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0日 星期六

辨證論治 - Dr. O Chiu

辨證論治 - Dr. O Chiu - 2008-03-28

生病時,市民可能會既看西醫,又「執劑茶」來飲,實行中西合璧。香港的西醫解釋病情時,也會有意無意之間用上「熱氣」、「焗到」、「冷親」這些非西醫的術語;反過來說,糖尿、血壓這些用西醫的方法來診斷的病,市民往往喜歡找中醫幫忙,以求「斷尾」。
近年中醫的地位被提高了,筆者本受訓於西醫體系,但有機會接受了正統的中醫教育,希望藉本欄,把傳統的中醫理論和實踐,用西醫和現代的用語,向讀者作簡單的介紹。好使大家在看完中醫後,能更明白中醫的解釋。
首先想解釋的是「證」。中醫的基本診斷方法是「辨證論治」。「辨」是辨別,分辨清楚;「論」是指談論、討論;「治」則是治療的原則方法等。「辨證論治」是分辨清楚病人是什麼「證」,之後擬定治療方案。什麼是證(或證候)呢?「證」是中醫學特有的概念,是「身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病位、病因、性質以及邪正關係等,反映出病變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引自王悅勤《中醫診斷學》,科學出版社),可說是證據、徵象、各種症狀、體徵的抽象集合體。
從這一個角度看「疾病發展過程」,就恍如說:甲與乙兩隊正在進行比賽,甲方上半場攻勢強勁,隊員合作無間,乙隊因休息不足,進攻時有氣無力,表現失準,半場分數接近,下半場未許樂觀,若不改變打法,一定會輸下來。以上描述是基於兩隊的表現,來作出抽象的概括,但聽完以上描述,你不會知道這是場什麼比賽,是足球呢?排球呢?還是曲棍球?中醫的「辨證」,也屬如此。例如中醫診斷為「氣血虛弱」證,是基於病人說話細聲無氣,行路無力,面無血色,脈搏無力,可惜中醫未能告訴你,為什麼會氣血虛弱,是腸胃出血?腎衰竭而貧血?還是營養不良等?當然,「證」的判斷可簡單,可詳細,這就視乎中醫師個別的能力和有沒有探求病源的心。
概括說來,西醫是治「病」,中醫是治「證」。西醫的「病」(disease),是講求弄清楚發病原因(etiology),亦重病理(pathology)。在西醫範疇,病因和病理都必須客觀(objective)及可被量度(quantifiable)。相對於「證」的診斷,「病」的診斷客觀性比較強,如上述球賽,我若說出每邊有十一人作賽,上半場甲隊控球時間是七成,射門次數有六次,出現了十次角球等。從這些具體數字,你可客觀地作出報告:這瑒足球比賽,甲方形勢大好。
除了主觀和客觀的分別,西醫的「病」和中醫的「證」基本上是眼於不同重點。「病」是重病理的描述,如肺炎,是指肺部有細菌或病毒引起的炎症反應;腸癌,則是指腸部有一些可見到,可觸摸到的癌細胞增生。任何人患肺炎,生腸癌,都有大同小異的病狀,既客觀亦可被量度。相反,「證」的診斷基礎,是病人發病後(未必知道是什麼病)一些病況的描述,是病人「此時此刻」的實在情形,可因病人體質、治療結果等而改變。例如:食用不潔食物而引起的腸胃炎,若泄瀉如水,怕凍,便是「寒濕內盛」證;同一腸胃炎,若肛門灼熱,煩熱口渴,便是「濕熱傷中」證。任何一種「病」,可因病人體質和表現而被診斷為不同的「證」,因而接受不同的治療。

耐人尋味的「脈診」 - Dr. O Chiu -  2008-04-04
上文提到的「辨證論治」,是中醫的診證思考步驟。那麼,中醫是如何搜集病人的身體徵狀來辨證呢?那就是「望、聞、問、切」的四診了。
望,顧名思義是望一望病人,包括一般情況、神情面色、年齡、肥瘦等;聞,是病人說話的氣量、聲音,有否特別的氣味等;問,是指詢問病歷;切,是用手去按,摸病人的身體和脈搏。
以上所述,最耐人尋味的,是四診中最後一步的「脈診」。
傳統中醫的脈診,有「遍診法」、「三部診法」和 「寸口診法」。「遍診法」即摸齊頭、手和腳合共九個位置的動脈;「三部診法」即觸及頸部大動脈,兩手的橈動脈 (近拇指位置)和雙足背的動脈; 「寸口診法」是用三隻手指,放在病人左、右手腕的橈動脈上,適度分隔的三個位置。中醫用輕力、中力和重力來按這些脈,基於他手指頭上的感覺,來判斷病人的脈象,加上望、聞、問所得的病況來作分析,這過程叫「四診合參」。
中醫相信左手橈脈「寸」、「關」、「尺」的三個位置,反映心、肝和腎的病情,而右手橈脈的「寸」、「關」、「尺」,則反映肺、脾和腎。古人歸納把脈的經驗,各家各派有不同種目,如晉代王叔和有二十四種,明代李時珍提出二十七種,而現今教科書,則多提及二十八種脈象。每一種脈象各自反映身體的情況,例如寒、熱、虛、實,病邪的位置和五臟六腑的強弱等。
相信各位看西醫時,都有量度血壓的經驗,西醫是否只有量血壓,而沒有「把脈」這回事呢?實在,西醫對脈搏的認識,雖然不及中醫那麼源遠流長,但西醫也會從脈搏獲取病人的身體訊息,以助診斷和臨床觀察。例如:心臟跳動的快慢、規律,乃屬「基本維生指標」(vital signs),可憑腕部的脈搏來測量;若太陽穴血管有鼓脹現象,而按之有痛楚,便要考慮「聶動脈炎」(temporal arteritis);腳踝前後的動脈強弱,有助診斷「周邊血管閉塞」(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此外,西醫亦有「水衝脈」(water hammer pulse) ,見於「主動脈閉鎖不全」(aortic regurgitation);「洪脈」(bounding pulse)見於「甲狀腺亢奮」(hyperthyroidism)或其他血液循環旺盛的狀態,例如懷了身孕;「交替脈」(pulsus alternans)見於「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等。可以說,中、西醫皆有脈診,但兩種體系會以不同的理論來分析脈搏的表現。
脈搏的形成,涉及身體各系統及器官的互動,可以反映全身的病變,例如甲狀腺分泌過多而見心跳快,心房纖維性顫動,甲狀腺分泌過少則心跳慢;身體受感染,血流分布會在不同部位、不同階段而各有不同,既可見血管擴張而手暖腳暖,也可有血管收縮後手腳冰冷;情緒憤怒則心跳加速血脈湧到手腳;腸胃出血時,血容量不足的血壓令脈搏快而細等。全身任何情形也可以影響心臟跳動的速度、力度、血管張力、血液成分、 濃度、體積等,從而產生不同的脈搏情形。總的來說,現代科學是認同中醫對脈搏的認知。脈診是一門博大精深學的學問,如何加強臨床上的應用,下回再續。

脈診的現代化 - Dr. O Chiu -  2008-04-11
上文提到,脈診是「望、聞、問、切」中最後的一步,可從中搜集病人的身體徵狀來「辨證」。脈搏可以反映出病情,值得更多的研究和現代化。
有關脈診的現代化,可從幾方面進行,其中之一是從脈象的名稱和量度開始。舉一例:中醫有「遲,緩和數脈之分,一息不足四至是遲脈,主病寒證」,即中醫師正常呼吸一下為「一息」,而病人脈搏不足四次,便可斷證為「寒」。 在現今科技進步下,可否考慮以「每分鐘心跳次數」為單位,作客觀的量度,而放棄這「遲緩數疾」的主觀名稱和描述?除了快慢,強弱、浮沈、長短、浪型等,單靠中醫的把脈,個別的誤差可能很大。
試想想,「脈來急,狀如草繩轉索的緊脈」,和「端直而長,如按琴脈」有何不同?或「浮而搏指,中空外堅,如按鼓皮的革脈」,與「浮大中空如按管的芤脈」,真的能人人分辨得到嗎?現代人有接觸「草繩轉索」、「琴脈」、「鼓皮」或 「管」嗎?
可喜的是現今已開始有脈象機,可以把用手摸到有關脈搏的浪型,用一幅幅波浪圖表顯現出來,其客觀和可比較性,比中醫個人手指的感覺準確。
除了名稱、描述和紀錄的現代化,應把二、三十種脈象的分類簡化和系統化,配合脈象機、血壓計和心電圖等,來下一個客觀、可重複和可比較的定義,而不是抱殘守缺地沿用一些抽象主觀的描述。
此外,要使脈象能在臨床上發揮功用,最重要的是驗證真偽,例如「寸、關、尺」的三個位置,是否真的能反映內臟個別的情形和病態?各內臟病變能影響心跳及 脈搏情形,但這不代表單單從脈搏的變化,便可知道個別內臟的情況。當筆者修讀中醫診斷學時,試從現代文獻找有關這理論(三個橈骨動脈上的三位置,即寸、 關、尺,能顯示心、肝、脾、肺、腎的病況)的研究時,發現除了「師傅教落」之外,沒有客觀的科學證據。 中醫的脈象是基於經驗和觀察,但個人的經驗和解讀,是有出錯的可能。若要利用這些點滴積聚下來的智慧,便應以現今科學來驗證,把錯誤的排除,正確的留下, 並要達致標準化和客觀化。
順帶一提,有些中醫以「精通脈理」為賣點,並以單靠「把脈」而不需病人說出病情而出名。筆者有病人說他╱她們求診時,規定只准伸出手而不用說一句話。雖 然病人言之鑿鑿,相信這些「把脈中醫」能單憑脈象而知道他╱她的病況,但事實上,這似是江湖技倆、騙子行為,多於正統的中醫學,因為這「把脈中醫」也用上 了望診、聞診(只是不說出來),再如「睇相佬」般說出一些中醫名稱,試探病人神情反應,說中則跟進,說錯則轉方向。其實,他們可說是溝通高手,能把病人騙 得貼貼服服,自己也名利雙收,但在推動中醫學的發展,以及建立一個正確的醫生病人關係上,則為害不少!
在线观看视频:脉诊:举法
在线观看视频:脉诊:单按
在线观看视频:寻法
舉、按、尋 - Dr. O Chiu -  2008-04-18
上文提到有些中醫單靠「把脈」而不需病人說出病情,有違中醫的「辨證論治」和「四診合參」(即望聞問切)的理論和原則。一般人若能對中醫的診脈方法有多一點認識,便可以在求診時,明白中醫判症的步驟和對病情的解釋,大家可以溝通得更好。
脈診的「指法」是中醫用左手來為病人右手把脈,用右手為病人左手把脈。首先中醫會用中指,按在病人手掌後高骨「西醫稱為橈骨莖突」內側的脈搏,即「橈骨動脈」(Radial Artery),中醫定為「關脈」的部位,跟用食指按在「關脈」前一些,稱為「寸脈」的部位,而最後用無名指按在「關脈」後一些,稱為「尺脈」部位。三指應呈弓形,指頭平齊。因指腹位置最敏感,故用指腹來把脈。三手指分布的疏密要適中,而什麼是適中,不幸是沒有人能說清楚,大約是若病人手長腳長,則三手指之距離疏一些,手短腳短則三手指擺近一點。
三指一同用力按脈,稱為「總按」,但有時想探究特別一個內臟的情形,三指中只用一指力,其他二指輕輕提起,這做法稱為「單按」。理論上「總按」和「單按」應配合,因為這兩種按法是提供不同的數據來診病。「總按」是看脈的長短、快慢、有力無力等,而「單按」是診視個別內臟的情況。
把手指擺放在「寸、關、尺」的位置後,運用指力的輕重手法,來探索脈象,稱為「舉、按、 尋」。「舉」是手指用較輕的指力按在皮膚上來取得脈的情形,又稱為「浮取」或「輕取」,而「按」則是手指用重力按在筋骨之間來探取脈的情形,又稱「沉取」或「重取」。「沉」是比較「浮」而言,醫生的手指用力按至較深沉的部位。「尋」是尋找,即手指用力由輕到重,再重到輕,左右推尋,找尋最明顯的脈動部位,調節指力,來感應脈的跳動。
筆者作為西醫,對「寸、關、尺」的個別部位能反映個別內臟的病變的說法,感到難以理解,不單現代科研未找到證據,推理上也說不通,而且單從這手指的疏密分布,便可看出中醫脈診的困難和不準確,因不同醫師為病人把脈時,是有可能按在不同的「寸」和「尺」位置(或說根本不可能一定按在同一位置),「關」脈的位置則較客觀和易定。因此,筆者希望再三強調,脈診只是「望、聞、問、切」中的其中一步。整套「辨證論治」的思維,才是中醫的精髓。
古書提到計算脈的快慢單位為「一息」,即醫師自己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當然醫師把脈時的呼吸要自然均勻,專心安靜,方可用自己的呼吸時間來計算病人脈搏速度。在沒有時鐘秒表的古代,這的確是很科學的方法,不過今時今日,還用醫師的呼吸來做「人肉計時機」就過時了。筆者常見到不少中醫師一面問病況,一手把脈,心想他又不看表,他又如何知道脈搏的快慢呢?更有次在國內曾跟一位中醫實習,見他靜靜地只用單手把脈,而眼看另一手掌心的電子機,心想他真細心,用秒表來測脈速,後來相熟了,才知他的那「掌中寶」,原來竟是部小型股票機!

常見的「病脈」- Dr. O Chiu -  2008-04-25
健康人的脈象稱為「常脈」,應當是節奏平均,不會時太快時太慢, 每分鐘六十至八十次,脈力不強不弱,脈位不浮不沉,脈勢和緩, 而「寸、關、尺」中的尺脈,用力按也能按到。 傳統中醫認為正常的脈是「有胃、有神、有根」,在這不詳述了。
「病理脈」象是人體在生病時出現的脈象, 常見的有二十八脈和十怪脈,筆者希望選幾個常用的向各位介紹。 其他的,任何一本中醫診斷學的書皆會提及,不過都是大同小異, 搬字過紙的多,分析改進的少。
「浮脈」是「舉之有餘,按之不足」, 用現代語即輕輕力已能感覺到清楚脈象,用力按脈則感覺減弱。「 主表證,亦主虛證」。「主」是代表、指向。「表證」 即疾病只在身體表面,未深入內臟。從西醫角度, 即一般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如傷風感冒,可以是有外來感染, 病人發熱,身體需要散熱,體表及四肢血管因而舒張, 因此橈骨動脈(即寸關尺位置的脈)容易被觸摸到。「虛證」 即身體虛弱。「浮脈」易摸到,但有分「有力」和「無力」。若「 浮而有力」,即「表實」證,解釋為疾病只在身體表面, 身體仍是強健的,故血壓血量正常而脈搏有力。「浮而無力」即「 表虛」,是身體已虛弱,反映成虛弱無力的脈搏。
「沉脈」剛剛相反,是「舉之不足,按之有餘」,輕力是摸不到, 用重按才能摸清脈搏形象。「主裏證」指「沉脈」 反映疾病發生在身體裏部,不在身體表面, 故身體表層和四肢的血流量減少,內臟的血流增加, 來應付內臟的病變。體表和四肢血管收縮,便不能輕易摸到。「 沉脈」同樣有「裏實證」和「裏虛證」之分,解釋和上面的「虛實」 相同,都是反映身體的強弱。
「遲脈」是「脈來遲慢,一息不足四至」,「主寒證」, 即低於正常脈率,約在每分鐘四十一至五十九次,速度平均。而「 數脈」則是「脈來急促,一息五六至」,「主熱證」, 每分鐘脈跳約一百次或以上。
從現代醫學來看,脈的「浮沉遲數」與臨察是的, 例如發熱時脈搏快則有「數脈」,散熱時表層血管擴張則有「浮脈」 ,或內臟有病,例如胃出血,表層血管收縮的「沉脈」等, 甲狀腺素低時怕冷「寒證」和脈搏慢「遲脈」等。不過,脈診只是「 切診」其中一部分,是一個重要指標,但不是用來否決「望、聞、 問」的結論。例如,病情清楚是外感,沒有「浮脈」也仍是表症。 診病時要「望聞問切」四診全用,才可以正確為病人診斷, 而不可單靠把脈而以偏概全。
健康人脈象應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脈,脈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脈沉取應有力。常見病脈有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虚脈、實脈、滑脈、洪脈、细脈、弦脈等。
浮脈:輕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脈气鼓动于外,故脈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陰血衰少,陽气不足,虚陽外浮,脈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脈: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陽气不畅,脈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陽虚气陷,脈气鼓动无力,则脈沉无力。
遲脈:脈搏缓慢,(每分钟脈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脈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陽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脈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數脈:脈搏急促,(每分钟脈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脈快有力为实热。陰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脈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脈:寸关尺三部脈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脈搏,故按之空虚。
實脈:寸关尺三部脈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脈道,搏动有力。
滑脈: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脈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脈:脈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脈道扩张,脈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脈有大起大落。
细脈:脈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陰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陰血亏虚不能充盈脈道,或湿邪阻压脈道,脈细小。
弦脈: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脈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脈。
問診  - Dr. O Chiu -  2008-05-02
「望聞問切」的四診中,「問診」是指問病人的病情,重要性不言而喻。病人感覺醫生是否細心,很多時就是看醫生的「問診」是否詳細,以及是否讓病人講出病況和心中的憂慮。
中西醫都有問診,但重點不同。西醫用問診來斷「病」為主,中醫則用「問診」來斷「證」。
問病情來「辨證」時,不是隨隨便便地問,而是根據「證」的綱領去分析和分類病情,最基本是「八綱辨證」。內容包括把病人所有的病狀分辨是「表證」或「裏 證」。病情輕,屬初期,即病只發在身體表層,屬「表證」;若是病情比較「表證」重,即病已進入身體裏面,便是比「表證」更深層的「裏證」。
分完「表、裏」後,便要分「寒證」和「熱證」。患「寒證」病人,會感到怕冷,手凍腳凍,面青青,起「雞皮」等;而「熱證」剛剛相反,病人怕熱,出汗,手「」腳「」等。
之後再分為「虛證」和「實證」。「虛證」比較易明,即身體虛弱。中醫相信「久病必虛」,即一個人「病得耐」必然身體虛弱,而當然也可反過來說,身體虛弱才會久病未癒。是先有久病或先因體弱,誰是因,誰是果,中醫理論沒有在此深究。
那麼「實證」是什麼呢?若你猜是指「身體強健結實」,就大錯特錯。「實證」的意思是指外來的致病和有害物質(中醫理論謂之「邪」),例如細菌、病毒,或 其他有毒性物質太多,又可指身體在發病時的產物,如痰、瘀血、水腫等,積聚太多。想像若有人工作過勞,我們會說,頭都「實晒」,或吃完自助餐,食到肚都 「實晒」,所以「實證」和「虛證」都不是好的。
基於以上的分類邏輯,中醫以 病人的徵狀來分辨,稱為「八綱辨證」。「八綱」即八個綱領,「表裏」是辨別疾病的位置,病勢深淺,「寒熱」是疾病性質的綱領,「虛實」則辨邪正盛衰, 「虛」是身體抗病的力量(正氣)的不足夠,「實」是指引致發病的物質(邪氣)盛實。最後,把以上六個綱領作總結,分成「陰陽」,便是八綱辨證。不過這最後 的「陰陽」辨證是建立在之前的六個綱領,只是一個總論,但用什麼方法和藥物來治病,是前面六個綱領「表裏,寒熱,虛實」所決定,所以名稱為「八綱」,有實 用的只是「六綱」。
「八綱」的內容,在中醫的經典醫書《內經》早有論及,後來張仲景更清楚地運用於傷寒和各類病的診治,漸漸「八綱辨證」便成為中醫診斷學中的重要一環,而問診也是基於這些理論基礎來問的,而不是隨隨便便地東問問、西問問,更加不可能「不問」而診病。
《十問歌》- Dr. O Chiu -  2008-05-09
「問診」是問病人的病狀,是辨證的極重要依據。 明代醫學家張景岳的《景岳全書》之中,有一章《傳忠錄 :十問篇》,內有《十問歌》,用來提示問診的重點, 經清代醫學家陳修園修改補充後,在《醫學實在易:問證詩》 便成為現代版的《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 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 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  用今日的語言來翻譯,便是(一)問有關病人的寒熱感覺,有否寒、 熱,或又寒又熱等。(二)是問有無出汗,如什麼情況、時間出汗、 什麼的汗。(三)問頭身即是全個人的頭部、身軀、胸、腹、背、 四肢等有否不適,尤其是痛楚的感覺。(四) 問有關大小二便的情況。(五)問飲食,是有關胃口如何, 病人的飲食習慣,有否偏食,有何口味等。(六)問胸, 除了痛楚外,胸部徵狀還有咳、喘等。(七)問耳聾, 即聽力是否正常。(八)渴即有否口渴。(九)問病人過往的病歷。 (十)問今次病的原因。若病人曾經服藥,則亦要參考這資料。 婦女病人則必要問經期的情況,經期的延遲、早到、閉經(即停經) 、崩漏(即出血多)皆是常常見到的問題, 加上父母對小兒病情的陳述,天花、麻疹等都要問及。
這「十問」可以說大約包括了病人大部分的病狀,問寒熱, 即是查看「八綱辨證」中的「寒熱」,是病證屬「熱證」或「寒證」 的分類,對指導中醫治療是極重要,不分是「寒」或「熱」 根本就不能用藥,因中醫治則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現代語解釋是當診斷為「寒證」時用溫熱的藥,診為「熱證」 時用寒涼的藥。不問「寒熱」,不分辨病的本質是「寒證」或「 熱證」便用藥治療,輕則無療效,重則加重病況。
汗是反映身體的水分津液情形,有汗無汗、出汗的時間、多少、 部位等,中醫都很重, 所以十問歌中的第一和第二條便問寒熱和汗。問頭、身和胸, 可說是查看全身有無不適,是個開放式的問題(Open question),讓病人提出自己的病狀。問飲食和大小二便, 是查問病人的腸胃、腎臟和肝的功能。耳聾反映腦的功能, 渴代表身體津液情形。以上詢問已大約包括全身臟腑, 再問以往病歷、病因、服藥情形和針對婦兒的特別病狀等, 就算不齊全可以說也差不多了。
當然「問診」的內容是基於病人的病情而詢問,但這《十問歌》 仍是一個重要的參考。而下次看中醫時,可看看他又問了多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