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腸胃 -- Dr. O Chiu


胃主受納通降 喜潤惡燥 - Dr. O Chiu
胃處於橫膈膜之下,腹腔中,是容納食物的器官。在《靈樞.腸胃》形容「胃纖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三斗五升。」胃上接食道,接口為賁門,賁門的「賁」,與「奔」相通,有投向、奔湊之意,食物從此門奔入胃中,故稱賁門。胃出口下通小腸,接口為幽門,幽門之「幽」,解隱藏,深隱之處,因這出口不明顯和距離入口最遠。
胃的生理功能是胃主受納,腐熟水穀,胃主通降,以降為和,而其特性是喜潤惡燥。
胃主受納:受納是指承受、接納和貯存,腐熟是指食物在胃中,經過初步消化,如與胃酸混合和經胃部肌肉的運動,而形成食糜的意思。食物從口而入,經食道,通過賁門而進入胃,停留於胃進行初步消化,《靈樞.玉版》說:「人之所受氣者,穀也。穀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

腐熟水穀

初步消化的過程便是「腐熟水穀」,產生的物質是「食糜」,才能通過幽門傳下小腸,其中有用部分為精微,要經脾的運化才能營養全身,故脾與胃在中醫理念中經常是一同出現,脾胃代表了消化系統。
中醫十分重視脾胃的功能,在《素問.玉機真藏論》提出「五藏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藏之本也。」即五臟所收藏的氣血,皆是從脾胃所腐熟的水穀而來,沒有運作正常的胃,身體就沒有了健康,如《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說到「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當中「元氣」便是抗病能力。
西醫對這有很詳細的研究,若腸胃不適而引起機體營養不良,則免疫系統也不能正常運作,例如蛋白質不足夠,機體的免疫細胞、巨噬細胞、補體系統、免疫球蛋白 A 抗體濃度也會下降。其他營養素如鋅、硒、鐵、維生素 A、C、E,即使是微量缺失,也會減弱機體的免疫系統。
中醫在診治病人時,十分重視「胃氣」,即脾胃的功能,亦常以胃氣的強弱去預測病況的發展,如《景岳全書.雜證謨.脾胃》說「凡欲察病者,必須先察胃氣;凡欲治病者,必須常顧胃氣;胃氣無損,諸可無慮。」而察胃氣的方法是觀察舌質和舌苔的情形。
胃主通降,以降為和:通是暢通,通順,降是下降,指食物要通過胃才能進入小腸,作下一步的消化和吸收。若胃失去這通和降的能力,則會出現食量減低、納呆、厭食,同時出現口臭、腔腹脹悶,疼痛,和大便秘結等,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濁氣在上,則生腹脹。」

陰陽合作

胃喜潤惡燥:中醫認為胃要正常地腐熟水穀,需要胃的陰陽合作,而胃陽負責蒸化,胃陰負責濡潤,簡單地看可以是指胃肌肉的蠕動,和胃液胃酸的分泌,才能讓胃進行其消化功能,而足夠的胃液胃酸便是胃的喜潤(濕潤)特點。中醫的腸胃燥熱包括口舌乾燥、口渴欲飲、大便秘結等,接近西醫的缺水情形。
中西醫對胃的理解大致相同,不過現代醫學知識比較詳細,包括胃酸有殺菌作用,而胃消化的目的是把食物分解成細小的分子,來方便小腸吸收。胃容量可隨飲食變大,作為緩衝區域,把一餐餐的食物暫時容納於胃中,消化後再以一個平穩的速度傳送到小腸來消化吸收。
 
 
胃下有六腑 - Dr. O Chiu
胃之下是小腸,六腑之一,是腹腔中用作消化和吸收食物的器官。
小腸外形呈回環迭積狀,上端連接胃的幽門,下端經闌門與大腸相通,闌解作遮攔,意思是食物中的營養成份(中醫稱作精微)在此被阻攔,不要浪費進入大腸而排走。有一種減肥藥名為賽尼可 Xenical,作用是減少小腸消化脂肪的能力,因此約三成被吃進身體的脂肪,因未曾消化而不能被小腸吸收。脂肪進入大腸後,因為大腸不能吸收,會導致腹瀉而達到減輕體重之目的。
在《靈樞.腸胃》中對小腸有很詳細的描繪,「小腸後附脊,在環回周迭積,其注回腸者,亦附於臍上,回運環十六曲,大二寸半,徑人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
小腸的生理功能有二,包括主受盛和化物,二是泌別清濁。

小腸主受盛

小腸主受盛和代物:受是接受,盛是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是徹底消化,變化,化生。小腸主受盛是指小腸是接納經胃部初步消化後之飲食的盛器,而這些「食糜」會停留在小腸相當長的時間。小腸的化物功能,是指把「食糜」再加消化,將水穀化為「精微」而吸收,故在《素問.靈蘭秘典》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另一個小腸功能是泌別消濁,泌是分泌,別是分別,清是指水谷精微,有營養的東西,濁則是糟粕,食物的殘渣。泌別清濁是指小腸把消化後的食物,分別為有用的水穀精微和無用的食物殘渣,把水穀精微吸收,把殘渣推過闌門進入大腸。張介賓在解釋《素問.靈蘭秘典論》指出:「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穀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入前,糟粕由此而歸於後,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小腸有吸收水份的功用,因而有「小腸主液」的說法。
西醫對小腸的解剖比較詳細,小腸開始的首25至30公分,稱為 Duodenum Digitorum「十二指腸」,因為早期的解剖師估計這一斷的小腸長度大約為十二隻手指 Digits 的闊度。十二指腸儘管是小腸最短的部分,但大部分的化學消化都在這節發生,包括膽汁和胰腺分泌的消化酵素都在十二指腸與食物混合。十二指腸通過內分泌功能,它能調節胃的排空時間,讓食物能循序地從胃通過幽門而進入。
接着十二指腸的是 Jejunum「空腸」,稱為空腸是因為在解剖時,這一節腸通常都是空空如也的,jejunum 字根解作肚餓。十二指腸是以化學消化功能為主,空腸的功能是繼續化學消化和開始吸收,靠的是空腸內黏膜層有許多環行皺紋衣,上面有無數細長絨毛似的結構Villi,而每一條絨毛有更多更細的微細絨毛 Micro-villi,加上空腸2.5公尺的長度,形成一個極之大的接觸面去消化吸收食物,吸收可以是被動的,如果糖,也可以是主動的,如各類的氨基,縮氨酸和葡萄糖等。

空腸迴腸分界不明

空腸再續下去便是 Ileum(原意解鼠蹊、腹部側邊),現今稱是「迴腸」,迴是解作迴轉,迴圈,彎彎曲曲,稱為迴腸是因其回環迭積的外狀。這節是小腸最後的一節,長約2至4公尺,下接闌門與大腸相通。這節的主要功能是吸收維他命B12和大部分膽鹽,也消化和吸收空腸未吸收盡的養料。
結構上空腸和迴腸的分界並不明顯,因此傳統中醫並沒有把小腸細分成不同的段落,而功能上中西醫對小腸的理解也相近,主要是用作消化和吸收養料。
 
上接闌門 下接廣腸 - Dr. O Chiu
大腸是六臟之一,位於腹中,因其直徑比小腸大,故稱為大腸,是一個管道器官。結構上包括回腸和廣腸(即今日稱之為結腸〔Colon〕和直腸〔Rectum〕)。Colon 原意解作大腸,但中文譯作「結腸」,不知是否因為 Colon 一字在標點符號上代表了句子的「結束」,故稱為結腸。回腸則上連接闌門,接受小腸傳下來的糟粕;下接廣腸,廣腸下端為肛門。
對大腸的形態:在《靈樞.腸胃》的描述是:「回腸當臍,在環回周葉積當下,回運環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廣腸傅脊,以受回腸,左環葉脊,上下辟,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能在數千年前有如此詳細的大腸記錄,可見中醫當時的水準。
大腸的生理功能:傳導糟粕和燥化。在《素問.靈蘭秘典論》稱「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傳導,是承接於上和傳送到下的意思。「變化出焉」即將糟粕化為糞便,全句即是大腸接受經過小腸泌別清濁後剩下的食物殘渣與水液,再吸收其中殘餘的水液,形成較乾燥的糞便,傳送到大腸末端,經肛門而排出體外。

胃的降濁延伸

中醫認為大腸的功能,是與胃、肺和腎有關。胃主通降,以降為和,故大腸的向下傳送是胃的降濁功能的延伸。肺主宣發和肅降,而肅降作用亦主導了大腸功能,如唐宗海在《醫經精義.臟腑之官》中說:「大腸之所以能傳導者,以其為肺之腑。肺氣下達,故能傳導。」另外,腎的功能亦能影響到大腸,如腎陰不足則使腸液枯涸而便秘,腎陽虛或封藏失可時而見泄瀉,故有「腎主二便」之說法。
西醫對大腸結構的描述比較詳細,結腸分為四節,首先是 Ascending colon 升結腸,接着是 Transverse colon 橫結腸,再落是 Descending colon 降結腸,和 Sigmoid colon 乙狀結腸(Sigmoid解作S形,譯作乙狀可謂神來之筆)。升結腸和橫結腸又稱為右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又稱為左結腸。中醫的回腸現今稱為結腸 Colon,而回腸之下是廣腸(因為其直徑較廣闊),現今稱為直腸 Rectum(解作筆直),長約12公分,功能是用作暫時存儲糞便的地方,本身並沒有任何吸收(養份或水份)的作用。
大腸長約1.5米,當食糜從胃入小腸後,來到大腸時絕大部分的養料和九成的水已被吸收,這糟粕是以食物中較難消化的纖維為主,在大腸中水液繼續被吸收,而大腸則分泌黏液,加上大腸中布滿了有益的良性細菌,糟粕便變成了正常的大便。
直腸入面布滿很多張力感應器官,當直腸入壁感受到被糞便充足的壓力,人便有排便的衝動,這時若因緊張或其他因素而不去排便,直腸所發出的排便感就被適應下來,慢慢地形成便秘,結腸內的糞便因停留過久,水液過度被吸收而變硬。

便秘診斷謬誤

很多人對便秘的診斷有誤解,通常每周少過三次大便,排便時困難或排便後仍感到不完全的排清已是便秘。便秘時排出的糞便是一粒粒狀分開的,或條狀但表面凹凸不平。若想清楚什麼是正常(和不正常)大便,可上網看一看 Bristol stool chart 布里斯托大便圖表,對比自己的大便,便知道自己的身體情形。
 
 
從糞便看健康 - Dr. O Chiu
在《素問.靈蘭秘典》中提到「大腸者,傳道之管,變化出焉」,當中「變化出」的是什麼?是人類的固體排泄物,人類的糞便。液體排泄物是汗和小便,氣體排泄物是呼出二氧化碳和放屁。
記得看過一部電影,叫「末代皇帝.溥儀」,其中一幕是一個宮女拿着小溥儀的便便給大醫看,大醫望了一回,便說溥儀的情形和治療方法。詳情不記得了。看的時候我覺得很好笑,但讀醫後才知從大便情況真的是可反映出身體體的病情,不可不注意。現代版的《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當中的第四問便是問有關大小二便的情況。
糞便是什麼?大便的結構中,大約六、七成是水份,其他是細菌、消化不到的纖維、少量的油分和腸道脫落的細胞。為了能客觀和方便比較,西方醫學在1997年發表「布里斯托糞便圖表(Bristol Stool Chart)【圖】,把糞便的型態分成七大類。第一類是分開的、硬、粒狀(如果仁),並且排出時很困難;第二類屬條狀,但凹凹凸凸,像很多粒狀黏在一起;第三類是條狀,表面或有小裂紋;第四類是條狀,像蛇一般,表面平滑柔軟;第五類是軟綿綿而一堆堆,仍清楚分開的,容易排出;第六類是蓬鬆分散,邊界不清、糊狀的;第七形是水狀的。首兩類是屬乾結便秘,第三、四類是正常大便,五到七則是不同程度的肚瀉。

便秘與泄瀉

健康正常的排便,包括時間和糞便的情況。能每日排便,當然是最好,若要經常三、五日或更疏才去清理腸道大便,中醫已定為便秘。因為要用作科研比較,西醫的診斷標準比較清晰,便秘是(一)每周少過三次排便,或(二)排便困難,例如四分之一時間以上是需用力「谷」,或(三)感到未能全部排出糞便。
便秘的原因很多,便秘時的大便通常比較乾燥、硬、短身條狀,或乾結如羊糞(本人未見過,羊糞被形容為草莓樣),造成第一和第二型的大便,都是經過同一個過程來,那便是因為食物在腸道,尤其是大腸,移動太慢,停留的時間太久,糟粕中的水分被大腸過量吸收,而造成乾和硬化了的大便。愈乾和硬則易從條狀分裂成塊狀,塊狀增加了的表面面積,就更易被大腸再吸乾水分而裂開成粒狀,如第一和第二型的大便。
便秘的相反是泄瀉,即肛屙,指大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如水一般瀉出。泄和瀉有程度上的分別,古人說「泄者如水之泄也,勢猶舒緩;瀉者,勢似直下,瀉下較猛」,不過現代用語已沒有這古典含意了。
西醫肚瀉的定義是大便比較稀疏和流質,甚至水樣,每日大便重於200克,或大便次數每日三次或以上。中醫對泄瀉時糞便的形容,包括瀉下如水,如白色稀水、如漿汁、稀便,和夾雜不消化食物等。

宜標本共治

肚瀉的原因很多,造成稀稠或水樣的糞便,有幾個機制,例如分泌性泄瀉,是腸道被霍亂毒素干擾,因而不能吸水或主動滲出電解質;滲透性泄瀉是因食了太過多高濃度食物引起,食物從腸道中滲透性吸水;移動性泄瀉是腸道運作速度太快,未有足夠的時間來吸水;發炎性泄瀉是腸道因發炎而不能吸水。
記住,便秘或泄瀉都是一個徵狀,背後有其原因,治療時要考慮標本共治方可。
大便的顏色是深啡色,是因膽汁所造成。大便變黃或淺黃色可能是與肝膽問題,因而減少膽汁排泄。變黑色最要小心,可以因糞便中有血,或食物中鐵質太高引起。醫生大夫常叫人注意飲食,但我們的排出物更能反映我們的健康狀態,下次去時可多多留意。


「針」對頸椎病 - 嚴耀堅中醫師 - 2009年4月24日

「針」對頸椎病 -  嚴耀堅中醫師 -  2009年4月24日

「為什麼我的手指末端無緣無故地麻了?」

「為什麼我的肩,手臂扯着痛?」「我的頭轉動到某個角度就特痛,而且還頭暈,視物模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一早起床,我的手指麻痹了,僵硬了,怎麼回事?」

以上的情況是否都有發生在你身上呢?如果有的話,你很有可能患上了頸椎病。過去頸椎病可能只是困擾着中老年患者,隨着時代的進步,電腦的廣泛應用,每天在辦公室電腦陪着你,或以打電子遊戲為第一要務的你,會否開始覺得頸部的疲勞愈來愈多。這就是年輕一輩頸椎病的開始了。
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及頸椎骨質增生,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脊髓、神經根、血管、以及交感神經,並由此產生頸、肩、上肢一系列表現的疾病,稱其為頸椎骨性關節病,簡稱頸椎病。
由於人類脊柱中,頸椎體積最小,強度最差,活動度大,活動頻率高,單位面積承重大,隨着年齡的增長及各種急慢性勞損的累積效應,逐漸導致頸椎間盤髓核脫水、退變,纖維環膨出、破裂,頸椎間隙便窄,椎間韌帶損傷、鬆弛,造成椎體不穩,骨膜受到牽拉和擠壓,產生局部微血管破裂與出血、血腫。

隨着血腫的機化和鈣鹽的沉着,最後形成骨贅。當突出的椎間盤與增生的骨贅刺激或壓迫鄰近的脊神經根、椎動脈或脊髓,使其產生損傷、無菌性炎症、修復後反應等,就出現了頸椎病的臨床症狀。現代醫學將頸椎病分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和交感型。在香港來說,常見的頸椎病有主要是頸型、神經根型和椎動脈型。

改善供血缺失

「為什麼我的肩、手臂扯着痛?」這是頸型頸椎病的病人常見的症狀,頸部可常有疼痛、痠脹及沉重不適感,可向枕部及肩背部放射,頸部肌肉緊張、僵硬感,而且頸項局部有壓痛。這是椎間盤退行性變得早期,髓核與纖維環脫水變性,椎體不穩,刺激後縱韌帶和椎體神經末梢而誘發的。

「為什麼我的手指末端無緣無故地麻了?」這是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主要表現,常見一側頸肩上肢反復發作的疼痛、麻木,昂頭、咳嗽時症狀加重,手指麻木,活動不靈。其病因是髓核向後外側方突出或鈎突關節處的骨刺突入椎間孔,引起對神經根的壓迫,常因寒冷、勞累、睡眠不足而引起。
「我的頭轉動到某個角度就特痛,而且還頭暈,視物模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是椎動脈頸椎病最典型的表現,頭頸的活動到某一角度或位置,出現頭痛、頭暈、視覺障礙、耳鳴耳聾,頭痛多為一側,呈跳痛、刺痛。這是鈎椎關節增生及椎體不穩,關節鬆動,使橫突孔出現移位,刺激或壓迫椎動脈,出現—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發病的。

中醫理論認為,頸椎病的產生,是感受外邪、跌仆損傷、動作失度,使頸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故使頸部疼痛、僵硬、痠脹;肝腎不足,氣血虧損,筋骨失養,氣血不能養益腦竅,而出現頭痛、頭暈、耳鳴、耳聾;經絡受阻,氣血運行不暢,導致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狀。故頸椎病與督脈和手、足太陽經密切相關。

在治療頸椎病時,一個對策是先用巨刺法配合運動針法,先針患者的後溪穴,然後讓患者運動其頸項,向上抬頭,向下低頭,向左轉,向右轉,再作迴旋的頸部運動,並一邊做運動時一邊再給患者在穴位上施加運針手法,讓其針感加重。隨着穴位上的酸、麻、脹等針感增加時,患者頸項的疼痛會得到緩解,局部活動受限的頸項活動度增加。繼而近部取穴,以活血通經為法,針其頸夾脊、風池、天柱、肩井,遠部取穴配合穀、外關。並在頸項部的穴位接駁電子針灸治療儀器,促進頸肩的氣血流動,活血祛瘀,疏導經絡的痹阻。

為何要先針後溪穴?後溪穴為八脈交會,且為針刺麻醉的選穴之一。「後溪督脈內眦頸」,意思是說後溪穴為手太陽小腸經穴,並與督脈相連,能治療頸項,眼睛目內眦的疾患。因而選其為巨刺法的取穴點。在後溪穴施加運針手法能迅速疏導經絡,緩解患者頸部的牽扯不舒感。而近部的頸夾脊穴分布於頸項,能緩解頸項局部的肌肉緊張,並調整經絡的傳導,從而緩解頸部的肌肉強直、痙攣的狀況,促進頸部血液的循環,改善供血供氧缺失的狀態。

發病年輕化

針灸具有良好的鎮痛作用已為國內外醫學界所公認。目前,醫學界將鎮痛方法分為三類,即藥物鎮痛,腦內刺激鎮痛和針灸鎮痛,三類的方法均可激活內源性鎮痛物質,針灸鎮痛則以其安全簡便,不會破壞機體組織,也不引起機體其他功能的紊亂而受到醫學界重視。針刺鎮痛開始於穴位深部感受器的興奮,針刺訊號必然沿着一定的外周徑路和中樞徑路逐步傳導到腦的高級部位,從而形成針感並產生鎮痛和針刺鎮痛效應。

現代生理學認為,任何一種感覺均依賴於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腦的高級部位對感覺信號的識別,感覺和針感也是如此。大量的電生理學研究結果初步表明,中樞神經的各級水平,如脊髓、腦幹、丘腦、和皮層等均參與了針灸鎮痛的過程。因而針灸能有效地緩解和消除疼痛,並能改善麻痹的症狀。

頸椎病可以說是現代常見的疾病,頸椎病的發病年齡已經逐漸年輕化,我碰過最年輕而已有自覺症狀的病人只有十七歲。我想頸椎病的發病年齡還會繼續向前推進。

很多白領在辦公室坐着時習慣於駝着背、哈着腰,加上長時間低頭伏案,使頸椎處於長時間的向前屈的勞累狀態,頸後肌處於強直狀態,違背了頸椎前突、胸椎後突的生理曲線。請盡量拉近與工作台的距離,將桌椅高度調到舒適狀態。腰部挺直,雙肩後展。臀部要充分接觸椅面,可經常用椅背頂住後腰稍作休息。

工作間隙隨呼吸做提肩動作,每隔五至十分鐘應抬頭後仰休息片刻,頭、頸、肩、胸處在一種微微繃緊的正常生理曲線狀態,避免頭頸部過度前傾或後仰;描圖、繪圖等專業設計人員可調整工作台傾斜十至三十度。有頭部偏左或偏右寫作習慣的白領應注意糾「偏」,每小時緩緩轉動頭部片刻以消除「偏頸」狀態導致的肌肉疲勞。

如假期或空閒的時間可到泳池游「蛙泳」,一周兩次,每次三十分鐘,也能有效緩解頸椎病的不適和預防頸椎病的發生。
















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經絡一通 百病無蹤



經絡一通 百病無蹤


人體有十二條經絡,每一條經絡都與人體臟腑相關,若臟腑健康則氣色自然佳,如何保持身體內在的健康,除了飲食均衡、情緒穩定、適當運動、作息正常外,透過正確的經絡按摩,讓經絡一通,百病就無蹤。

預防感冒肺、大腸經
首先,要先了解每一條經絡所代表的臟腑功能及保健功效。預防感冒以手太陰肺經及手陽明大腸經為主。可以按壓手虎口處的合谷穴及醫生診脈處的太淵穴,在初期感冒所引發的頭痛、咽喉疼痛、胃腸型感冒,勤按這兩處穴位,即能緩解不適的症狀。
消化順暢脾、胃經
人體之脾經與胃經,分別掌管人體氣血與消化的運行。若胃腹部脹氣不舒,或是排便不順暢,可按壓位於膝蓋下方四根橫指處足三里穴,亦可以配合按壓位於足大拇趾與食指交接處兩橫指處的太衝穴,則舒暢調理的功效會更顯著。此穴亦可同時治療高血壓導致的頭暈或因怒氣導致的胸悶不舒,甚至於慢性肝炎的調理,都可以透過按壓太衝穴得到緩解。另外,若是經期不順暢或是欲懷孕求子,一定要常按壓腳內踝尖上四根橫指處之三陰交穴,即能使氣血循環順暢。

安眠去憂需心經
現代人因生活壓力,造成失眠的比比皆是,煩惱來由皆因心,若是可以安定心神,便能一覺到天明。在小指直下的手腕橫紋凹陷處,便是神門穴,觀其字義便知是安定心神之門,若是心神不安、怔忡不寧、或夜臥難安則一定要常按壓此穴,神門穴可以治療失眠、緊張煩躁、胸悶不舒、欲嘔等,按壓此穴後症狀即會覺得舒緩。
人體液體主掌者小腸經
小腸經是「主液所生病」,凡是人體中與液體有關的疾病都可以透過按摩小腸經的穴道來處理。如產後乳汁分泌不足,可按壓位於小指關節手掌交接處的橫紋端的前谷穴。另外,在手上感情線盡端之後谿穴,可以治療腰背酸痛、腿膝無力、眼腫流淚、盜汗及中風後遺症,可為一穴多治,常按穴位,讓經絡一通,自然身體健康無煩惱。
 
腰背酸痛膀胱經
膀胱經從頭正面的睛明穴開始走到腳小拇指端的至陰穴,左右各有67個穴位。是十二經絡中穴位最多的一經,所以穴位所主治的疾病範圍相當的廣。因為膀胱經是「主筋所生病」,所以凡是人體中與「筋」有關的疾病都可以透過按摩後腿膝關節窩中央的委中穴來治療,如腰背酸痛、小腿抽筋疼痛、膝關節退化等。
若有偏頭痛疾病者,可按壓位於腳後跟外踝骨與跟腱連線中點的崑崙穴,此穴亦可主治尾椎骨挫傷、背痛、氣喘與男性泌尿道的問題。膀胱經經穴的主治範圍相當多,從第一個穴道位於眼內眥的睛明穴,可以治療近視、視神經的疾病,到最後一個穴道至陰穴,可以矯正胎位不正、妊婦難產、產後排尿困難、甚至是頭痛、皮膚痛癢等症。這是因為透過經絡的循行所過之處,以針灸或按摩穴位疏通不暢之經氣,進而達到主治病症的功效。
精力的來源腎經
人體若精力充沛,做任何事都能事半功倍,但若精力不足,別說事倍功半,甚至是提起興趣的力量都沒有,若要常保精力十足,常按摩腎經的穴道是不可或缺的。
腎經第一大穴湧泉穴,觀其穴名便可知此穴能讓身體的精力源源不絕,所以關於體內內分泌不足,致生長發育遲緩,或長期疲倦導致的頭痛、口乾、咽痛,以及產後的乳汁分泌不足等,均需常按摩足底第二、三趾間連線與足底長度三分之一交會處的湧泉穴。
眼部疾病求照海,照海穴名之義便是能讓銀海朗照。所謂「銀海」便是指眼睛,所以常按摩此穴可以常保眼睛光明。此穴位於足內踝尖下的凹陷處,在臨床上除了可治眼疾,關於小便淋漓不通(尿道炎或攝護腺問題)、胃腸脹氣、便秘、扁桃腺炎,甚至是更年期問題如咽喉有梗嚥感、心胸鬱悶等,都能有很好的療效。若有長期失眠問題的朋友,可配合按壓位於腳後跟外踝骨尖下的凹陷處申脈穴,對於安眠與治療神經衰弱症有很好的功效,兩穴合按還可治療中風後遺症以及癲癇等問題。
胸腹不舒治心包
心包經中有一個大穴稱為內關,其穴位於手腕內側腕橫紋上約三橫指距離處,此穴位於兩筋之間。觀其字義,關於心胸胃內部相關疾病都須尋求此穴,故在臨床上舉凡胸悶不舒、胃炎、腹瀉、精神疾病等可按壓此穴,另外若是暈車暈船時按壓此穴,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現代人的工作壓力太大,往往導致心火上昇而常常口臭、嘴破甚至是失眠,這時大陵穴便能派上用場。此穴位於手腕橫紋中央,除了有上述的功效,對於足跟痛、足底筋膜炎也有很好的療效。
其實,人體本身就有自然治癒力,若是能靈活的使用古人傳承下來的智慧,多多按摩身體的穴道,使之恢復機體的平衡,遠離疾病、快樂輕鬆過活,相信不是夢。
瀉熱除煩善用三焦經
三焦經是主氣所生病,尤其是頭面上身之熱氣,舉凡面皰、皮膚炎、消渴、耳聾、眼疾、偏頭痛等。外關穴,位於手腕外側腕橫紋上約三橫指距離處,此穴位於兩骨之間,凡是屬於氣的疾病都可以按摩此穴,如氣鬱造成的頭痛、氣上衝造成的噁心欲嘔、氣不通造成的耳聾等。另外,只要是關於上肢的疾病也都可以按摩此穴,故在臨床上舉凡手扭傷、手麻、關節炎、網球肘都有很好的療效。若是常常有耳鳴困擾的民眾,亦可以按壓耳垂後,與鼻子相平之處的耳後緣凹陷處,此穴能對耳鳴改善有很好的幫助。
筋骨強健按膽經
膽經是主骨所生病,而膽經的大穴陽陵泉穴是筋會之處,故只要是與筋骨有關的疾病,都可以按摩此穴獲得舒緩,若想要降血壓的朋友,更是要常按摩此穴,在臨床上亦以針灸此穴來達到降血壓的目的。另外,若是小腿常會抽筋的朋友,更要常按摩此穴,因為筋會陽陵泉,此穴能夠立即緩解筋緊、抽筋的問題。陽陵泉位於膝蓋下外側有兩小塊骨頭突起之處,以這兩塊骨頭做等邊三角形,頂點端便是陽陵泉穴,此穴除了有上述的功效,對於肝膽的疾病、或腹痛、腹瀉、噁心等腸胃不適的症狀,也有很好的療效。
心情愉悅需肝經
所謂七情六慾皆讓人病,尤其是情緒上的鬱悶不舒,更是健康的大敵,肝經主疏瀉,喜舒暢條達。婦女朋友的月經不順、月經過多、經痛不舒與乳部病變常與肝氣鬱結或肝不藏血有關。而腸胃的疾病則和肝氣犯胃相關,由此可知情緒對身體的影響有多大。所以,若是想要維持好心情,就要常按摩位於足大拇趾與足次趾交會處,上方約三根橫指距離的太衝穴,這個穴道除了能讓我們保持好心情,還能維持好臉色,使膚色白晰。此外,因為肝開竅於目,所以關於眼睛的疾病,如青光眼、結膜炎也可以透過按摩此穴,獲得很好的功效。若是有高血壓的問題,則按摩完膽經的陽陵泉穴,再加按肝經的太衝穴,降血壓的效果會更明顯,此穴也可紓解高血壓所造成的頭痛不適。
人體是個微妙的小宇宙,各個臟腑間保持著奧妙的平衡,但偶爾也會因外來的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氣,與內在的情緒如喜、怒、憂思、悲、恐、驚等造成內在的不平衡,於是疾病發生,我們除了可以透過藥物恢復人體本來的平衡,按摩自身的穴道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除了關懷別人,也別忘了要關愛自己,常按摩上述穴位,相信每個人都能達到健康平衡的快樂生活。
文/李思儀(台北常生中醫診所醫師)





2009年4月10日 星期五

《黃帝內經》中養生三原則 - 清積、和中、養元


《黃帝內經》中養生三原則 - 清積、和中、養元
《黃帝內經》是一部理論性極強,內容異常豐富、全面的醫學巨著。但縱觀全篇,真正涉及到內服的治療方劑則數之寥寥,可是在針砭外治方面,預防養生方面卻佔有很大的篇章,尤其是提出的清積、和中、養元三原則更是精闢絕論。
首先講“清積”。中醫有個概念叫“積聚”。積聚分為:氣積、血積、食積、酒積、痰積、肉積、水積、乳積……這些積滯犯于經絡則經絡湮瘀,犯于血脈則血脈阻塞,犯于五臟則五臟受累,犯于筋骨則筋骨獲殃。究其積聚的成因,中醫認為有外因和內因兩大因素。所謂外因,中醫認為是“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的侵害;所謂內因則是暴飲暴食等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營養過剩、運動量減少使營養物質不能消耗利用而積存體內、或因情志抑鬱造成陰陽代謝失衡、有毒物質和惰性物質不能及時排泄而滯留體內,這就是造成積聚的主要原因。
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積為百病之源,先積而後著風。我們不妨結合積聚的成因來看一下現代疾病及亞健康症候群中沒有一個不與積聚有直接因果關係,故有十人九積之嘆!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積聚不除,人何以堪。《內經 - 湯液醪醴論》針對上述“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馳壞,榮泣衛除”的普遍現象,響亮地提出了“清積”這個典型的調治原則,用清瀉祛積的方法,疏通洗滌臟腑血脈,這樣才能達到精神自生,形體自盛,骨肉健壯,健康長壽的目的。
其次講“和中”。和法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原則,《內經 - 五常政大論》指出,無疾者求其藏,藥以祛之,食以隨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己。大意是:由於積聚糟粕長期盤踞在人體內,不同程度會給各臟腑功能造成一定的損害。如同盜賊潛入家中,必先開門驅賊,就是先以藥祛積,無積後當求其藏,食以隨之,以食療調其腸胃,和其中外,修復藩墻,方可萬事大吉。“中”從廣義講,泛指體內腹腔,有“中府”“中州”之謂;狹義講,指的是脾胃或消化系統。中醫對脾胃及其功能高度重視:“脾胃者後天之本”,認為人的健康長壽與否,根本取決於脾胃的壯旺與否。再者,脾胃為人體營養敷布的總樞機關。《內經 - 經脈別論篇》指出:“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入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由此可見,脾胃不但吸收水谷精華,分佈人體所需營養,而且還有統調臟腑陰陽,經絡血脈的關鍵作用,中醫所說的“得胃氣者生,失胃氣者死”就是這個道理。從這上面看,調理脾胃、和其中外的養生原則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第三就是“養元”。元氣是人們安身立命,健康長壽的總宰。是人體精、氣、神統攝的總匯。清代醫學家徐靈胎這樣描述說:“元氣者,視之不見,求之不得,附於氣血之內,宰乎氣血之先,其成形之時,已有定數”。並說:“無火而能令百體皆溫,無水而能令五臟皆潤,皆賴此也”。這就是說,元氣是人的生命之本,生命之源。雖然它是視之不見,求之不得,但它卻是實際存在的,並且對人的身體健康,生命壽天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他還把元氣對於生命比喻為薪柴與火的關係:“譬如置薪于火,始燃尚微,漸久則烈,薪力即盡,而火熄矣。其有久暫之殊者,則薪之堅脆異質也”。大意是:生命的長短,取決於元氣的盛衰,就像火燃的久暫,取決於薪質的堅脆是一個原理。談到養,很多人就會認為養就是補,這是一個誤區。養和補是不是同一個概念?並不儘然。
《內經 - 五常政大論》裏明確講道:“夫經絡以通,血氣以從,復其不足,與眾齊同,養之和之,靜以待時,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乃彰,生氣以長,命曰聖王。”就是說養是有前提的,必須先清除糟粕,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修復臟腑,這是關鍵。因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體內營養通過臟腑是會相互轉化的,也會相互補充的。我們通過調整臟腑功能,把那些惰性的功能激活為積極的功能,把那些無用的物質轉化為有用的物質,通過調整,使陰陽得以平衡,元氣得以濡養,精氣得以充盈,這樣“調”字當頭,養也就在其中了。通過調養,使人體呈現一個高度和諧統一狀態,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完美境界。

春季飲食養生三原則 多吃甜食少吃酸食
春季,萬物復蘇,氣候轉暖。為了調養生息,很多人開始注意飲食搭配。春節飲食養生,要注意遵循“三個原則”。   
補充熱量增強身體抵抗力   
早春時節,氣候仍然比較寒冷,人體為了御寒,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以維持基礎的體溫。因此,早春期間的營養構成,應該以高熱量食物為主。所以,春季飲食宜遵循高熱量、高蛋白原則。   
在春季日常飲食中,除了谷類制品以外,還應當選用黃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可以及時地補充能量。此外,在早春期間需要補充一些優質的蛋白質食品,比如雞蛋、魚類、蝦、牛肉、雞肉、兔肉和豆制品等。這類食物都含有豐富的蛋氨酸,而蛋氨酸具有增強人體耐寒力的功能。   
飲食要選抗病毒性食物   
春季,氣候由寒轉暖,氣溫變化比較大,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也開始繁殖,而且活力增強,容易侵犯人體而導致疾病。因此,在飲食上務必要遵循抗病毒原則。在春季的日常飲食中應注意攝取充足的維生素和無機鹽。比如小白菜、油菜、辣椒、菠菜、柑橘、紅棗等食物都富含維生素C,具有抗病毒的功效。   
多吃甜食少吃酸食   
由于春季肝氣旺,會影響到脾。因此,春季易出現脾胃虛弱的癥狀,倘若酸味的食物吃多了,會使肝功能偏亢,所以春季飲食調養,要選擇甘溫之品,忌酸澀。飲食要講究清淡,忌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另外,春季是蔬菜的淡季,但野菜和山菜的生長期往往早于一般蔬菜,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可適量食用。

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

中醫對念珠菌看法


中醫對念珠菌看法
念珠菌已成為“熱門”話題,在過去幾年中健康意識的個人在美國。 念珠菌是一種條件,結果從過度生長的酵母樣真菌稱為白色念珠菌 。 念珠菌細胞是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對我們的身體在我們發現口腔,陰道,腸子和其他器官。 當他們成長下去,這可能導致一個數字的健康問題,包括消化功能紊亂,疲勞,陰道酵母菌感染。 無論念珠菌是被認為是疾病或綜合徵是在傳統醫學仍有爭議,但一般市民接受它作為一個有效的疾病,除了從實驗室試驗或理論建構。 有的醫生甚至聲稱“每個人都有了。” 幾乎每天都在我的診所,人們走在要求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雖然中醫沒有一個傳統的診斷“念珠菌,”我們可以找到一個框架和一個診斷治療念珠菌的方法從患者的常見症狀和投訴。 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它”,但它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在美國。 許多中醫師驚訝念珠菌是如何在這裡流行。 當你知道原因念珠菌,這並不奇怪,人們更容易把它在這裡比在其他國家。
有一個數字的藥物能促進酵母細胞的增生,可能是因為他們有益的細菌殺死,或者因為它們干擾正常激素的功能。 這些藥物包括:抗生素,化療,激素替代,皮質類固醇和口服避孕藥。飲食不當,如過度消費產品的酵母,糖,或酒精,也可以促進酵母生長。 在傳統中醫藥,這些食品擾亂平衡健脾化痰生產,創造完美的環境酵母增生。
這些人有免疫系統或內分泌腺體疾病更容易念珠菌,如例愛滋病,癌症或糖尿病。
在中藥,平衡是最重要的概念,保持健康。 陰陽,永恆對立的宇宙,也形成了基本物質的機構。 他們必須是平衡的,我們要在身體健康。 這是相同的酵母細胞和細菌在我們的身體:太多許多酵母細胞,和一個條件candiadiasis結果;太多的細菌,而感染可存在,當有平衡,我們都身體健康。
三焦:一個概念的傳統中醫藥 
三焦是六個羊器官在人體內。它包括上燃燒(心,肺),中燃燒器(健脾和胃)和下焦(肝,腸,膀胱和腎臟)。 正如在古典醫學教科書,黃帝的傳統醫學 “上燃燒器打開向外傳播的五個口味的食物精華,滋潤及滲透皮膚,填補了身體,像薄霧。中東燃燒器接收重要能源,排出的廢物,蒸的體液,改變了精緻的本質食品,並連接向上的肺部。燃燒器的引導下分離的清潔液體從骯髒的液體,並促進排泄的尿液。“ 請注意,三焦條款中描述它是什麼。 它被稱為一個“概念”,因為它的確存在一個函數,而不是作為一個身體器官。 在中醫的三焦規定的活動的其他內部器官和參與液代謝的影響。
中醫認識到發展和擴散念珠菌在體內作為三焦相關條件。 中間燃燒器,特別是脾,被視為是健康的關鍵,這個問題。 脾臟負責到食物和液體,我們攝取和處理他們成為生氣,血,它們是真正的“燃料”我們的身體。 當脾的運作良好,遲浩田和血液平衡,腸道菌群是平衡的,沒有任何多餘的液體或痰在我們的制度,妥善消化食物和分發,和免疫系統正在由池營養和血液。 在大多數情況下,念珠菌,問題首先在於它具有健脾失衡,這可能然後發展到消化功能紊亂,大便不規則,腹瀉,便秘,和/或疲勞。 在沒有治療,或處理不當,這種疾病會蔓延的脾和脾經與其他臟腑經絡。 在這個階段,情況將被診斷為系統性酵母感染。 當脾臟系統被削弱,濕熱積聚於下焦,一個理想的環境和酵母增生發達。 症狀,如白色,俗氣陰道分泌物,外陰瘙癢,陰道炎或可能發生。 當脾臟系統被干擾,熱及消防累積在燃燒器上,造成口腔感染稱為鵝口瘡發展。
隨著念珠菌,有一宗,症狀只出現在一個燃燒器,但在許多情況下,症狀蔓延到所有三個燃燒器。 正如上文所述,中燃燒障礙(脾胃)是關鍵因素念珠菌。 當脾的能量被削弱,不良飲食,藥物或其他因素,其能力和養分的轉化痰減少。 脾然後沒有正確吸收和利用營養物質從我們所吃的食物,因此無法出示健康和血液量智。 因此,最早的階段念珠菌幾乎總是一脾(中燃燒器)紊亂。 如果得到適當的治療在此階段,重新平衡健脾和胃,問題就會解決,沒有酵母相關的症狀。 但念珠菌不是一個明確的疾病模式。 我們很難在早期診斷階段,很多人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開發一個嚴重的問題。 然後,疾病抬頭,蔓延到上燃燒器(鵝口瘡,咳嗽等),或到下焦(陰道感染等),或兩者兼而有之。 如同許多疾病,最好的方法來阻止麻煩的是早期發現和治療。
一個兩步的中醫藥治療計劃 
第1步。 淨化 
在中藥,徹底清潔是第一步在處理念珠菌。 當我們的系統充滿了垃圾,痰和毒素是導致酵母增生,清理出來的制度是必要的。 “能源是瀕臨絕種的憲法時有一個內在的邪惡,說:” 黃帝的經典內科。
很多人試圖以清除其酵母增生與飲食清洗方法。 對於念珠菌,飲食管理不單單是強大到足以清除系統,也可以採取一個很長的時間。 配合適當的飲食與中藥和針灸可以達到這個目標要快得多。 隨著中草藥清洗治療,目標是明確的制度濕,痰,熱。 這些被看作是念珠菌致病因素。 草藥是不是要機械地清除大腸,相反,它們促進資料交換出來的病理因素的痰,熱毒素。常用的草藥包括龍膽(長曹丹),苦楝(川連子) agastachis(火祥),荳蔻(白鬥口),雪蓮(穆祥),黃芩(黃芩),黃連(黃連)和phellodendra(黃柏)。
濕熱結算公式 (龍膽瀉肝湯灣)和黃連配方 (黃哩胺上清灣)是功能強大的組合,以促進中藥的清潔過程。濕熱結算是最常用的症狀出現時,下焦,並與一些中東燃燒問題; 黃連配方更有效的燃燒器上中游症狀。
濕熱結算公式 (龍膽瀉肝湯唐) 
真琴(龍丹曹) 
Scullcap(黃漆嗯) 
梔子(郅仔) 
木通(木童) 
普廷(車錢草) 
澤瀉(謝澤) 
Buplerum(柴湖) 
地黃(狄乎昂) 
當歸(當歸) 
甘草(甘草)
黃連配方公式 (黃清連剎嗯灣) 
黃連(黃連)
大黃(Ruhbarb)
Scullcap(黃漆嗯)
Phellodendra(黃百)
石膏(施膏)
梔子(郅仔)
連翹(連七敖)
菊花(鞠華)
荊芥(荊其娥)
當歸(柏脂)
蔓荊子(民荊字)
蛇床子(川穹)
防風(方豐)
薄荷(何波)
Inula(禤伏華)
桔梗(耿傑)
甘草(甘草)
一些常用的針灸/穴位這一清洗過程包括LIV3,LIV2,的ST40,UB57,和合谷。
第2步。 補腎 
後廢物,毒素和痰已清理出我們的制度,那麼,我們要補益身體,修復損傷,恢復平衡,或病理因素(s)將返回。 “如果有足夠的元氣存在,一種病態的因素不能攻擊我們”( 黃帝內經經典內科 )。 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以防止再次發生酵母感染。 常用補腎中藥包括黃芪(黃琦),黨參(堂神),術(白術),以及薯蕷(山藥)。 消化道強度公式 (西安劉沙君子堂)是一種流行的計算公式為補益,特別是中東燃燒器。
胃腸強度公式 (香砂災遢嗯) 
人參(人參)
白術(柏竹)
茯苓(富嶺)
甘草(甘草)
橘(陳鈹)
半夏(半夏)
砂仁(沙仁)
雪蓮(穆西昂)
常用針灸補腎/包括足三裡穴位,SP9,三陰交,LI10,LIV8,REN6和REN4。
為您推薦的飲食 
誰是人們熟悉的酵母無飲食遠離麵包,奶酪,蘑菇,醋,醬油,燒烤醬,黑木耳和銀耳。 但也有其他酵母的食物,如餅乾,餅乾,幹穀類食品,醬,豆豉,蔬菜罐頭,醃製蔬菜,啤酒,根啤酒及其他發酵飲料的往往忽視了那些與酵母感染。
穀物,麵條,非酵母麵包和白米建議。 他們很容易消化。 褐稻和野生稻有更多的營養素比白米,但他們需要更多的能量來消化,這是更好地為脾志虧人們不要經常吃。 某些蔬菜極為治療對於那些酵母感染,如蘿蔔,它可以幫助清理您的系統,稱為“痰清潔劑”。
家庭中黃色的食物,如山藥,南瓜,南瓜,強烈建議從中醫角度看,因為他們健脾益腎,加強和脾經。
酵母為基礎的藥物,如青黴素,黴素,氯黴素,四環素和應該避免,以及酵母為基礎的維生素B補充劑。

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

經絡一通 百病無蹤



經絡一通 百病無蹤
人體有十二條經絡,每一條經絡都與人體臟腑相關,若臟腑健康則氣色自然佳,如何保持身體內在的健康,除了飲食均衡、情緒穩定、適當運動、作息正常外,透過正確的經絡按摩,讓經絡一通,百病就無蹤。
預防感冒肺、大腸經
首先,要先了解每一條經絡所代表的臟腑功能及保健功效。預防感冒以手太陰肺經及手陽明大腸經為主。可以按壓手虎口處的合谷穴及醫生診脈處的太淵穴,在初期感冒所引發的頭痛、咽喉疼痛、胃腸型感冒,勤按這兩處穴位,即能緩解不適的症狀。
消化順暢脾、胃經
人體之脾經與胃經,分別掌管人體氣血與消化的運行。若胃腹部脹氣不舒,或是排便不順暢,可按壓位於膝蓋下方四根橫指處足三里穴,亦可以配合按壓位於足大拇趾與食指交接處兩橫指處的太衝穴,則舒暢調理的功效會更顯著。此穴亦可同時治療高血壓導致的頭暈或因怒氣導致的胸悶不舒,甚至於慢性肝炎的調理,都可以透過按壓太衝穴得到緩解。另外,若是經期不順暢或是欲懷孕求子,一定要常按壓腳內踝尖上四根橫指處之三陰交穴,即能使氣血循環順暢。

安眠去憂需心經
現代人因生活壓力,造成失眠的比比皆是,煩惱來由皆因心,若是可以安定心神,便能一覺到天明。在小指直下的手腕橫紋凹陷處,便是神門穴,觀其字義便知是安定心神之門,若是心神不安、怔忡不寧、或夜臥難安則一定要常按壓此穴,神門穴可以治療失眠、緊張煩躁、胸悶不舒、欲嘔等,按壓此穴後症狀即會覺得舒緩。
人體液體主掌者小腸經
小腸經是「主液所生病」,凡是人體中與液體有關的疾病都可以透過按摩小腸經的穴道來處理。如產後乳汁分泌不足,可按壓位於小指關節手掌交接處的橫紋端的前谷穴。另外,在手上感情線盡端之後谿穴,可以治療腰背酸痛、腿膝無力、眼腫流淚、盜汗及中風後遺症,可為一穴多治,常按穴位,讓經絡一通,自然身體健康無煩惱。
 
腰背酸痛膀胱經
膀胱經從頭正面的睛明穴開始走到腳小拇指端的至陰穴,左右各有67個穴位。是十二經絡中穴位最多的一經,所以穴位所主治的疾病範圍相當的廣。因為膀胱經是「主筋所生病」,所以凡是人體中與「筋」有關的疾病都可以透過按摩後腿膝關節窩中央的委中穴來治療,如腰背酸痛、小腿抽筋疼痛、膝關節退化等。
若有偏頭痛疾病者,可按壓位於腳後跟外踝骨與跟腱連線中點的崑崙穴,此穴亦可主治尾椎骨挫傷、背痛、氣喘與男性泌尿道的問題。膀胱經經穴的主治範圍相當多,從第一個穴道位於眼內眥的睛明穴,可以治療近視、視神經的疾病,到最後一個穴道至陰穴,可以矯正胎位不正、妊婦難產、產後排尿困難、甚至是頭痛、皮膚痛癢等症。這是因為透過經絡的循行所過之處,以針灸或按摩穴位疏通不暢之經氣,進而達到主治病症的功效。
精力的來源腎經
人體若精力充沛,做任何事都能事半功倍,但若精力不足,別說事倍功半,甚至是提起興趣的力量都沒有,若要常保精力十足,常按摩腎經的穴道是不可或缺的。
腎經第一大穴湧泉穴,觀其穴名便可知此穴能讓身體的精力源源不絕,所以關於體內內分泌不足,致生長發育遲緩,或長期疲倦導致的頭痛、口乾、咽痛,以及產後的乳汁分泌不足等,均需常按摩足底第二、三趾間連線與足底長度三分之一交會處的湧泉穴。
眼部疾病求照海,照海穴名之義便是能讓銀海朗照。所謂「銀海」便是指眼睛,所以常按摩此穴可以常保眼睛光明。此穴位於足內踝尖下的凹陷處,在臨床上除了可治眼疾,關於小便淋漓不通(尿道炎或攝護腺問題)、胃腸脹氣、便秘、扁桃腺炎,甚至是更年期問題如咽喉有梗嚥感、心胸鬱悶等,都能有很好的療效。若有長期失眠問題的朋友,可配合按壓位於腳後跟外踝骨尖下的凹陷處申脈穴,對於安眠與治療神經衰弱症有很好的功效,兩穴合按還可治療中風後遺症以及癲癇等問題。
胸腹不舒治心包
心包經中有一個大穴稱為內關,其穴位於手腕內側腕橫紋上約三橫指距離處,此穴位於兩筋之間。觀其字義,關於心胸胃內部相關疾病都須尋求此穴,故在臨床上舉凡胸悶不舒、胃炎、腹瀉、精神疾病等可按壓此穴,另外,若是暈車暈船時按壓此穴,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現代人的工作壓力太大,往往導致心火上升而常常口臭、嘴破甚至是失眠,這時大陵穴便能派上用場。此穴位於手腕橫紋中央,除了有上述的功效,對於足跟痛、足底筋膜炎也有很好的療效。
其實,人體本身就有自然治癒力,若是能靈活的使用古人傳承下來的智慧,多多按摩身體的穴道,使之恢復機體的平衡,遠離疾病、快樂輕鬆過活,相信不是夢。
瀉熱除煩善用三焦經

三焦經是主氣所生病,尤其是頭面上身之熱氣,舉凡面皰、皮膚炎、消渴、耳聾、眼疾、偏頭痛等。外關穴,位於手腕外側腕橫紋上約三橫指距離處,此穴位於兩骨之間,凡是屬於氣的疾病都可以按摩此穴,如氣鬱造成的頭痛、氣上衝造成的噁心欲嘔、氣不通造成的耳聾等。另外,只要是關於上肢的疾病也都可以按摩此穴,故在臨床上舉凡手扭傷、手麻、關節炎、網球肘都有很好的療效。若是常常有耳鳴困擾的民眾,亦可以按壓耳垂後,與鼻子相平之處的耳後緣凹陷處,此穴能對耳鳴改善有很好的幫助。
筋骨強健按膽經

膽經是主骨所生病,而膽經的大穴陽陵泉穴是筋會之處,故只要是與筋骨有關的疾病,都可以按摩此穴獲得舒緩,若想要降血壓的朋友,更是要常按摩此穴,在臨床上亦以針灸此穴來達到降血壓的目的。另外,若是小腿常會抽筋的朋友,更要常按摩此穴,因為筋會陽陵泉,此穴能夠立即緩解筋緊、抽筋的問題。陽陵泉位於膝蓋下外側有兩小塊骨頭突起之處,以這兩塊骨頭做等邊三角形,頂點端便是陽陵泉穴,此穴除了有上述的功效,對於肝膽的疾病,或腹痛、腹瀉、噁心等腸胃不適的症狀,也有很好的療效。
心情愉悅需肝經

所謂七情六慾皆讓人病,尤其是情緒上的鬱悶不舒,更是健康的大敵,肝經主疏瀉,喜舒暢條達。婦女朋友的月經不順、月經過多、經痛不舒與乳部病變常與肝氣鬱結或肝不藏血有關。而腸胃的疾病則和肝氣犯胃相關,由此可知情緒對身體的影響有多大。所以,若是想要維持好心情,就要常按摩位於足大拇趾與足次指交會處,上方約三根橫指距離的太衝穴,這個穴道除了能讓我們保持好心情,還能維持好臉色,使膚色白晰。此外,因為肝開竅於目,所以關於眼睛的疾病,如:青光眼、結膜炎也可以透過按摩此穴,獲得很好的功效。若是有高血壓的問題,則按摩完膽經的陽陵泉穴,再加按肝經的太衝穴,降血壓的效果會更明顯,此穴也可紓解高血壓所造成的頭痛不適。
人體是個微妙的小宇宙,各個臟腑間保持著奧妙的平衡,但偶爾也會因外來的風、寒、暑、溼、燥、火等六氣,與內在的情緒如:喜、怒、憂思、悲、恐、驚等造成內在的不平衡,於是疾病發生,我們除了可以透過藥物恢復人體本來的平衡,按摩自身的穴道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除了關懷別人,也別忘了要關愛自己,常按摩上述穴位,相信每個人都能達到健康平衡的快樂生活。
文/李思儀(常生中醫診所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