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物質起源於精;生命能量有賴於氣;生命活力表現為神。
我們經常說:“這個人精氣神真足!”很有意思,在我們的雙音節的語言習慣中,“精氣神”這個三音節詞使用的頻率卻很高。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精氣神”。
《黃帝內經》雖然沒有把“精氣神”三個字連在一起說,但“精氣”和“精神”的概念隨處可見,說明三者有密切關係,養生要重視“精氣神”,比如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又說:“呼吸精氣,獨立守神。”後世道家把它歸納為“精氣神”。道家說:“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又說:“上藥三品,神與氣精。”
黃帝問岐伯,怎樣呼吸精氣,怎樣“獨立守神”?黃帝問的問題,後人做了一個總結:怎樣煉精、氣、神?也就是怎樣養精,怎樣養氣,怎樣養神?幾千年來,中國人積累了豐富的養生經驗,摸索出各種各樣的養生方法,如果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這三個方面。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來養生有“四大基石” 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適量運動、戒煙限酒。這四大基石是西方國家提出的。而我們中國人把它歸結為養生的三大法寶 養精、養氣、養神。
其實精氣神三方面的煉養不是分裂的,而是結合在一起的。古人說形神合一、精神合一、神氣合一、動靜合一,就是這個意思。在古代,凡是著名的養生專家都能達到這一點。比如唐代之後,在五代到宋代初年的時候有一個人,這個人在歷史上非常有名,希夷先生陳摶,後來人稱他為睡仙,他一睡下去就可以睡幾個月。實際上他是在練功、煉精氣神,別看他睡在那裡好像是一種消極的舉動,實際上他是內在養練精氣神,只是普通人沒看到。
陳摶老祖留下了睡功秘訣三十二字:“龍歸元海,陽潛於陰。人曰蟄龍,我卻蟄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雲上臥,世無知音。”就是說看上去睡的時候像龍一樣盤曲環繞。俗話說:“學道不學道,學個狗睡覺。”就是說練睡功時,要側著身體,好像狗一樣蜷著身子,像狗像龍是一樣的。要一隻手屈臂枕頭,一隻手直撫於臍眼(丹田)。一只腳伸展,一只腳彎曲。這就是煉形。睡功要求先睡心,後睡眼。也就是先要收心入靜,然後才閉目入睡。
古代所有善於養生的人都能做到精氣神三者結合,都能做到《黃帝內經》所說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呼吸精氣,獨立守神”。我們現在很多人在養生時都學了很多方法,各種各樣的方法,有的是偏於煉形的,有的是偏於煉精的,有的是偏於煉氣的,有的是偏於煉神的。我們要學會怎樣把精氣神或者形氣神結合起來。這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啊!
《黃帝內經》說人是「天地合氣」所產生的,所以生命的組成就包含「天的成份」與「地的成份」。「天的成份」屬於無形,包含神、魂、魄、氣、命門;「地的成份」屬於有形,包含五臟、六腑、四肢、百骸。
在眾多「有形」與「無形」的成份中,什麼是生命最重要的部份呢?中醫與道家都認為「精」、「氣」、「神」是生命中的三樣寶貝,所以合稱為生命「三寶」。
(一)「精」是人體的精華物質
「精」就是人體的精華物質,是構成人體的基本成份,所以《黃帝內經》說:「夫精者,身之本也」。精屬於「有形」,是肉眼看得到的,這也是西醫能夠研究的。
「精」就是人體的精華物質,是構成人體的基本成份,所以《黃帝內經》說:「夫精者,身之本也」。精屬於「有形」,是肉眼看得到的,這也是西醫能夠研究的。
「精」不僅構成人體的基本成份,也執行身體各種系統的功能;相當重要的,「精」具有防衛與調節人體的重要功能。免疫系統的白血球(包括B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與巨噬細胞可吞噬外來的病毒與細菌,以保衛人體。神經系統可經由神經傳導,內分泌系統可藉由荷爾蒙的分泌,共同來調整人體組織器官的功能。
(二)「氣」是生命活動的來源
「氣」屬於「無形」,是眼睛看不到的,也是西醫無法研究完全的。其實,氣就是一種「能量」形式,「體溫」是人體的氣反應到皮膚體表最簡單的表現方式。人死之後,氣的循環也跟著停止,所以身體是冰冷的。
「氣」屬於「無形」,是眼睛看不到的,也是西醫無法研究完全的。其實,氣就是一種「能量」形式,「體溫」是人體的氣反應到皮膚體表最簡單的表現方式。人死之後,氣的循環也跟著停止,所以身體是冰冷的。
「精」是有形的、靜止的;而「氣」是無形的、不斷活動的。有形的「精」必須依賴無形之「氣」的帶動才能產生生命活動,所以「氣」是生命活動的動力來源。
「氣」有很強護衛生命的功能,能夠抵抗外邪的入侵,「氣」的強弱與人體的健康好壞有著直接的關係。《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又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說,「氣」若強,則外邪不能侵犯;當外邪來犯,必定是「氣」虛弱。所以「養氣」是養生的要點,因為「氣」是生命的重要防衛力量。
(三)「神」是生命真正的主宰
「神」又稱為「元神」,類似於俗稱的靈魂。「元神」是無形的,是肉眼看不到的,這也是西醫所完全不能觸及與研究的。
「神」又稱為「元神」,類似於俗稱的靈魂。「元神」是無形的,是肉眼看不到的,這也是西醫所完全不能觸及與研究的。
「元神」才是人真正的主宰,是構成完整的人所必須具備的,所以《黃帝內經》說:「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中醫養生最重視「養神」的部分,因為「元神」的構成粒子最小,擁有能量最大,護衛生命的能力最強,是人體抵抗疾病最好的「法寶」。
精、氣、神 - 養生三寶
中醫認為,精、氣、神乃人體三寶,精充、氣足、神全是人體健康的標誌。精虧、氣虛、神怯是疾病與衰老的先兆。唐代醫家孫思邈曾指出:“精、氣、神不可損也,損之則傷生”。因此,保養好精、氣、神是我們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古人云:“寡欲以養精,寡言以養氣,寡思以養神”。這“三寡”則是養“三寶”的根本。
寡欲以養精
中醫認為,“欲多則損精”。縱欲不但丟失過多的精液,同時也損及五臟之精,“肝精不固,目眩無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腎精不固,神氣減少;脾精不堅,齒浮發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歷代醫家都主張,養生之道要以保養精氣為首務。《類經·攝生》指出:“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蓋精能生氣,氣能生神,故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若縱欲,男則遺精、早泄、陽萎、生殖無力,甚至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精神不振、久則成癆。女則腎虛精虧、衝任不固、氣血逆亂、崩漏下血、白帶綿綿而下,不孕或流產、早產,甚至經血虧枯、經閉,面黃消瘦而成勞損之症。不僅如此,縱欲還可導致機體內分泌紊亂,影響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等。古人把房事過度稱作“伐性之斧”,意指能砍傷人體,可造成年少早亡或未老先衰。因此,清心寡欲是養生之道的一個重要方面。
寡言以養氣
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它具有動而不息的特徵,維持和推動著人體的生命活動。養氣的基本要求是少廢話。因為人體內的組織細胞要通過新陳代謝不斷獲得氧氣和排除二氧化碳,而肺泡是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通過血液從肺泡交換來的氧氣,源源不斷地被送到機體的各個組織細胞中。一個人若是經常喋喋不休地大聲叫喊,就必然要消耗肺氣,影響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致使體內元氣不足,外邪乘虛而入而百病叢生。有些人追求刺激,群聚一起搞惡作劇以取樂,狂呼亂叫,嬉笑不已,這樣只會損精耗氣,使人精神飛馳,血氣流蕩,變生他疾。
寡思以養神
寡思,即是讓人不要胡思亂想,以免用腦過度影響大腦皮層的生理活動。“善攝生者,不勞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禍患何由而至也?”中醫裏的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思慮過度則使人氣機鬱結不行,引起種種疾病。《內經》有“思傷脾”、“思則氣結”、“多思則神殆”之論述,常見心情不快、頭目眩暈、不思飲食、脘腹脹悶,甚則出現面色萎黃、倦怠乏力、心悸氣短等症。女子因思慮過度,損傷心脾而致月經不調,甚至經閉等病證。久之則百病叢生,諸如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功能紊亂、高血壓病、冠心病,甚至癌症等便接踵而至。“凡人不能無思”,但要有個限度,不要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苦想冥思,更不要為身外之物煞費心思。這樣才可以把思想負擔儘量減輕,有利於達到“全神息慮”,以防“神慮精散”。
寡欲以養精
中醫認為,“欲多則損精”。縱欲不但丟失過多的精液,同時也損及五臟之精,“肝精不固,目眩無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腎精不固,神氣減少;脾精不堅,齒浮發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歷代醫家都主張,養生之道要以保養精氣為首務。《類經·攝生》指出:“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蓋精能生氣,氣能生神,故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若縱欲,男則遺精、早泄、陽萎、生殖無力,甚至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精神不振、久則成癆。女則腎虛精虧、衝任不固、氣血逆亂、崩漏下血、白帶綿綿而下,不孕或流產、早產,甚至經血虧枯、經閉,面黃消瘦而成勞損之症。不僅如此,縱欲還可導致機體內分泌紊亂,影響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等。古人把房事過度稱作“伐性之斧”,意指能砍傷人體,可造成年少早亡或未老先衰。因此,清心寡欲是養生之道的一個重要方面。
寡言以養氣
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它具有動而不息的特徵,維持和推動著人體的生命活動。養氣的基本要求是少廢話。因為人體內的組織細胞要通過新陳代謝不斷獲得氧氣和排除二氧化碳,而肺泡是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通過血液從肺泡交換來的氧氣,源源不斷地被送到機體的各個組織細胞中。一個人若是經常喋喋不休地大聲叫喊,就必然要消耗肺氣,影響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致使體內元氣不足,外邪乘虛而入而百病叢生。有些人追求刺激,群聚一起搞惡作劇以取樂,狂呼亂叫,嬉笑不已,這樣只會損精耗氣,使人精神飛馳,血氣流蕩,變生他疾。
寡思以養神
寡思,即是讓人不要胡思亂想,以免用腦過度影響大腦皮層的生理活動。“善攝生者,不勞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禍患何由而至也?”中醫裏的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思慮過度則使人氣機鬱結不行,引起種種疾病。《內經》有“思傷脾”、“思則氣結”、“多思則神殆”之論述,常見心情不快、頭目眩暈、不思飲食、脘腹脹悶,甚則出現面色萎黃、倦怠乏力、心悸氣短等症。女子因思慮過度,損傷心脾而致月經不調,甚至經閉等病證。久之則百病叢生,諸如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功能紊亂、高血壓病、冠心病,甚至癌症等便接踵而至。“凡人不能無思”,但要有個限度,不要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苦想冥思,更不要為身外之物煞費心思。這樣才可以把思想負擔儘量減輕,有利於達到“全神息慮”,以防“神慮精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