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Acupoint Body Anatomy Image Map by Dr. Taixi Chen(1960)

Acupoint Body Anatomy Image Map by Dr. Taixi Chen(1960)
穴體解剖意象圖說明書 - 陳太羲

一、「穴」的外形,是體表大小不等的凹窩;內涵「神經血管枝束」,及其外面包裹着的結締組織鞘。每穴結構大都一樣,因定名為「穴體」。圖中特別將結締組織鞘厚度的綫條放粗,強調「穴體」與鄰近器官及其他組織的界限。

二、「神經血管枝束」及其鞘,出自深層的「神經血管束」及其筋膜鞘。束與束之間,鞘與鞘之間是連接的。圖下的一段「神經血管束」和其「筋膜鞘」即顯示「穴體」的根基部份,定名為「穴根」。

三、「神經血管束」和其支束,實際不限於包含一條神經;一條動脈;一條靜脈。圖中各繪了一條示列。

四、從「穴根」向體表延展的「神經血管枝束」經過「固有筋膜」或「肌間膈脇骨膜」等,一直穿入皮下組織,然後分散到「真皮」的「深神經血管網」。其直出的部份,定名為「穴主幹」;分散的部位,定名為「穴分幹」。「穴分幹」的結締組織鞘,就是狹義的所謂「穴道」-穴的通道。(廣義的「穴道」即穴體)。」

五、大家知道:「神經血管束」在深部,它的動脈,神經比較粗;靜脈比較細;在淺部,它的皮下動脈,神經比較細,「皮下靜脈」比較粗。圖中依據這樣顯示了:在皮下組織間抽繪的圈圈,就是表明比較粗的斷面靜脈。

六、「深神經血管網」在「真皮網狀層」中。下面還有其他組織的網,然後才到「皮下組織」。「真皮」與「皮下」的分界,圖中沒有繪入;「皮下筋膜」和「固有筋膜」的分界,圖中亦未繪入。

七、「深神經血管網」是「穴分幹」橫行的分支組成,該層四面分佈,並展出穴體以外,和鄰穴「深神經血管網」連接。圖中用.....虛線表示其外延點。

八、「深神經血管網」下面的神經,有些「神經小體」,圖中沒有繪入。

九、「穴分幹」向前各分支,延展到真皮各乳頭層的突出乳頭為止,定名為「穴枝」。各「穴枝」仍由結締組織鞘包裹着。圖中舉例性的繪了五個乳頭;實際上每個穴中,是若干乳頭存在的。

十、在乳頭層下面,「穴枝」有橫行的分枝,結成「淺神經血管網」,網層也是四面分佈,展出穴體以外,和鄰穴「淺神經血管網」連接。圖中仍用.....虛綫表示其外延點。

十一、「穴根」的神經血管束」由「穴主幹」、「穴分幹」,一路散佈到「穴枝」末,所有神經和動靜脈,總是成束的,而「乳頭層」在向外乳頭的間隙中,單獨有伸至表皮的游離神經,可達表皮角層下的「透明層」。所以圖中對於表皮五層,祗繪角層透明層,餘未繪入。

十二、表皮中雖祗有游離神經,可是並無血管。但穴上表皮,究為「穴體」上蓋,應列為「穴體」的一部份,定名為「穴蓋」。基本上「穴」原是綜合組成體。

總之,「穴體」的結構是一定的,既如上述;可是「穴體」的形態卻有多種:
 
A、生成形類:緣於每穴所在部位的鄰近器官排列有異,以致各穴形態不同。
  
B、變能形類:

甲、生理變態形類:緣於人有長幼肥瘦,「穴」的週圍器官異態;「穴體」也跟著變為各種形態。

乙、病理異態形類:緣於穴體病變;或鄰近器官病變,穴體變為各種畸形。

本圖乃是意象性質,表明一個較為標準的「穴體」概念;至於每個穴的形態,以及每個穴闊度深度的比例真相,有待大量的解剖標準資料,才能繪製圖譜;不過圖譜還是示範性質,某一個人的某一「穴體」各有其實際形態。臨床者還須依照圖譜;再從各種檢查法,或從「針」下取得的反應,作正確斷定,才能真實瞭解。

庚子立冬日陳太羲(謹訂於香港中華中醫學院)

「穴體解剖意象圖」在針灸療法應用上的意義    陳太羲

這幅意象圖,主要顯示「穴體」的自然界說。我鑽研「穴體」的動機,由於根據內經;營氣行於經隧;營衛所行,何道何從;滎輸所入,何道何從;脈之屈折出入則離,皆何道何從等文獻。從人體前臂和小腿各「神經血管束筋膜鞘」,求得其延展到全身通道;和古典「十二經」界說,大體上是一致的;也就是將全身「經道」(神經血管束筋膜鞘),肯定了「十二經」自然形成的界限。進而根據肯定的「經體」,追求各「穴體」,結果發現出自「神經血管束」的「神經血管枝束」及其結締織鞘,是「穴體」的內涵和界限。

類似溢滿啤酒高腳杯的圖;描寫一個較為標準型的「穴體」和一段較為標準型的「經體」剖面的互相結構。主要顯示「穴體」的自然界限。

圖中充份表示「穴體」微細分散部份和「神經血管束」的結締組織鞘,特別將上述的「經道」「穴道」-「經穴體」的自然界綫,用黑色粗綫條表示出來。

「穴體」解剖的肯定,對於針灸治療應用上有一定的關係和意義:

一、在掌握扎針的深刺或淺刺時,對每一穴體的人的內容的目的器官-「觸覺盤」;「包裹小體」及深淺的「神經血管網」「神經血管束」或其枝束等,準確性會增強的。

二、在這裡必須加以說明:臨床扎針的刺激「穴體」,自當先行訂定針對穴中某目的器官的計劃。我們除存有神經枝幹感受刺激概念而外;不會忘記血管上所附微細神經,也是感受刺激的;更不會忘記體會「神經血管束」及其枝束,所有各神經幹枝與微細部份,因感受刺激的總和傳導-傳出傳入及直接間接影響其他器官的反應總和-「針響」,這是針下得氣與否的實現,心是從針下分辨生理或病理反應性質的根據;也是確定已否針着「穴體」中的某種器官的說明。這些都是過去扎針,必需嚴格掌握的問題!現在基於「針響」的正確判斷,聯繫到這
「穴體」解剖根據,自易於推測「針鋒」所在;或因之變換刺激手法。於是機動「運針」的切實性就增加了。

三、用「三稜針」放血-人工開口的目的器官,當然是「皮下靜脈」。過去東西方解剖學說;都認為「皮下靜脈網」的疏密,及其與判近器官的排列序,人各不同。可是我從探討穴體解剖以來,證實若干案例,除非畸形者,有好多個穴部,必定存在某些「皮下靜脈」:如「陽陵泉穴」兩骨突間凹窩;「陽池穴」兩筋腱間凹窩;「三陰交穴」骨脊尖旁的小凹窩;「中渚穴」兩骨間小凹窩;「委中穴」膝膕中心;「曲池穴」紋頭等,必有一定的皮下靜脈經過。尤其一般紋頭穴:好像「曲池穴」的頭靜脈,並且隨著這「穴位」的機動,始終游移在穴的範圍皮下。所以「穴體」的解剖確定,對於放血時尋找靜脈,徬惶性自會大大的減低。

四、還有屬於溫熱療法的灸療,計算溫度-「火力」的大小透進程度,對達到穴體內容目的器官,所需計算的溫度感受量,穴體解剖確定,火力計算的精確性,也會具體些。

如所週知:穴體功能,有關醫學部門很廣,對生理病理以及診療,皆有一定意義,上面不過確定「穴體」,略述所影響針灸療法方面應用的部份。至於「穴體」能否在解剖學上成立一個獨立部門,還待若干「穴體解剖標本」的統計和具體比較。

本圖在圖例及說明中,已經敘述「穴體」的內容;全身的「穴」數,內經舉出三百餘處,每穴因所生部位的判近器官排列有異;老幼肥瘦體格不同;和「穴體」各部份及鄰近器官的病理病態;以致「穴體」的形態並不一致!所以需要的標本,是大量的,實非少數人短期間可能製就。惟「穴體」的結構;內涵「神經血管枝束」,外包「結締組織鞘」,卻是一定的!所以本圖,有其獨立問世的條件。

因之根據材料,在着手製造全身「經道系統模型」;描繪「穴道解剖圖譜」之初,先行發表這幅「穴體解剖意象圖」。希望東西同逆學人,引起興趣,共同努力,多製各種「穴體」標本,宏揚古典輸穴學說,為現在解剖學放一異彩。

「經穴體」等解剖的根據 - 陳太羲

太羲年前發表「十二經解剖圖譜」中,目的在於闡明每經的內容主宰-為動脈、靜脈或神經。這次為各經界說求實證的工作,由於掌握古典醫學內經:「滎輸所入,何道何從」等文獻,首先替現代解剖學建立了全身「經道系統」-「腦脊髓經脈腔」「胸經脈腔」和「腹經脈腔」加上「周圍神經血管束筋膜鞘腔」的「經脈束鞘腔系統」。所以「穴體」和「十二經界說」等,都很順利的證實為自然結構形成的界限。打破世人對古典解剖學說的懷疑,和玄虛妄誕的譏誚。

最初由於掌握「經道」,成為工作中心,於是根據「十二經」路綫,一一探討其所行於人體的「徑道」和「道壁」,逐漸發現全身「神經血管束筋膜鞘」的重要通路,與「十二經」各離合部位完全一致。結果獲得如下四項結論:

A、證實「神經血管束筋膜鞘」的「腔」為「經道」。

B、從「經道」內涵,推上述經文「何從」的意義,證實「經」是綜合體的「週圍神經血管束」。由前臂及小腿部下行分散至手足指趾;上行集中到「腦脊髓腔」及「胸腹腔」。

C、從上兩項之確定,證實「十二經」是依照全身「經道」內涵「神經血管束」建立的系統。換句話說,是依照全身「神經血管束筋膜鞘」描述自然形成界限的界說。

D、將這次集合的「周圍神經血管束筋膜鞘腔」和「腦脊髓經脈腔」、「胸腹經脈腔」合併為一,確巧構成一種全身性獨立形態;為現代解剖學新建了一個「經道系統」。

如所週知,神經和動脈、靜脈三者互相調協的功能總和,對於生理、病理及診療應用上,有不可分離的意義。而這新建的系統,卻為古典醫朵的「十二經脈」學說,闡發其基礎的解剖結構形態和體用根據。這裡且從全盤綱領人身各器官說明其價值:

A、上述「十二經系統」,既經證實其界說。

B、歷代聚訟紛紜的「營衛」學說:則甚易依據文獻所指,證明為「淋巴系統」,內經很清晰的說:「營衛氣之道」(淋巴結管)和營衛氣(淋巴液)是集中在全身深淺部「經道系統」,然後以滲透方式與其他器官。這樣說來,頓合現代「淋巴解剖學說」。且不但獲得如所云云的實在證明,並較現代解剖學散漫的敘述扼要而進步。

C、「輸穴系統」也因之獲得實證:根據「經」為「神經血管束」,則穿出「經道」,向體表外散到真皮乳頭層的「神經血管枝束」,及其結締組織鞘。自為形成「穴」-「穴體」全部的綜合結構;再依出自各經的「穴體」排列,自成「輸穴系統」。

D、「十二經筋(肌肉)系統」,又獲得古人分經的證明:根據「經」為「神經血管束」,則其「神經血管枝」穿出「經道」透進的每一條肌肉,自應由某經統屬,而可訂為全身「肌肉系統」。

E、「骨空論」舉說,是注重「神經血管束」由各骨大孔經過,或「神經血管枝」由其束出自「經道」,穿入「骨營養孔」而描寫的,遂可窺得其立論的精義。

F、至內臟與「十二經」的關係,如皮部系統學說,不難由上述「經」和「穴體」求其實證了。

如此則古典的整體解剖學說全部成立,將促成現代解剖學描寫的各部門,趨向合一化,也就是說:今天解剖學的高峰,最接近外科(刀醫),明天解剖學的高峰,會接近醫學的全面。

總之,由於古典的整體醫學各其相輔的針灸療法,在解剖方面的要求,對於現代外科(刀醫)盡力追求的「局部解剖學」,固必悉心探討,同時自然感覺到「正常解剖學」和局部解剖不可須臾失去聯繫,且是重要的必須的達到精詳具體目標的目的。所以這古典的醫學,紀元前已運用「經穴」界說,作為全身體系的主宰體。優點一如上述-人體所有器官將在這種解剖學說上,獲得操縱全體的確切綱領。

我們今天貫串正常解剖學與局部解剖學-中樞與周圍的神經,血管合作的點綫和其隧道,就可以認清了全身器官各所根蒂的主宰體-(神經血管束),不是散漫的;而是團結一致的;不是空泛說理的,而是憑著合一形態,可以目擊指數的。首先也就可以發揮物理診斷和一般物理療法的理論與技術進步的根據。

解剖學家有句名言:「解剖是醫學的地理」,當不祗對從事物理療法工作者(包括外科刀醫)的說法;依據整體醫學見解,舉凡學病理和診療等醫務工作者,都必需面對解剖的具體性求精進。

我這次為追尋「經道」的壁是什麼?,從確定為「神經血管束筋膜鞘」,進而為古典醫學的解剖體系,奠定一切器官所繫的基礎結構。雖然「經道系統」根據古典解剖學說推演,將現代解剖學說明結締組織「神經血管束筋膜鞘」,聯接於一體的實驗,自非標奇立異。惟太羲自知簡陋,在着手製造「經道」系統模型之初,希望友好先進共同努力。尤其對為聯繫表裡經脈束鞘腔,合成一個系統,以及這樣的闡發古人學說,有無誤解和牽強,希望大家多多賜給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