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個冷顫便病了 - 趙安慈
我喜歡行山,參加毅行者已有多年,比賽多在11月,人人都會行到三更半夜,幸好有熱心人,每年皆在陰寒的深山中,預備熱薑茶為行山者驅寒。在又凍又倦時,飲 一杯後,寒氣全消,否則很容易「凍嚫」又或「攝嚫」。什麼是「凍嚫」?我們遇到一些「凍」的環境,在短時間後生病,我們便說那次「凍」的經歷令人病了,亦 即中醫受「寒邪」所感。只要當我們發病之初,有打冷顫和怕凍的感受,也會說是「凍嚫」或「受涼」,意思亦是因「寒邪」發病的。如何知道是「寒邪」?顧名思 義,怕冷是「寒邪」的主要症狀。
「寒邪」是六淫其中一種可以致病的外邪(即外界能引致人生病的東西),而病狀與其他五種外邪不同。理論上 「寒邪」是冬天的主氣,可是從未有人作過任何的統計,看看冬天的季節,在外感病中是否真的多了病人有「寒邪」的症狀,或在秋天是否真的多了病人有「燥邪」 的病狀。在西醫發展史中,很多「理所當然」的傳統理論被科學推翻,因而帶來了進步,中醫的發展亦應如此。
「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是什麼? 有關「寒邪」特點的說法,古書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勝則陽病。中醫哲學家很喜歡把東西分成陰和陽,陰陽基本是對立的。陽代表熱,陰代表寒,「寒 邪」自然是屬陰,而陰勝便易傷及陽氣。例如「寒邪」侵犯身體表面,病人特別怕冷;「寒邪」侵犯腸胃,病人會投訴「個肚凍冰冰」,這是因為「寒邪」致病,減 少身體的陽氣(溫暖的能力)。
《素問.痹論》說: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寒邪」另一個性質是引起凝滯,即是凝結,阻滯不通,而不通 則會有痛楚。這現象是很容易明白的,想想冬天時手腳冰冷,有時會凍到膚色發紫,便是因為身體為了保暖,把大部分血液調到內臟,而四肢表皮的血管收縮,血流 凝滯的結果。我們手凍到痛便是這寒性凝滯和主病的性質。
《素問.舉痛論》說:寒則氣收。第三個特點是寒性收引,是指「寒邪」具有收縮,牽引的特性,例如「寒邪」侵犯身體表面,凍時會「起雞皮」,手指和關節硬起來,屈伸不順等,或「個肚痛到身都孿埋」。
簡單說,若你生病時特別感到凍、怕冷、痛楚劇烈、起雞皮、手腳等關節「硬」,中醫都會用「寒邪」的角度來考慮,而治療則要加上驅寒的方和藥。
從西醫的角度來看,「寒邪」並不如細菌、病毒和真菌等,以實物的形態侵襲身體器官發病,現在沒有科學證明中醫「寒邪」的存在。
作為一個指導診證和用藥的觀念,辨證為「寒邪」後,能否為病人帶來舒緩和痊癒,才是衡量中醫實用價值的考慮。
「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是什麼? 有關「寒邪」特點的說法,古書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勝則陽病。中醫哲學家很喜歡把東西分成陰和陽,陰陽基本是對立的。陽代表熱,陰代表寒,「寒 邪」自然是屬陰,而陰勝便易傷及陽氣。例如「寒邪」侵犯身體表面,病人特別怕冷;「寒邪」侵犯腸胃,病人會投訴「個肚凍冰冰」,這是因為「寒邪」致病,減 少身體的陽氣(溫暖的能力)。
《素問.痹論》說: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寒邪」另一個性質是引起凝滯,即是凝結,阻滯不通,而不通 則會有痛楚。這現象是很容易明白的,想想冬天時手腳冰冷,有時會凍到膚色發紫,便是因為身體為了保暖,把大部分血液調到內臟,而四肢表皮的血管收縮,血流 凝滯的結果。我們手凍到痛便是這寒性凝滯和主病的性質。
《素問.舉痛論》說:寒則氣收。第三個特點是寒性收引,是指「寒邪」具有收縮,牽引的特性,例如「寒邪」侵犯身體表面,凍時會「起雞皮」,手指和關節硬起來,屈伸不順等,或「個肚痛到身都孿埋」。
簡單說,若你生病時特別感到凍、怕冷、痛楚劇烈、起雞皮、手腳等關節「硬」,中醫都會用「寒邪」的角度來考慮,而治療則要加上驅寒的方和藥。
從西醫的角度來看,「寒邪」並不如細菌、病毒和真菌等,以實物的形態侵襲身體器官發病,現在沒有科學證明中醫「寒邪」的存在。
作為一個指導診證和用藥的觀念,辨證為「寒邪」後,能否為病人帶來舒緩和痊癒,才是衡量中醫實用價值的考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