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30日 星期六

中醫的脾胃論治

中醫的脾胃論治

一、概論

中醫學的脾胃,包括解剖學的脾胃,又泛指整個消化系統。在春秋戰國即有初級 解剖學中,可以明確指出整個消化通道的實際大小與比例,但是更進一步的生化 消化吸收,就設想由脾臟代替,明白小腸的功能也是近代的事了。解決這個問題 後,中醫的消化系統的生理病理才得以完整,才能有效地治療疾病,使人不得不 佩服古人的智慧,而這套系統,沿用至今依舊效果恢弘。

中醫的臟腑有陰陽之分,臟腑本身又有陰陽體用之別,又宏觀整個系統運作,來 解釋歸納系列的症狀。中醫治療基本上就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 者瀉之,如此而已,所以辨別脾胃的陰陽,是首要的工作。

胃主受納,又稱磨食,食物入胃,必經胃的磨動碾細,這是胃陽的作用。而這過 程又須加入水津,才能使食物呈糜粥狀,再在進一步的運化,這個水津就是胃陰 。胃的功能是攝取食物,腐熟水谷,將食物下傳至小腸,供其泌清別濁,再將其 所餘糟粕,下傳至大腸,變成糞便,便這是攝納與傳導過程。

脾主運化及消化,吸收食糜營養。唐容川:脾陽為釜底之火,脾陰為釜中之水。 喻運化為釜鍋煮飯,是御繁為簡,易懂而明白。脾代表消化吸收等功能,實際就 是現代解剖學小腸的功能,但在實際運用中又不止於此,在不完全統計,中醫脾 胃理論是可以涵蓋中西醫的160幾種疾病。

二、名家各論

脾胃理論在中醫是相當特殊的,由發軔於春秋戰國的內經,再由後世眾多偉大的 醫生接力完成,所以有必要選擇各個名家言論,總和而成。

1.漢、張仲景的觀點 內經詳於理論,略於治療,張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為後世 脾胃學說的理論根據,並以胃氣作為病因病機和疾病的轉歸,如大便稀溏,為太 陰虛寒。大便硬,多為陽明實熱。大便初硬後溏,多為胃陽不足,胃中有寒。大 便初溏後硬,多為胃陽未復。能食者,胃氣強。脾胃元氣不足時,外邪可由表入 裏,由陽轉陰,反之亦然。時時以保養胃氣為念。

2.金、李東垣的觀點 詳於脾陽,略於脾陰。在公元1232年,京師解圍後,居民患病,多為頭痛、 發熱、煩渴的內傷熱中病,但醫生仍以傳統辯證為外感治療,而病情危篤,所以 悟出此係飢飽失常,勞役所傷,當補,不當泄,研議出益脾升陽法而獲效,為後 世溫補派的先聲,並獲得<土為萬物之母>的結論。又以<治脾胃以安五臟>來 擴大治療範圍,使明朝張景岳衍申出<安五臟即所以調脾胃>的治法。

3.清、葉天士的觀點 在胃陰方面有獨到的見解,補足中醫理論的完整,<胃為陽土,喜柔偏惡剛燥, 腑宜通即是補。><食後便溏,胃醒脾不運也。><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 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太陰溼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 ,胃喜柔潤也。>華氏加按語<胃宜降則和,非用辛開苦降,亦非苦寒下奪以損 胃氣,不過甘平,或甘涼濡潤以養胃陰,則津液來復,使之通降而已矣。>

4.民初、唐容川的觀點 脾陰至明清始受醫家重視,但仍語焉不詳,至唐氏血證論,脾陰的理法方藥才瑧 於完備,唐氏認為,脾陽主運化,脾陰亦主運化,如釜中煮飯,釜底無火固不熟 ,釜中無水也不熟,又提出脾陰不足,極易導致其他臟腑病變,因為脾胃為後天 之本,納食運化所得之精微化為津液,輸布五臟六腑,若脾陰一有不足,則損及 他臟,變症叢生。
例如血虛津少,不滋生血脈,則心悸而煩,驚悸不安,失眠,多夢,頭暈,健忘。 如土不生金,肺不得養,則咳嗽少痰,甚則咳血,潮熱,盜汗。 如肝血不充,肝陽偏亢,則頭暈,頭痛,煩躁,目澀。 如腎陰虛,精血竭,則腰膝酸軟,遺精,盜汗。 如不能為胃行津液,運化虛弱,則飢而不食,水入即吐,口乾欲飲。 誠如內經所示:脾為陰中至陰。蓋五臟俱屬陰,以其能統五臟,而為陰之宗也, 其氣上輸心肺,下達肝腎,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肉,所謂居中央,暢四方者是也。

5.元、朱丹溪的觀點 夫胃氣者,清純中和之氣也,惟以穀肉菜果為宜,蓋藥石皆偏勝之氣也,雖進參 耆之輩,惟性亦偏,況攻擊之藥乎,故調理脾胃,總以甘味藥為主,脾胃陽虛用 甘溫,胃陰虛用甘涼,脾陰虛用甘淡,有時也用苦酸之藥,但可暫用不可久用, 若苦寒則損傷胃陽脾陽,變症百生,所以苦味健胃劑之說,中醫以為不可期。

三、脾胃的病理與治療

脾司運化,主統血,主升清,為氣血生化之源,脾喜燥,惡溼。 脾失健運,水溼內醞,可出現泄瀉,浮腫,痰飲。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胃氣宜和降,胃喜潤,惡燥。 胃病則見納差,噁心,呃逆,噯氣,嘈雜,口渴,消谷善飢。

1.脾氣虛
筋疲乏力,面色萎黃,氣短懶言,口淡,納減,食後做脹,肢體浮腫,小便不利 ,大便溏,月經色淡量少。選方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

2.脾氣下陷屬脾氣虛
眩暈頭昏,面色萎黃,視物模糊,精神倦怠,納食減少,大便溏瀉,小便頻數難 盡。選方補中益氣湯。

3.脾不統血屬脾氣虛
倦怠,少氣懶言,食少,衄血,便血,皮膚紫斑,月經量過多,崩漏。選方歸脾 湯,黃土湯。

4.脾陽虛,由脾氣虛發展而來,或貪食生冷,損傷脾陽,陽虛必有寒象。
氣怯形寒,腹中冷痛,喜溫喜按,四肢清冷,溏瀉,下利清谷,五更瀉,完谷不 化,腰痠重,白帶清稀,少腹綿綿做痛。選方理中湯。

5.脾陰虛,氣陰兩虛。
倦怠乏力,口舌乾燥,納食減少,食後腹脹,大便祕結。選方慎柔養真湯。

6.寒溼困脾,水溼中阻,從寒化。
頭身困重,口黏乏味,口不渴,納呆,脘腹脹滿,噁心,嘔吐,肢體浮腫,大便 溏瀉,帶下綿綿。選方平胃散,藿香正氣散。

7.溼熱中阻,水溼中阻,從熱化。
身重體倦,黃疸,口舌生瘡糜爛,脘腹痞脹,懊儂,口苦而黏,不思飲食,噁心 嘔吐,口渴不多飲,腹痛便溏而臭。選方藿朴夏苓湯,連朴飲,甘露消毒丹,茵 蔯蒿湯。

8.胃氣虛寒,胃陽虛。
四肢清冷,納食減少,胃脘脹滿疼痛,甚則拘急,喜按,得熱則舒,泛嘔清水, 朝食暮吐。選方高良薑湯。

9.胃熱,胃火。
口渴喜冷飲,牙齦腫痛,糜爛出血,口臭,口舌潰爛,消谷易飢,胃中嘈雜,痞 滿,嘔吐酸水,食入即吐,尿黃,便祕。選方清胃散,玉女煎。

10. 胃停食
飲食積滯胃脘,中焦氣機受阻,脘腹脹滿,嘔吐,酸腐,噯氣,泛酸,矢氣酸臭 ,不思飲食,大便泄瀉或便祕。選方保和丸。

11. 胃陰虛
口乾,咽燥,睡後尤甚,低熱,肌熱,心煩少寐,納減,飢而不欲食,乾嘔做呃 ,甚則噎隔,反胃,大便乾結。選方五汁飲,益胃湯。

四、脾胃與其他臟腑

脾胃互為表裡,脾屬陰,主乎血,胃屬陽,主乎氣,胃易燥,全賴脾陰以和之, 脾易濕,全賴胃陽以運之,故一陰一陽,一燥一濕,相濟為用,協調完成,脾居 中土,與其他臟腑有相生相剋,互相依存,也互相牽引,所以常見兩臟以上合病 ,以下蒐集以脾胃為主的合病,作為參考。

1.脾與心
心屬火,脾屬土,火生土,心為脾之母,常見心脾兩虛症。症見心悸,失眠,眩 暈,多夢,食少腹脹,體倦,面色無華,歸脾湯主之。

2.脾與肝
肝為風木,肝主輸泄,調暢全身氣機,肝木疏脾土,脾胃升降運化才得以進行, 肝脾不調其證有三 肝脾不和證:精神抑鬱,多怒,胸脅漲滿,腹脹腹痛,泄瀉便溏,大便乾結。 肝氣犯胃證:胃晚兩脅脹痛,噯氣,吞酸,巢雜,嘔吐。 黃疸溼熱證:脾胃溼熱鬱蒸,膽汁失泄,則可成為黃疸。

3.脾與腎
脾腎陽虛證:因為腎陽不足,損及脾陽,火不生土,可見腹部冷痛,下利清谷, 五更泄瀉,水腫,陽痿,滑精。

五、醫案舉例

例一
男胃晚痛六七年,時發時止,近年疼痛不休,胃晚部堵悶,飲食欠佳,乾嘔,噯 氣,大便不暢,明顯消瘦,脈沈弦而細,舌苔白,舌尖邊紅有齒痕,此係久病屢 進香燥以止痛,但陰愈傷,液愈亡,不養陰則難復,非柔肝則不能涵其橫逆之氣 ,當益胃養肝,稍佐理氣止痛,以一貫煎和葉氏抑木安胃法。沙參,石斛,麥冬 ,生地,玉竹,白芍,山楂,枳殼,木瓜,烏梅,甘草,白蔻。

例二
女78歲素有糖尿病、高血壓、中風、腰膝關節退化病史,幾年來血壓血糖都無 法控制,又因關節疼痛,過服中西草藥,現在身體明顯消瘦,口乾不欲飲,一天 飲水不到一杯,納食甚差,全無食慾,食後腹脹,全身煩熱,倦怠乏力,大便乾 結如羊屎狀,數日一行,舌苔光剝而紅,脈弦細數,馮兆張云:人身以脾胃為主 ,即百病莫不以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此時脾陰極度耗盡,當養脾陰以復胃 氣,擬方滋脾飲。沙參,淮山,茯苓,石斛,麥冬,白芍,蓮子,芡實,穀芽, 甘草。

六、討論

1.食慾不振 食慾不振,或是不思飲食,主要責於受納的胃,受納是依靠胃氣的作用,但在嚴 重病患的不思飲食,是胃氣衰敗,而一般只是胃氣不開,方法有芳香開胃法和養 陰開胃法。
芳香開胃法:始因寒濕致濁之邪,阻塞胃氣,而不納食,症見舌白膩,口淡不渴 ,晚悶。選用藿香、蔻仁、砂仁、陳皮均可。
養陰開胃法:因為胃陰不足,導致陰陽失衡而納食不進。症見胃中嘈雜,口乾不 欲飲,大便乾結,舌光絳,可選用石斛、麥冬、玉竹、沙參、梨汁、蔗漿。
脾腎雙補法:始因先天不足,而後天失調,脾為穀氣之本,腎為先天之根,腎之 生發元氣,是臟腑功能活動的根源,脾藉腎陽的溫煦,才能進行運化,脾腎陽虛 又有輕重先後的差別,所以須度量衡之而用藥。

2.大便水瀉
水瀉依病史而言,實證多屬暫時,虛症常常綿延難斷。
暑瀉:盛夏突然瀉泄,噁心,嘔吐,腹痛腸鳴,難以忍耐。選方藿香正氣散。
寒泄:脾胃積寒,又為生冷飲食所引動,便下清稀,或有不化之物,四肢清冷。 選方丁萸理中湯。
傷食泄:暴飲暴食,損傷脾胃,食積內停,噯腐,吞酸,大便酸臭,泄後腹痛明 顯減輕。選方枳實導滯丸。
脾泄:脾虛,長期便溏,或稀泄,食少,食後脘脹。選方七味白朮散。
腎泄:腎陽虛,命門火衰,黎明前恆有腹瀉腹痛,泄後痛除,自覺臍腹下時有痞 脹,而怯寒。選方四神丸。

3.傷食
凡人脾胃氣虛,而飲食難消者,必以參朮為主治,而少佐以消導。初時頗覺迷悶 ,悶後必覺漸爽,若專治其食,則越消越虛,而食愈不消矣。俗有以食消食法, 以飯肉所傷之物,燒灰存性為末,用陳皮湯下。頗效。此法亦見於證治準繩及閱 微草堂筆記。

4.房勞與脾胃
胃為水谷之海,化榮衛而潤宗筋。是胃強則腎氣充而精氣旺,胃病則精傷而陽事 衰,補後天即補先天,太陰脾土有賴下焦真火蒸騰,若房勞過度則真陽衰矣,坎 水不溫則中州不運,所以飲食弗進,胸隔痞塞,或不食而脹滿,或既食而不消, 故補先天即補後天,先天後天不待截然兩分。

後記:
關於脾胃的注意事項,均屬老生常談,但都是經驗累積而成的,所以不再贅述, 而且由前面所敘述的病因病機,讀者當然可以知道如何趨吉避兇,又因為中醫內 科的高度分化,脾胃學說裡所包含的還有許多特殊疾病,有發展出更多的理論來 解釋為何使用特殊治法,例如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拉肚子,就不是大便水瀉那 一篇所能涵蓋的,尤其像肝炎的中醫治法,更是專門之中的專門,雖隸屬本文範 圍而又不為所限。所以筆者當另外為文詳細介紹,若對中醫理論的內容,及書寫 方式,有寶貴意見,請來信給予指點,謝謝。