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虛 | 即大腸氣虛,常兼見脾虛証候。主要症狀有脫肛,久瀉不止,完榖不化 ,糞便色淡不臭,腸鳴等。若久瀉不止,臨床上多虛寒並見。稱為“大 腸虛寒”。詳見該條。 |
大腸虛寒 | 是大脈由於虛寒而傳導失職的病理,多與脾腎虛寒有關。主要症狀有下利稀薄,食少,四肢冷,腰酸,怕冷,苔白,脈沉細等。多見於慢 性腸炎,慢性痢疾等。 |
大腸寒結 | 指寒氣結於大腸而出現便秘的病變。主要症狀有腹部隱痛,大便秘結、口淡、舌白少苔、脈沉弦。多見於寒性便秘。 |
大腸液虧 | 大腸津液不足所出現的病變,多與陰血不足或熱病傷津有關。主要症狀有便秘或排便困難,兼見消瘦,皮膚乾燥,咽乾,舌紅苔少,脈細。多見於老年性便秘或習慣性便秘。 |
大腸熱結 | 指因邪熱結於大腸而引起的病變。臨床表現有便秘,腹痛拒按,舌黃 苔燥,脈沉實有力。多見於各種外感熱病的氣分階段。 |
大腸濕熱 | 指濕熱蘊釀於大腸的病變。主要症狀有下痢膿血,腹痛,“裡急後重 ”,尿短赤,苔黃膩,脈滑數。多見於痢疾(菌痢或阿米巴痢)、急性腸炎。 |
熱迫大腸 | 指濕熱傷及腸胃,以致大腸傳導失常,發生腹痛泄瀉的病變。 主要表現為瀉下如注,糞便黃臭,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等。 |
腎虛 | 也稱“腎虧”。是腎臟精氣不足的病變。一般症狀有精神疲乏,頭暈耳鳴 ,健忘,腰酸,遺精,陽痿等。參見“腎陽虛”、“腎陰虛”條。 |
腎陰虛(真陰不足) | 即“腎水不足”。由於腎精耗損過度所致。臨床表現有腰 酸疲乏,頭暈耳鳴,遺精早泄,口乾咽痛,兩顴潮紅,五 心煩熱或午後潮熱,舌紅無苔,脈細數等。這種現象,也 叫“下元虧損”。 |
腎陽虛 | 腎主一身陽氣,腎陽衰微,則一身之陽氣皆虛,故腎陽亦稱“元陽”, 是命門火的體現。一般的虛弱,稱為腎陽虛,是命火不足所致,主要症 狀有身寒,怕冷,腰酸,滑精,陽痿,夜尿頻多等。如虛弱的程度較嚴 重,稱為“腎陽衰微”,或“命門火衰”,主要表現除上述症狀加重外 ,常見精神萎靡,腰痛,脊冷,天亮前泄瀉或浮腫、脈沉遲微弱等。這 些現象,又稱為“下元虛憊”或“真元下虛”。 |
命門火旺 | 腎臟元陰和元陽,元陰指腎精,元陽即命門火。如腎陰虧損而致命門 火偏旺,表現為性機能亢進,陰莖易舉,多夢失眠等。參見“相火妄動”條。 |
龍火內燔 | 燔,焚燒之意。這裡指“腎火偏亢”。龍火,指腎火,命門之火。腎是陰臟,內藏水火(即真陰,真陽),水火必須保持相對平衡。若腎 水虧損太過,則可使腎火偏亢,產生陰虛火旺的病理變化,因而使腎主封藏的功能失職,出現性機能亢奮,遺精、早泄等症狀。 |
相火妄動 | 一般多指肝、腎的相火,因失卻腎陰滋養而妄動。臨床表現,屬於肝火上炎的,可見眩暈頭痛,視物不明,耳鳴耳聾、急躁易怒,睡眠多 夢,面覺烘熱等症;屬於腎的虛火內灼的,可見五心煩熱,頭目眩暈,腰背跟酸痛,性機能亢奮,遺精早泄等症。 |
熱灼腎陰 | 指熱性病後期腎陰被邪熟所消耗,出現低熟,手足心灼熱,口齒乾燥,耳聾,舌光絳乾癟,脈細數或虛數等症。 |
腎氣不固 | 又稱“下元不固”。腎主藏精,開竅於“二陰”。若腎氣不固,可出現遺精、滑精、早泄或液尿頻多、遺尿、小便失禁等症狀。 |
封藏失職 | 封藏,封閉貯藏之意。腎有貯藏精氣的功能,而主二便。如腎氣不固,出現遺精,滑精,早泄,小便失禁,夜尿頻多,黎明前泄瀉等症, 稱之為封藏失職。 |
腎虛水泛 | 指腎陽虛出現水腫的病理。腎主水液代謝,腎陽虛弱而不能主水,則膀胱氣化不利,小便量少,同時也影響脾的運化,致水液泛濫形成水 腫。一般症狀有全身浮腫(尤以腰部以下較甚),按之凹陷,腰痛酸重,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潤,脈沉脈等。常見於慢性腎炎,心性 水腫等。 |
脬氣不固 | 脬(音“拋”),是膀胱的別稱。脬氣不固,指膀胱之氣虛弱,不能約束小便而出現小便失禁或遺尿,故稱。膀胱與腎相表裡,膀胱氣虛 多與腎陽虛有關。 |
膀胱氣閉 | 即膀胱氣化的機能障礙。其病因多與腎、三焦氣化不利有關。主要症狀有小腹脹滿,小便困難或尿閉。多屬實証。 |
膀胱虛寒 | 指膀胱氣化不足或受寒邪影響而喪失約束的能力。多與腎陽虛有關。主要症狀有遺尿、尿急、尿頻而清、淋瀝不盡,苔薄潤,脈細弱等。 |
熱結膀胱 | 膀胱位於下焦,為足太陽經之府。若傷寒太陽病不解,化熱入裏,邪熱循經脈與血氣相搏,結於膀胱,出現下腹部硬滿、拘急不舒、發熱 而不惡寒、神志如狂等症,稱為熱結膀胱。 |
胞系了戾 | 《金匱要略》用以解釋“轉胞”的病理。胞系,指溺之系;了戾, 繚亂屈曲之意,或作絞紐解。《諸病源候論》指出:「胞轉者,由是胞屈辟小便不通....其病狀,臍下急痛,小便不通是也。此病或由小 便應下,便強忍之,或為寒熱所迫。此二者俱令水氣還上,氣迫於胞,使胞屈辟不得充張,外水應入不得入,內溲應出不得出,外內相壅 塞,故令不通。」泛指膀胱排尿功能紊亂。 |
膀胱濕熱 | 濕熱蘊於下焦膀胱的病變。主要症狀有尿頻、尿急、尿少而痛、尿黃赤或尿血、舌紅苔黃、脈數等。多見於急性膀胱炎, |
邪留三焦 | 指熱性病,濕熱之邪留戀三焦氣分,上見咳嗽胸悶、中見腹脹納呆 ,下見小便不利。指水液代謝障礙,出現胸脅脹悶,下腹窘急,小 便不利等症。 |
三焦虛寒 | 指上、中、下三焦虛寒。上焦指心肺的虛寒;中焦指脾胃的虛寒;下焦指肝腎的虛寒。水腫病和下消病機之一。 |
三焦實熱 | 指上、中、下三焦實熱。上焦指心肺的實熱;中焦指脾胃的實熱;下焦指肝腎的實熱。氣分實熱証的別稱。 |
瘡家 | 指由於刀劍所傷,失血過多的病人。指平素經常有瘡、瘍、癤、癰的病人。對這種病人,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出不可以用發汗法,若汗出 就會引起痙攣。 |
汗家 | 指患病後已使用過發汗法或平素多汗的人。對這種人,張仲景在《傷寒論 》中提出不應再發汗,若再發汗,就要產生精神恍惚,心煩,小便後尿道疼痛等症狀。 |
亡血家 | 指平素患有嘔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和金瘡等失血性疾病的病人。張仲景《傷寒論》認為;這一類病人體內陰津本已虧損,所以不可發 汗,若發汗就會引起病人發生怕冷寒戰的病象。 |
衄家 | 指平素常流鼻血的人。由於經常失血,面虛津虧,所以,在張仲景的著作中指出這種人不可發汗,若發汗則會引起筋脈緊急、兩眼直視、失眠等。 |
風家 | 指平素容易傷風感冒的人。指傷風感冒或中風的患者。 |
喘家 | 指平素時常發作喘病的人。 |
虛冢 | 指平素體質虛弱的人。 |
飲家 | 指平素患有水飲病的患者。張仲景《金匱要略》指出水飲患者的証候是患者感到口渴,在飲水後又出現嘔吐,認為這是水飲停留在心下(指胃脘) 。 |
失精家 | 指平素患有遺精病的人。由於精液損耗,以致發生下腹部緊張而不柔和 ,陰部冰冷,目眩,脫髮等虛弱病狀。 |
淋家 | 指平素患有小便淋瀝不盡,尿意頻數而尿量短少,小便時陰莖中作痛的病 人。古代醫家的經驗認為,淋家不可用發汗法治病,若發汗可能會引起便 血。 |
黃家 | 指平素患有黃膽而時時發作的病人。 |
濕家 | 指平素患有濕病的人。 |
嘔家 | 指平素經常患有噁心、嘔吐的病人。 |
冒家 | 指平素患有頭目眩暈的人。 |
酒客 | 指平素嗜好喝酒的人。古代醫家認為這種人得病,不可以給甘味的桂枝湯 ,因為酒客服用桂枝湯後容易引起嘔吐。 |
失氣 | 指人體過分損耗,津液不能運化,失於精氣而全身衰弱,不能化生食物 的精微,身體不能吸收營養。指從肛門排出之氣,即俗稱的放屁。也有稱失氣為“矢氣”者。 |
更衣 | 即更換衣服,古人在休息時需要換衣服,後來上廁所,也稱更衣。張仲景 (傷寒論)中的不更衣,就是指不大便的意思。 |
診法 | 診病的方法。包括四診和辨証兩個環節,四診是運用望、聞、間,切等方法搜集病情的客觀指徵,拂証是對這些指徵進行分析綜合的過程。兩者相 互配合,作出正確的診斷。 |
四診 | 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等四種診病方法的合稱。四診必須結合連用,互相參証,才能全面了解病情,為辨証和治療提供充分的依據。 |
揆度奇恒 | 語出《素問.玉機真臟論》等篇。揆度,揣測或估量;奇,指特殊的 ;,恒,指通常的。是指診斷中要善於觀察一般的規律和特殊的變化 ,才能正確地判斷病情。一說揆度與奇恒指《內經》引用的兩部古醫 書名。 |
從外測內 | 意即根據“有諸內,必形諸外”的道理,從反映於外表的各種症狀或 綈徵,測知人體內部發生的病變。 |
平人 | 語出《素問.平人氣象論》。指氣血調和的健康人。健康和疾病是相對而 言的,故診法上可用健康人平靜的呼吸,脈搏和脈象等正常生理指徵,進行對比作為判別病症的依據之一。 |
先別陰陽 |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強調 醫生臨床診察疾病時,運用四診的方法,首先要分析疾病的陰陽屬性 ,這是辨症論治的基本原則。 |
望診 | 四診之一。是運用視覺,觀察病者的神色、形態、舌象、大小便和其他排 泄物等的方法,對小兒還包括診指紋。 |
觀神色 | 望診內容之一。神是生命活動總的表現,從精神、神識、表情,以及面 部色澤、目光神采等反映出來。色是色澤,主要指面部色澤,它是臟腑 氣血的外榮,是神的表現,因此,察色是觀神的不可分割的一都分。神 與色同是臟腑氣血盛衰的外露徵象。氣血旺盛,則色具神采,明潤光澤 ,反之,則神夭色敗,枯萎不榮。故觀神色是了解正氣盛衰的方法之一 。參見“色診”及“得神”、“失神”各條。 |
望形態 | 望診內容之一。形指體形,包括肌肉、骨骼、皮膚等;態是動態,包括 體位,姿態及活動能力等。從望形態可知病者的體質,發育及營養狀況 ,並有助於了解氣血的盛衰、邪正的消長和傷痛的部位等。 |
察目 | 望診內容之一。察目的神氣,有助於了解內臟精氣的盛衰。精氣充沛則目 有神,視物清晰;精氣衰則目無神,視物不清。如《素問,脈要精微論》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 是則精衰矣。」察目亦當注意其色澤的變化。參見“五色主病”條。 |
審苗竅 | 望診內容之一。苗竅,即表露跡象的孔竅。按照臟象學說:心的苗竅為 舌,肺的苗竅為鼻,肝的苗竅為目,脾的苗竅為口唇,腎的苗竅為耳。 因此,審察這些苗竅的異常變化有助於了解內臟的病變。例如:心火熾 盛則舌絳;肺氣將絕可見鼻翼煽動;鞏膜黃染如橘子色,見於肝膽濕熱;口唇疹,多屬脾胃濕熱;耳鳴如蟬聲,多見於腎氣虧損。但人體是 一個有機的整體,各組織器官是密切聯繫的,故診法上也不能機械地認為一臟審一竅。 |
得神 | 即有神氣。神是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審察神的存亡是判斷正氣的盛衰, 疾病的輕重和預後吉凶的重要內容。例如精神飽滿,目光炯炯、言語清晰 、面色潤澤、氣息平順等,可稱為得神。得神者雖有疾病較易治療,預後 亦較良好,故有“得神者昌”(《素問.移精變氣論》)的說法。因此, 不應把得神的含義局限地理解為精神正常。 |
失神 | 即神呆喪失。神是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當生命機能嚴重障,五筋精氣 衰敗時,出現目睛昏暗、形羸色敗,暴瀉不止、喘息異常;或周身大肉已 脫,或兩手循衣摸床,或卒倒而眼閉口開,手撤尿遺等,均稱為失神,有 “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論》)的說法。此外,望診中的“真臟 色”,脈診中的“真臟脈”,亦是失神的表現。故不應把失神局限地理解 為精神症狀。 |
脫神 | 指神氣外脫,即“失神”。是生命垂危的表現。因精氣消亡,神便失去了 存在的依據。 |
目下有臥蠶 | 語出《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証並冶》。形容眼臉浮腫,下瞼如臥為 蠶樣,多見於腎炎病人。 |
大骨枯槁 | 大骨,支持軀幹和四肢的主要骨骼;枯槁,即枯萎或乾竭。描述某些 慢性消耗性疾病晚期因極度消瘦,而肌肉瘦削,全身骨骼關節顯露; 又因氣血虧損,骨髓不充,骨骼有如枯萎而不能支撐軀體,類於惡病 質的情況。 |
大肉陷下 | 語出《素問.玉機真臟論》。大肉,泛指身體較大的,顯露的肌肉或 肌肉群;陷下,因消瘦而低陷。是指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消瘦情況 ,類於惡病質的情況。 |
脫肉破[月困] | 語出《素問,玉機真臟論》。[月困],隆起的肌肉。王冰汪:「 [月困]者肉之標,脾主肉,故肉如脫盡,胭如破敗也。」是指內熱熾盛脾的陰精虧損,出現肌肉乾憋消瘦的症狀。 |
跖跛 | 跖,足底(通“蹠”)。跛,跛行。指因足底的病變而跛行。《 素問.通評虛實論》:「跖跛,寒風濕之病也。」說明本症可因 風寒濕等邪氣所犯而致。 |
毛折 | 指毛髮枯搞,稀疏折斷的情況。多因久病精氣將竭,不能濡潤皮毛所致。 |
色診 | 望診內容之一。是觀察顏面膚色的變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診察時須注意 顏色的沉浮、散搏、潤澤和上下擴散的方向等。如色明顯為浮,主表病; 色隱晦為沉,主裏病;色淡而疏落為散,多為新病、邪淺;色深而壅滯為 摶,多為久病或邪盛。潤澤為有胃氣;枯稿為胃氣衰敗。病色上下擴展的 方向,一般亦認為與病變方向有關。上述幾點,尤以枯槁和病色結聚一處 為病情深重之象。臨床上,色診以“五色主病”為綱,但須結合症狀,脈 象等全面分析,才能作出判斷。 |
正色 | 正常人的色澤,明潤含蓄,紅黃隱隱,容光煥發,表示氣血平和,精氣內 充,為有胃氣、有神之象。正色有主色、客色之分,主色是每個人基本的 膚色,視個體而異;客色隨氣候,環境及當時的生理狀態而變化,均不屬 病色。 |
病色 | 指疾病反映在色澤上的變化,診斷上以面部色澤為主。病色有善惡之分, 不論出現何種顏色,皆以明潤含蓄為佳,稱為“善色”,一般表示病情較 輕或預後較好;若顏色顯露枯槁不澤,稱為“惡色”,一般表示病情較裏 ,預後不良。參見“色診”、“五色主病”各條。 |
色隨氣華 | 色,色澤;氣,五臟之精氣;華,外榮的意思。正常的色澤是五臟精 氣的外榮,上見於顏面,光澤明潤,含蓄不露,這是五臟精氣充足的徵象。如果病重或久病,臟氣已衰,則表現出枯槁而敗露的各種病色 。說明色澤是隨五臟精氣的盛衰而相應變化的。 |
氣由臟發 | 氣是機能活動的總稱。五臟主藏精氣,是生命活動的中心,故表露出 來的各種機能活動氣,都是從五臟發生的。 |
五色 | 指青、黃、赤、白、黑的五種顏色。按照五行學說,它們的歸類是:青屬 木屬肝,黃屬土屬脾,赤屬火屬心,白屬金屬肺,黑屬水屬腎。但以此來 診斷疾病時,必須結合賓際,與病史和脈証互參,不能機械地生搬硬套。 |
五色主病 | 五行學說中的五臟配五色。即:青色主肝病,赤色主心病,黃色主 脾病,白色主肺病,黑色主腎病,此五者均為一般情況下的病色,合稱為五色主病,但其中不免有牽強附會之處。後世在臨床實踐中發 展了五色主病的理論,較為切合實際。歸納為:青色主風病,寒病、痛証、驚風等;赤色主熱病(包括虛熱、實熱);黃色主濕熱,寒濕 或血虛;白色主虛証,寒証;黑色主寒証、痛証及勞傷、血瘀等。 |
五色診 | 屬望診的內容,即根據患者面部出現青、黃、赤、白、黑等色澤的變化 而進行診斷辨証的方法。參見“五色主病”、“正色”、“病色”各條 。 |
病色相剋 | 根據臟俯生剋關係來分析面部顏色的變化,以判斷病情順逆的一種方 法。根撩五行學說,凡有病的臟腑與面部顯現的色澤相剋者,均稱為病色相剋,一般都屬逆証。例如麻疹一類血熱的病(屬火)而見白色 (屬金),根據火克金的關係,稱為“病克色”,說明病情可能加重;又如肺結核病(肺屬金)而見兩額潮紅色(屬火),同上理,而稱 為“色克病”,亦常表示病倩加重。這些只能作臨床辨証的參考,不能視為必然。 |
真臟色 | 指五臟精氣敗露的顏色。色診上,面部的色澤以明潤而含蓄為佳。明潤 為有胃氣,含蓄是臟精充足;反之,枯槁為無胃氣,色澤顯露為五臟精氣衰竭。這種枯槁而顯露的色澤,反映五臟的精氣已竭,五臟的真氣外 露,故稱之為真臟色。它顯示較嚴重的內臟疾病。如黃色,若面目全身枯槁如黃土,或如乾枯的枳實,叫做脾的真臟色.表示脾胃已衰敗。可見於晚期肝硬化、肝癌、胰頭癌,或某些嚴重的營養代謝障礙的疾病等。真臟色的出現,對於診斷某些嚴重的病變有一定臨床意義,但不宜按 五行配五色之說法套用。 |
青如草茲 | 語出《素問.五藏生成篇》。是肝的真臟色。草茲,即初生的青草, 形容青草樣青黑的病色,見於風邪極盛,胃氣將絕的病,如小兒慢驚 風及破傷風的持續痙攣狀態等。參見“真臟色”條。 |
白如枯骨 | 語出《素問.五臟生成篇》。是肺的真臟色。形容蒼白而枯槁不澤的 病色,見於久病氣血俱虛,胃氣衰敗,如嚴重的失血、貧血及呼吸衰 竭等。參見“真臟色”條。 |
黃如枳實 | 語出《素問.五臟生成篇》。是脾的真臟色。形容枯黃失澤的病色, 見於久病脾氣將絕,胃氣衰敗。參見“真臟色”條。 |
赤如衃血 | 語出《素問.五臟生成篇》。是心的真臟色。衃血,即凝積 的死血。形容紫黑枯槁的病色,可見於心血瘀阻、胃氣衰敗的疾 病,如冠狀動脈硬化心臟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參見“真臟色 ”條。 |
黑如炱 | 語出《素問.五臟生成篇》。是腎的真臟色。炱,即灰燼。形容灰黑枯 槁的病色,見於久病腎氣將絕,胃氣衰敗,如某些惡性腫瘤,腎上腺皮質功能衰退的疾患等。參見“真臟色”條。 |
面色緣緣正赤 | 語出《傷寒論》。形容滿臉通缸,有別於兩顴麗豔的嫩紅而言。 見於急性熱病,熱邪成盛。 |
面塵 | 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六元正紀大論》等。指面色灰暗如蒙上灰 塵。有實証和虛証。實証多因燥邪所傷或伏邪內鬱,常伴有口苦咽乾等症狀;虛証多因久病肝腎陰虛,常伴有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腰痠、遺精等症 狀。 |
面垢 | 乍看時臉上似有污垢,但又不能洗淨。見於外感暑邪或內有積滯等病症。 |
色悻 | 面色樵悴無華,為慢性病容。若久病顯露顏色枯槁不潤的,稱為“天然不 澤”,屬慢性重病容,是氣血虧損,胃氣將竭的現象。 |
辨絡脈 | 望診內容之一。絡脈,這裡是指“浮絡”,即浮行於淺表的小血管叢。 診察絡脈的色澤、充盈度等,並結合皮膚的冷暖,有助於了解臟腑經脈 氣血的病變。如痛証見青色,多因氣滯血凝;若痹痛而黑色,多屬慢性 的寒証痛証;若皮膚灼熱而色黃赤,多見於濕熱引起的癰腫;若皮冷而 色淡白,多因氣虛血少。診察掌大魚際的絡脈,有助於判所胃氣狀況。 如《靈樞.經脈篇》:「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 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老者留久痹也( 頑固的痹証);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寒熱錯雜的病); 其青短者,少氣也(氣虛)。」此外對幼兒“診指紋”及耳後絡脈,也 屬這個範圍。辨絡脈必須與臨床症狀相結合,並注意區別於它的生理變 化。 |
診指紋 | 指紋,是指食指掌面的表淺小靜脈。幼兒皮膚薄嫩,靜脈易於暴露,故 指紋此較明顯,以後隨著年歲增大,皮膚增厚,則指紋逐漸模糊不清。由於小兒脈部短少,診病時每每啼哭噪動,影響脈象的真實性,故對三 歲以下的小孩常結合指紋的變化以輔助切診。診指紋主要是觀察它的顏色和充盈度,檢察者用左手食、拇二指握小兒食指末端,以右手拇指在 小兒食指上由指端向指根部輕輕推動幾次,使指紋更為顯現,然後察看。正常指紋是紅黃隱隱而鮮明,一般不超過連掌部的第一指節。病理情 況下,指紋浮現,多屬表証,沉著多屬裡証,色淡多屬虛証、寒証;紫紅多屬熱証,青紫可見於驚風、風寒、痛証、傷食、風痰等,黑色多屬 血瘀。有關指紋分節及伸延的問題,參見“透關射甲”條。近人認為,指紋的變化,與靜脈壓有關,靜脈壓愈高,指紋充盈度就愈大,也就愈 向指尖方向伸延,指紋的色澤,又與缺氧、貧血等病理變化有關。因此,指紋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病變的性質和輕重。 |
透關射甲 | 看小兒指紋,把食指分成三節,食指連掌部的第一指節稱為“風關” ,第二指節稱為“氣關”,第三指節稱為“命關”。指紋顯現在風關 的,表示病較輕淺;伸延至氣關的,病情較重;伸延至命關,病情更 重。如果指紋透過風、氣、命三關,一直射至指甲端,稱為“透關射 甲”,多屬病勢凶險、症情危重,但也不是絕對的,還須結合四診全 面分析。 |
八片錦 | 小兒指紋形狀及其伸延方面的各種類型的合稱。如魚刺形主驚風痰熟, 垂針形主傷風、泄瀉,水字形主食積,乙字形主肝病驚風,環形主府積 吐逆,珠形主病危。此外還有去蛇形、來蛇形、弓形等。但現今臨床較 少應用,有待探討。 |
舌診 | 望診內容之一。主要察看“舌苔”和“舌質”兩方面的形態、色澤、潤燥 等變化,作為辨別病變的性質、病邪的淺深和病情的虛實等的依據。故有 “辨舌質可辨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淺深”的說法。 |
舌質 | 又稱“舌體”。舌診中,一般以舌尖候心肺,舌邊侯肝膽,舌根部候腎, 但也不宜拘執。舌質的望診包括形狀、色澤、動態和潤濕度等。一般來說 ,臟腑的虛實、重點看舌質。近人認為:舌色變化與舌的血循環關係密切 。貧血及組織水腫則色淡,充血或血管增生則色深紅,瘀血或缺氧則色青 紫。舌體胖嫩,多因血漿蛋白減少、舌組織水腫而致。若因水腫或肌張力 降低,舌體增大或鬆弛,壓在齒緣上,則舌邊出現齒痕。舌燥是由唾液減 少或唾液含水量降低所致。陰虛患者,常有交感神經緊張性增高,副交感 神經緊張性降低,改變了唾液分泌的質和量,故舌常乾。舌上裂紋是舌乳 頭融合而成,有人認為它興舌粘膜萎縮有關。舌面光滑是因其粘膜上皮萎 縮所致(《新編中醫學概要》)。 |
榮枯老嫩 | 望舌質的一些基本內容。榮,指舌體明潤,說明津液充足。枯,即舌 體乾涸,說明津液已傷。若舌體瘦薄乾枯,多屬久病氣血虧損。老,指舌體形色堅斂蒼老,屬實證。嫩,指舌體形色浮胖嬌嫩,屬虛證。 舌體淡紅胖嫩為陽虛,舌體瘦薄鮮紅屬陰虛。 |
舌紅 | 舌質比正常的淡紅色較深,主熱證。深紅而有黃苔為實熱,鮮嫩紅色為虛 熱,舌嫩紅無苔為陰虛火旺。舌鮮紅而起芒刺,是營分有熱;紅而乾說明 胃津已傷。舌尖紅,可見於心火上炎;舌邊紅,多屬肝瞻有熱。 |
舌絳 | 舌質深紅色。多見於溫病邪熱傳入營分。苔初起絳色尚有黃白苔,是邪在 氣分,未盡入營。舌質鮮絳,往往是心包絡受邪。舌絳而中心乾,屬胃火 傷津。絳而光亮,是胃陰大傷。若絳而有大紅點,是熱毒乘心。舌尖獨絳 是心火盛。若絳而乾枯,是腎陰已涸。若舌絡,望之似乾,用棉簽拭之而 有津液的,是津液虧而濕熱上蒸或有濕痰。舌絡而有粘膩白苔,是“濕鬱 熱伏”。近人從臨床觀察發現,重症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甲狀腺機能 亢進、嚴重的肺、肝、腎等實質臟器的疾病等,患者舌質多紅絳,舌體瘦 小,舌乾而有裂紋,有的舌苔光剝,舌邊尖有紅刺,後期全舌光剝如鏡( 《新編中醫學概要》)。 |
舌面如鏡 | 舌面無苔,像去了膜的豬腰子樣,光滑如鏡。多見於肝腎真陰虧損的 病症。 |
舌腫 | 舌體腫脹而疼痛,甚則使喉頭梗阻而窒息。多由心經火盛血壅而致。 |
重舌 | 舌下靜脈鬱血而腫脹,如多生一小舌,或與舌體連貫成花狀,伴有頭項痛 、發熱等,日久可潰爛。可因心脾積熱或酒後受風而發。 |
舌歪 | 舌偏於一側,伸出亦歪斜。多因“肝風內動”所致。見於中風等病。 |
舌強 | 即舌體強硬,渾動不靈。若兼有肢體癱瘓,口眼喎斜等症,多屬中風;若 舌強硬,舌質紅絡,並有頸項強直、神昏譫語者,屬溫熱病“熱入心包”,熱毒壅盛。 |
舌短 | 又稱“舌縮”,即舌體收緊而不能伸張。可因有寒熱或痰濕所致。舌淡而 苔白潤,是寒凝經脈;舌紅絳而乾,無苔或有焦黑苔,是熱病傷津;舌胖 粘膩而短,是痰濕阻閉。凡舌短縮強硬、神昏不語者,多屬危重證候。 |
舌蹇 | 蹇,遲鈍之意。指舌體捲縮、轉動遲鈍或強硬不能言語。多因痰阻心竅或 熱灼陰傷所致。多見於中風或乙腦及其後遺症等。 |
舌卷卵縮 | 舌卷,舌體捲曲不伸;卵縮,睪丸上縮。皆為足厥陰肝經氣絕證候。 肝主筋,肝脈經外陰、上循咽喉。當火熱燔灼肝經,病情發展到危重 時,則其筋脈攣縮,故舌捲曲不伸,睪氣上縮。可見於急性熱病的衰 竭期或嚴重的腦血管病變等。 |
木舌 | 舌腫滿口,堅硬不能轉動。多因心火過盛,或心脾積熱,火熱上沖所致。 |
伸舌 | 舌常伸出舔唇的症狀,多見於脾胃“內燥”,津液不足的病症。又如舌覺 熱脹,常欲伸出口外,是心或心包經有痰熱的實症。 |
吐弄舌 | 舌吐出口外,長而弛緩為“吐舌”;舌微伸出,旋即收口或伸出舔唇上 下和口角左右,稱為“弄舌”。吐弄舌見於熱性病多屬心脾實熱;若舌 色紫赤而吐弄,是熱毒內攻心包的重證。小兒先天不足,大腦發育不全 也可出現吐弄舌,但舌色淡白,多呈虛象。 |
舌痿 | 舌軟弱無力,不能自由伸縮轉動。多因陰液耗損,筋脈失養所致。新病舌 紅乾而痿,是熱灼陰傷;久病舌絳而痿,是陰虧已極;久病舌白而痿,是氣血俱虛。 |
舌顫 | 即舌頭顫動。多因“內風”引起。舌色淡紅而蠕蠕顫動,見於血虛生風; 若舌色紫紅而顫動,多見於“熱極生風”。此外,舌挺而顫動,可見於酒 精中毒。 |
舌胖 | 舌體胖大。一般舌形稍胖而嫩,色淡,舌邊有齒痕的,多屬脾虛;若舌色 深紅而腫大滿口,是心脾二經有熱,參見“舌腫”條;若舌腫胖,色青紫 而暗,多見於中毒,參見“舌脹大”條。 |
齒痕舌 | 舌的邊緣見牙齒的痕跡。多因舌胖,即舌體較正常者稍肥大而受齒緣所 壓而致,多屬脾虛。若舌質淡白而濕潤,多為脾虛而寒濕壅盛。 |
舌脹大 | 舌體腫脹而增大。赤色而腫大滿口,是心脾兩經有熱,舌赤腫滿,甚至 妨礙呼吸的,為血絡熱盛,氣血壅滯;也有因食物中毒,而舌腫青紫晦 暗;舌色紫暗而腫是酒毒上壅,心火上炎;舌腫而質淡,邊有齒印,屬 脾虛而寒濕壅盛。 |
舌裂 | 即舌有裂紋,為傷陰的證候。若舌絳光燥而顯裂紋,多屬熱盛傷陰。若舌 色淡,質軟而有裂紋,多為久病陰陽俱虛、氣血兩傷。 |
舌苔 | 舌面上的一層苔狀物。觀察舌苔的變化,可以推斷病情,有助於了解病邪 的深淺,津液的存亡,為辨證的依據之一。正常舌上均有白色薄苔,是由胃氣所生。病理的舌苔,則因病邪外侵或內有停痰食積影響所致。診察舌 苔,主要從顏色、津液、厚薄、形狀和分佈等方面的支化,並須結合舌質來分析,同時要注意由食物或藥物染色造成的假象。近人認為正常舌苔由 舌的絲狀乳頭末端的角化樹及其空隙中的脫落角化上皮、細菌、食物碎屑、滲出細胞及唾液構成。舌苔敝厚可因病後食減,舌的機械摩擦減少,或 因發熱失水、唾液分泌減少等,影響舌的自潔作用,引起絲狀乳頭延長所致。舌苔由白變黃,多由絲狀乳頭增生、角化增劇、細胞浸潤、血管擴張 及含菌量增多所致,與炎症感染、發熱及消化功能紊亂關係最大。苔色變黑多因絲狀乳頭增生更甚,出現黑棕色角化細胞以及黑色莓菌增殖所致。 此時的病理改變多擴展到粘膜下層。高熱脫水,炎症感染、毒素刺激、胃腸功能紊亂,霉菌感染以及長期應用廣譜抗菌藥物等,都與黑苔的發生有 關(《新編中醫學概要》)。 |
潤燥腐膩 | 望舌苔的一些基本內容。潤,指舌苔潤澤,說明津液充足,但若兼有 病理上的舌苔,則多屬濕邪;燥,即舌苔乾燥,不論見於何種舌苔,均屬陰津已傷。腐,即舌苔如豆腐渣樣。膩,即舌苔粘膩。參見“腐 苔”、“膩苔”條。 |
白苔 | 舌苔白色。正常的舌苔也呈白色,但薄白而淨,乃由胃氣所生。病理上的 白苔,主風、寒、濕邪,亦主表證。若苔薄白而滑,多因內有寒,或外感風寒;若苔薄白而乾,多因津液不足;如見於外感病,多為外邪開始化熱 傷津。若苔厚白而滑,多由濕濁內盛;如兼有表證,是外寒引動內濕。若苔厚白而乾,為熱傷津液而濕濁不化。若苔白滑粘膩,多屬內有痰飲、濕 濁。 |
黃苔 | 舌苔黃色,主熱證,熱邪在裡。若苔薄黃而滑,主濕熱;外感病出現此苔 ,衰示外邪化熱入裡,但津液未傷。若苔薄黃而乾,表示熱邪已傷津。若苔厚黃而滑,多由於胃腸濕熱滯積。若厚黃而乾,多屬積熱傷津。若苔黃 而膩,為脾胃濕熱,或痰濕、食滯。若舌質淡苔微黃而潤,多屬脾虛而濕。若苔黃白相兼,仍屬濕熱,或外感風寒化熱入裡。 |
老黃苔 | 舌苔深黃而粗糙。多見於胃腸熱結,津液受傷。 |
灰苔 | 舌苔灰白,多見於濕濁內困。 |
黑苔 | 舌苔灰黑,主裡病,病情一般較重。若苔灰黑而滑潤,舌質淡白的,是陽 虛內寒或寒濕內伏;若苔灰黑而乾;舌質紅絳的,是熱極傷陰。又據近代研究,阿狄森氏病也可見黑苔。 |
腐苔 | 舌苔如豆腐渣堆舖舌面,鬆而厚,可以拭去。多見於宿食化腐,但患者胃氣末傷。 |
苔潤 | 舌苔濕潤。若苔潤澤而不膩不厚,為正常舌苔,屬津液充足。若苔濕潤而厚膩,多屬濕病。 |
苔滑 | 舌苔濕潤而光滑。苔薄白而滑,主內有寒濕。厚白而滑,主濕濁內盛,白 滑粘膩,內有痰濕。若苔薄黃而滑,多屬濕熱;或外邪開始化熱入裡,而 津液末傷。若苔黃厚而滑,屬濕熱重或痰熱盛。 |
膩苔 | 一層渾濁而光滑的粘液蓋於舌面,不易拭去。多見於濕濁內困,或食積、 痰飲內阻。 |
白霉苔 | 舌面生白衣或糜點如飯粒。多因胃中熱極,津液化腐,蒸騰而上所致。 一般先見於舌根部,後則滿舌,甚而滿口,病屬嚴重。 |
苔垢 | 舌苔上混雜污垢。多見於宿食不化或濕濁內停。 |
染苔 | 舌苔被食物或藥物所染而改變了原來苔色。診察時須加以注意,排除假象 。 |
剝苔 | 舌苔剝落。若苔長期剝蝕如地圖狀,多屬蟲積。若在熱性病中,舌苔於一 、二日內全部消失如剝,變為無苔的光絳舌,或如鏡面,多是正不勝邪、肝腎真陰虧損而邪氣內陷的重證。 |
光剝舌 | 舌原有苔而突然消失,如剝脫樣。多屬胃陰枯竭、胃氣大傷的證候。如 見舌的後半部剝苔,是病邪入裡未深而胃氣已傷。舌前半部剝苔,是表邪雖減,但胃腸有積滯或有痰飲。舌心剝苔是陰虛、血虛或胃氣受傷。 |
舌起芒刺 | 舌苔隆起如刺狀。是熱極的證象,苔色多焦黃或黑。熱邪越盛,芒刺 越多。根據芒刺所生部位,有助於區分病位,如舌尖芒刺為心熱,舌中芒刺為脾胃積熱。 |
舌上起瓣 | 舌苔隆起成瓣狀。瓣多見黑色,亦有黃膩瓣或焦黃瓣,瓣少,病較輕 ,多則病重。多由臟腑實火熏蒸所致。可見於“濕溫”、“瘟疫”等 病。 |
唇焦 | 口唇焦乾,多屬脾胃實熱,或見於“秋燥”,或熱病傷津的“內燥”證。 |
唇腫 | 口唇腫脹。多見於脾胃積熱或食物中毒等。 |
唇裂 | 口唇乾燥皸裂。見於外感燥氣或熱病傷津等。 |
唇紫 | 唇色紫暗或紫紅屬熱,多見於血分熱盛或血瘀證。青紫屬寒(與紫同義),多見於寒邪壅盛、心血瘀阻、缺氧或急性中毒等。 |
望齒 | 望診內容之一。包括牙齒與牙齦兩部份,前者主要觀察牙齒萌出、更換和 脫落的情況,外露部份(牙冠、牙頸)的色澤.潤濕度以及有無鬆動、蛀蝕、牙府和異常氣味等變化;後者主要觀察牙齦的形狀、色澤和充盈度的 變化,有無出血、血痂等。按照臟象學說,“腎主骨”、生髓,“齒為骨之餘”,胃的經脈絡於齒齦,因此,望齒主要是候腎和胃的病變。 |
齒齦結瓣 | 齒齦紅腫如瓣狀。多伴有出血、疼痛或潰爛,口腔有臭穢氣味。屬熱 毒內攻,胃火熾盛。 |
齒燥 | 牙齒乾燥不潤。通常以前板齒(門牙)為準。新病而齒燥,伴有垢穢、口 臭等,多屬於胃火盛,津液大傷。久病齒燥如枯骨樣,多臟腎陰嚴重虧耗 ,病多危重。 |
痰包 | 生在舌下的一種病理性包塊,表面光滑,質軟,外表黃色,內含雞蛋清樣 粘液,局鄧可感麻木疼痛,腫大者可妨礙語言及飲食。由痰火流注而成。 |
聞診 | 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方面,前者憑聽覺了解病人的語言、呼吸、咳嗽等 聲音;後者憑嗅覺分辨病人病體散發的及其排泄物的氣味。作為四診中的 一個方面。 |
嗅氣味 | 聞診內容之一。檢查者憑嗅覺分析病人和病室的氣味以及病人的分泌物 、排泄物等。某些疾病,病人有特殊的氣味。如身上有潰腐的腫瘤或瘡瘍,則有腐敗的臭氣;某些烈性傳染病或肝、腎功能衰竭的病者,常有 特殊的臭氣。又如肺胃有熱,則口氣臭穢;胃有宿食,則口氣酸臭;肺癰、肺壞疽,則痰液腥臭;阿米巴痢疾則大便惡臭;脂溢性及腸原性腹 瀉則大使腥臭;下部小腸梗阻,嘔吐物可帶糞臭味;子宮體或子宮頸癌,白帶常帶腥躁惡臭;體氣(即“狐臭”)患者,則腋下散發出腥燥難 聞的氣味。 |
腥臭氣 | 又稱“腥燥氣”。指病者的痰液或白帶、糞便樣分泌物或排泄物散發的 一些燥而不大臭的特殊氣味。參見“嗅氣味”條。 |
息微 | 呼汲淺表、氣息微弱的症狀。由於陽虛氣衰,肺氣將絕所致。可見於呼吸衰竭。 |
息粗 | 呼汲氣息粗糙的症狀。多屬實證,由風、熱、痰、濕等邪壅塞肺氣所致。 見於氣管和肺部的急性炎症等。 |
聲如拽鋸 | 形容喉中痰鳴。呼呎困難而產生拉鋸樣聲音的症狀,可見於昏迷和一 些喉頭梗阻的疾病。 |
喉中水雞聲 | 語出《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症並治》。形容哮喘病的 痰鳴聲連連不絕如水雞聲樣。此症多屬內有痰飲,外有寒邪而發生 的寒飲喘咳症。 |
失音 | 說話時發不出聲音的症狀。又稱“喑”(yin 音)或“瘖”,瘖為暗的異 體字。証有虛實之分:外感風寒、風熱、或感邪後傷於飲食、或妊娠末期氣道受阻,多屬實証,如喉頭炎等,失音多突然發生,又稱作“暴喑”; 內傷肺腎,陰精虧損,致使津液不能上承,表現為慢性或反覆發作的失音,多屬虛証,如聲帶疾患、癔 病等。 |
嘶嗄 | 即聲音嘶啞的症狀。見於風熱犯肺、津液受損,或見於急、慢性咽喉炎症 、聲帶創傷、“喉癬”、“喉岩”等症。 (◎註:嗄音“煞”) |
語望重濁 | 簡稱“聲重”。形容聲調因病理性影響而低沉重濁。多因外感風寒或 濕濁困阻,使氣道不暢而致,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聲如 從室中言(混濁不清),是中氣之濕也。」 |
譫語 | 患者在神智不清的情況下胡言亂語的症狀。多屬實証。見於高熱或溫邪入 於營血、“邪犯心包”等。 |
鄭聲 | 患者在神智不清的狀況下低聲地斷續續重複一些語句的症狀,屬虛証。見 於疾病晚期心氣內損、精神散亂的危重階段。 |
狂言 | 病態下言語粗魯狂妄,失卻理智控制的病症。多由心火熾盛所玫,屬實証 。見於癲狂病等。 |
錯語 | 病態下患者神智清醒而言語錯亂,但說後又自知講錯的症狀。多由心氣虛 、精神不足所致。 |
獨語 | 患者清醒的情況下,喃喃哺自語,講話無對象,見人反而話止的症狀。 屬虛証。多由心氣虛、精不養神所致。見於癔病、老年性精神病等。 |
睡中呢哺 | 呢喃,象聲詞。指睡夢中的囈語,聽來咬字不清,意思不明。多由心火、膽熱或胃不和等所致。 |
問診 | 四診之一。在病者主訴病情的同時,對病者或其陪診者有目的地詢問患者 病痛所在、發病的時間、原因、經過、既往治療、既往病史、生活習慣, 欣食愛好,以及家庭、生活經歷等興疾病的有關倩況,是全面了解病情和 病史的重要方法。在詢問病情方面,以“十問”為重點。 |
十問 | 問診中,把詢問病情的重點歸納為十條,稱為“十問”。見於:《景岳 全書》:「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 渴俱當辨,九因脈色察陰陽,十從氣味章神見,....」(後兩句已包括了 切診、望診和聞診的內容);陳修園《醫學實在易》:「一問寒熱二問 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 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 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兩者內容大致相同,均可作臨床問診參考。 |
口不仁 | 口舌麻痺,味覺減退的症狀。可見於中風或脾胃積滯等病。或因口服烏 頭等一類藥物過量,也可出現短暫的口舌麻痹。 |
口中和 | 口不燥不渴,食而知味。表示胃氣正常,或津液充足。 |
切診 | 四診之一。分脈診及觸診兩部份,這是運用指揣的觸覺,在病者一定的部 位進行觸摸按壓的檢查方法。脈診常取病人腕關節後的橈動脈搏動處。參 見“脈診”各條。“觸診”是對病人的皮膚、胸腹及病痛的部位進行觸摸 按壓,從而測知局部冷熱、軟硬.壓痛、色塊或其他異常的變化。 |
脈診 | 脈象診察的方法。又稱“切脈”、“按脈”或“持脈”。檢查者以食、中 、無名三指指端切按被檢查者橈動脈的寸口部,探查脈象的變化。 |
脈象 | 脈動應指的形象。包括頻率、節律、充盈度、通暢的情況、動勢的和緩和 波動的幅度等。根據這些徵象分出的脈象有數十種之多,較常用的有“二 十八脈”。臨床上往往見到兩種以上脈象的綜合,如浮數、沉細而遲等。 脈象雖是辨證的重要依據之一,但必須結合其他診法,全面分析。 |
脈象主病 | 指某種脈象主要所見的病証。如浮脈主表証,數脈主熱病,滑脈主痰 飲、食滯、實熱或妊娠等。 |
平脈 | 即正常的脈象,又稱“常脈”。脈來有胃氣,即和緩有力、從容有節、不 快不慢、頻率大約每次呼吸搏動四次(相當於每分鐘撙動約 72~75 次) ,兒童較快,並隨生理活動和氣候環境的不同而有相應的正常變化。 |
病脈 | 指疾病反應於脈象的變化。一般來說,除了正常生理變化範圍的及個體生 理特異之外的脈象,均屬病脈。例如同是洪數的脈,對於正在進行劇烈運 動的人來說,乃是反應當時的生理狀態,否則,即屬病脈。 |
寸口 | 指兩手橈骨頭內側橈動脈的診脈部位。又稱“氣口”或“脈口”。按臟腑 經絡學說的觀點,寸口屬於手太陰肺經的動脈,肺主氣而朝百脈,肺的經 脈起於中焦脾胃,脾胃為臟腑氣血營養的來源,所以全身臟腑經脈氣血的 情況,可從寸口脈上體現出來。 |
寸、關、尺 | “寸口”脈分成三部的名稱,橈骨莖突處為關,關之前(腕端)為 寸,關之後(肘端)為尺。寸、關、尺三部的脈動,分別稱為“寸 脈”,“關脈”、“尺脈”。關於三部脈候臟腑的問題,歷代論說 頗多,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以臨床常用的劃分方法為代表:左 手寸脈候心,關脈候肝,尺脈候腎;右手寸脈侯肺,關脈候脾胃, 尺脈候命門。總的來說是“上寸脈以候上(軀體上部),下尺脈以 侯下(軀體下部)”的原則。此外,還要結合浮、中、沉等不同的 切按方法,從各個方面比較以求診得正確的脈象,進而與四診結合 分析,才能得出比較正確的診斷,既不能單憑脈診,也不能把三部 候臟腑的方法機械地看待。 |
反關脈 | 一種生理特異的脈位。由於生理位置的特異,橈動脈行於腕關節的背側 ,故切脈位置也在寸口的背面,這種特異的脈位,稱為反關脈。它可用 時見於兩手或獨見於一手。 |
斜飛脈 | 一種生理特異的脈位。由於生理上的特異,橈動脈從尺部斜向橈骨莖突 背外側,向合谷穴的方向伸延,故寸部不能觸到脈博。這種脈位,稱為 斜飛脈,與“反關脈”類同。 |
人迎 | 結喉旁兩側頸總動脈搏動處。又稱“人迎脈”。診脈部位,即左手寸 口脈的別稱。足陽明胃經穴位名,位於結喉旁頸總動脈之後,胸鎖乳突 肌前緣處。 |
神門脈 | 手少陰心經神門穴處動脈。位於掌後銳骨端陷中的脈動處。 |
跌陽脈 | 又名“沖陽脈”。古代三部九候遍診法的切脈部位之一,屬足陽明胃的 經脈,用於侯脾胃。該脈位於足背上踝關節前橫紋的兩筋間(解谿穴) 前一寸五分的脛前動脈搏動處。 |
三部九侯 | 語出《素問.三部九候論》 。是古代最早的一種全身遍診法,它把 人體頭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處的動脈, 在這些部位診脈,稱為三部九候。 頭部:上--兩額動脈(太陽),候頭部病變; 中--兩側耳前動脈(耳門),候耳目病變; 下--兩頰動脈(地倉、大迎),候口齒病變。 上肢:上--手太陰肺經動脈(寸口),侯肺; 中--手少陰心經動脈(神門),侯心; 下--手陽明大腸經動脈(合谷),候胸中。 下肢:上--足厥陰肝經動脈(五里、婦女取太沖),候肝; 中--足太陰脾經動脈(箕門),侯脾,侯胃氣配足陽明胃經動脈(沖陽); 下--足少陰腎經動脈(太谿),候腎。 根據臨床實踐,簡化遍診法,一般只侯寸口脈,稱為“獨取寸口” 。寸口脈分寸、關、尺三部,每部各以輕、中、重的指力相應分為浮 、中、沉三侯,共為九候。此外,張仲景《傷寒論》原序中所說的“ 三部”脈是指“人迎”(結喉旁頸總動脈)“寸口”(腕部橈動脈) 和“趺陽脈”(足背部脛前動脈)。 |
平息 | 正常的、平靜的呼吸。診法上,要求醫者平靜自己的呼吸,然後給病人診脈。 |
太息 | 即深呼吸,但以呼氣為主,在正常人的呼吸中,也有間歇的深呼吸。平時呼吸與脈博的此率約 1:4 ,深呼吸時約 1:5 ,這種比率的改變,脈診 上稱為“閏以太息”。在病理情況下,若患者頻頻嘆氣,稱為“善太息” ,它是一個症狀,可由肝膽鬱結,肺氣不宣等引起。 |
操縱 | 操持脈搏運用指力的方法。通常先宜輕指力,繼而重指力,或輕重指力反覆交替,以領會不同的脈象。 |
微甚 | “微”即微薄或僅有。“甚”即顯著。用於說明性質同類的脈象,但有微 和甚的差異。如浮脈,有微浮和甚浮的差異;又如正常人春季的脈象當微弦,若超過微弦的程度,則可能屬於病脈。 |
對待 | 將種類繁多的脈象,按其相對的性質進行執簡馭繁的歸類方法。如將浮沉 、遲數、滑澀、虛實等八脈作為辨脈的綱領,以辨疾病的表裡、寒熱、虛實和順逆。其中,浮和沉、遲和數、大和小、滑和澀、虛和實等,均為相 對待的。 |
指目 | 是一種利用指尖切脈的方法。清.葉霖《脈說》:「醫者之食指、中指、 無名指爪甲不可留,必用指端稜起如線者,名曰“指目”,以按脈之脊,不啻睛之視物,妍媸立判」“指目”診法通常是醫者用一般切脈法不夠滿 意時採用,利用觸覺最靈敏的指尖切脈以進一步求得診斷印象,但須注意除去醫者指尖毛細動脈搏動所可能造成的切脈誤差。 |
舉、按、尋 | 切脈時用不同的指力和手法候測脈象的方法。輕指力而浮取的稱舉 ,重指力而沉取的稱按,有時需改變指力或移動手指尋找才能獲得 較明顯感覺的,稱為尋。 |
舉按、推尋 | 切脈時用不同的指力和手法候測脈象的方法。用輕重不同的指力上 下候測,稱為舉按;移動指位,左右尋找,稱為推尋。兩者配合, 用以摸清脈象的寬狹、厚薄和曲直等情況。 |
單按、總按 | 切脈時用不同的手指候測脈象的方法。用一個手指按某一部的脈象 稱為單按,如診寸部脈,用食指按之,其他兩指微微提起。食、中 和無名三指同時按寸、關、尺三部脈,稱為總按。常配合而用。 |
初持,久持 | 指脈診切按時間相對的短暫或持久。一般來說,切按一分鐘左右便 可以了,但有些脈象如間歇脈(促、結、代)常須按 3 - 5 分鐘 才能診察清楚。此外,又如有些病人因不習慣應診的環境而影響脈 氣,初持易有假象,久持每可矯正。 |
久持索然 | 脈診中的一種較特殊的現象。指切脈時,經久按之後,脈很難摸到; 或者初按時指下浮大,久按反而難於捉摸。這種情況,不論新病久病,有熱無熱,均屬正氣大虛。 |
布指 | 切脈時,醫者手指佈置的方法。通常不論用左手或右手,均應以中指端正 對病者“寸口”脈的關部,繼而食指端按於寸部,無名指端按於尺部。並 據病者的體長,相應調整三指的間距,病者身材高大,指距就稍寬些,反 之,則稍密一些。 |
移指 | 切脈時布指的方法之一。當寸、關、尺三部脈形有顯著不同時,就不能按 照平常指距平布,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移動指距,例如患者寸脈澀而尺脈 滑,或前小後大,布指時可將布於寸脈的食指後移,以便完整地摸到尺部 的脈形。 |
二十八脈 | 較常見的二十八種脈象。通常指的是:浮、沉、遲、數、滑、澀、 虛、實、長、短、洪、微、緊、緩、弦、芤(音摳)、革、牢、濡、 弱、散、細、伏、動、促、結,代、大。二十八條經脈。《靈樞. 五十營》:「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指的是手足三 陰三陽十二條經脈,左右對稱,共二十四條,加上任脈、督脈各一, 以及左右的蹻脈,共計二十八條。 |
浮脈 | 脈象的一種。脈來浮取即得,重按反覺減弱。主病在表,浮而有力是表實 ,浮而無力是表虛。多見於感冒和某些急性熱病初期。此外,某些久病陽 氣虛損也可見浮大無力的脈。 |
沉脈 | 脈象的一種。脈來輕取不應,重按始得。主病在裡。沉而有力是裡實,沉而無力是裡虛。 |
遲脈 | 脈象的一種。脈來遲慢,醫生的一次正常呼吸,患者的脈搏不夠四次(相當於每分鐘脈搏在 60 次以下)。多屬寒証,但也可因陽氣被實邪阻滯而 致。此外,久經鍛鍊的運動員,脈搏多遲緩有力,不屬病脈。 |
數脈 | 脈象的一種。脈來急速,醫生的一次正常呼吸,患者的脈搏五次以上(相當於每分鐘脈搏在 90 次以上)。主熱証。數而有力為實熱,數而無力為 虛熱。 |
滑脈 | 脈象的一種。脈往來流利,應指圓滑,如珠滾玉盤之狀。主痰飲、食滯、 實熱等証,又主妊娠。此外,健康人也可見滑利脈象。 |
澀脈 | 脈象的一種。脈動往來不流利,虛細而遲,三五不調,如輕刀刮竹之狀。 多由血少傷精、津液虧損、氣滯血瘀所致。可見於貧血、心機能不全等。 |
虛脈 | 脈象的一種。脈來浮大,軟而無力,失於充盈,有空虛之感。主虛証,如 氣虛,血虛、失血、脫水等。 |
實脈 | 脈象的一種。脈來去俱盛,輕按重按均應指有力。主實証,多見於實熱內 結、停痰食積等。 |
長脈 | 脈象的一種。脈波動的幅度長,過於本位,應指有盈餘之感。若脈長而和 緩,是中氣旺盛的健康脈象;若長而弦硬,按之有牽繩感,則屬邪正俱盛 的實証,見於實熱內結或熱盛風動等。 |
短脈 | 脈象的一種。脈波動的幅度短,不及本位,應指在關部較明顯,而寸、尺 兩頭有不足之感。主氣病。短而有力為氣鬱、氣滯;短而無力為肺氣虛,中氣不足。 |
微脈 | 脈象的一種。脈來細小而軟,應指似有若無。由氣血虛衰所致。多見於休克、虛脫、慢性虛弱病症等。 |
洪脈 | 脈象的一種。脈來如波濤洶湧,來盛去衰。多屬熱邪亢盛若“虛勞”、失 血和泄瀉等病見此脈,說明病勢仍在發展。 |
緊脈 | 脈象的一種。脈來緊張有力,應指繃急,如轉繩索。常見於寒邪外束或裏 寒獨盛,寒邪挾宿食,出現腹痛、關節疼痛等症。 |
緩脈 | 脈象的一種。有正常和病態之分,若脈來和緩均勻,為正常人的脈象;若 脈來遲緩鬆懈為病脈,常見於濕邪致病及脾胃虛弱。 |
弦脈 | 脈象的一種。脈體挺直而長,如按在緊張的琴弦上,有弦勁之感。多見於 高血壓、肝膽疾病及痛証、風証、痰飲、瘧疾等。 |
芤脈 | 脈象的一種。芤,即蔥。脈來浮大而軟,按之中空如捻蔥管。多見於大失 血後。 |
革脈 | 脈象的一種。脈來弦大,按之則空,見於亡血失精的証候。 |
牢脈 | 脈象的一種。脈來實大弦長,浮取、中取不應,沉取始得,堅牢不移。多 見於陰寒積聚的病症,如癥瘕、痞塊、疝氣等。 |
濡脈 | 脈象的一種。濡,就是軟的意思。脈來細軟而浮,輕按可觸知,重按反不明顯。見於亡血傷陰或濕邪滯留。 |
弱脈 | 脈象的一種。脈來軟弱而沉。見於氣血不足的虛弱病症。 |
散脈 | 脈象的一種。脈來散而不聚,輕按有分散零亂之感,重按則觸不到脈動。 由氣血消亡、元氣耗散所致,見於疾病的垂危階段。 |
細脈 | 脈象的一種。脈細如絲,但重按始終可以觸到。見於血虛、陰津虧損或“ 陰損及陽”、血少氣衰的病症。 |
伏脈 | 脈象的一種。脈來隱伏,重按著骨始得。可見於“厥証”、劇痛或邪氣內 閉的病症。 |
動脈 | 脈象的一種。脈來滑數有力,應指跳突如豆,但搏動的部位較狹小,節 律不夠均勻。見於驚恐及疼痛的病症,亦可見於孕婦。全身經脈搏動應 手之處。 |
促脈 | 脈象的一種。脈來急數而有不規則的間歇。多見於陽熱亢盛而兼有氣滯、 血瘀、停痰、食積及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等。 |
結脈 | 脈象的一種。脈來遲緩而有不規則的間歇。常見於寒凝氣滯及疝氣、癥瘕 積聚或心血管系統的疾病等。 |
代脈 | 脈象的一種。脈來緩弱而有規則的間歇,間歇時間較長。主臟氣衰微,多 見於心臟病(如風濕性心臟病)。此外,驚恐、跌仆重症及個別孕婦亦可能出現代脈。 |
大脈 | 脈象的一種。脈來大而滿指,波動幅度倍於平常。若大而有力為邪熱實証 ;大而無力多為虛損、氣不內守之証。 |
疾脈 | 脈象的一種。脈來異常急速,醫生一次正常呼吸,患者的脈搏達七、八次 (相當於每分鐘脈搏達 120 ~ 140 次)。多因陽熱極盛、陰氣欲竭所致 。見於熱性病熱邪極盛的階段或如嚴重的結核病、心肌炎等。此外,孕婦 臨產時亦可見此脈象。 |
脈合四時 | 脈象隨著四時氣候而相應變化的生理現象,或稱“脈應四時”。人體 在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四時氣候變化的影響下,脈象有“春弦” 、“夏洪”、“秋毛”、“冬石”的相應改變。同時,身體各部脈搏 也有一些變化,春夏頸動脈的人迎脈稍強些,寸口脈稍弱些;秋冬人 迎脈稍弱些,寸口脈稍強些。因此,診脈時應當把這兩方面正常範圍 內的變化結合四時氣候加以考慮,但後者在診斷上現已較少應用。 |
脈逆四時 | 由於身體不能適應四時氣候的變化,因而出現脈象不能隨著四時氣候 的改變而相應變化的病理現象。它的表現通常指兩方面:四時脈象 的太過、不及和相反,如春夏脈不稍見浮洪而反沉澀,秋冬脈不稍見 沉實而反浮洪等。身體各部脈搏的變化失常,如春夏人迎脈應當有 餘而反不足,寸口脈應當不足而反有餘;秋冬人迎脈應當不足而反有 餘,寸口脈應當有餘而反不足等。但這一變化在診斷上現已較少顧及 應用。 |
春弦 | 指正常脈象在春季的變化。弦,形容脈勢有如弦線彈動,表示脈氣的流暢 而堅挺。春天陽氣上升,生發機能較旺,故脈象也表現出弦象。 |
夏洪 | 又稱“夏鉤”。指正常脈象在夏季的變化。洪和鉤,象徵流量的洪大,形 容脈勢來盛去衰,脈波急升而緩降。因夏季陽氣旺盛,故脈氣也相應地洪 大一些。 |
秋毛 | 指正常脈象在秋季的變化。“毛”,輕微之意。秋天陽氣從春夏的發越轉 向收斂,故脈象搏動的幅度也從洪盛相應地減弱而稍浮一些。 |
冬石 | 指正常脈象在冬季的變化。“石”,沉重之意。冬寒時,陽氣潛藏,皮膚 緊束,故脈象相應地沉緊一些,以重指力切按,則脈體應指亦較有力。 |
春應中規 | 語出《素問.脈要精微論》。“規”,古代校正圓形的工具。春應中 規,是用圓形來比喻春季脈象相應地圓滑流暢一些。 |
夏應中矩 | 語出《素問.脈要精微論》。“矩”,古代校正方形的工具。夏應中 矩,是用方正而盛的矩形來比喻夏季脈象相應地洪盛一些 |
秋應中衡 | 語出《素問.脈要精微論》。“衡”,古代測量平衡的器具。秋應中 衡,是用衡器來比喻秋季脈象相應地輕平虛浮一些。 |
冬應中權 | 語出《素問.脈要精微論》。“權”,古代計重的器具。冬應中權, 是指冬季的脈象有如權具之下垂,相應地沉伏一些。 |
胃、神、根 | 正常脈象的三個條件。脈勢和緩,往來從容,節律一致,是脈有胃 氣。神是脈來柔和有力。根,即根基,表現有二,一是沉取應指;二是寸、關、尺三部脈相應。胃、神、根都是健康的脈象所具備的 ,在病脈中,亦以它們的存在與否來判別疾病的吉凶。但在切脈的過程中,胃、神、根三者實際上是不能截然分割的,一般都以脈搏 從容和緩、節律一致、柔和有力作為這三者總的表現,說明人體胃氣尚充,正能勝邪。 |
脈無胃氣 | 脈象失去從容和緩及正常的節律,表現出弦勁繃急、堅硬搏手或虛浮 無力、雜亂不勻等,表示胃氣將絕,五臟真氣敗露,生命重危。如肝臟真氣敗露時,脈弦勁如按於刀鋒上.稱為“但弦無胃”。又如脾臟 真氣敗露時,脈的間歇如屋漏水點滴而下,良久一次,稱為“但代無胃”。這些都屬真臟脈,參見“真臟脈”條。 |
五脈 | 指五臟的脈象。即:肝脈弦,心脈洪,脾脈緩,肺脈浮,腎脈沉。一般來 說,五臟功能正常,胃氣充足,就呈和緩均勻的脈,而弦、洪、浮、沉都不明顯。當某一脈單獨出現時,表示該臟有病變,脈愈顯露,病也愈重。 |
五決 | 《素問.五臟生成篇》:「所謂五決者,五脈也。」意指診察疾病時,可 結合五臟脈象的變化,來判斷病情的輕重和預後的吉凶。 |
真臟脈 | 五臟真氣敗露的脈象。五臟的病發展到嚴重階段時,由於該臟精氣衰竭 ,胃氣將絕,而各顯現出特別的脈象,但均沒有“胃、神、根”的脈氣,尤其沒有從容和緩之象。其中,肝的真臟脈弦硬勁急,脈體的緊張度 很高,切按下去像觸刀刃般繃緊;心的真臟脈堅硬而搏手;肺的真臟脈大而空虛;腎的真臟脈是搏手若轉索欲斷或如以指彈石般的堅實;脾的 真臟脈是軟弱無力,快慢不勻(《素問.玉機真臟論》)。真臟脈的出現對診斷某些慢性病的預後具有一定臨床意義,但由於中西醫對臟腑的 概念有所不同,臨症分析時,不宜生搬硬套。 |
七怪脈 | 指生命垂危時出現的七種異常脈象。即:“雀啄脈”、“屋漏脈”、“ 彈石脈”、“解索脈”、“魚翔脈”、“蝦游脈” 和“釜沸脈”等,此 外還有加上“偃刀脈”、“轉豆脈”和“麻促脈”三種,合稱為“十怪 脈”。這些脈象都是反映臟氣將絕、胃氣枯竭的危重証候。 |
雀啄脈 | 七怪脈的一種。脈象急數,節律不調,止而復作,如雀啄食之狀。 |
屋漏脈 | 七怪脈的一種。脈搏很久才跳動一次,且間歇時間不勻.如屋漏滴水之 狀。 |
彈石脈 | 七怪脈的一種。脈象沉實,有如用指彈石的感覺。 |
解索脈 | 七怪脈的一種。脈象忽疏忽密,節律紊亂如解索之狀。 |
魚翔脈 | 七怪脈的一種。脈搏似有似無,如魚翔之狀。 |
蝦游脈 | 七怪脈的一種。脈跳時隱隱約約,去時一躍而消逝,如蝦游之狀。 |
釜沸脈 | 七怪脈的一種,脈象浮數之極,有出無入,如鍋中水沸,絕無根腳。 |
偃刀脈 | 十怪脈的一種。“偃刀”,即仰起的刀,口銳而背厚。形容脈象弦細而緊急,有如用手摸在刀刃上的感覺。 |
轉豆脈 | 十怪脈的一種,又稱為“轉丸脈”。脈來去捉摸不定,如豆之旋轉之狀 。 |
麻促脈 | 十怪脈的一種。脈搏急促而零亂。 |
六陽脈 | 一種生理特異的脈象。平素兩手寸、關、尺各部的脈象均較洪大,但無 病態,故不屬病理性脈象。 |
六陰脈 | 一種生理特異的脈象。平素兩手寸、關,尺各部的脈象均較細弱,但無 病態,故不屬病理性脈象。 |
脈靜 | 脈搏和緩平靜,是與“脈躁”相對而言的。表示疾病好轉或不會惡化。例 如患者雖然有“太陽病”的發熱,惡寒、頭痛等症,但脈搏仍然和緩平靜 ,不見弦數,說明病邪輕,不會深入發展。 |
脈躁 | 指患病過程中,脈象變得比原來急數躁動。一般表示邪氣內傳,病情向壞 的方向發展。 |
六變 | 指急、緩、大、小、滑,濇六種脈象的病理變化。《靈樞.邪氣臟腑病 形篇》:「病之六變者,....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濇者多血少氣,微有寒。」這裏六者 均指脈搏的形象,并非指快慢。急,即弦緊,多見於外感寒邪;緩,脈波縱緩而長,主氣盛或實熱;大,即浮大,主陽盛陰虛,故說多氣少血;小 ,即細脈,主氣血俱虛;滑,即流暢滑利,屬陽氣旺盛的健康脈象,亦見於熱病;濇,脈來艱濇,主血瘀,因氣虛不運,或寒邪阻滯氣血所致。 指“八綱”中的表、裡、虛.實、寒、熱。 |
五邪脈 | 指“五邪”致病所出現的脈象,古代用以說明五臟間的病理變化,今較 少應用。例如:肝脈應弦細而長,若肝病出現浮濇而短的脈象,是肺乘 肝,為賊邪脈,表示病情險惡;若肝病出現洪大而散的脈象,是心乘肝 ,為實邪脈,病可治;若肝病出現沉濇而滑的脈象,是腎乘肝,為虛邪 脈,雖病易治;若肝病出現大和緩的脈象,是脾乘肝,為微邪脈,預後 較好。 |
參伍不調 | 指脈搏跳動節律不調,往來艱濇。 |
乍疏乍數 | 脈搏節律不勻,散亂無序或時慢時快,屬“怪脈”的脈形。見於氣血 即將消亡,病屬垂危。 |
脈懸絕 | 指與正常脈相差懸殊的脈象。如此正常脈快三、四倍,或只及正常脈的 一半或更少,都是稱脈懸絕。主病重。 |
陰絕 | 脈搏只現於尺部,而寸,關兩處不能察覺到脈動的一種脈象。《傷寒論. 平脈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成無己認為是“陰陽偏絕”所致 。“陰絕”有陰氣偏絕、隔絕的意思。 |
陽絕 | 脈搏只在寸口的寸部出現,而關、尺兩處不能察覺到脈動的一種脈象。《 傷寒論.平脈法》:「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成無己認為是“陰陽偏絕”所致。陽絕有陽只偏絕、隔絕的意思。 |
陰搏陽別 | 脈象的一種。陰指尺脈,陽指寸脈。尺脈搏動顯著地滑於寸脈,稱陰搏陽別。多見於妊娠。 |
離經脈 | 指某些過快或過慢的脈。《難經》把脈搏與正常呼吸比率多於六(相當於每分鐘超過 108 次)及少於二(相當於每分鐘不足 36 次的稱“離 經脈”。孕婦分娩期間脈搏加速,亦稱離經脈。 |
脈陰陽俱緊 | 語出《傷寒論》。指寸部和尺部脈俱現緊象。寸脈屬陽,尺脈屬陰 ,兩部脈俱緊,即浮緊之脈。見於外感寒邪,腠理密而無汗,表氣 閉而不宣,是表實的見証。 |
脈陰陽俱浮 | 語出《傷寒論》。指寸部和尺部俱現浮象。寸脈屬陽,尺脈屬陰, 兩部脈俱浮,即浮洪脈。見於風溫病外熱已盛,而誤用辛溫發汗, 津液受傷,致使熱邪內外充斥。 |
脈暴出 | 原為微細欲絕之脈,一旦驟然暴露,此為“陰陽離決”的現象,見於病情危重之際。 |
格陽關陰 | 因陰陽失調而致的一種極度充盈的脈象。人迎脈(兩側頸動脈)搏 動較正常盛大四倍以上,稱為“格陽”,是由於氣血盈溢於三陽經,與三陰經格拒,失去彼此協調的結果。寸口脈(兩側橈動脈)搏動較 正常盛大四倍以上,稱為“關陰”,是氣血盈溢於三陰經,與三陽經隔絕,失去彼此協調的結果。當上述兩種脈同時出現,則為格陽關陰 ,屬病變嚴重。如《素問.六節臟象論》:「人迎....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囗....四盛以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 上下不通的病症。參見“關格”條。 |
診胸腹 | 切診內容之一。切按病者的胸腹部,以了解病痛的部位、範圍大小、冷 熱、硬度及喜按、拒按的性質等;也是對痞滿、積液和癥瘕積聚(包塊 )等一類病變的檢查方法。 |
診虛里 | 切診中,診胸腹內容之一。虛里即心尖搏動部位,是胃的大絡。因人以 胃氣為本,虛里又是宗氣所會聚的地方,診虛里的動勢,有助於探察胃氣和宗氣的盛衰,正常情況下,虛里之動,當按之應手,動而不緊、緩 而不急。若按之動態微弱為不足,是宗氣內虛;如果動而應衣為太過,是宗氣外泄;若搏動特快,多為胸腹積熱,邪氣亢盛或正氣衰,虛陽外 脫;若跳動停止,則宗氣已絕,病居危篤。 |
宗氣泄 | 即宗氣外泄,其表現為氣喘,虛里穴(心尖搏動處)跳動太過,動而應 衣等,多伴有痰瘀或心陽不足的見証。常見於心功能不全的疾病。 |
診尺膚 | 兩手肘關節(尺澤穴)下至寸口處的皮膚,稱為“尺膚”。診察尺膚, 為古代切診的內容之一,包括診察該肌膚的潤澤、粗糙、冷熱等情況, 結合全身症狀、脈象等以測知病情。這一診法現已少應用。 |
四診合參 | 辨証過程中,把望,聞、問、切四診所得的有關病史症狀、形色和脈 象等材料進行全面的分析綜合,以防止局限性和片面性,以便判所疾 病的標本緩急,正確指導治療。參見“色脈合參”、“脈証合參”各 條。 |
色脈合參 | 在辨証過程中,把脈象和病色的變化互相參照,進行分析綜合、推斷 病情的方法。一般來說,色脈表現一致為順,色脈表現不一致為逆。例如:患者面赤唇紅、舌紅苔黃等,都是熱邪盛的病色,若出現洪數 或滑數的脈象(陽脈或實脈)就是色脈一致,說明邪氣雖盛,正氣尚足,故為順証,預後較好;若見上述病色而脈細數(脈虛),色脈就 不一致,說明邪盛正虛,熱傷陰津,或邪已內陷,故為逆証,預後較差。又如數脈為熱,赤色亦為熱。當脈數而面色蒼白,或面色潮紅而 脈象微弱,都是色脈相反的逆証,亦預示病情凶險。 |
脈症合參 | 在辨證過程中,把脈象和証候互相參照,進行分析綜合、推斷病情的 方法。一般來說,脈証一致為順,脈証相反為逆。例如外感証(陽証 )見浮脈(陽脈)、脾虛證(陰証)見緩弱的脈(陰脈)等,就是脈 証一致,它們的辨証論治也較簡單,預後也較好。但當外感証見細脈(陰脈);就是脈証相逆,說明表實裏虛,是邪盛而正氣不足,病理 上錯綜複雜,預後也相對差些。在脈証相逆,病理變化複雜的情況下,辨証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確定治療上的標本緩急,故臨床上 常有“舍証從脈”和“舍脈從証”的情況。 |
舍脈從証 | 指在辨証過程中,當脈証表現不一致時,經過分析,以臨床症狀作為 審定病機、確定治療方案的依據時,稱為“舍脈從証”。較多用於一 些急性病病情複雜時。例如:患者高熱神昏,但脈濡緩,証屬邪熱內 閉,由於病勢急驟或被邪氣阻遏,故脈象未能反映熱邪內閉的本質因 此當從臨床表現,急用清營透熱法。 |
舍証從脈 | 指在辨証過程中,當脈証表現不一致時,經過分析,以脈象作為審定 病機、確定治療方案的依據時,稱為“舍証從脈”。較多用於一些慢 性病病情複雜時。例如:大咯血的患者,血雖止但脈不呈細弱的虛象 ,而反現滑數,滑數之脈,主內有熱邪,勢必迫血妄行而再度出血, 故症狀好轉只是暫時的現象,應據脈而確定瀉火寧血的治則。 |
八綱辨証 | 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者,稱為“八綱”。在臨床上, 運用這八個綱進行辨証,叫“八綱辨証”。各種疾病出現的症狀雖然 錯綜複雜,都可用八綱進行分析、歸納,以探求疾病的屬性,病變的 部位、病勢的輕重,個體反應的強弱,從而作出判斷,為臨床診斷和 施治提供依據。陰陽是指疾病的類別,表裏是指病變部位的深淺,寒 熱是指疾病的性質,虛實是指邪正的消長盛衰。其中陰陽兩綱是八綱 中的總綱,具有統領其它六綱(又稱“六變”)的意義。表、熱、實 屬陽;裏、虛、寒屬陰。陰陽、表裏、寒熱、虛實這四對矛盾,是相 對的,又是互相密切聯繫的。例如表証,就有表寒、表熱、表虛、表 實之分,還有表寒裡熱、表熱裡寒、表虛裡實、表實裡虛等錯綜複雜 的關係。其它寒証、熱証、虛証、實証也是如此。在一定的條件下, 這四對矛盾的變方,可以向對方互相轉化,如由表及裡,由裡出表, 寒証化熱,熱証化寒,由陽及陰,由陰轉陽等等。參閱有關各條。 |
陽証 | 對一般疾病的臨床辨証,按陰陽屬性歸類,分“陽証”與“陰証”。凡屬 急性的、動的、強實的、興奮的、功能亢進的、代謝增高的、進行性的、 向外(表)的、向上的証候,都屬於陽証,如面色潮紅或通紅,身熱喜涼 ,狂躁不安,口唇燥裂,煩渴引飲,語聲壯厲,煩躁多言,呼吸氣粗,大便秘結或臭穢,腹痛拒按,小便短赤,脈象浮、洪、數、滑、實、有力, 舌質紅絳,舌苔黃燥.甚或芒刺等等。八綱中的表証、熱証、實証,都相對地屬於陽証的範圍。 |
陰証 | 對一般疾病的臨床辨証,按陰陽屬性歸類,分“陰証”與“陽証”。凡屬 於慢性的、虛弱的、靜的、抑制的、功能低下的、代謝減退的、退行性的、向內(裏)的証候,都屬於陰証,如面色蒼白或暗淡,身重踡臥,肢冷 倦怠,語聲低微,靜而少言,呼吸微弱,氣短,飲食減少,口淡無味,不 煩不渴,或喜熱飲,大便腥躁,小便清長或短少,腹痛喜按,脈象沉、細 、遲、無力,舌質淡而胖嫩、舌苔潤滑等等。八綱中的寒証、虛証、裏証 ,都相對地屬於陰証的範圍。 |
陽虛 | 指陽氣不足。臨床表現有面色[白光]白,手足不溫,容易出汗,大便稀爛 ,小便清白,唇色淡,口淡無味,舌質淡,苔白潤,脈虛弱等。 (按:[白光] 為一個字) |
陰虛 | 指陰液不足。臨床表現有“五心煩熱”,或午後潮熱,唇紅口乾,舌質嫩 紅或絳乾無苔,大便燥結,小便黃短,脈細數等。 |
亡陰 | 由於高熱、出汗過多、大量吐瀉等,耗損陰液所出現的一種病理反應。主 要表現為身熱、汗多、煩躁不安、口渴而喜冷飲、呼吸氣粗.四肢溫暖、 唇舌乾紅、脈虛數等。 |
亡陽 | 由於大汗不止,或吐瀉過劇,或其它原因耗傷陽氣,以致陽氣突然衰竭, 出現大汗淋漓,汗出如珠而微粘,畏寒,手足冷,呼吸微弱,面色蒼白, 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唇舌淡潤,甚則口唇青紫,脈微欲絕或浮數而空等 ,類於休克現象。 亡陽大多是亡陰的進一步發展,陰液如耗損過度,接看陽氣也可隨之亡脫。在這同一疾病的兩個階段中,應特別注意辨証。 |
傷陰 | 一般是指溫熱病後期肝、腎真陰受傷。主要表現有低熱,手足心灼熱,神 倦,消瘦,口乾舌燥,或見咽痛,耳聾,顴紅,舌乾絳,脈細數無力等。 |
傷津 | 是津液受傷的意思。一般是指肺胃的津液。熱性病的過程中,由於邪熱熾 盛,往往容易耗傷肺、胃的津液而出現燥熱症狀。如肺津受傷,則見乾咳無痰,或痰帶血絲,鼻燥咽乾,喉痛;胃津受傷則見口燥咽乾,煩躁,渴 飲不止。如因誤汗、誤吐、誤下或消渴病等耗傷津液,一時出現小便不利或大便難,《傷寒論》稱之為“亡津液”。 |
傷陽 | 是陽氣受傷的意思。可見於各種急、慢性疾病的過程中,如寒邪“直中三 陰”,或溫熱病過用寒涼藥物,或因發汗,瀉下過多,或熱病的末期,或 水濕的停留,都會損傷陽氣,出現“陽虛”証候。此外,情志刺激過度, 也會耗傷陽氣,如暴喜過度、心神浮越,陽氣易於耗散,出現心悸,怔忡 ,精神恍惚、失眠等症。 |
陽黃 | 黃疸兩大類型之一。多屬急性,其症狀:初起或有寒熱,面目皮膚黃色鮮 明,伴有口乾口苦,胸悶泛惡,腹滿便秘,小便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 弦數等症,多見於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鉤端螺旋體病等。 |
陰黃 | 黃疸兩大類型之一。多屬慢性,其症狀:皮膚黃色晦暗,低熱或無熱,伴 有神疲身倦,胃納差,大便不實,小便淡黃,舌質淡苔白滑,脈弦緩或沉細等見症。多見於慢性肝炎,慢性膽囊炎、膽結石,肝硬化等病。 |
陽証似陰 | 熱性病發展到極期,有時會出現一種假象,即疾病的本質是陽症,但 表現的現象(症狀)又很像陰症。具體症狀參見“真熱假寒”條。 |
陰証似陽 | 虛寒性疾病,發展到嚴重階段,有時出現一種假象,即疾病的本質是 陰証,但表現的現象(症狀)很像陽症。具體症狀參見“真寒假熱” 條。 |
表裏 | 表和裏,是辨別疾病的內外,病勢的深淺和病情的輕重等的兩個綱領。以 內外來分,人體的皮毛、經絡為外,屬表;臟腑為內,屬裏。例如外感溫 熱病,邪在衛分,屬表,病勢較淺、較輕;若深入氣分或營、血,則屬裏 ,病勢較重、較深。辨別表証和裏証不但要從病變部位來劃分,更重要的 是從証候的特點,如寒熱、臟腑症狀、舌苔、脈象等加以區別。 表裏是相對的,它們之間又是互相聯繫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並與寒、熱.虛、實錯雜出現。 |
表邪 | 指在表的邪氣,多屬外感表証。 |
表証 | 指在淺表的病症。六淫邪氣侵入人體,首先侵犯皮膚,經絡,或從口鼻入 侵肺衛,出現惡寒、發熱、頭痛、身痛、四肢酸痛、鼻塞或咳嗽。脈浮, 舌苔薄白等症狀,其中又以惡寒(或惡風)、脈浮為特徵。但表証還有“ 表寒”、“表熱”、“表虛”、“表實”的區別,詳見各條。 表証多見於感冒、流行性感冒和各種急性傳染病的前驅期或初期。 |
裏証 | 指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影響臟腑、血脈或骨髓等而引起的証侯。包括兩 方面:外感病表邪內傳入裏(傳入氣分、營分、血分),病及臟腑,出現高熱或潮熱、神昏、煩躁、口渴、腹脹或痛、大便秘結或泄瀉、小便短 赤或不利、舌苔黃乾、脈沉數等症狀。多見於急性熱病的中期和極期。 內臟病變,這是與外感相對而言,如肝病的眩暈、脅痛;心病的心悸、氣 促;脾病的腹脹、泄瀉;肺病的咳嗽、氣喘等。 |
表寒 | 表証的一種類型。指感受風寒後,出現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頸強、骨節煩疼、舌苔薄白,脈浮緊等症狀。 |
表熱 | 表証的一種類型。指感受風熱後而出現發熱、惡風、頭疼、有汗或無汗、 口渴,舌苔薄白或微黃或舌尖紅、脈浮數等症狀。 |
表虛 | 表証的一種類型。指衛外的陽氣不足,腠理不固而出現的症候。其表現除 有表証症狀外,以自汗或汗出惡風、脈浮緩無力為特點。 |
表實 | 表証的一種類型。指外邪侵入後,陽氣集於肌表、邪正相爭、腠理密閉所 出現的症候。其表現除有表証症狀外,以無汗,頭痛、身痛、脈浮有力為特點。 |
裏寒 | 即臟腑的寒症,多因陽氣不足,或外寒傳裏所致。主要病狀有畏寒肢冷、 面色蒼白、腰膝酸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脈沉遲或微細、舌質淡苔白潤等。 |
裏熱 | 一般是指胃腸實熱、肺胃實熱或肝膽鬱熱而言。主要病狀是高熱、不惡寒 反惡熱、口渴引飲、煩躁、或心煩口苦、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脈洪數或弦數有力等。 |
裏虛 | 即臟腑氣血不足,機能衰退的証候。參見有關各條。 |
裏實 | 或稱“內實”。指外邪化熱入裏,結於胃腸,出現壯熱、煩渴、腹痛、 便秘等腑實証候。泛指人體內部機能障礙引起氣血鬱結、停痰、食積、蟲積等。 |
裏結 | 指大便秘結。有熱結、寒結之分。熱結是由於胃腸積熱,或熱邪侵犯胃腸 ,使胃腸津液消耗,引起大便燥結不通;寒結是由於陰寒結聚胃腸,而致 傳導功能減弱,引起大便秘結不通。熱結多兼見發熱,午後熱高,時有譫 語,腹痛(或壓痛),舌苔黃燥,脈沉有力等。寒結多呈神疲氣弱,雖有 便意,但難於排出,食欲不振,四肢不溫,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遲無 力等。 |
表寒裏熱 | 表裏寒熱錯雜的一種表現。患者本有內熱而又感受風寒,或外邪傳裏 化熱而表寒未解。表現為既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或氣喘、脈浮緊等表寒証,又有煩躁、口渴、尿黃、便結等裏熱証。 |
表熱裏寒 | 表裏寒熱錯雜的一種表現。患者平素脾胃虛寒,又感風熱,或因外邪 未解而過服寒涼而致脾胃陽氣不足。表現為既有發熱、頭痛、惡風等表熱症。又同時出現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肢冷、不渴等裏寒証。 |
表虛裏實 | 表裏虛實錯雜的一種表現。有因患者平素衛氣不足,感邪後邪熱內結 而致;或因表証治療失當而致。表現為既有惡風、汗出、身熱等表虛証,又見腹痛、便秘等裏實証。 |
表實裏虛 | 是邪實正虛的一種表現。患者平素中氣不足,感受寒邪後既有惡寒、 發熱、無汗等表實証,又見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脈沉等裏虛証。 |
表裏俱寒 | 即內外俱寒,是表裏同病的一種表現。外感寒邪,又內傷生冷寒滯之 品,或平素脾胃虛寒又外感風寒。表現為既出現惡寒無汗,頭痛身痛等表寒証,又出現腹痛泄瀉,四肢厥冷等裏寒証。 |
表裏俱熱 | 即內外俱熱,是表裏同病的一種表現。患者本有內熱,又感受溫邪, 除有表熱証外,發病即見面赤頭痛、惡熱口渴,咽乾舌燥、甚至心煩譫語等裏熱証。 |
表裏同病 | 指患者既有惡寒、發熱、頭痛等表証,同時又有胸滿不舒、腹痛腹 瀉等裏証。指表裏出現同一類性質的病(病氣相同),如“表裏俱寒”、“表裏俱熱”等。 |
由表入裏 | 指表証未解,病勢向內發展。區別點是:在表則見惡風惡寒,入裏則 不惡寒而反惡熱;在表多不渴,舌苔薄白,入裏多煩渴,舌苔黃燥。 |
熱邪傳裏 | 指溫熱之邪不從外解而向裏傳,或風寒濕燥等外邪在一定的條件下化 熱入裏。其特點是:惡風、惡寒等表証消失而出現裏熱証症狀,如高 熱目赤、胸中煩悶,口渴引飲、煩躁、甚則譫語、大便秘結、小便短 赤、舌紅苔黃、脈數等。 |
表邪內陷 | 指由於邪盛正虛或治療失當,在表的邪氣陷入於裏的病變。如溫邪從 衛分“逆傳心包”,傷寒太陽病誤下而見,“結胸証”等均是。 |
表解裏未和 | 傷寒病的表証已經消失,在裏還有水飲、痰涎、食滯、瘀血等沒 有消除。表証已經解除,而虧損的陰液還沒有恢復。 |
半表半裏 | 指病變部位既不在表,也不在裏,而介於表裏之間。例如少陽病,在 三陽來說,已離開太陽之表,但又未入陽明之裏,出現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作嘔、不欲飲食、口苦,咽乾、目眩、脈弦等,稱為半 表半裏証。 |
由裏出表 | 指病邪從裏透達於肌表。主要表現為先有內熱煩躁、咳逆胸悶等裏症 ,繼而發熱汗出、皮膚瘀疹逐漸透露,煩躁減輕,顯示病邪由裏出表的趨勢,為病情趨勢好轉的徵象。 |
寒熱 | 八綱中鑒別疾病屬性的兩個綱領。“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實質 上寒熱是陰陽偏盛偏衰的具體表現。它們的具體症狀,可參閱“寒証”、 “熱証”各條。辨別疾病的屬寒、屬熱,對確定治療有看重大的意義。治 法上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是立法處方用藥的重要依據。寒與 熱是相對的,但它們之間又是互相聯繫的,有時可以呈現真寒假熱、真熱 假寒或寒熱錯雜等情況,臨証必須注意辨別。是惡寒發熱症狀的簡稱。 |
寒証 | 是由寒邪引起,或因陽氣衰弱,陰氣過盛而導致身體機能與代謝活動衰退 ,抵抗力減弱而出現寒的証候,如體溫不足,面色蒼白,精神萎頓,踡臥,喜溫怕冷,脘腹冷痛,得熱則減,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大便溏薄,小便 清長,舌質淡苔白滑,脈沉遲等。多見於慢性、機能衰退性的疾病。 |
熱症 | 是由熱邪引起而致陽氣亢盛(正氣抗邪,反應強盛),出現一系列熱的證候,如身熱,煩躁,面目紅赤,不惡寒反惡熱,口乾、咽燥;渴喜冷飲, 唇紅而乾,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乾黃或乾黑,脈數等。多見於 感染性疾病,以及身體機能代謝活動過度亢盛(陽盛)所產生的疾病。 |
真寒假熱 | 是陰證似陽的一種症狀。病本屬寒証,因寒到了極點,出現身熱,面色浮紅、口渴.手足躁擾不寧、脈洪大等假熱現象。假熱的辨証要點是:患者身雖熟,但喜用衣被覆蓋;口雖渴而飲不多;手足雖躁擾, 但神志安靜;苔雖黑但滑潤;脈雖洪大,但按之無力。實質上這些都是虛陽外露的一種假象。參閱“陰盛格陽”條。 |
真熱假寒 | 是陽証似陰的一種症狀。病本屬熱証,因熱到極點,出現手足冰冷、 脈細等假寒症狀。假寒的辨証要點是:患者雖惡寒,但不欲蓋衣被;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熱;並出現煩渴、咽乾、口臭、舌苔黃乾、小便 黃、大便臭穢或秘結、腹部脹痛、脈細而按之有力等症狀。實質上這些都是熱的證候。參閱“陽盛格陰”條。 |
上寒下熱 | 指患者在同一時期內,上部表現為寒症,下部表現為熱性的證候。可 見於病因上的寒熱錯雜而致。如熱邪發於下,而見腹脹,便秘、小便赤澀等症;寒邪感於上,而見惡寒,噁心嘔吐,舌苔白等症。也可由 於上、下各有不同的疾病所致,如上有痰飲喘咳的寒證,下有小便淋瀝疼痛的熱證。 |
上熱下寒 | 指患者在同一時期內,上部表現為熱性,下部表現為寒性的証候。 是由病因上的寒熱錯雜、病理上的陰陽之氣不能協調,使陽盛於上,陰盛於下而致。例如外感病誤用攻下,引起大瀉不止,津液耗傷,致 使熱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則咯黃痰或血痰;寒邪盛於下則大便溏泄四肢冷、脈沉遲等。指腎陽虛,陰寒盛於下,火不歸原而虛陽上越, 此仍屬真寒假熱的虛寒證。 |
假寒 | 指病因和病理均屬熱而反表現出寒的假象,參閱“真熱假寒”條。 |
假熱 | 指病因和病理均屬寒而反表現出熱的假象,參閱“真寒假熱”條。 |
浮熱 | 指陰寒盛於內,虛陽浮於外的“真寒假熱”。指外感初期的表熱。 |
邪熱 | 病因:即“熱邪”。症狀:指外邪引起的發熱。 |
虛實 | 虛和實,是指人體抵抗力的強弱和病邪的盛衰,也就是機體內正氣與病邪 之間鬥爭的表現。虛指人體的正氣不足,抵抗力減弱;實指致病的邪氣盛 和邪正鬥爭劇烈。凡病者體質強,病理變化表現有餘的是實;病者體質弱 ,病理變化表現為不足的是虛。虛實是相對的,可以互為轉化,或相互錯 雜而出現,如在某些病程較長,病情複雜的病變中,往往有病邪久留, 損 傷正氣,由實轉虛的;也有正氣本虛,無力驅邪而致痰、食、水、血等瘀 結而成虛實交錯的。因而有虛實錯雜和虛實真假的差異,病機不同,應詳 細辨別。 |
虛證 | 是指人體正氣不足,機體抗邪能力減低,生理機能減退的證候,其表現為 :面色蒼白,精神不足,身疲乏力,心悸氣短,自汗盜汗,舌嫩無苔,脈虛無力等。 |
實證 | 是指病邪亢盛,正氣與邪氣對抗的反應激烈;或人體內部機能障礙引起的 氣血鬱結、水飲、停痰、食積等。這些多屬實證。所謂“邪氣盛則實”。 如急性熱病高熱、口渴、煩躁、譫語、腹滿痛而拒按、便秘、小便短赤、 舌質蒼老、苔黃乾燥、脈實有力等,屬實證。 |
上實下虛 | 邪氣實於上、正氣虛於下的證候。上和下是相對而言。如脾胃虛弱、中氣不足而復感寒邪,一方面有腹痛、大便溏、肢冷等下虛証; 另一方面因寒邪外束肺衛,也可出現惡寒、頭項痛、喘咳等相對屬於 上的表實証。通常指肝腎不足,陰虛於下,陽亢於上,又稱“上盛 下虛”。一方面出現腰膝酸軟無力、遺精等下虛証,另方面又出現脅 痛、頭眩、頭痛、目赤、煩躁易怒等肝陽上亢的証候。 |
上虛下實 | 指正氣虛於上,邪氣實於下的証候。如病人原有怔忡証,心悸無寧時,多由心血虛損而致,屬於上虛;但又感染濕熱痢疾,腹痛,大便下 赤白,一日多次,苔黃膩,這是邪氣實於下。因為上虛,所以治療時 不能一意攻伐。 |
虛中夾實 | 指虛弱的病中又夾有實証,但以虛為主。例如婦女“乾血癆”病,一 方面有消瘦、肌膚乾枯粗糙、手足心煩熱、不思飲食等虛弱証;另一 方面又夾有閉經、舌質紫暗而邊緣有瘀點、脈沉弦等血瘀實証。 |
實中夾虛 | 指實邪結聚的病証中夾有虛証,多屬邪盛正虛。例如,久患臌脹病, 症狀常表現為腹脹大而實,靜脈怒張,面色蒼黃而晦暗,形瘦肢腫, 飲食即脹,二便不利,舌質暗紅起刺,苔黃乾燥,脈緩弱或沉細弦數 等,這是在氣血鬱結的實証中又出現脾腎不足的虛象。 |
真虛假實 | 虛弱的病發展至嚴重階段時,反而出現類似強盛的假象,這種情況, 又稱為“至虛有盛候”。例如嚴重貧血會出現高熱,脈洪大,好像陽明實熱証,但脈雖洪大,重按卻如蔥管 -- 芤脈,舌質淡白或嫩紅, 而無老黃苔,是其鑒別。因此辨別虛實的真假時,要注意結合脈象和舌象、體質和病史等進行全面分析。 |
真實假虛 | 實邪結聚的病,反而出現類似虛弱的假象。這種情況,又稱為“大實 如贏狀”。例如“熱厥”証,熱邪鬱結愈深,四肢厥冷就愈明顯,脈 初按好像沉伏,但重按卻應指有力,舌質紅絳,或有焦黃苔,或見高 熱神昏譫語等。因此,辨別虛實的真假時,要注意結合脈象和舌象, 體質和病史等進行全面分析。但也有從實熱內閉而轉變為脫症的,臨 床上尤當細辨。 |
虛喘 | 虛喘多是肺腎之虛,尤以腎不納氣為主。臨床表現有呼吸短促,動則喘甚 。肺虛者,每兼津液虧損,而見口渴,面色潮紅、煩熱,自汗、咽喉不利 、舌紅乾少苔或剝苔、脈細而弱,可見於晚期肺結核等。腎虛者,有偏於 陰虛或陽虛之別,偏於陰虛者,證治與上述類同;偏於陽虛者,多見惡寒 、肢冷和由下而上的水腫、舌質淡,脈沉弱,多見於各種心機能不全的病 變。 |
實喘 | 喘是呼吸急促的症狀,按病因病理和證型而有實喘和虛喘之分。實喘因邪 氣壅盛於肺,證候以痰為主,常有外感風寒或燥邪所誘發。風寒型者,胸 滿喘咳,頭痛惡寒,痰稀薄,口不渴,舌苔白膩,脈浮滑,此型多見於支 氣管喘息症;燥熱型者,喘而煩熱、咽痛口渴、咳嗽胸痛、咯黃稠痰、舌 苔黃、脈數,此型多見於大葉性肺炎等。 |
虛火 | 是指真陰虧損,引起的熱性病症。傷陰症狀明顯,臨床表現有低熱,或午 後潮熱,手足心灼熱,口乾、盜汗,唇舌嫩紅或絳,脈虛數等。 |
實火 | 指火邪極盛引起的實證,熱證,多見肝、膽、胃腸實熱的症狀。例如高熱 、口乾渴、煩躁、脅痛、腹痛拒按、便秘、頭痛、口苦、舌苔厚黃.乾燥或起芒刺、脈滑數有力等。 |
虛熱 | 由於陰陽氣血的不足而引起的發熱,并分別有“陰虛”、“陽虛”、“氣虛”和“血虛”的證候。 |
實熱 | 外邪入侵體內,化熱入裏,邪氣盛而正氣尚足,邪正相爭引起的發熱,表 現為高熱,煩渴,大便秘結,舌苔黃。脈洪數或滑數等。多見於感染性熱 病的高熱期。 |
虛寒 | 指正氣既虛而有寒的證候。表現為不欲飲食,口淡,吐涎沫,氣短,大便 稀薄,或瀉下未消化的食物,舌淡白,脈細微等。 |
實寒 | 指正氣不虛而寒邪結滯於內的病症。表現為口中和,舌苔白,四肢冷,小 便清,腹痛,大便秘,脈沉弦等症。 |
五虛 | 語出《素問.玉機真臟論》。指脈來細弱、膚冷、氣少、泄瀉而小便清利 、飲食不入等五臟俱虛的嚴重證候。這種情況經治療後,若能進食、腹瀉止,是胃氣恢復的現象,為病情轉危為安的標誌。 |
五實 | 語出《素問.玉機真臟論》。指脈來洪盛.皮膚灼熱,腹脹、大小便不通、精神昏亂等五臟均有實熱的嚴重證候。這種情況經治療後,若有汗出、 二便通暢,是邪氣有出路的現象,為病情轉危為安的標誌。 |
閉 | 指疾病急劇變化過程中,正氣不支,邪氣內陷,出現臟腑功能閉塞不通的病 理。多因邪熱、痰濁等病邪閉阻於內,故又稱“內閉”。見於中風,溫熱病熱入營血階段,均屬中樞神經系統病變。這種病變的綜合表現,稱為“閉証 ”,即:神志昏迷,牙關緊閉,兩手握拳,痰涎壅盛、脈弦急或洪數等。其中兼有熱象的為“陽閉”;兼有寒象的為“陰閉”。 |
脫 | 指疾病過程中,陰、陽、氣、血大量耗損而致生命垂危的病埋。它的綜合表 現,稱為“脫證”。主要症狀有:汗出如珠,四肢厥冷,口開目合,手撒尿遺,脈微細欲絕等。由於病因病理和症狀均以精氣向外而泄為特點,故又稱 “外脫”。在嚴重的腦血管病變(中風等)時,又常以“內閉”和“外脫” 為辨證分型的基礎。但脫症包括的疾病很多,臨床上一般把中風、大汗、大 瀉、大失血或精液大泄等精氣急驟耗損導致陰陽離決者,稱為“暴脫”,休 克基本上可包括在此範圍內;若因久病元氣虛弱,精氣逐漸消亡所引起的, 則稱“虛脫”,心、肺、肝、腎等的功能衰竭基本上可包括在此範圍內。 |
六經辨證 | 外感病(多見發熱)辨證方法之一。六經就是太陽、陽明、少陽、太 陰、少陰、厥陰,是外感病過程中所出現的六種證候分類名稱。又稱 為“六經病”。外感病的初期階段,出現惡寒、發熱、頭痛、脈浮的 ,稱為“太陽病”。當病邪向內發展,由表寒證轉變為裡熱證,出現身熱,不惡寒反惡熱的,稱為“陽明病”。若發熱時不惡寒,惡寒時 不發熱,惡寒和發熱交替出現,而且有口苦、咽乾等症狀的,稱為“ 少陽病”。以上三種類型稱為“三陽病”。三陽病的性質屬陽、屬熱 。 病邪向內發展的另一種病理轉變是走由陽證、熱證轉變為陰證、寒證,出現腹滿、嘔吐、泄瀉的,稱為“太陰病”。出現神倦、脈微細 、惡寒肢冷的,稱為“少陰病”。病情比較複雜,寒熱交錯出現的, 稱為“厥陰病”。以上各類型稱為“三陰病”。三陰病的性質屬陰、 屬寒。故一般不發熱。六經病是東漢張仲景在(素問)六經的基礎上 ,結合傷寒病傳變情況總結出來的六個辨證綱領。它又是外感熱病過 程某個階段呈現的綜合症狀,而不是一種獨立的病。六經中彼此有一 定的有機聯繫,故發病可以“合病”、“併病”,也可以互相轉變。 六經辨證的主要目的在於分辨各經的主證和熱型,但對於熱性病的辨證還有它的局限性,應結合“衛、氣、營、血”辨證才較全面。 |
太陽病 | 六經病之一。主要症狀有惡寒、頭痛而兼項強,脈浮,這是因感受風寒 ,營衛失調所致。有頭痛、惡塞、脈浮症狀的,屬太陽經表證,有表實和表虛兩種證型。表實、無汗、脈浮緊;表虛,有汗,脈浮緩。 |
陽明病 | 六經病之一。本病分經證和腑證二種類型。經證的主症是身熱,不惡寒 而惡熱,汗出煩渴,脈洪大有力。腑証的主症有腹痛拒按,大使閉,潮熱、甚則譫語、脈沉實有力。這是因熱盛津傷,熱結胃腸所致,屬實熱 裏證。 |
少陽病 | 六經病之一。少陽病的臨床常見症狀為口苦咽乾、目眩、往來寒熱、胸 脅滿悶.心煩喜嘔、不欲食、脈弦等。熱型的特點是往來寒熱,既非發 熱惡寒,全身疼痛的表證,又非發熱不惡寒,大便燥結的裏證,而且有 脅大硬滿等症狀,說明病已不在太陽之表,但也未入陽明之裏,故把少 陽病稱為“半表半裏”證。 |
太陰病 | 六經病之一。大多由三陽病傳變而來,一般特點是沒有發熱。太陰病常 見腹滿、嘔吐、泄瀉、口不渴、食不下、脈緩弱等症狀,與陽明病同為 裏證,但性質相反。陽明屬實熱,太陰屬虛寒;陽明病是胃腸燥熱,太 陰病是脾胃寒濕。 |
少陰病 | 六經病之一。主要症狀有精神不振,嗜睡(似睡非睡).脈微細。是因 心腎兩傷,陰陽氣血俱虛所致。臨床上以陽虛為多見,故有惡寒肢厥,下利等症的出現,屬陽虛裏寒證。若腎陰受傷較甚,則可見心煩失眠的 虛熱證。 |
厥陰病 | 六經病之一。厥陰病在臨床症狀上表現此較複雜,同時也是此較嚴重的 陰經病,其特點是寒熱錯雜、厥熱勝復。主要症狀為四肢厥冷。厥多熱少或厥少熱多,神識昏亂、口渴、咽乾、氣上沖心,心中覺得疼痛而有 熱感,飢不欲食,甚至吐出蛔蟲等。 |
經證 | 經證和腑證是六經辨證中某一經證候的進一步分類。經脈都內聯臟腑,當 病邪侵擾經脈之氣而末聚結於腑時的症狀,稱為“經證”;若結於腑的稱為“腑證”。臨床上經證,腑證一般指三陽經疾病而言。經証和腑證的劃 分,是後世(傷寒論)注家所立的名稱。如太陽病的惡寒、頭痛,發熱; 陽明病的身壯熱、煩渴、自汗;少陽病的寒熱往來、心胸煩悶等,稱為“ 經證”。 |
腑証 | 指三陽經病變影響到所屬的腑而言。如太陽病見有少腹脹.小便不利,是 水蓄於膀胱(膀胱為太陽之俯);陽明病見有腹痛、大便秘結,是熱結於 胃、大腸(胃為陽明之腑);少陽病見有口苦、咽乾、目眩,是熱鬱於膽 (膽為少陽之腑)。都稱為“腑證”。 |
併病 | 指傷寒一經的証候末癒,又出現另一經的証候。如太陽與陽明併病、太陽 與少陽併病等。 |
二陽併病 | 指傷寒兩個陽經“併病”。例如先見太陽病的頭痛、惡寒、發熱,四 肢關節微痛,以後又出現嘔吐、胸脅滿悶的少陽症狀。兩經的症狀并 見,且有先後出現之分的,故名。 |
合病 | 指傷寒病二經或三經同時受邪,起病即同時出現各經主症。加“太陽與陽 明合病”,“少陽與陽明合病”、“太陽與少陽合病”、或“三陽合病” 等。詳見各條。 |
太陽與少陽合病 | 指太陽和少陽兩經證候同時出現,臨床表現,既有太陽病的頭 痛、發熱;又有少陽病的口苦、咽乾、目眩。如裏熱偏盛,熱 迫於下則下利後重,熱迫於上則見嘔逆。 |
太陽與陽明合病 | 指發病時太陽和陽明兩經證候同時出現。臨床表現,既有太陽 病的頭痛、項強,又有陽明病的身熱、口渴、下利黃色糞水, 肛門灼熱等裏熱症狀,故稱。 |
陽明與少陽合病 | 有兩種情況:一是合病偏重於少陽經,如雖見陽明病的潮熱, 但大便不秘結,小便也正常,而少陽病的口苦、胸脅滿悶的症 狀此較明顯;一是合病偏重於陽明經,如雖見到少陽病的口苦 咽乾,但陽明病身熱口渴的症狀比較顯著,而且還出現下利熱 臭糞水,脈滑數等裡熱偏盛的症象。 |
三陽合病 | 指太陽與少陽之邪熱同入陽明經,以致出現陽明邪熱獨盛的證候,如 症見身熱、口渴、汗出、腹部脹滿、身倦沉重、轉側困難,語言不利 、口不知味、驟看時顏面似有污垢樣、神昏譫語、小便失禁等。 |
壞病 | 指傷寒病因治療錯誤,病情變壞。由於身體的強弱、發病的新久及誤治程 度的輕重等不同,表現為不同的變證。例如誤用汗法,有汗出不止、心下 和臍下悸動等症。濫用吐法,出現飢而不能食、或朝食暮吐、或當惡寒而 不惡寒、心中煩熱不欲近衣等現象。濫用下法,發生心下脹悶作痛、泄瀉 、腹部脹滿、吃東西不消化等。誤用火熏等法,就可能出現身體發黃、大 便下血,或四肢寒冷、大汗淋漓、瀕於虛脫,或氣從少腹上沖心下等症。 |
變証 | 由於治療上的錯誤(如不適當地使用汗、吐、下等法,或實証而用壅補等 )或病者正氣不足、調理失宜等原因,使疾病由實轉虛或由簡單轉為複雜 的情況。例如傷寒太陽病,發汗過多,損傷心陽,發生心悸怔忡、胸悶不 舒等,這是誤汗的變証;又如麻疹透發不暢,疹毒內陷,出現疹點內收而 喘逆等變症。 |
傳變 | 指傷寒病過程中一般的和異常的發展情況。“傳”是傳經(“經”指傷寒 六經病),即病倩發展循著一定的規律之意,如太陽傳陽明,或傳少陽。“變”是變化,即病情變化超越規律之意,如陽証轉變為陰証,或轉變為 其它寒熱夾雜的証候。 |
病傳 | 指疾病的轉變。 |
欲傳 | 指病邪有向內發展的趨向。如外感風寒,原先沒有汗出,現在見到微汗而 熱不退,心煩,同時又想喝水,脈象較數的,這是寒邪逐漸化熱,將傳入裏的症象。 |
經盡 | 傷寒病在某一經中,經過一定日期的治療,病情逐漸痊癒,即使有些餘邪 ,也可在本經階段內消除,不傳別一經。 |
直中 | 病邪不經三陽經傳變而直接侵犯三陰經,即發病沒有三陽經的証候,而出 現三陰經的証侯。故又稱“直中三陰”。 |
傳經 | 傷寒由一經傳入另一經,即由一經的証候演變為另一經的証候。 傳經實際是病証進行演變。分為:
- “循經傳”:指太陽而陽明少陽,再太陰、少 陰而厥陰的順序,由表入裡,由淺入深的傳,但不一定要傳遍六經,如果病人的正氣充沛,抵抗力增強,治療得當,傳經可終止。
- “越經傳”: 指病邪越經而傳,如太陽經不傳陽明而傳少陽。
- “表裏傳”:指互為表裏的兩經相傳,如太陽與少陰,陽明與太陰,少陽與厥陰都是互為表裏。故太陽傳入少陰即稱為表裏傳。
|
過經 | 指傷寒病在病程中由一經的証候轉入另一經的証候。如太陽病“過經”,出現少陽病的証候.就表明這時患者的太陽表証已經解除。過了傳經 的日期。假如太陽病過了七天(傷寒傳經以七天為一候)以上,就稱為“過經”。 |
不傳 | 是指外感病不論病程長短,主症主脈不變,反映病邪仍然在一經的。如太 陽病浮脈不變,惡寒頭痛的症狀依然存在,雖發病的日期較長,仍屬太陽病。 |
再傳 | 古人認為傷寒六經中從太陽到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一天傳一經,如果到第六天病末痊癒,第七天又將再傳太陽。事實上,傷寒一天傳 一經的說法,完全脫離實際,在臨床上也很難看到從厥陰再傳太陽的。 |
順傳 | 指疾病順一定的次序傳變。如傷寒陽經由表而裏,從太陽傳入陽明,或傳少陽。或陽經傳入陰經(陰經是首太陰,末厥陰),均是順傳。溫病由上 焦手太陰肺傳中焦足陽明胃,又傳下焦足少陰腎、足厥陰肝。或由衛分傳 入氣分、營分.血分等,都稱“順傳”。 |
逆傳 | 與順傳相對而言。溫病的傳變,順傳是由衛到氣,由氣入營及血。若病在衛分隨即見營、血分症狀的,稱為逆傳。如“逆傳心包”之類。 |
病發於陽 | 泛指體表陽經所發生的病症,反映病變部位在表。六經辨証中辨別陽証的基本原則,即病人發熱而出現惡寒,是屬於陽經的病變。 |
病發於陰 | 泛指內臟或陰經所發生的病症,反映病變部位在裏。六經辨証中辨別陰証的基本原則,即病人無發熱而出現惡寒,是屬於陰經的病變 。 |
衛氣營血辨証 | 是應用於溫熱病的一種辨証施治方法。它概括了溫熱病發展過程中四個不同階段及其病理表現。一般來說,初起病在衛分,顯示 較輕較淺;由衛分到氣分,顯示已病進一層,入營分則病變逐漸 深入而加重,至血分則最重。這四個階段的發展演變,並不是截然劃分,而是互相聯繫的。一般是順序傳變的,但有的疾病不一 定按順序出現,有的一發病就在氣分甚至在營分、血分;或由衛 分直接傳至營分、血分;或兩分兼病;或病已傳入營分、血分,而氣分病仍在。因此,我們必須針對不同証候作具體分析,概要 分清四者的區別,又要注意相互之間的聯繫。參見有關各條。 |
衛分証 | 是溫熱病的初起階段。臨床表現有發熱、微惡風寒、頭痛、肢酸或身痛 、無汗或少汗、口微渴、苔薄白、脈浮數,或見鼻塞、咳嗽等。以發熱 、惡風寒為特徵。衛有衛外的意思。一身的表層,叫“衛分”。內與肺 氣相合(“肺主皮毛”),有溫養肌膚,調節體溫,防禦外邪的功能。 若邪氣侵入體表,使衛氣功能失去正常,出現衛分証候,稱為“邪犯衛 分”。 |
氣分証 | 是溫熱病的化熱階段,大多由衛分証的發展而來。臨床表現有發熱甚、不思寒、出汗、口乾渴、面紅、呼吸氣粗或有氣喘、小便黃赤而少,大 便秘結、舌苔黃,脈洪大或滑數等。以不惡寒但惡熱、舌苔黃為特徵。 臨床上有濕熱相兼、熱結胃腸、熱鬱於肺,或熱毒壅盛等情況。氣分熱 盛最易傷津,必須隨時注意保存津液。“氣分”以中焦陽明為主,但也包括肺、膽、脾、胃、大腸等臟腑,範因比較廣,病程也比較長。病邪 由衛分傳入氣分,或由伏熱內發,表示病勢轉深,邪正相爭趨於激烈階 段,邪正俱盛。氣分証發展,可傳入營分或血分。 |
營分証 | 是溫熱病邪氣內陷的深重階段,大都由氣分証傳變,也有由衛分証逆傳 的。臨床表現有高熱、夜間熱甚、心煩不寐,或見神智不清、譫語、斑 疹隱現、舌質絳、苔黃糙或乾灰、脈細數等。“營分”是介於氣分和血 分之間。營是血中之氣,營氣內通於心,病邪傳至營分,顯示正氣不支 ,邪氣深入,威脅心包,影響神志或病及厥陰肝經。疾病由營轉氣,表 示病情好轉,由營入血,表示病情深重。 |
血分証 | 是溫熱病病情發展到最深重的階段,多是營分病的進一步發展。以傷陰 、耗血、動血為特徵。臨床表現有高熱、夜間熱甚、躁擾不寧、斑疹顯 露、色多深紫、舌色深絳或紫晦、脈細數,甚則神志不清、譫語發狂, 或抽搐昏迷、吐血、衄血、便血等。多見於急性熱病極期及外科急性化 膿性感染伴有嚴重中毒症狀或敗血症。“血分”是溫熱病衛氣營血辨証 的最深入一層,包括心、肝、腎等臟受病。臨床上外科急性瘡瘍疾患, 也常被稱為“血分”的熱毒,但意義不同。 |
三焦辨証 | 三焦辨証是溫熱病辨証方法之一。它是根據《內經》三焦部位劃分的概念,結合溫熱病的傳變情況總結出來的。心肺病變屬上焦;脾胃病 變屬中焦;肝腎病變屬下焦。三焦所屬各經的主要症狀如下: 上焦 :手太陰肺經病有發熱惡寒,自汗頭痛而咳等症。手厥陰心包經病有 舌質紅絳、神昏譫語、或舌蹇肢厥。 中焦:足陽明胃經病有發熱不 惡寒,汗出口渴、脈大。足太陰脾經病有身熱不揚,體痛且重、胸悶 嘔惡、苔膩、脈緩。 下焦:足少陰腎經病有身熱面赤、手足心熱甚 於手足背、心躁不寐,唇裂舌燥。足厥陰肝經病有熱深厥深、心中憺 憺、手足蠕動、甚則抽搐。 三焦病變各有不同証候類型,標誌著溫病傳變的三個不同階段。初期病在上焦,極期病在中焦或逆傳心包,末 期病在下焦。這種自上而下的傳變,雖然和衛氣營血辨証縱橫的角度不同,但基本精神還是一致的,可以互相參照。 |
病因辨証 | 辨証施治方法之一。不同的病因可以通過人體內部的矛盾而引起不同 的變化。因此,可以根據疾病的不同表現來推求病因,提供治療用藥 的根據。如眩暈、震顫,抽搐多屬於“風”;煩躁、發狂、神昏多屬 於“火”等。這種分析的方法,稱為“審証求因”。臨床上常結合八 綱辨証來互相補充。 |
氣血辨証 | 內傷雜病的辨証方法之一。即以氣、血的病証為綱,分別進行辨証施 治的方法。其中,氣的病症多指機能性活動的紊亂、不足或障礙,如“氣虛”、“氣滯”、“氣逆”、“氣厥”等。血的病症,由於血的生成不足和血的運行失常所致,如“血虛”,“血瘀”、出血和“血 厥”等。各詳本條。 |
順証 | 是指病情按一般規律發展,正氣未衰,抗病能力尚足、病邢不能損害重要器官;或症狀由重而輕有好轉的趨勢。例如小兒麻疹分三個階段:疹前期:從發病到疹點透布;出疹期:從見點到疹點透齊,由上而下,顆粒 分明,色澤紅活;疹回期:從疹點透布到消失,疹回熱退。凡順利經歷這三個階段,沒有變証的,即是順証。 |
逆証 | 是指病情不按一般規律發展,而突然變得嚴重,有惡化的起勢。例如小兒 麻疹過程中發生變証:風寒閉塞:身熱無汗,頭痛,嘔惡,疹色淡紅而 暗;毒熱壅滯:面赤身熱,煩渴譫語,疹色赤紫而暗;正氣虛弱:面色[白光]白,身微熱,精神倦怠,疹色白而不紅;合併咳喘(肺炎);合併喉痛(喉炎);合併腹瀉(腸炎),或發生其它嚴重情況。病情 發展異常,都是逆証。(◎按:[白光]為一個組合字) |
五奪 | 語出《靈樞.五禁篇》。奪,耗損之意。指臨床上因久病、重病而出現五種氣血津液耗損的情況時,不論用針灸或藥物治療,均禁止使用瀉法:肌肉過度消瘦,身體極度虛弱;大出血後;大汗出後;大泄瀉後;新產大出血之後等。 |
五善 | 指患瘡瘍預後良好的五種現象:起居安寧,飲食知味;大小便正常 ;膿稠,肉色好;精神充足,語音清朗;服藥後病情好轉。指痘瘡預後良好的五種現象:飲食如常;二便調勻;痘瘡色澤紅活堅實;脈靜身涼,手足和暖;聲音清亮,動止安寧。 |
七惡 | 指瘡瘍的七種險惡証候。有二說:齊德之說: 一惡,煩躁時嗽,腹痛 渴甚,或泄痢無度,或小便如淋; 二惡,膿血既泄,腫焮尤甚,膿色敗臭 ,痛不可近; 三惡,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視; 四惡, 粗喘短氣,恍惚嗜臥; 五惡,肩背不便,四肢沉重; 六惡,不能下食,服 藥而嘔,食不知味; 七惡,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浮腫。 陳實功說 :一惡:神志昏憒,心煩舌乾,瘡形紫黑,言語呢喃; 二惡:身體強直, 目睛斜視,瘡流血水,驚悸不寧; 三惡:形容消瘦,膿清臭穢,瘡處軟陷 ,不知疼痛; 四惡:皮膚枯稿,鼻動聲嘶,痰多喘急; 五惡:形容慘黑, 口渴囊縮; 六惡:周身浮腫,腸鳴嘔呃,大便滑泄; 七惡:惡瘡倒陷,形 如剝鱔,四肢冷逆,污水自流。 指痘瘡(天花)的七種險惡証侯。一惡 :煩躁悶亂,譫語恍惚;二惡:嘔吐泄瀉,不能飲食,三惡:乾枯黑陷, 癢塌破爛;四惡:寒戰咬牙,聲啞色暗;五惡:頭面頂腫,鼻塞目閉;六 惡:喉舌潰爛,食入則嘔,飲水則嗆;七惡:腹滿喘逆,四肢逆冷。 |
五有餘,五不足 | 語出《素問.調經論》,是指神、氣、血、形、志五者的有餘 和不足。據臟象學說有關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的理論,此五者實指五臟的有餘和不足。五餘為邪氣有 餘,屬實証,不足為精氣不足,屬虛証。臨床表現:神有餘則笑不休,不足則悲;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呼吸不利而氣 短;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形有餘則腹脹,二便不通利,不足則四肢不能隨意運用;志有餘則腹脹、泄瀉,不足則四肢厥 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