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0日 星期四

中醫整體觀對婦科臨床的意義


中醫整體觀對婦科臨床的意義
整體觀念是中醫的基本觀念,中醫一直是從整體觀出發,全面的來看待、認識人體以及人與自然界之間的相互關係。中醫理論也是在整體觀念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種思維貫穿在中醫學的各個方面,而這也對中醫臨床診病、用藥上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個有機的整體,體內各個臟器之間、臟器與體表各組織、器官之間,既互相制約又互相依存,彼此休戚相關,不可分割;其中可通過經絡的聯繫,使人體在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上,保持著內外相關的整體性。人體內其中一個臟器的生理活動或病理變化,不僅在人體的體表相應部位會有所反映,其必然也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其它臟器,並接受其它臟器對它的反饋影響。如:《內經》中提到:「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六腑,寒熱相移。」等,這都說明了人體是個有機的整體。
在中醫婦科方面,也同樣有著一樣的思維,首先以相互聯繫的觀點,全面的認識婦女生理的特點和病理的變化。如:婦女有胞宮,這是排出月經和孕育胎兒的器官,因此在生理上會出現月經、胎孕、產育和哺乳等不同於男子的特點。胞宮除了與臟腑、十二經脈相互聯繫之外,與沖、任、督、帶各脈,特別是沖、任二脈的關係更為密切。如:《靈樞·五音五味篇》說:「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王冰說:「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資,故能有子」。這些都說明了胞宮的排經、胎孕功能與沖任二脈的作用密切相關。
而沖任二脈「隸於陽明,繫於肝腎」,其生理活動、病理變化,又與臟腑功能的盛衰和氣血的盈虧息息相關。如:《素問·評熱病論》說:「胞脈屬心而絡於胞中」;《奇病論》稱「胞脈者繫於腎」說明胞宮與心、腎的密切相關。心主血、腎藏精,精血充足則月經、胎孕才能正常。由於經、孕、產、乳各方面的物質基礎是血,而血的生成、統攝和運行又有賴於氣的生化與調節;而氣為肺之所主,肺可以朝百脈、輸布精微,下蔭於腎。因此,舉凡經、孕、產、乳各方面的疾病,均須從整體來考量,既要瞭解邪在何經,病在何髒,又要重視臟腑、氣血、沖任之間相互的影響,才能正確找出病因病機之所在。
中醫有五行生剋的觀念,臟腑之間能相互影響制約,如:「肝木克脾土」,是指人體的肝氣若鬱結就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致使氣血生化乏源,引起氣血失調,更有甚者還可影響沖、任二脈的功能活動,從而產生經、孕、胎、產等方面的疾病。所以在治療上不僅要疏肝郁以調經血,還要兼顧脾胃的功能以資化源,有些時候甚至要以調理脾胃為主。薛立齋說:「血者,水谷之精也,和調五臟,灑陳六腑,在男子則化為精,在婦人則上為乳汁,下為月水。故雖心主血,肝藏血,亦皆統攝於脾,補脾和胃血自生矣。」此說明了婦科疾病往往都能通過調理相關臟腑,使之取得平衡而獲得療效。
臨床上有許多屬於內科範疇的病證,也能導致經、孕、胎、產的異常。如:有些慢性肺部疾患,由於肺氣虛弱,不能輸布精微滋養腎,也會導致腎陰虧虛、腎氣不足,從而產生月經失調或閉經等病證。又如:更年期婦女因沖任失調,月經異常,也常合併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自律神經系統等多方面的疾患。此說明了婦科疾病的治療,必須從整體出發,不應只著眼於局部的問題,而忽視了其它相關的因素。
由於經、孕、胎、產的異常,不僅是臟腑經脈功能的失常表現,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早期表現或伴有症狀。如寇宗說:「凡看婦人病,入門先問經期。」張戴人也說:「凡治病婦,當先問娠」,都強調了這一點。另外,根據體表組織和內臟的相應關係,也可以從五官、形體、色脈等處的變化,得知經、孕、胎、產方面的異常。如《靈樞·五色篇》說:「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面王即鼻准,面王以下是指人中,古人觀察人中,可作為望診膀胱、子宮等處病變的參考。又如《望診遵經》中記載:「婦人面色青者,肝強脾弱,或多怒少食,或經脈不調也」,「顴上起紅點如火者,男痔瘡,女產厄也,」「婦人面色如薰黃者,經脈不調也」,「婦人唇紅厚者,衝脈盛,易產也」,「妊娠唇白者,血不足,產或難也。」由此可見古人對婦科整體觀察的細微,這些在臨床上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中醫整體觀的另一個概念,是人體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和一體。人生存於大自然之間,自然界的一切變化都可以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人體,而人體也必然會相應的反映出各種不同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如《陰陽應像大論》說:「天有四時五行,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靈樞·五癃津液別論》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此外,如春天之脈象為弦脈,夏天之脈象為鉤脈,秋天為毛脈,冬天則為石脈,這些脈象的變化說明了人體的生理活動與大自然環境的變化是息息相關的。
在病理變化方面,中醫學則是強調疾病的發生是由於正氣虛弱所致;即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而自然解界四時氣候的變化對疾病的發生、轉歸和預後都有一定的影響。如《靈樞·四時氣篇》說:「四時之氣,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素問·金匱真言論》說:「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洩寒中,秋善病風虐,冬善病痺厥。」說明不同的季節有著其季節性的好發疾病和時令流行病。
季節氣候的變化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當然也會體現在婦科方面,如:《內經》指出:「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湧而隆起。」此說明了婦女月經的運行,與天地寒暑之氣,有相應的關係;所以在調治月經疾患時,也應考慮此因素。例如:有一些婦女的月經週期在暑熱季節會多有提前,寒冬季節則多有錯後;而崩漏患者夏季發生的頻率則較高於冬季,而帶下病屬虛寒者,則冬季發病較甚,病屬濕熱者,則夏季發病較甚。因此,在診治婦科疾病時,要掌握季節和氣候變化的因素,因時制宜。有時還要利用季節氣候的轉變條件來進行疾病的調治,如:寒凝血瘀的閉經、痛經、月經量少,則可多利用夏季來治療,以提高療效,反之亦然。
此外,古人認為人體氣血的盛衰及發病,與月亮的盈虧也有一定的關係。如:《素問·八正神明論》說:「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靈樞·歲露篇》:「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人也卒暴。」
另外,月經病的治療也應考慮到月經週期不同的特點;如經前月滿氣血實,治不可蠻補,以免實實;經後月空氣血虛,治不可妄洩,以免虛虛。《素問·八正神明論》指出:「月生而瀉,是謂藏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古人這些觀察與經驗對婦女病的治療實際上起著一定的指導意義。
其實,不僅四季和月亮的變化對人體生理、病理活動有一定的影響,在一日之中的晝、夜、晨、昏的變化,在幅度上雖然不及四季明顯,但人體的陽氣在一天中的晨、午、昏、夜都有生、長、收、藏的規律,疾病也有著「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不同變化,所以掌握晝夜的陰陽變化,對中醫臨床的調治上仍能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在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中,中醫學也十分重視地域和氣候的差異性,以及地理環境、居住條件、生活習慣等的不同,而對人體造成不同的影響。如《素問‧異法方宜論》就具體的討論了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的地理氣候特點、生活習慣以及人體生理活動和好發疾病的關係。
 
在中醫婦科方面也有不少疾病的發生和地理環境、居住條件、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如:臨床上痛經、閉經的發生以地處寒帶或嗜食生冷者較多見;而月經量多、月經先期則以嗜食辛辣或長期處於高溫之工作環境者較常發生。
這些中醫的整體觀,實際上是來自於中國醫學或者說中國古老文化的內涵中所蘊含的「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以這個「天人合一」的觀念為源頭,發展出了中醫要求醫者應正確的掌握並處理局部和整體的相關聯繫和影響範圍,避開了只著眼於局部的病變,從而忽略了整個機體的健康狀態和反應的缺失;所以中醫整體觀不只是對婦科,其實對臨床各科都起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預防疾病方面,中醫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所以在經期、孕期、哺乳期都要注意婦女的衛生和防護,以防範於未然。如《校注婦人良方》說:「若遇經行,最宜謹慎,否則與產後證相類。若被驚恐勞役,則血氣錯亂、經脈不行,多至癆瘵等疾;若逆於頭面肢體之間,則重痛不寧;若怒氣傷肝,則頭暈脅痛嘔血,而痺□瘡瘍;若經血內滲,則竅穴淋漓不已。」此段話指出了忽視經期衛生所帶來的不良後果。
在孕期衛生、臨產照護、產後調養等方面,歷代婦科典籍中也都強調了預防醫學的重要性。甚至在罹病之後,也要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防止病情由輕轉重,或由局部蔓延至全身;盡量控制病情在在漸而未至深,在微而未致甚的階段,強調即時控制病情,制止病情深入或惡化。如月經量少常是閉經之漸;月經先期量多,則多為崩漏之前驅症狀;婦女若抑鬱煩悶,肝氣不疏,久之易影響心脾,引起脾胃生化無源而致經閉,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再進一步則可能發展為「傳為風消,傳為息噴」,甚者重病不起。因此,臨床也強調應見微知著,以防微杜漸。
而在疾病的診治上,中醫強調「辨證施治」,要將經、帶、胎、產等病和臟腑、經絡、氣血的關係相互聯繫,瞭解病因病機,再因時、因人、因地制宜,把局部和整體結合起來,把天、地、人結合起來,再把防病和治病結合起來,加以歸納分析,「辨證施治」。所以,中醫的整體觀在中醫婦科臨床上的體現實際上是多方面的。
 
作者﹕陳乃菁中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