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天灸療法 / 發泡療法 / 藥物發泡療法



什麼是藥物發泡療法?

藥物發泡療法又稱天灸療法和水灸療法。是用一些能引起發泡的藥物搗碎敷在一定穴位上,使之發泡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唐代王燾的《外台秘要》和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對發泡療法都有詳細的記載。

發泡療法是用一些對皮膚有刺激性,使局部皮膚灼熱、潮紅、充血、繼之起泡,甚至引起發瘡的藥物敷貼於穴位或患處的一種外治法。因局部發泡如火燎,形成灸瘡,又名發泡灸。這種灸瘡的情形和艾灸療法形成的灸瘡有相似之外,但它是不用艾絨及其他材料用熱源的施灸方法,與熱灸相對而言又稱為冷灸、無熱源灸,古代稱天灸、自灸。所用的藥物大多為藥力峻猛,氣味俱厚、辛香走竄、溫熱氣銳之品,如白芥子、斑蝥、大蒜、旱蓮草、甘遂、威靈仙、蓖麻子、吳茱萸、馬錢子、天南星等,可用單味藥,也可多味藥組方合用。

發泡療法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經絡腧穴學說為核心,通過藥物對穴位及患處皮膚的刺激和吸收作用,藉經絡的傳導,以疏通經脈、祛邪通絡、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行氣活血、調節臟腑、協調陰陽,達到名惹內效,而起防病治病的作用。


操作方法

根據病情選擇發泡藥物,常用的發泡藥物有大蒜、斑蝥、白芥子、鮮毛莨、巴豆、紅娘子、吳茱萸、甘遂等,一般只選用一二種。根據病情確定發泡的穴位(或部位)。將發泡藥物搗如泥,敷在選定的需要發泡的穴位(或部位)上,外用消毒紗布包紮好,不要將藥弄掉或滑脫到別的部位去。敷發泡藥後停一段時間,有的4小時後敷藥處即起小泡,有的6小時後起泡,有的10小時後起泡,有的1日後起泡,有的則需3天后才起泡。待起泡後,揭去敷藥。將水泡用消毒紗布包紮,預防感染。發泡處的皮膚癒合恢復後,還可再次發泡。

主治病症

一、急慢性風濕性關節炎
將斑蝥、石黃各等量研為細末,放在粘性強、不漏氣的小膏藥中心(若漏氣,則不宜發泡),貼在關節病灶部位。如關節腔內積液過多,須先用注射器抽盡其中積液,然後發泡。大關節貼4張,貼成梅花形。腕、踝等較小關節貼3張,指關節貼1張,貼在外側。 24小時後(冷天可稍延長>將膏藥取掉,表皮即起水泡。將水泡表皮剝落乾淨,揩乾黃水,再貼上膏藥。膏藥須將大貝9g、花粉9g、赤芍9g、青黛9g,煅石膏120g、冰片2.4g,共研細末,拌勻入膏藥內攤貼。24小時後再將此膏藥揭下,貼上發散膏藥(將桂心6g、公丁香6g、甘松9g、血竭9g、山羊血9g、制乳沒各15g、麝香1.5g,研極細末,拌勻入膏藥內),經四晝夜取下。在貼第3次發散膏時,患處有奇癢,不要輕易取下,也不要抓搔。如此3個療程(約六七天為1療程),可以治愈。當1個療程結束後,須停數日,待發泡處的皮膚癒合恢復後,再進行下一個療程的治療。在用此法治療的同時,還可配合內服藥,如獨活寄生湯、小續命湯、蠲痺湯等,水煎服,可增強療效。經有人觀察,此法有效率在90%以上,效果良好。

二、鶴膝風(膝關節腫大)
用白芥子(黑色芥菜子也可用)60g,研細粉,燒酒或黃酒調如糊狀,攤布上,包敷膝關節腫痛處,於後即換,以局部發泡為度。保持清潔,預防感染。如泡破幹痛,可塗以麻油。患者如見有發熱形瘦,可加內服藥,以提高療效。此法對初起者效果較好。

三、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取新鮮毛茛(按:毛茛屬毛茛科多年生草木植物,俗稱虎爪草或老虎腳底板。辛溫有毒,不宜口服,為烈性皮膚刺激藥)60g,洗淨,加食鹽4g,搗爛成泥狀敷於臍下或臀部。約10小時後,局部起泡,將藥渣取下,再用生理鹽水將局部洗淨,所起的泡用消毒針頭輕輕挑破,用消毒紗布包紮即可(毛茛敷臍下,亦治水腫,但在尿利腫消後,必須用中藥健脾益氣之劑善後,否則療效不鞏固。

四、瘧疾
用斑蝥末、白芥子末各如米粒大小,放在膠布上,在瘧疾發作前3小時貼在第3胸椎處,4小時後揭去。亦可用鮮毛莨洗淨,搗爛,敷大椎穴,方法同“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五、白喉
巴豆(乾燥色黃的不能用)去殼,研細,與硃砂粉各0.5g拌勻,放入普通小膏藥中,貼印堂穴。經8小時後即可除去。局部皮膚紅而帶紫,伴有小泡。第2天溶成大泡,將泡用消毒針刺破,放出泡中液體,塗以龍膽紫。同時,應配合白喉抗毒素、青黴素等治療。

六、小兒消化不良
用蓖麻子1~2粒去殼,杏仁1粒搗成泥狀,拌入少許硃砂粉,敷印堂穴,外用小膏藥固定,l~3日揭去,可見粟米樣小水泡,不必挑破,任其自然吸收。治小兒消化不良(農村叫兒疳)有效。

七、顏面神經麻痺
用斑蝥、青娘子、紅娘子各1只,各去頭足,再加蔥頭7個搗爛如泥,鋪墊在預先準備好的半片小蜆殼內(或完整的青黴素瓶的鋁蓋也可),覆蓋於太陽穴,用膠布固定,右斜敷左,左斜敷右,約12小時去掉。如出現大水泡,可用消毒針頭刺破,流出清水。也可同時配服養血祛風之劑,則效果更好。腦血栓形成初起所致的“口眼喁斜”,用本法牽正,效果也很好。

八、過敏性鼻炎
斑蝥整體,碾成粉末備用。將約15mm見方的膠布,中央剪一直徑約6mm的圓孔,圓孑L對準印堂穴,在孔中放適量斑蝥粉,再蓋上一層膠布,固定24小時後揭去。在揭膠佈時注意不要把水泡弄破,讓水泡自然吸收癒合後,再作第2次治療。 3次為1療程。必要時隔兩星期再作第2療程。

九、牙周炎
大蒜60g(去外衣),輕粉3g,共擀成糊狀,用蜆殼或青黴素瓶鋁蓋填滿藥物,敷一側經渠穴上(穴在手腕拇指側橫紋頭,'即0蓊脈後),用膠布固定。覆蓋15~30分鐘後(或更長一些時間),局部灼痛不可忍受時去其藥,隨後可見起一泡,這時牙痛可緩解或消失。等到泡中水液飽滿透明時,在近手掌部刺破,並垂手使泡水流出。流儘後,用消毒紗布包紮固定。又《經驗選秘》用獨頭大蒜一枚,輕粉3g,搗爛,如上法敷合谷穴,治牙髓炎、牙周炎引起的牙痛,效果相同。

注意事項

1.應用時要按照操作規程進行,發泡藥物及穴位的選擇都要符合需要。
2.發泡藥物有腐蝕性和刺激性,不要亂敷。敷到應發泡的部位以後,應包紮好,不要使藥物弄得到處都是。
3.水泡可以挑破,也可以不挑破,但要注意清潔,要用消毒紗布包紮,預防感染。如果一旦感染,可外塗或外敷消炎藥物。
4.一次發泡後,如仍需在原處進行第二次,第三次發泡,須待皮膚癒合恢復後才能進行。
5.在使用發泡療法的同時,可同時內服藥物或採用其它療法。


~~~~~~~~~~~~~~~~~~~~~~~~~~~~~~~~~~~~~~~~~~~~~~~~~~~~~~~~~~~~~~~~~~~~~~~~~~

天灸療法(發泡療法)

發泡療法是用一些對皮膚有刺激性,使局部皮膚充血、起泡,甚至引起發瘡的藥物敷貼于穴位或患處的一種外治法。因局部發泡如火燎,形成灸瘡,又名發泡灸。這種灸瘡的情形和艾灸療法形成的灸瘡有相似之外,但它是不用艾絨及其他材料用熱源的施灸方法,與熱灸相對而言又稱為冷灸、無熱源灸,古代稱天灸、自灸。所用的藥物大多為藥力峻猛,氣味俱厚、辛香走竄、溫熱氣銳之品,如白芥子、斑蝥、大蒜、旱蓮草、甘遂、威靈仙、蓖麻子、吳茱萸、馬錢子、天南星等,可用單味藥,也可多味藥組方合用。

發泡療法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經絡腧穴學說為核心,通過藥物對穴位及患處皮膚的刺激和吸收作用,藉經絡的傳導,以疏通經脈、行氣活血、調節臟腑、協調陰陽,達到名惹內效,而起防病治病的作用。 

天灸療法(發泡療法)
 
何謂天灸?
又稱發泡療法,它是用對皮膚有刺激性的藥物敷貼於穴位或患部,使局部皮膚充血、發泡,甚至化膿,有如灸瘡。
 
天灸作用

天灸療法使用的藥物大多具有較強的刺激性,對局部產生強烈刺激,使血流加快,發揮行氣活血、消腫散結的作用;同時藥物貼敷於體表產生的熱效應可起到溫經通絡、祛寒除濕、通痹止痛的作用,並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
 
天灸法的時間

天灸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個庚日,屬金,與肺相配,此時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日子,人體皮膚腠理完全開泄,選取特定的穴位進行敷貼,所貼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對相應的臟腑起到扶正去邪的效果,增強機體免疫力,減少和預防疾病在冬天發作次數,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天灸法適應症

天灸療法主要適用於:
過敏性呼吸系統疾病:過敏性鼻炎、哮喘,反復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常年性感冒等宿疾。
臟腑功能不足所致虛寒性病症:虛寒性胃痛、慢性結腸炎。

天灸法的特點
  • 高效、安全、經濟、副作用小

天灸常用的藥物
  • 大蒜
  • 毛茛
  • 斑蝥
  • 白芥子
  • 天灸法的臨床應用
  • 治療哮喘
  • 治療過敏性鼻炎
  • 治療關節疼痛
  • 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頑固性呼吸系統疾病
  • 痛經及月經不調

天灸法的反應
常見反應:
  • 發紅、灼熱、瘙癢
  • 疼痛
  • 起泡
  • 色素沉著
  • 那些人不適合用
  • 過敏體質者
  • 孕婦、嚴重心臟病、嚴重精神病
  • 皮膚潰爛者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