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30日 星期一

以筋論治


神奇的“筋”- 長生從養"筋"開始 -  鄭幅中
每個人都渴望健康,渴望能够快樂的生活。可是现代生活的快節奏使太多的人心内充满躁動和不安,似乎一时一刻的舒適都成了奢望。肝病的恐怖,前列腺的困擾,强直性脊柱炎,腰脊间盘突出,失眠症,脑血管疾病,帕金森,性功障碍,還有小儿多动症等等很多疾病,看似毫無關聯,其實问题都出在一个地方 - 就是"筋"。
《黃帝内经》上说:肝主筋。筋是什麼呢?我们吃過"牛筋"、"板筋",筋就是人身体上的韌帶、肌腱部分。很多病症,说不清原因,但都可以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以筋論治。人的身體裡有一些總開關,治病養生都是在這些地方用力,所謂的不傳之密也盡在於此。曾经说过的"消气穴"太冲,"疏筋穴"陽陵泉,"强胃穴"足三里,"健脾穴"公孫,"腰痛穴"飛揚,"補血穴"勞宫,"補腎穴"太溪等,都是能獨當一面的人身之大穴。但這些穴位書中已盡有記載,也算不得什麼秘密。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个書中找不到的,但却是对以上諸症皆有療效的養生之法 - 揉"地筋"。
道宗秘訣中有這樣一句話,"天筋藏於目,地筋隐於足"。藏于目,一般人難於下手去锻炼;隐于足,我們却可以把它找出来,為我們所用。那怎麼找呢?將脚底面向自己,把足趾向上翻起,就會發現一条硬筋會從脚底浮现出来。按摩这条硬筋,把它揉软,會有神奇的功效。通常脾氣越暴的人,這根筋就越硬,用拇指按一下,就象琴弦一样。凡是有肝病的人,這条经是必按之處。你可能會問,這條"硬筋"在脚底,並不循着任何一條經啊。其實稍微仔细些就會發現其實這根筋是循行在肝經上,只是肝經標注在腳背而不是腳底。肝的問題是人體的一個核心問題,肝的功能加强了,人体的解毒功能,消化功能,造血功能,就會顯著提高。但肝是最難調理的脏腑,药物難以起效,针灸似乎也鞭长莫及,《黃帝內經靈樞 - 九針篇》上的一句“肝主筋”,却道破了我們通往肝经的捷径——通过调理"筋"就可以修复肝。所以说“书是黄金屋”一点也不过份,歧黄经典,真是字字珠矶,随便摘下一句都是“零金碎玉”,我們真是需要睁大眼睛才行。
這根筋雖然用途極廣,但有些人却找不到它,揉這地方的時候反而會感覺這根筋軟弱無力,塌陷不起,這样的人通常肝氣不足,血不下行,反而需要把這根筋揉出來才好;還有的人雖然這根筋很粗大,揉起來卻毫無感覺,也不堅韌,象是一根麻繩,五十歲以上的男士較為常見,這樣的人通常年輕時脾氣暴燥,肝功能較強,而由于酗酒、房勞、憂慮等諸般原因,現已肝氣衰弱,更需要常揉此"筋"。
關於"筋",我再提供些其它的知識,您可参照着自己來调理。膝為筋之府(所以要經常跪著走以養筋),胆經的陽陵泉為筋之會(所以要常撥動以舒筋),脊椎督脉上有個要穴"筋缩"(所以要多用掌根揉它以伸筋),膀胱经的膝膕下有個"承筋"(所以要多用拳峰點按以散筋),請記住理筋即是調肝。而凡和"摇動""震颤""拘攣""强直""抽搐""眩晕""火氣""抑鬱"等有關的病症,都與肝經有关。
前些天寫過一篇《男人的力量》告訴大家將大腿儘量劈開以增強肝腎功能,其實不過是要拉伸腿上大筋。男性生殖器名為"宗筋"即是諸筋匯聚之意,所以改善"筋"的供血,是從源頭來解決肝的問题,同時也解决生殖的問题,方法也極為簡單。只要常常調節我們脚下的"地筋",我們的力量就會源源而發。到過上海楊浦大橋的人都會驚歎於它的宏偉壯觀。但是你發現了嗎,是誰在支撑着它?承載著它的巨大負荷的,是那些粗壯有力的鐵索,那就是這座橋的"筋"。我們要打造的,也正是這樣的鐵骨"铜筋"。

 地筋
太衝 - "消氣穴"
 陽陵泉 - "疏筋穴"
 足三里 - "強胃穴"
 公孫 - "健脾穴"
勞宮 - "補血穴"
 太溪 - "補腎穴"
 飛揚 - "腰痛穴"
承筋
筋縮

2007年7月29日 星期日

子午流注納子法理論探源


子午流注納子法理論探源
子午流注納子法以“天人相應”觀點為基礎,結合人體經脈循行、氣血流注原理,配以陰陽、五行、地支等學說,以一天十二時辰(地支)配合相應經脈按時開穴的方法。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研究整理,本文認為經脈配地支的理論基礎主要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自然界存在著節律
宇宙中,與人類最為密切的天體有太陽、地球、月球等。地球的自轉產生了十二時辰的變化;太陽與地球的相對運動,使太陽對地球的引力、磁場、表面溫度等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從而產生氣候的風雨寒熱,季節的春夏秋冬,以及地區東西南北的差異。自然界的物質如動物、植物、水源、陽光、空氣等物質因素的變化,無時不給人類帶來內部“節奏反應”的變化。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逐漸適應了這些變化,從而使人類也具備與自然界萬物同樣運動的內部因素。《靈樞‧癰疽》雲:“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說明人體氣血的流注,與日出日落、四時的更替保持同步的節律。子午流注納子之法正是抓住一日十二時辰的更替變化與人體內部因素變化對應的規律而產生的時間針灸學說。
十二地支是年、日節律
一年之內有十二個月,一日之內有十二時辰,都是陰陽有規律地消長運動的結果,自然界萬物也會隨著做出適應的變化,人體亦然。《史記‧律書》雲:“寅,萬物始生螟然;卯,言萬物茂也;辰,萬物之震也;巳,陽氣之盡也;午,陰陽交曰午;未,萬物皆成有滋味也;申,陰用事申賊萬物;酉,萬物之老也;戌,萬物盡滅;亥,該陽氣藏於下也;子,萬物滋於下;醜,紐也,陽氣在上未降,萬物厄紐未敢出。”一日之內,也存在著這樣的變化規律,故也以十二地支表示。
十二經脈氣血流注次序原理
將後天八卦進行五行配屬,即震、巽屬木,包括足厥陰肝、足少陽膽、手厥陰心包、手少陽三焦;離屬火,包括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兌屬金,包括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坎屬水,包括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艮屬土,包括足太陰脾、足陽明胃。(見圖1、圖2)
人體內十二經脈氣血流注有一定的次序,如《河洛精蘊》所雲:“督任二脈者,人身之天地定位;肺金脾土,大腸金胃土者,人身之山澤通氣;心火腎水,小腸火膀胱水者,人身之水火不相射;心包絡三焦之相火,肝膽之陰木,即人身之雷風相薄。人身與造化相符如此,而兌、離、震陽儀之卦,其脈行於手;巽、坎、艮陰儀之卦,其脈行於足,自然之理,千古未經人道也。”又雲:“十二經脈,起於手太陰肺,終於足厥陰肝……兌與艮,離與坎,震與巽,符乎六子之序,循環周流,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以應大衍之數。”(見圖3、圖4)
《靈樞‧營氣》篇明確提出營氣的晝夜循行規律:“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於肺,流溢於中,散佈於外。精專者行于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以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即營氣循行於各經的順序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督脈→任脈→復行於手太陰肺經,開始下一次的營氣運行。
十二經脈與十二地支相配原理
《內經》中有關天人相應、經脈氣血流注、針刺須候氣逢時等學說,為子午流注的按時循行奠定了理論基礎。揭示了人體受季節更替、月虧月盈、日光強弱等外環境影響而產生的多種有關節律性的變化。這一重要的調節適應系統就是經脈及其在經脈中運行著的氣血。
首先要從“寅”說起,甲骨文的“寅”字有繁簡兩款(見圖5):
其一,上部如同箭矢之形的符號,表示臍帶聯接的方向,下部的符號“文”則表示母親產門,中間的“口”表示產門的內外。三形會意用來表示胎兒產出後,胎盤尚未產出,仍依賴臍帶牽連著的情景;其二,上部的“三角”乃是胎盤,中間兩邊各有一手,表示小心翼翼接引胎盤的下落,其本義為“導引”胎盤出降。金文也有繁簡兩款:一款刻意繪出了胎盤的形狀;另一款秉承甲骨文,卻將兩手合併,但仔細觀察,甲骨文的形義在此仍很明晰。小篆承接金文,上部訛變後,演變為  。楷書承接小篆,雙手之形發生訛變,寫為“寅”。
所有的胎生動物,其胚胎都依賴臍帶與胎盤相連。分娩時,包在胎兒外面的膜先破裂,羊水流出,接著胎兒出世。由臍帶引導胎盤的出降,“寅”字引申出恭敬迎接之義。如《尚書‧堯典》中的“寅賓出日”,即上古先民恭敬肅穆迎接太陽的升起。
從一年來看,正月建寅為一年之首;從時辰來看,寅時天光始明;從幾粒種子來看,種子初入土中為先天之元到醜種象始裂,寅萌芽出於土,也就是從寅開始生長;從人象來看,子醜胎無之期,寅為胎兒離母之時,凡嬰兒出生後第一聲哭,是肺的功能,因哭使肺接觸後天的空氣,開始呼吸,人有了後天的呼吸,氣血才能循經脈運行。肺似壓氣機,心似壓水機,心肺的機能不停,則人的生命長存,一旦失常,或發生病變,或導致死亡。所以十二經納地支,寅時配肺經為十二經氣血流注的始源。
《河洛精蘊》雲:“卦之序為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去其乾、坤當督、任,則六子為兌、艮、離、坎、震、巽。臟腑經脈,依次接續周流,雖一日行五十周,而氣血又有所注之時,二者平行而不悖也。寅時肺朝百脈,故肺始於寅。陽儀先臟而後腑,陰儀先腑而後臟。陽儀之臟為寅、午、戌,腑為卯、未、亥;陰儀之腑為辰、申、子,臟為巳、酉、醜。(見圖3)心為一身之主,正當午時之陽;膽為甲木之首,故應子時之始。是為子午流注,醫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者,應橫圖之六子也。”而圖5就是對十二經脈氣血流注次序以及與十二地支配屬關係的高度概括。
本文來自: 甘肅中醫學院 - 梁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