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鼻色便知內臟疾病
望鼻: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从观察呼吸和鼻分泌物,可帮助了解肺的功能或有关病证的情况。
鼻塞、流清涕,多为风寒;鼻塞、鼻涕黄稠为风热,涕黄浊腥臭为鼻渊(可见于化脓性鼻窦炎或鼻炎);鼻翼扇动,呼吸困难,多为风热闭肺(如患支气管肺炎时);鼻孔干燥,黑如烟熏,为肺胃热极伤津;鼻头常红赤,则为酒渣鼻,为肺胃热郁血瘀。
鼻者,肺之通竅,主清氣出入之道路。若氣血和平,陰陽升降,則呼吸通和,榮衛行焉,鼻和則知香臭矣。或六淫七情,內外傷感,又因飲食勞倦,因時鼻氣不得宣通,清道壅塞,其為病也。若積熱客於陽明,遂以迫血妄行,自鼻孔中出,謂之衄。熱則津液中乾,冷則腦髓流注,或風冷隨氣,入於經上,貫於腦下,注於鼻則涕下不能自收,謂之流涕。或冷滯氣塞,鼻則不聞香臭,於是為鼻 。血脈聚,日久纏綿,轉加壅結,變生息肉。或氣壅滯於上為邪熱,留伏不散,則為鼻瘡,久則變為疳,腐潰汁臭,鼻之為病不過風熱而流。河間云︰鼻窒塞也,火主腹 腫脹,故熱客陽明,而鼻中 脹,則鼻窒塞也。或謂寒主閉藏,妄以鼻窒為寒者誤也。蓋陽氣甚於上而側臥,則上竅通利,而下竅閉塞者,謂陽明之脈,左右相交,而左脈注於右竅,右脈注於左竅,故風熱鬱結,病偏於左,則上竅反塞之類也。所謂鼽者,鼻出清涕也。夫五行之理微,則當其本化,甚則兼其鬼賊,故經曰︰亢則害,承乃製也。《易》曰︰燥萬物者,莫 乎火。以火煉金,熱極而反化為水。反其熱極,則反汗出也。由是肝熱甚則出泣,心熱甚則出汗,脾熱甚則出涎,肺熱甚則出涕,腎熱甚則出唾。經曰︰鼻熱甚出濁涕。又云︰膽移熱於腦則辛 。鼻淵者,濁涕滲不止也。凡痰涎涕唾稠濁者,火熱極甚、銷鑠致之然也。或言鼽為肺寒者誤也,但見鼽涕鼻窒,胃寒則甚,遂以為然,豈知寒傷皮毛,則腠理閉密,熱氣怫郁,而痛愈甚也。及夫嚏者,鼻中因癢而氣噴作於聲也。
鼻為肺竅,癢為火化,心火邪熱,干於陽明,發於鼻而癢,則嚏也。或故以物擾之,癢而嚏者,擾癢屬血,故或視目而嚏者,由目為五臟精華,太陽真火,晃耀於目,則心神躁亂,而發熱於上,則鼻中癢而嚏也。或傷寒病衰而或嚏者,由火熱已退,而虛熱為癢,癢發鼻則嚏也。或風熱上攻,頭鼻壅滯,脈浮而無他証者,內藥鼻中得嚏,則壅滯開通而愈也。或有痛處,因嚏而痛,其不可忍者,因嚏之氣攻沖結痛,而不得通利故也。三者之証,同為熱也,故為病不同,邪熱所乘之經有異故也。鼻窒與嚏癢者,熱客陽明,胃之經也;鼽涕者,熱客太陰,肺之經也。蓋鼻者足陽明胃經所主,陽明之脈,左右相交,注於鼻孔。又鼻者肺之竅,故肺氣通於鼻,其邪熱甘干於二經,發於鼻而為窒塞鼽涕之証,故經曰︰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治法觀邪所中之何經,所治則不失矣。或因外冒風寒而痛轉甚,遂作寒治,而用溫熱之劑表散,獲者偶爾所中,豈知寒覆於熱,熱郁氣濁,清道不利,故有是証。可以辛甘發散,腠理開通,結滯得散,陽熱外泄,微者則已,甚者鬱結不開,其病轉加者,雖用退熱疏風辛涼之劑解之時,使結散熱退,暫愈而已,全在乎驗其內外結熱之微甚,宜以辛溫辛涼之藥可也。凡此諸証,全在醫之識病,治之了然,無不瘥矣。
鼻子在诊病中的特殊意义
鼻部,即明堂。位于人体面部的中央,在面部色诊中具有重要意义。《灵枢·五色》篇写到: "五色决于明堂,明堂者,鼻也。"说明面色可以取决于明堂。鼻与五脏的关系极为密切,因鼻为肺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肺主鼻",《难经》四十难说:"鼻者,肺之候"。足阳明胃的经络"循于鼻",手阳明大肠经"上夹鼻孔",手太阳小肠经支脉"上出抵鼻,"而且根据中医"内外合一","中以候中"的原理,鼻部位于面部正中,集中了五脏的精气,其根部主心肺,周围候六腑,下部应生殖。因此,明堂及其四周的色泽,可以反映五脏六腑精气的变化,预报疾病的潜在。
鼻除能预报疾病外,还主寿夭。如明·陆位所说: "十二官皆在于鼻,主寿之长短也。""鼻梁柱端直,印常平阔,山根连印,年寿高隆,准圆库起,形若悬胆,齐如截筒,色鲜黄明。"是为吉。便可说明鼻在寿夭方面的预测意义。总之,鼻岳为面部五岳之主峰,一般而言鼻岳高起,端直丰厚,色泽红阔,准头圆,鼻孔不露,所谓"光润丰起,高隆端直如悬胆"主寿;反之鼻塌不正,壁薄色枯是谓夭。鼻的形态对人体的气质有一定的关系,如状似虎鼻者多勇,龙鼻为福相,鼻若悬胆,斑超英才。鹰嘴鼻为人阴险,猴鼻善疑,牛鼻宽容,鼻头尖细者善出奸计。
鼻相的预报意义
靈樞‧五色篇》曰:“五色決於明堂,明堂者鼻也”。說明鼻佔主要位置,面色可取決於明堂。鼻與五臟的關係極為密切,內外相應。因鼻為肺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肺主鼻”《難經‧四十難》說:“鼻者肺之候,足陽明胃之經絡,循於鼻”手陽明大腸經“上夾鼻孔”,手太陽小腸經支脈,“上出頁抵鼻”,而且根據中醫“內外合一,中以候中”的原理,鼻部位於面部上中,集五臟之精氣,其根部主心肺,周圍候六腑,下部應生殖。因此,明堂及四周的色澤,可以反應五臟六腑的變化,預測疾病。
鼻为面部五岳之中岳,为一面之柱,所谓五岳,即额为衡山,颏为恒山,鼻为蒿山,左颧为泰山,右颧为华山。为面部的五个突出部位,皆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明堂是面部望诊的准绳,故鼻又称为面王。《灵枢》中指出: "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足见明堂在面部色诊中的地位,也证实了明堂先兆是有其物质基础的。
鼻预报脾胃疾患尤有特殊价值,鼻准与腹脐遥遥相对,皆为诊脾之要害部位,所谓上诊于鼻,下验于腹,临床颇有验证。如《金匮要略》曰: "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及"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临床上一些病人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之前,首先发现鼻头冒汗及色泽改变,道理即在于此。
尤须提及,明堂伏色还可以预测五脏精气的盛衰,例如久病之人,经过多方医治,苍白的脸面上,如见明堂部位黄色隐现则为脾气来复之征兆。然黄色必须光泽明润,如虽有黄色见于鼻,却干燥如土偶之形,又为脾真脏色见,预兆脾气绝,主死。鼻头色黑而枯燥者,房劳;黑黄而亮者,有瘀血;赤为肺热,鼻孔干燥、目瞑、漱水不欲咽者,欲衄也,鼻孔黑如烟煤而燥者,阳毒也,鼻孔煽张者,肺绝也;但煤黑而不煽不喘者,燥热结于大肠也;黄黑枯槁,为脾火津涸,大便燥结鼻塞浊涕者,风热也,鼻孔冷滑而黑者,阴毒也,鼻头汗出如珠,为心脾痛极。
此外,鼻与肺部疾患也密切相关,鼻为肺窍,肺通则窍通,肺壅则鼻塞,正如陆位所曰: "鼻为中岳,其形属土,为一面之表,肺之露苗也,肺虚则鼻通,肺实则鼻塞。"鼻纹对疾病亦有一定诊断意义,如蜘蛛痣的肝硬化患者,病程都多可沿长,而鼻部出现蟹爪纹疗效都差,且都死于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鼻纹的出现有利于肝硬化的早期诊断,食道下端与胃相连,阳明胃经起鼻安中,故鼻部的毛细血管扩张和食道静脉回流障碍似有一定联系。此外,鼻孔也能反映疾病状况。如《证治准绳》曰?quot;鼻孔干燥者,属阳明之热,必将衄血也,鼻孔干燥,黑如烟煤,阳毒热深也,鼻孔冷滑而黑者,阴毒冷极也,鼻孔煽张者,为肺风,肺绝而不治也"。以上说明(明堂),对疾病的预报有一定价值。
山根的独特意义
"山根",又称下极。位于鼻根部,两目内毗之间,根据《内经》"中以候中"的原理,山根部位正好候心。山根位于两目内毗之间,由于手少阴经脉"还目系",手太阳小肠经脉到达目内毗,心又与小肠经脉相表里,其经气均能上达目内毗间。因此,山根色泽的变化最能反映心生机的存亡,临床上发现许多心脏病人山根部位均显现光白色,心阳虚时尤甚,在心血瘀阻时轻则出现青灰,重则暗紫,尤其在小儿科,山根色诊更显得十分重要,如小儿山根青灰示心阳不足,山根发青还可预兆惊风,山根发暗则又能提示气厥等。
据饶氏报道,小儿山根筋呈现横 "一"字型的,为消化系统疾病;山根筋呈现"1"字型的,有呼吸系疾患。
总之,山根色诊对心脏病及小儿科临床观察极有价值,应加以注意及发展。
一、鼻子在预报脾胃疾病方面尤其准确。临床中发现,病人出现恶心呕吐或者腹泻之前,鼻子上会冒汗或者是鼻尖颜色有所改变。这样的例子我们在生活中也能见到,晕车的人总是面色煞白,鼻子上有细小的汗珠,还时不时用手捂嘴。有晕车史的朋友如果感觉自己鼻子冒汗,就得提前做好准备,可以按摩内关和合谷穴。
二、如果鼻子的色泽十分鲜明,这是有“留饮”的征兆,说明脾胃阳虚、失于运化、津液凝滞。通俗一点说就是,这个人的脾胃消化功能不好,水汽滞留在胸膈,导致四肢关节疼痛。
三、如果鼻头发青,这说明肝的脏色出现了,是“肝木乘脾土”的表现,而且一般会伴有腹痛。通俗点解释,肝属木,脾属土,肝气疏泄太过,横逆冲犯脾胃,结果就影响了脾胃的消化功能。这时候就要用一些泻肝胆和补脾胃的药。
四、如果鼻尖微微发黑,这说明身体里有水汽。这个症状是“肾水反侮脾土”的表现。本来是土克水,结果(肾)水反过来压制住了(脾)土,水气肆虐,以致肾的脏色出现在脸上。
五、如果鼻子发黄,这说明胸内有寒气,脾的脏色出现在了脸上。这样的人体内中阳不足,脾胃失于运化,吃下去的冷食或者凉性食物积聚在脾胃,这些寒气上升又影响到了胸阳,所以寒气就滞留在脏腑中。如果鼻子发黄,但光泽明润,那就可以放宽心了,这说明“脾气来复”,是即将康复的好兆头。
鼻通治方
治肺氣上攻,鼻塞不通。
人參 白茯苓 黃芩 陳皮(去白) 羌活 麻黃(去根節) 蜀椒(去目並合口者,炒出汗,各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後服。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後服。
治肺虛,為四氣所干,鼻內壅塞,涕出不已,或氣息不通,不聞香臭。
辛夷 川芎 木通(去節) 細辛(洗去土) 防風(去蘆) 羌活 本 升麻 白芷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服。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服。
治鼻淵腦熱,滲下濁涕不止,久而不已,必成衄血。
防風(去蘆,一兩半) 黃芩 人參 麥門冬(去心) 川芎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沸湯調服,日三服。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沸湯調服,日三服。
治鼻流濁涕不止,名曰鼻淵。
蒼耳子(炒,一錢半) 辛夷(半兩) 香白芷(一兩) 薄荷葉(半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用蔥茶調服。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用蔥茶調服。
治鼻痛。
白芷 杏仁(湯泡,去皮尖) 細辛(各一錢) 全蠍(二個,焙)
上為細末,麻油調敷。
上為細末,麻油調敷。
治鼻流涕。
川椒(開口者,炒出汗) 訶子(去核) 辣桂 川白薑(生用) 川芎 細辛 白朮(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用手微抓動患處,以藥擦之,愈。
上為細末,每用手微抓動患處,以藥擦之,愈。
治酒糟鼻,鼻上生黑粉刺。
硫黃(生用) 輕粉(各一錢) 杏仁(二七個,去皮)
上為細末,唾津調,臨臥時調塗鼻上,早晨洗去。
上為細末,唾津調,臨臥時調塗鼻上,早晨洗去。
治酒糟鼻。
凌霄花 山梔子(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湯調服。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湯調服。
治鼻,有息肉,不聞香臭。
北細辛 瓜蒂(各等分)
上為細末,綿裹如豆大,塞鼻中。
上為細末,綿裹如豆大,塞鼻中。
治肺氣不和,鼻塞不利。
鼠粘子 桔梗 桑皮 紫菀(各一錢半) 荊芥穗(二錢) 甘草(生用,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食後服。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食後服。
治鼻內窒塞不通,不得喘息。
菖蒲 皂角(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用一錢,綿裹塞鼻中,仰臥少時。
上為細末,每用一錢,綿裹塞鼻中,仰臥少時。
治肺虛上壅,鼻生息肉,不聞香臭。
羊肺(一具,洗) 白朮(四兩) 木通 肉蓯蓉 川芎 乾薑(各一兩)
上除羊肺外,為細末,以水調稀稠得所,灌入肺中,煮熟細切,焙乾為末,每服二錢,食後米飲調服。
上除羊肺外,為細末,以水調稀稠得所,灌入肺中,煮熟細切,焙乾為末,每服二錢,食後米飲調服。
苦丁香 甘遂(各二錢) 青黛 草烏尖 白礬(枯,各二分半)
上為細末,麻油搜合令硬,不可爛,旋丸如鼻孔大小,用藥納入鼻內,令至痔肉上,其痔化為水,肉皆爛下,每日一次。
上為細末,麻油搜合令硬,不可爛,旋丸如鼻孔大小,用藥納入鼻內,令至痔肉上,其痔化為水,肉皆爛下,每日一次。
治肺氣不利,頭目昏眩,鼻塞聲重,咯嚀稠粘。
辛夷(去毛) 川芎 白芷 甘菊花 前胡 石膏 白朮 生地黃 薄荷 赤茯苓(去皮) 陳皮(去白,各一兩) 甘草(炙,二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食遠溫服。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食遠溫服。
治傷風鼻塞聲重。
細辛(半兩) 川芎(一兩) 薄荷(一兩半) 川烏(炮,去皮臍) 撫芎 白芷 甘草(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蔥茶調下,薄荷湯調亦可。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蔥茶調下,薄荷湯調亦可。
治腦風鼻息不通,不聞香臭,或鼻流清涕,多嚏,肩項拘急,頭目昏痛,風府怯寒。
原蠶蛾(瓦上焙黃) 白附子(炮) 益智(去皮) 蒺藜(炒,去角) 薄荷 苦參(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不拘時溫酒調下。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不拘時溫酒調下。
又方 治鼻中窒塞,氣息不通,皆有肉柱,若不得出,終不能瘥,餘藥雖漸通利,旋複生長,宜服此藥。
地膽(二十枚) 白雄犬膽(一枚)
上先搗地膽為細末,納犬膽中,以繩系定三日,乃於日出時,令病患西首臥中庭,以鼻孔向日,傍人以故筆粘藥,塗入鼻孔中,一日一度,至五六日,當鼻孔裡近眼痛,此是欲落,更候三四敷之,漸漸嚏之,即落,落後急以綿塞之,慎風。
上先搗地膽為細末,納犬膽中,以繩系定三日,乃於日出時,令病患西首臥中庭,以鼻孔向日,傍人以故筆粘藥,塗入鼻孔中,一日一度,至五六日,當鼻孔裡近眼痛,此是欲落,更候三四敷之,漸漸嚏之,即落,落後急以綿塞之,慎風。
上用小薊一把,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溫服。曾有人陰冷,漸漸冷氣入陰囊,腫滿恐死,夜疼痛不能眠,煮大薊根汁服之,立瘥。一方為末,酒調服。
治寒氣風邪傷於皮毛,令人鼻塞,咳嗽上喘。
黃耆(二錢) 陳皮 人參 升麻(各五分) 蒼朮(七分) 款冬花 黃連(各一分)佛耳草 白芷 防風 羌活 甘草(炙,各三分) 黃柏(二分)
上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
治鼻塞不聞香臭。
防風(七兩) 梔子(七枚) 升麻(一兩) 石膏(一兩半) 麻黃(去節,三分) 官桂(去皮,半兩) 木通(一兩一分)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
治鼻塞不通,不聞香臭,或生息肉。
防風 秦艽(去苗土) 吳茱萸(湯浸,焙炒) 天雄(炮,去皮臍) 山芋(各一兩)羌活(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下。
治鼻塞不聞香臭。
胡黃連(研) 滑石(研,各一分) 瓜蒂(七枚,研) 麝香(一錢,研) 蟾酥(半錢,研)
上研勻,每用少許,吹入鼻內,即瘥。
治鼻塞不聞香臭。
川芎 辛夷(各一兩) 細辛(去苗,三分) 木通(半兩)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綿裹塞鼻中,濕則易之,五七日痊。
治鼻塞不聞香臭。
瓜蒂 藜蘆(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綿裹塞鼻中,日三易之。一方以狗膽汁和,綿裹塞鼻中。
治鼻塞多年,不聞香臭,清水出不止。
上取當道車碾過蒺藜一把搗,以水三升煎取熟,先仰臥,使人滿口含飯,取一合汁,灌鼻中,使人不過再度,大嚏必出一兩個息肉,似赤蛹蟲。一方有黃連等分同煎。
治鼻不聞香臭,眼多眵淚。
麻黃(不去節,四錢) 升麻 黃 丁香(各二錢) 干葛 防風 羌活 甘草(炙,各一錢)
上 咀,作二服,水二盞,蔥白二根,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服。
治鼻不聞香臭,目中溜火,氣寒血熱,冷淚多,臍下冷,陰汗多,痿弱。
蒼朮 升麻 柴胡 黃 知母 羌活(各一錢) 青皮 陳皮 黃連 木香(各三分)當歸身(一錢半) 澤瀉 黃柏 白芷 防風 人參 甘草(炙,各半錢)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治鼻塞為 。
川芎 檳榔 肉桂 麻黃(去節) 防己 木通 細辛 石菖蒲 白芷(各一分) 木香 川椒 甘草(炙,各半分)
上 咀,每服三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紫蘇葉少許,煎至八分,去滓,食遠溫服。
治 鼻。
山茱萸 大黃(銼炒) 菊花(各一兩一分) 朴硝(三兩三分) 附子(炮,去皮臍)獨活(各三分) 秦艽(去苗土,一兩半) 蔓荊子(去白皮) 山梔子(去皮,炒) 防風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用溫酒送下,老人亦宜服。妊娠去附子,加細辛半分。
治鼻 。大抵鼻者,由肺氣注於鼻,上榮頭面,若上焦壅滯,風寒客於頭腦,則氣不通;冷氣停滯,搏於津液,膿涕結聚,則鼻不聞香,遂成 也。
龍腦(半錢,研) 瓜蒂(十四枚) 黃連(三大莖) 赤小豆(三十粒)
上為細末,研勻,每用綠豆許,臨臥吹入鼻中,水出愈。
治鼻 。
瓜蒂 藜蘆(各一分) 皂角肉(半分)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吹入鼻中。
治鼻 。
雄黃(半錢) 瓜蒂(二枚) 綠礬(一錢)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搐鼻中。亦治息肉。
治鼻 息肉鼻痔等証。
雄黃(半錢) 白礬 瓜蒂 細辛(各一錢)
上為細末,以雄犬膽汁和丸,綿裹塞鼻。一方為末搐鼻。
甘遂 朱砂 雄黃 雌黃 藜蘆 瓜蒂 明礬(,各等分)
上為細末,蜜調敷鼻息肉處。
治鼻中生息肉。
苦丁香 丁香 粟米 赤小豆(各七粒) 石膏(少許)
上為細末,以竹筒吹入鼻中。如鼻不聞香臭亦可吹,或偏頭風亦可吹,皆效。一方無粟米石膏。
明礬(一兩) 蓖麻(七個) 鹽梅(五個,去核) 麝香(少許)
上搗為丸,綿裹塞鼻內,令著息肉,候化清水出,四邊自然玲瓏,其息肉自下。
治鼻有息肉,不聞香臭,此藥敷之,即化黃水,點滴至盡,不三四日遂愈,不複作。
瓜丁(即瓜蒂) 細辛(各等分)
上為細末,綿裹綠豆許,塞鼻中,須臾即通。
治鼻中息肉。
地龍(去土,炒,二分) 豬牙皂莢(一挺)
上 存性,研為末,先洗鼻內令淨,以蜜塗之,敷藥少許在內,出清水盡,其息肉自除。
治風冷搏於肺臟,上攻於鼻,則令鼻痛。
沒藥(研) 乾蠍(去土,炒) 南星(炮) 白附子(炮) 雄黃(研) 當歸(切焙) 丹砂(研) 胡黃連 牛黃(研) 白芷 麝香(研) 官桂(去皮) 丁香 甘草(炙,各一分) 烏蛇(酒浸,去皮骨,炙,半兩)
上為細末,研勻,每服半錢,溫酒調下,早晚各一服。
治肺受風,面色枯白,頰時赤,皮膚乾燥,鼻塞乾痛,此為虛風。
白蘚皮 麥門冬(去心,焙) 白茯苓(去皮) 杏仁(去皮尖雙仁,研) 細辛(去苗) 白芷(各一兩半) 桑白皮(切) 石膏(研,各二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三盞,先煮大豆三合,取汁一盞,去豆下藥,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治鼻塞眼昏,疼痛腦悶。
上取苦葫蘆子,碎,以醇酒半升浸之,春三夏一,秋五冬七日,少少內鼻中。一方以童子小便浸之。
治卒食物,從鼻中縮入腦中,介介痛不出。
上以牛脂或羊脂如指頭大,內鼻中,以鼻吸取脂入,須臾脂消,則物逐脂俱出也。雁鴨脂亦可用。
取黃水鼻中下,立效。
川鬱金 川芎 青黛 薄荷 小黃米(各二分)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口噙冷水,搐鼻中。
治腦瀉臭穢。
川芎(生用,二兩) 蒼朮(生用,一兩) 草烏(生,去皮尖,半兩)
上為細末,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後茶清送下,服藥後忌熱物一時。
上用生附子為末,煨,蔥涎和如泥,夜間塗涌泉穴。
治肺傷風冷,鼻流清涕,頭目疼痛,胸膈不利。
細辛(一兩) 附子(炮,去皮臍) 白朮 訶黎勒(煨,去核) 蔓荊子 川芎 桂心(各三分) 枳殼(麩炒) 甘草(炙,各半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後溫服。
治鼻常有清涕。
桂心 細辛 乾薑(炮) 皂莢(一分) 川椒(去目並合口者,炒出汗,各半兩)
上為細末,以羊脂和成膏,每用如棗核大,綿裹塞鼻中。
治鼻流清涕不止。
上將白芷研為細末,以蔥白搗爛和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時茶湯送下。
治鼻中生瘡。
烏犀(鎊) 羚羊角(鎊) 牛黃(研) 柴胡(淨,各一兩) 丹砂(研) 天門冬(去心,焙) 貝母(炒,去心) 胡黃連 人參(各半兩) 麥門冬(去心,焙) 知母(各三分) 黃芩 甘草(炙,各一分)
上為細末研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用溫酒送下。
治鼻生瘡,癢痛不止。
生地黃汁 生薑汁(各一合) 苦參(一兩,銼) 酥(三合) 鹽花(二錢,後入)
上將地黃汁生薑汁浸苦參一宿,以酥和於銅石器中,煎,九上九下,候汁入酥盡,去滓,傾入盒中,每用少許,滴於瘡上。諸風熱瘡亦佳,其鹽花至半卻下。
治鼻內生瘡疼痛,或窒塞不通,及治鼻 氣不宣通,並宜塗用之,甚效。
辛夷(一兩) 細辛 木香 木通 白芷 杏仁(湯浸,去皮尖,研,各半兩)
上為細末,以羊髓豬脂各二兩,同諸藥於石器中慢火熬成膏,待冷入龍腦麝香末各一錢,為丸,以綿裹塞鼻中,數日內即愈。
治疳蝕口鼻。
椿根(去皮,切,一升) 蔥白(細切,半升) 豆豉(半升) 鹽(半合) 川椒(去目井合口者,炒出汗,一合)
上合和,以醋及清泔各三升,煎十數沸,去滓,約及一升,分作三服,有惡物下即效,小兒量大小加減。
治鼻疳,侵蝕鼻柱。
草烏(燒灰) 麝香(研,各等分)
上研極細,以少許貼瘡上。
上用藍靛傅之令遍,日十度,夜四度立瘥。
治肺熱鼻乾無涕,心神煩悶。
犀角屑 木通 升麻 赤茯苓 黃 馬牙硝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各半兩) 麥門冬(去心,一兩) 朱砂(研) 龍腦(研) 甘草(炙,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後竹葉湯調下。
治肺臟積熱,皮膚乾燥,鼻痛無涕,頭疼心悶。
桑根白皮 木通 大黃(銼炒,各一兩) 升麻(一兩半) 石膏 葛根(各三兩) 甘草(炙赤,一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後溫服。
治鼻乾無涕。
龍腦(半錢) 馬牙硝(一錢) 瓜蒂(十四枚,為末)
上研極細,每用一豆大,吹入鼻中。
治肺風,面赤鼻赤。
何首烏(一兩半) 防風 黑豆 荊芥 地骨皮(洗,各一兩) 桑白皮 天仙藤 苦參赤土(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後用茶清送下。一方有 本一兩。
小椒 雄黃 枯礬 舶上硫黃 天仙子 三柰(各一兩) 輕粉 麝香(各少許)
上為細末,小油調搽患處。
治鼻面酒糟如麻豆,疼痛黃水出。
冬瓜子仁 柏子仁 白茯苓 葵子(微炒) 枳實(麩炒,各一兩) 梔子仁(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米飲調下。
草烏尖(七個) 明礬(半錢) 麝香(一字) 豬牙皂角(一錢)
上為細末,以大楓油和勻,用瓷器火上熔開,先以薑擦,次以指蘸藥擦之,一日三次,無不效。
生硫黃(三錢) 黃連 白礬 乳香(各一錢半) 輕粉(半錢)
上為細末,用唾津蘸藥擦之,一日二次,須塗去赤為度。
並鼻上贅肉,及面上雀子斑等疾,亦可點痣。
黃丹(五文) 砂(二十文,研極細) 巴豆(十個,去殼心,用紙捶去油) 酒餅藥(五十文,罐子盛)
上同入餅藥罐子中,慢火熬兩三沸,取下,續入研細,生礦灰三錢,雞子清調勻,酒渣鼻以鵝毛掃紅處,一日一次上藥,追出毒物,病退即止。次服消風散、樺皮散之類,五七貼。雀子斑用小竹棒兒挑藥點患處,才覺微腫,即洗去,不洗去恐力太猛。趙君猷撫干所傳,云二卿趙再可,知湖州時,與一詩僧相濃,而僧患酒渣鼻,端生赤贅數枚,大者如橘,小者如梅李,下垂過口,飲食言語皆所妨廢,良自厭惡之。郡有一小兵,事刀鑷人,但聞其善取靨,誠不知其能治酒 也。一旦自言於僧,請醫此疾。即以藥敷之,凡半月餘,每日取惡物如膿血,自皮膚中出者甚多,其贅後悉成痂落去,鼻面瑩然,遂以十千錢為謝。且語二卿,俾直齋閣,而求得其方,以傳秀卿,治人良驗。
大楓油(五十文) 草烏(一個,為末) 輕粉 麝香(各一百文)
上先將草烏入油內,熬令勻,取出少時後,下輕粉麝香末攪勻,每用少許,塗擦患處令熱,旬日得瘥。一方無輕粉,以生薑擦患處敷藥。
生硫黃(半兩) 杏仁(二錢半) 輕粉(一錢)
上為細末,用酒餅藥調,臥時塗上,早則洗去,數次絕根。
詩曰: 肺風鼻赤最難醫,我有良方付與伊芳。 但用硫礬為細末,茄汁調塗始見奇。
治肺風 。
荊芥穗(四兩) 防風 杏仁(去皮尖) 白蒺藜(炒,去刺) 白僵蠶(炒)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
治酒渣鼻,及治肺風面赤生瘡。
蓖麻子(去殼,研) 輕粉(研) 瀝青(研) 硫黃(研) 黃蠟(各二錢) 麻油(一兩)
上熬成膏,以瓷合盛,每用少許擦於患處。
治鼻塞不通。
蓽澄茄(半兩) 薄荷葉(三錢) 荊芥穗(二錢半)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櫻桃大,不拘時噙化一二丸。
治鼻塞腦冷,清涕常出。
細辛 川椒 川芎 黑附子(炮,去皮) 乾薑 吳茱萸(各二錢半) 桂心(三錢三分) 皂角屑(一錢六分半)
上用豬脂二兩煎油,先一宿以米醋浸藥,取入豬油內同煎,附子色黃為度,以綿蘸藥塞鼻中。
治肺熱鼻塞涕濁。
細辛白芷與防風,羌活當歸半夏芎。
桔梗陳皮茯苓輩,十般等分銼和同。
三錢薄荷薑煎服,氣息調勻鼻貫通。
治鼻 有息肉,不聞香臭。
通草 附子(炮) 細辛(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棗核大,綿裹塞鼻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