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6日 星期四

藥王孫思邈:十三鬼穴

No photo description available.

藥王孫思邈:十三鬼穴

十三鬼穴,是先人留下的寶貴鍼灸遺產之一,然而藥王 孫思邈又在此十三穴的基礎上,更加間使、後溪尤妙,拓為十五穴。對精神神志疾病的療效卓著,近代臨床鮮有詳述,為古代治療癲狂等精神疾患的十三個經驗效穴,古人認為精神疾患是由鬼邪作祟所致,故把治療這類疾病的穴位稱作“鬼穴”。然不能因冠“鬼穴”之名而掩質埋光,鍼灸,是中國古代的一大發明和創舉,是中國醫學的一枝奇葩。在傳統中醫鍼灸療法中,“鬼門十三針”是最博大精深的其中一種,是中醫鍼灸中最神奇所在。

孫真人 十三鬼穴歌:

百邪顛狂所為病,針有十三穴須認,凡針之體先鬼宮,次針鬼信無不應。一一從頭逐一求,男從左起女從右,一針人中鬼宮停,左邊下針右出針,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三針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壘入二分,四針掌後大陵穴,入針五分為鬼心,五針申脈為鬼路,火針三下七鋥鋥,第六卻尋大椎上,入發一寸名鬼枕,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床針要溫,八針承漿名鬼市,從左出右君須記,九針勞宮為鬼窟,十針上星名鬼堂,十一陰下縫三壯,女玉門頭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針仍要七鋥鋥,十三舌頭當舌中,此穴須名是鬼封,手足兩邊相對刺,若逢狐穴只單通,此是先師真妙訣,狂猖惡鬼走無蹤。

《穴位名稱》

鬼宮(即水溝穴,刺入3分)

鬼信(即少商穴,刺入3分)

鬼壘(即隱白穴,刺入2分)

鬼心(即大陵穴,刺入5分)

鬼路(即申脈穴,刺入火針3下)

鬼枕(即風府穴,刺入2分)

鬼床(即頰車穴,刺入5分)

鬼市(即承漿穴,刺入3分)

鬼窟(即勞宮穴,刺入2分)

鬼堂(即上星穴,刺入2分)

鬼藏(即會陰穴,刺入3分)

鬼腿(亦稱鬼臣,即曲池穴,火針刺入5分)

鬼封(即海泉穴,在舌下中縫,刺出血,乃橫安板1枚,就兩口吻,令舌不能動)

再加間使、後溪穴尤妙。常規消毒後,持不銹鋼毫針依次針刺十三鬼穴,男子先針左,女子先針右。 單日為陽,雙日為陰,陽日陽時針右轉,陰日陰時針左轉。 施強刺激針法,不留針。

《十三鬼穴》

★一 人中穴(鬼宮) 

【定位】在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 

【解剖】在口輪匝肌中;有上唇動、靜脈;布有眶下神經支及面神經頰支。 

【主治】昏迷,暈厥,暑病,癲狂,癇證,急慢驚風,鼻塞,鼻衄,風水面腫,齒痛,牙關緊閉,黃疸,消渴,霍亂,溫疫,脊膂強痛,挫閃腰疼。 

【功效】開竅,醒神,升陽,消腫,利腰脊。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不灸。

★二 少商穴(鬼信)

【定位】在手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 

【解剖】有指掌固有動、靜脈所形成的動、靜脈網;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正中神經的掌側固有神經的末梢神經網。 

【主治】咽喉腫痛,咳嗽,鼻衄,發熱,昏迷,癲狂。 

【功效】醒神、利咽、清熱。

【刺灸法】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附註手太陰經所出為“井”。

★三 隱白穴(鬼壘) 

【定位】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動脈;為腓淺神經的足背支及足底內側神經。 

【主治】腹脹,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崩漏,癲狂,多夢,驚風。 

【功效】調血統血,扶脾溫脾,清心寧神,溫陽回厥。

【刺灸法】淺刺0.1寸。 

附註足太陰經所出為“井”。

★四 大陵穴(鬼心)

【定位】在腕掌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解剖】在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有拇長屈肌和指深屈肌腱;有腕掌側動、靜脈網;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正中神經掌皮支,深層為正中神經本幹。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驚悸,癲狂,癇證,胸脅痛,腕關節疼痛,喜笑悲恐。 

【功效】清心、寧神。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註心包經輸穴、原穴。 

★五 申脈穴(鬼路)

【定位】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解剖】在腓骨長短肌腱上緣;有外踝動脈網及小隱靜脈;布有腓腸神經的足背外側皮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眩暈,癲狂癇,腰腿酸痛,目赤腫痛,失眠。 

【功效】利腰腿、清頭目。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註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蹺脈。

★六 風府穴(鬼枕)

【定位】在項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處。 

【解剖】在項韌帶和項肌中,深部為環枕後膜和小腦延髓池;有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叢;布有第三頸神經和枕大神經支。 

【主治】癲狂,癇證,癔病,中風不語,悲恐驚悸,半身不遂,眩暈,頸項強痛,咽喉腫痛,目痛,鼻衄。 

【功效】祛風,利喉舌,清頭目,開竅定癇。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頭微前傾,項肌放鬆,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 針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誤傷延髓。

★七 頰車穴(鬼床)

【定位】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 

【解剖】在下頜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面神經及咬肌神經。 

【主治】口歪,齒痛,頰腫,口噤不語。 

【功效】利牙關,祛口頰風邪。

【刺灸法】直刺0.3~0.5寸,平刺0.5~l寸。

★八 承漿穴(鬼市)

【定位】在面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 

【解剖】在口輪匝肌和頦肌之間;有下唇動、靜脈分支;布有面神經及頦神經分支。 

【主治】口眼喎斜,唇緊,面腫,齒痛,齒衄,齦腫,流涎,口舌生瘡,暴喑不言,消渴嗜飲,小便不禁,癲癇。 

【功效】疏風,利口齒。

【刺灸法】斜刺0.3~0.5寸;可灸。 

附註足陽明、任脈之會。 

★九 勞宮穴(鬼窟)

【定位】在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處。 

【解剖】在第二、三掌骨間,下為掌腱膜,第二蚓狀肌及指淺、深屈肌腱,深層為拇指內收肌橫頭的起端,有骨間肌;有指掌側總動脈;布有正中神經的第二指掌側總神經。 

【主治】中風昏迷,中暑,心痛,癲狂,癇證,口瘡,口臭,鵝掌風。 

【功效】瀉心火、清血熱。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註心包經滎穴。 

★十 上星穴(鬼堂)

【定位】頭部正中線前髮際後一寸處。 

【解剖】在左右額肌交界處;有額動、靜脈分支,顳淺動、靜脈分支;有額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迎風流淚,面赤腫,鼻淵,鼻衄,鼻痔,鼻癰,癲狂,癇證,小兒驚風,瘧疾,熱病。 

【功效】泄熱,利竅,清頭目。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十一 會陰穴(鬼藏)

【定位】在會陰部,男性當陰囊根部與肛門連線的中點,女性當大陰唇後與肛門連線的中點。 

【解剖】在球海綿體中央,有會陰淺、深橫肌;有會陰動、靜脈分支;布有會陰神經分支。 

【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癲狂,驚癇,小便難,遺尿,陰痛,陰癢,陰部汗濕,脫肛,陰挺,疝氣,痔疾,遺精,月經不調。 

【功效】提肛,救逆。

【刺灸法】直刺0.5~1寸,孕婦慎用;可灸。 

附註任脈別絡,俠督脈、衝脈之會。 

★十二 曲池穴(鬼腿) 

【定位】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解剖】橈側腕長伸肌起始部,肱橈肌的撓側;有橈返動脈的分支;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為橈神經本幹。 

【主治】咽喉腫痛,齒痛,目赤痛,瘰癧,癮疹,熱病上肢不遂,手臂腫痛,腹痛吐瀉,高血壓,癲狂。 

【功效】疏邪熱,利關節,祛風濕,調氣血。

【刺灸法】直刺l~1.5寸。 

附註手陽明經所入為“合”。 

★十三 海泉穴(鬼封)

【定穴】正坐位,張口,舌轉卷向後方,在舌下繫帶中點處取穴。

【解剖】穴下有舌粘膜、粘膜下組織和舌肌。 分佈有下頜神經的舌神經,舌下神經和麵神經鼓索的神經纖維及舌動脈的分支,舌深動脈和舌靜脈的屬支舌深靜脈。

【主治】舌緩不收,重舌腫脹,喉閉,嘔吐,呃逆,腹瀉,消渴。祛邪開竅,生津止渴。

【功效】消渴,呃逆,熱極難言,重舌腫脹。

【刺灸法】用細三棱針點刺出血。 

●間使穴

【定位】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解剖】在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有指淺屈肌,深部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前臂外側皮神經,其下為正中神經掌皮支,最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神經。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熱病,煩躁,瘧疾,癲狂,癇證,腋腫,肘攣,臂痛。 

【功效】寧心、安神、寬胸、治瘧。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心包經經穴。

●後溪穴

【定位】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指掌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 

【解剖】在小指尺側,第五掌骨小頭後方,當小指展肌起點外緣;有指背動、靜脈,手背靜脈網;布有尺神經手背支。 

【主治】頭項強痛,目赤,耳聾,咽喉腫痛,腰背痛,癲狂癇,瘧疾,手指及肘臂攣痛。 

【功效】開竅醒神、清熱舒筋、通督脈、固表汗。

【刺灸法】直刺0.5~l寸。 

附註手太陽經所注為“輸”;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 

★《古典記載》

應用鬼穴十三針禁忌:

一 是施針者的生辰八字至少占2個寅時。

二 是要用銀針,以引鬼出身。

三 是以勸說為主,不要紮完13針,最多6~7針,驅走妖鬼即可,不要趕盡殺絕,十三針當慎用之。

這是藥王 孫真人的十三鬼針,在那個時代治病是需要配合符咒的,那時的醫生除了用五行生剋及五運六氣來治病外,還要和鬼神打交道。民國以後,西法東來,有西法解剖學之後,這些東西都被視為迷信,所以現代的醫書是不講這些怪力亂神的事。但古醫書還是可以看到些以符咒治病的方法,就像人格分裂這類的情志病,以前認為是業障病,是有冤魂或陰煞纏身的病,在那時這種病都是找道行高的和尚或道士用經文或符咒來治療。

孫真人 就是一位得道的仙人,他把道法融在醫術的針灸裡面,古時醫術並非獨立的學問,它被歸納在五術(山、醫、命、相、卜)之內,而五術是以符咒為開頭推動的一種神秘力量,換句話說風水無符不能得氣,命、相、卜無符不能靈驗,醫藥無符不能全效。

在內經有專篇提到用咒法治病,針灸大成這本書中也明確記載了下針時要凝心默唸咒語,有經驗的針灸師傅都知道鬼邪最怕針。但如果沒有符咒護身,這股邪氣會經由針傳導至醫者的身上,好比電流經由導體接觸而四處傳導,同理,長期從事推拿、按摩、把脈、針灸、放血、拔罐等工作性質的人,或經常出入醫院、喪葬場所的人,臉上都較會出現青、黑之氣,甚而病氣纏身,藥石罔效,這都是長期與病氣邪氣接觸,被有形、無形的邪氣入侵所致,就好比使用電腦,常常有些不明的網站而被病毒入侵是一樣的道理。

十三鬼穴,多是人身知覺敏感之處,用針作輕微刺激,極易興奮神經中樞,恢復其機能,或用強烈刺激,可鎮靜神經之效,故用治卒中、虛脫,以及癲狂如神靈所附等病,效驗迅速,確有起死回生之功。幸勿因其名為鬼穴,即以玄學、神話論之。

★《現代觀點》

儘管治療精神疾病的穴位仍需由中醫師綜合體質判斷,不過傳統中醫有所謂「十三鬼穴」,可用於治療精神疾病;之所以稱為鬼穴,主要是舊說,古人認為精神問題與鬼祟有關;從現代的觀點來解釋,中醫師認為,針刺合適穴位,可發揮鎮靜、安定的效果。

「十三鬼穴」聽似神秘,但在此十三穴中,部分其實為人所熟知,例如當中的人中、曲池、少商、勞宮、大陵、風府、頰車,上星、承漿等都是臨床上常見的針灸穴位;其餘有部分穴位則是較隱私的位置。

「十三鬼穴」中的某些穴位一點都不難找,平常可多按常見的針灸穴位,可用手指指腹、關節或圓珠筆進行穴位揉按,力量可由輕到重循序漸進加力,直至刺激部位微微發熱為止,穴位刺激有助調節自律神經功能、緩解緊繃情緒,穴位按摩等同針灸原理,針灸因為直接對穴位施針,其療效會比穴位按摩快速及刺激。(針灸是侵入性治療,需由專業醫師操作才適宜進行)

歷代醫家對十三鬼穴療法都有論及,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徐鳳的《針灸大全》、楊繼洲的《針灸大成》、高武的《針灸聚英》對十三鬼穴的記載基本一致,後世醫家多採用孫思貌的十三鬼穴。 該法具有疏通經絡、協調陰陽、調整臟腑、醒腦開竅的功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