色,属中焦阴寒。若中黑而边白质润,为虚寒央湿,多见脾阳不振,或水饮内停。若白苔中满生干黑芒刺,当分润燥;如湿润不碍手,剥之即净,属真寒假热,如干糙而刺手,为寒邪化热,为十二经皆热极;若黄边黑腻苔,为湿热内蕴之征,嗜酒之人尤多见,治当燥湿清热。
黑苔主病:主里、上热极,主寒盛。
若黑灰滑腻苔,为寒湿浊邪停于胃肠之象,主寒饮痰湿.湿痰郁热,治宜温中燥湿,芳香清化;
若黑苔分布于舌之左右,中为白苔,舌色正,干、润适中,为寒实证,为中焦虚弱,外袭之寒邪入于胃腑,致饮食停积不运;主病:中焦寒况;脾胃实热,当温中散寒。
临床多见于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胃癌等病人的舌象。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 暗紫舌:舌色暗紫,晦暗不润泽,紫中略带灰色。
主病及相关研究:
暗紫舌成因有三:
(1)热邪深重,津枯血燥,血行瘀滞。主病:热邪入血,治宜凉血散血。
(2)素有瘀血,又感温热之邪热入于营分,血热瘀蕴,经脉阻滞,可伴腹内结块,胀痛,痛以刺痛为主,痛处不定,肌肤甲错,黑黯消瘦,主病:营热夹瘀,治宜清营破瘀。
(3)温热夹湿兼瘀,湿与热并,瘀蕴不解,主病:血瘀湿热,治宜化瘀利湿。
由于暗紫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焦黄苔:舌象为苔色老黄而焦,或厚而色深黄,黄褐色,尤以中心或舌根部为甚。
主病及相关研究:
焦黄苔为胃家实热内结之象。《国医舌诊学》“黄而干者,胃液伤也;老黄焦裂者.热甚也;老黄甚而黑者、火极似水也,宜急治;黄而燥刺,中黑通尖.或利臭水者,肠胃腐败也。”
若细分舌质辨,则分淡白舌,根焦黄苔,为舌体较大,舌质谈白,舌尖致舌根满布黄苔夹白,舌根部干而少津,呈焦黄色。
黄苔乃胃热炽盛之象,多由病邪入里化热而发;亦或热邪直入阳明,温邪进入气分,根部焦黄乃胃、肾阴液大伤,故主病:阳明腑实证,脏腑三焦实热,或温热病后期,胃肾阴亏,及多种发热症及感染性疾病,治宜苦寒泻下,清热生津。
又绛舌,焦黄苔,舌质红绛,两侧绛而发紫,舌根部焦黄色苔,燥而少津,为外感邪气,化火入里,灼伤营血,津液耗损,胃肠实热,肾阴亏损,从而使阴津不足。邪热与糟粕结于胃腑,津液日枯,令舌质由红到绛,令苔色由黄转焦而无津。主病:温热病邪入营血,或兼阳明燥实证,各种感染性疾病,各种长期发热不退。治宜清热通里,凉血解毒。
由于焦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主病及相关研究:
焦黄苔为胃家实热内结之象。《国医舌诊学》“黄而干者,胃液伤也;老黄焦裂者.热甚也;老黄甚而黑者、火极似水也,宜急治;黄而燥刺,中黑通尖.或利臭水者,肠胃腐败也。”
若细分舌质辨,则分淡白舌,根焦黄苔,为舌体较大,舌质谈白,舌尖致舌根满布黄苔夹白,舌根部干而少津,呈焦黄色。
黄苔乃胃热炽盛之象,多由病邪入里化热而发;亦或热邪直入阳明,温邪进入气分,根部焦黄乃胃、肾阴液大伤,故主病:阳明腑实证,脏腑三焦实热,或温热病后期,胃肾阴亏,及多种发热症及感染性疾病,治宜苦寒泻下,清热生津。
又绛舌,焦黄苔,舌质红绛,两侧绛而发紫,舌根部焦黄色苔,燥而少津,为外感邪气,化火入里,灼伤营血,津液耗损,胃肠实热,肾阴亏损,从而使阴津不足。邪热与糟粕结于胃腑,津液日枯,令舌质由红到绛,令苔色由黄转焦而无津。主病:温热病邪入营血,或兼阳明燥实证,各种感染性疾病,各种长期发热不退。治宜清热通里,凉血解毒。
由于焦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淡白少津舌
淡白少津舌舌上津液不足,甚至没有津液。
主病及相关研究:
淡白少津舌多因阳气虚损,不能生化津液,或阳虚水停,津液敷布不利,不能上承舌体所致。舌色淡白少津,津液由水谷精微经过阳气温煦而化生,复经阳气运行而输布全身,若中、上焦脾肺阳气虚弱,则脾阳不能生津,肺气无以布津。如腹中停水患者,口舌反而干燥,即是一证。阳虚,则既不能化水成津,荣润诸窍,又不能散布津液而致舌淡白少津。
淡白少津舌主病:阳气虚损,津液不足。治宜扶阳益气,生津润燥。
临床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贫血等病人的舌象。上述舌象如伴有:
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肢体沉重,舌苔白厚而腻,脉缓者可试用健脾燥湿类药;
脾胃虚寒——胃脘隐痛,泛吐清水,喜暖喜按,饮食减少,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软弱者可试用健脾开胃,行气消痞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平胃丸、香砂枳术丸、香砂养胃丸、理中丸、黄芪建中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图解:舌苔薄白,舌质淡白,有瘀斑。
主病及相关研究:
淡白夹瘀舌:前人关于淡白含文献中,较少论及淡白夹瘀(斑、点)舌象,临床确有此类舌象,分析其形成原因,当与血虚兼瘀有关。现代舌微循环研究发现,淡白白舌之凿状乳头内微血管充盈不足,且血流缓慢,血管口径变细,而导致局部血流瘀滞,红细胞聚集,引起局部血瘀而即见淡白舌,边尖可见瘀斑、瘀点。主病:气虚血瘀。血虚血瘀。
临床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各类重度贫血病人的舌象。
治宜:养血益气活血。常用的中成药有:
——气血两亏:归芪茸血晶、八珍丸等。
——脾肾阳虚:血速升冲剂、再障生血片、生血丸等。
主病及相关研究:
淡白少津舌多因阳气虚损,不能生化津液,或阳虚水停,津液敷布不利,不能上承舌体所致。舌色淡白少津,津液由水谷精微经过阳气温煦而化生,复经阳气运行而输布全身,若中、上焦脾肺阳气虚弱,则脾阳不能生津,肺气无以布津。如腹中停水患者,口舌反而干燥,即是一证。阳虚,则既不能化水成津,荣润诸窍,又不能散布津液而致舌淡白少津。
淡白少津舌主病:阳气虚损,津液不足。治宜扶阳益气,生津润燥。
临床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贫血等病人的舌象。上述舌象如伴有:
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肢体沉重,舌苔白厚而腻,脉缓者可试用健脾燥湿类药;
脾胃虚寒——胃脘隐痛,泛吐清水,喜暖喜按,饮食减少,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软弱者可试用健脾开胃,行气消痞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平胃丸、香砂枳术丸、香砂养胃丸、理中丸、黄芪建中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图解:舌苔薄白,舌质淡白,有瘀斑。
主病及相关研究:
淡白夹瘀舌:前人关于淡白含文献中,较少论及淡白夹瘀(斑、点)舌象,临床确有此类舌象,分析其形成原因,当与血虚兼瘀有关。现代舌微循环研究发现,淡白白舌之凿状乳头内微血管充盈不足,且血流缓慢,血管口径变细,而导致局部血流瘀滞,红细胞聚集,引起局部血瘀而即见淡白舌,边尖可见瘀斑、瘀点。主病:气虚血瘀。血虚血瘀。
临床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各类重度贫血病人的舌象。
治宜:养血益气活血。常用的中成药有:
——气血两亏:归芪茸血晶、八珍丸等。
——脾肾阳虚:血速升冲剂、再障生血片、生血丸等。
图解:舌色淡白,舌面苔全部脱光,颗粒全无,平滑如镜,舌质似新剥皮之鸡肉。
主病及相关研究:
淡白光莹舌由于脾胃损伤,气血两虚,久久不能恢复,造成营养不良,舌质的不到足够的营养,使舌苔逐渐脱落,又无新苔续生,使全舌淡白而光莹。
另外当辨淡白光莹舌与纯熟白舌和淡白透明苔舌之区别。《伤寒舌鉴•白苔舌总论》:“舌见白苔如熟之色,厚厚裹舌者,”可见亦有白苔厚积之象,为阳微不能蒸化水谷,致气血双亏。有淡白透明首舌,为全舌明净,被覆一层极薄的透明苔,好似浮胖,淡白湿亮,《舌鉴辨证》:“淡白透明舌,不论老幼,见此者即是虚寒,宜补中益气汤加姜、桂、附……。”即认为此舌由于中阳不振,水湿之气反而上显,出现骤视无苔的透明薄苔,当温补脾肾之阳。当予鉴别。
在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和水肿的病人多见此舌。
治宜养胃健脾,补气生血。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归脾丸、人参健脾丸、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丸等。
图解:淡白湿润舌:舌色淡白,舌上润,或湿润多津。主病及相关研究:
淡白光莹舌由于脾胃损伤,气血两虚,久久不能恢复,造成营养不良,舌质的不到足够的营养,使舌苔逐渐脱落,又无新苔续生,使全舌淡白而光莹。
另外当辨淡白光莹舌与纯熟白舌和淡白透明苔舌之区别。《伤寒舌鉴•白苔舌总论》:“舌见白苔如熟之色,厚厚裹舌者,”可见亦有白苔厚积之象,为阳微不能蒸化水谷,致气血双亏。有淡白透明首舌,为全舌明净,被覆一层极薄的透明苔,好似浮胖,淡白湿亮,《舌鉴辨证》:“淡白透明舌,不论老幼,见此者即是虚寒,宜补中益气汤加姜、桂、附……。”即认为此舌由于中阳不振,水湿之气反而上显,出现骤视无苔的透明薄苔,当温补脾肾之阳。当予鉴别。
在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和水肿的病人多见此舌。
治宜养胃健脾,补气生血。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归脾丸、人参健脾丸、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丸等。
主病及相关研究:
前者淡白舌为气血两虚,其舌体大小正常或略小,气虚则不能生血,或血虚而后又气虚,最终气血两虚。不能上荣舌面,多由于疾病久延,失血过多所致,治宜气血双补,以十全大补汤之类,缓缓图功。
后者湿润舌为脾虚寒湿淡白舌,其舌体胖嫩,舌边有齿印,多因脾阳亏损,脾虚化源匮之,脏腑经络无以滋荣,则舌淡白无华,脾虚无以制水,水湿失于运化,浸润于舌,则舌体湿润胖嫩。治宜温脾助阳,祛寒逐湿。
临床多见于虚证、妇科大失血后气血两虚证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补气养血类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苁蓉补肾丸、全鹿丸、乌鸡白凤丸、人参养荣丸、安坤赞育丸等。
图解:舌色鲜红,舌中有裂纹,如人字形等状。
主病及相关研究:
鲜红裂纹舌属心火播灼,热毒熏蒸;若舌色深红,苔白而分布不均或无苔,舌面有很多裂纹如刀切状深沟,多见明虚火旺,不济火,或真阴耗竭。若舌中碎裂,属血枯液涸。如裂纹呈“人”、“川”字,或如直槽者,为热盛伤津,胃液灼伤,或肾水攻心所致。
鲜红裂纹舌主病:阴虚发热,邪入营血,胃阴不足,痰热凝结。治宜清心泻热,滋阴养液。
临床多见于发热、脱水致电解质紊乱,糖尿病,慢性肠炎,肝硬变等病人的舌象。
由于鲜红裂纹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主病及相关研究:
鲜红裂纹舌属心火播灼,热毒熏蒸;若舌色深红,苔白而分布不均或无苔,舌面有很多裂纹如刀切状深沟,多见明虚火旺,不济火,或真阴耗竭。若舌中碎裂,属血枯液涸。如裂纹呈“人”、“川”字,或如直槽者,为热盛伤津,胃液灼伤,或肾水攻心所致。
鲜红裂纹舌主病:阴虚发热,邪入营血,胃阴不足,痰热凝结。治宜清心泻热,滋阴养液。
临床多见于发热、脱水致电解质紊乱,糖尿病,慢性肠炎,肝硬变等病人的舌象。
由于鲜红裂纹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舌色鲜红,舌面有散在白色小点,鼓起于舌面,为热毒炽盛,舌将糜烂之兆。或散在白点,凹陷而低于舌面。
主病及相关研究:
鲜红舌白点是由于脾胃气虚,不堪热毒攻冲之象。
鲜红舌白点點主病:熱鼓熾盛,脾胃氣虛而熱毒攻衝;治宜清熱敗毒,養胃清熱。
臨床多見於心血管疾病心悸、浮腫等病人的舌象。
鮮紅舌白點舌兼證較多,具體可參考各兼證。
有此類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較複雜,治療宜按辨證施藥。
主病及相关研究:
鲜红舌白点是由于脾胃气虚,不堪热毒攻冲之象。
鲜红舌白点點主病:熱鼓熾盛,脾胃氣虛而熱毒攻衝;治宜清熱敗毒,養胃清熱。
臨床多見於心血管疾病心悸、浮腫等病人的舌象。
鮮紅舌白點舌兼證較多,具體可參考各兼證。
有此類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較複雜,治療宜按辨證施藥。
圖解: 舌質紋理粗糙,形色堅斂,即為蒼老舌。
主病及相關研究:老舌多由於邪氣方盛,正氣不衰,故質堅色蒼。《臨床驗舌法。驗舌分虛實法》認為,凡物之理,實則其形堅斂,其色蒼老;虛則其體浮胖,其色嬌嫩。而且,氣尚稚,其質尚嫩,其氣已盛,其質則堅。故不論舌色苔色如何,舌質蒼老者都屬實證。且邪熱亢盛,氣血塞實於上,正邪劇爭,致使舌形色堅斂,故多主實熱證。《辯舌指南。辨舌之神氣》亦認為舌質堅斂蒼老,不論苔色黃白灰黑,病多屬實。
《察舌辨證新法。黃苔類分別診斷法》認為,不反舌質有老嫩,苔色亦有老嫩之不同。凡苔色深濃枯暗質暗為老色,或老苔亦主實証。其中老黃色苔,為胃中陽氣旺盛之候。黃如炒枳殼色為胃陽盛極,陽亢陰虛之候,黃黑相間,如鍋焦黃色,撫之棘手,看之不澤,為胃中津液焦灼,口燥舌幹之候。亦有陽氣為陰邪所阻,不能上蒸而津液缺乏。
《臨證驗舌法》也指出,舌青蒼老,是肝膽邪盛,宜瀉火精肝飲治之;黃而蒼老,為啤胃兩經邪盛,宜瀉黃散治之;赤而蒼老,為心與小腸邪盛,宜瀉心湯;白而蒼老,為肺與大腸邪盛,直瀉白散;黑而蒼老,為腎與膀眈邪盛,宜清肝飲。
現代研究認為:舌之蒼老當與副交感神經張力減低而交感神經張力亢進有關,使唾液漿液性分泌減少,粘液分泌代之。
老舌兼證較多,具體可參考各兼證。
有此類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較複雜,治療宜按辨證施藥。
圖解:鮮紅乾燥舌:舌色鮮紅或深紅,舌面幹而少津。
主病及相關研究:《舌鑑辨證》:“紅嫩無津舌,全舌鮮紅,柔嫩而無津液,望之似潤而實燥涸者,乃陰虛火旺也。”在外感病中,熱邪入裡,營陰受損,津液被劫可見此種舌象。或為內傷病中,素體陰虧,久病氣血俱虛,津液不布,虛上上浮,失其清潤而成。若僅在舌尖部鮮紅而幹,其餘為淡紅色,則是心火獨旺之徵候。
鮮紅乾燥舌主病:
主熱邪入裡,營熱津傷。治宜清營養陰。
主陰虛火旺,治宜滋陰降火。
主心火獨旺,治宜瀉心火導熱下行。
總之凡因暴瀉、消渴而致氣陰俱傷,如脫水,電解質紊亂之鮮紅乾燥舌,均可立清熱生津,滋陰降火之法。由於鮮紅乾燥舌兼證較多,在臨床疾病的病種中也很多見,具體可參考各兼證。
有此類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較複雜,治療宜按辨證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